理直气平:勇于改变才会进步(讲理就好8)

理直气平:勇于改变才会进步(讲理就好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沟通技巧
  • 人际关系
  • 情绪管理
  • 自我提升
  • 思维模式
  • 成长励志
  • 讲理
  • 说服力
  • 解决问题
  • 积极心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阅读、生命教育、资讯教育、创造力教育这四个政策,在我离开教育部后的十年,一直持续在推动,虽然有时政府的力道不足,但民间的活力无穷,在台湾各角落有自发性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推手是洪兰老师。她以上山下海的行动把优质教育的理念散布到许多学校,并且把很多人生的实例写在专栏里,这些文章散在各报章杂志,集结为「讲理就好」系列,由基因到神经系统,到行为表现,到教学现场的教与学,有系统的为将来的教育蓝图铺陈更卓越的理论基础。

─曾志朗

  韩愈说:「化当世莫若口,传来世莫若书。」我想尽力两者都做。

  不论文章也好、政治也好,没有批评就不会有进步,只是很少人有李光耀那样的胸襟,当香港人批评新加坡人没有服务的DNA时,他不愠不怒的说:「漏气不会死,没气才会死。」的确,唯有深度自我期许的社会才乐于检讨;唯有检讨之后积极有效的行动,才能使自己进步。人最怕守成、安于现状不肯改变,事情只有做了才会知道哪里要改进。年轻人其实不怕犯错,只要不犯第二次错就好;现在社会上弥漫着多做多错的心态,这是要不得的。现在的人也习惯空口说白话,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要知道那是纸画大饼,充不得饥的!讲得再好听都抵不上一个执行力,天下事只有实际动手去做了,才有成果出来。

─洪兰

作者简介

洪兰

  加州大学河滨校区实验心理学博士,曾在加州大学尔湾医学院神经科作博士后研究,于圣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并于加州大学担任研究教授。一九九二年回台,先后在中正大学、阳明大学任教,目前为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近年来有感于教育是国家的根本,而阅读是教育的根本,前后去过台湾大大小小超过一千所的中小学作推广阅读的演讲。除积极投身科学生根及阅读推广工作,十多年来致力于译介心理学、生命科学等领域书籍,已翻译四十本书,并于各大报章杂志发表文章,相关写作专栏集结成十四本书,曾获选为金石堂书店年度出版风云人物。

探寻思维的边界:一部关于个人成长与社会认知的深度剖析 书名: 《镜面之外:重塑认知与自我觉察的实践指南》 作者: 陈远航 出版社: 启明文化 页数: 480页 装帧: 精装 --- 核心导读:当我们拒绝看见,世界便只剩下碎片 在这个信息爆炸、观点对立日益加剧的时代,我们赖以构建世界的“认知模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陈远航的这部力作《镜面之外》,并非一本教人如何“吵赢”辩论的书籍,而是一部深入挖掘人类心智运作机制、剖析认知偏差根源的哲学与心理学交织的实践手册。它直指核心问题:我们如何才能真正摆脱自我设限的“认知牢笼”,看见那个隐藏在日常判断背后的真实世界? 本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共分为五大部分,层层递进地引导读者完成一次彻底的思维重塑之旅。 --- 第一部分:心智的迷宫——识别自动驾驶的思维模式 人脑在信息处理上追求效率,这催生了大量“自动驾驶”的思维捷径,即我们常说的认知偏见。本部分详尽梳理了数十种常见且影响深远的思维陷阱,但不同于传统的心理学罗列,陈远航更侧重于分析这些模式是如何在我们的决策、人际关系乃至职业发展中悄然发挥作用的。 重点章节解析: 1. “确认之锚”与记忆的重构: 探讨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如何将外部信息扭曲成支持既有立场的证据。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案例(非心理学标准实验,而是基于社会观察的模拟),展示了人们如何主动“过滤”掉不符合预期的数据,从而加固自己的“真理”。 2. 情绪的滤镜: 分析了“情感启发式”(Affect Heuristic)对理性判断的巨大干扰。当恐惧、愤怒或狂喜占据主导时,我们的大脑如何放弃复杂计算,直接跳到最快的情绪化结论。 3. 叙事的诱惑: 深入剖析了人类对“故事”的天然依赖。为什么一个逻辑混乱但情节引人入胜的故事,往往比一组冰冷的数据更具说服力?这关乎大脑的神经化学奖励机制,而非事实的真相。 --- 第二部分:构建视界——元认知:看见你的“看见”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描绘了“地图”上的障碍物,那么第二部分就是提供一张“工具地图”,教导读者如何审视自己的思维工具箱——即元认知(Metacognition)。 陈远航强调,真正的成长并非在于学习新知识,而在于学会“监控”自己学习和思考的过程。 关键实践领域: 质疑“应该”的重量: 拆解社会规范、家庭期望和个人信念中那些不言而喻的“应该”句式。作者认为,“我应该”往往是自我设限最隐蔽的表达。 反思性停顿(Reflective Pause): 提出了一种具体的操作方法,即在产生强烈观点或做出快速反应前,设置一个强制性的三秒钟空白期。这空白期不是用来组织反驳,而是用来提问:“我的这个判断,基于哪些我没有意识到的假设?” 概率思维的植入: 如何从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转向更贴近现实的连续体(概率分布)思考。书中提供了大量关于风险评估和不确定性容忍度的日常练习。 --- 第三部分:共识的陷阱——群体动力学与认知传染 个体的心智在群体环境中会发生质变。本部分聚焦于社会心理学对个体认知的影响,特别是群体压力如何塑造甚至取代个体判断。 社会认知的深度剖析: 1. “回音室”效应的内化: 探讨了信息茧房如何从外部环境转化为内在的“自我审查机制”。当一个环境只反馈同质化的声音时,个体便会主动削弱自己提出异议的意愿。 2. 从众的代价: 分析了阿希实验等经典案例背后的深层动因——维护归属感的需求远大于维护认知准确性的需求。陈远航认为,许多人并非“不明白”,而是“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认知。 3. 标签的力量与去标签化: 讨论了语言在固化社会群体和个人身份中的作用。如何通过解构流行词汇和刻板印象,重新获得对复杂事物的描述能力。 --- 第四部分:沟通的炼金术——在差异中寻找连接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理论转向实践,探讨如何在承认认知差异的前提下,进行有效且富有建设性的交流。这超越了简单的“倾听技巧”,直指沟通中的权力动态与认知意图。 构建高阶交流的原则: “意图映射”而非“内容匹配”: 强调在交流中,首先要理解对方发言背后的情感需求和底层目标(意图),而不是纠结于字面上的事实对错(内容)。 “共同语境”的重建: 提出在复杂话题中,双方必须首先建立一套双方都认可的“共同事实基础”和“推理规则”,否则任何论点都将是空中楼阁。 承认认知边界的复杂性: 鼓励人们练习表达“我不知道,但我的初步倾向是……”或“我理解你的观点A,但我目前观察到的数据倾向于B。”——用更精细的语言来承载不确定的认知状态。 --- 第五部分:持续的迭代——面向未来的自我进化 最后一章是关于如何将这些洞察融入日常生活,形成一个持续自我修正的反馈回路。 陈远航认为,心智的成熟是一个动态过程,而非一个终点。真正的进步来自于对“我已经理解了”这一想法的持续警惕。 “反事实思维”的日常训练: 鼓励读者定期进行思想实验,设想“如果我错了,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这种练习能有效降低认知僵化程度。 建立“反对者网络”: 强调主动寻找那些观点与自己相悖但思维严谨的人,并将他们的批评视为宝贵的认知资源。 拥抱“认知不适”: 阐述了大脑在接受全新、颠覆性信息时产生的焦虑感,并将其定义为成长的信号。 --- 结语 《镜面之外》是一次向内看的旅程。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锐利的工具,帮助读者穿透日常经验的迷雾,直视自己心智运作的复杂性与局限性。它要求读者走出舒适的“已知世界”,去拥抱那个充满挑战、但同时也孕育着无限可能性的“镜面之外”。适合所有对个人成长、批判性思维、社会认知及复杂决策制定感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曾志朗
□自序

第1篇 品格力 19
1 童蒙养正,受益终生 20
2 林则徐的沉着与胆识 23
3 不是本能的事都需要教 26
4 让孩子一开始就没有机会走歪路 29
5 受教育越多同理心消失得越快 32
6 电脑世代孩子缺的是规范 35
7 品德教育要大家一起来 38
8 用辣妹宣扬品德、品质、品味? 41
9 有了品格其他德行自会出现 44
10 诚信是一切的核心 47
11 心中的尺不可变 50
12 学生需要有楷模 53
13 培植自重自爱的转机 56
14 志工带给孩子同理心 59
15 天生我材必有用,化作春泥更护花 62

第2篇 学习力 65
1 成功者的背后一定有个好老师 66
2 偏乡更需要好老师 69
3 让学习弹性不疲乏 72
4 《成绩单》:一则杯葛分数的故事 75
5 零时体能运动的启示 78
6 一本书改变了一个孩子 81
7 怎么罚,学问大 84
8 读报累积词汇 87
9 一点巧思,无趣变有趣 90
10 用运动提昇学习力 93
11 给偏乡的孩子一个机会吧! 96
12 动脑才能有志竟成 99
13 「窗明几净」大有关系 102
14 老师不是经师,是人师 104
15 老师是最好的志业 107
16 青春期是阅读的最好时机 110
17学习重在思考,不是记忆 114

第3篇 竞争力 117
1 食衣住行处处有创意 118
2 标准答案:扼杀创造力的元兇 121
3 创意时代的脑力竞争 124
4 不要再截长补短 127
5 让孩子像大自然的苹果树 130
6 用不同的尺衡量不同的孩子 133
7 有国际观才有竞争力 136
8 先做给人家看 139
9 实做是通往教养的大道 142
10 不会表达就没有竞争力 145
11 生命自己会找出路 148
12 失败比不曾试过好 151
13 学生也要敬业 153
14 勇敢踏出改变的第一步 156
15 行动三分财气 159
16 不知过去,怎知未来? 162

第4篇 神奇的脑 165
1 大脑会依外界的刺激改变 166
2 强烈影像的杀伤力 169
3 学习的两大要件:情绪与动机 172
4 后天的学习可改变先天的设定 176
5 看得见、摸得着的心智结构 179
6 长期受虐会改变大脑结构 182
7从改变想法来改变心情 185
8 快乐掌握在自己的意念中 187
9 期待可以打败焦虑 189
10 大脑对「自己人」的差别待遇 191
11 大脑会主动修正认知失调 194
12 判断力的脑科学实验 197
13 他们的灵魂住在明日之屋 200

第5篇 沟通力 203
1 孩子说谎时要感化他 204
2 训练口语能力从阅读着手 207
3 用欣赏的眼光看你的孩子 210
4 作文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 215
5 多读书才写得出好文章 219
6 作文的基本功 223
7 教育孩子谈话的艺术 227
8 请给孩子指出另一条可行之路 230
9 你有没有在乎过我? 232

第6篇 生命力 235
1 给年轻人生命的理想 236
2 鼓励孩子们做志工 240
3 知足,就会快乐 243
4 做善事受益最多的是自己 246
5 替学童打开艺术教育的门 248
6 能惜福,就不会有烦恼 250
7 耐心等待孩子成长和成熟 252
8 感恩带来幸福与满足 255
9 父母快乐,孩子才会快乐 257
10 称赞与鼓励go a long way 259
11 参与:一定要在场才会赢 262
12 让孩子从实做中了解人生的意义 265
13 台湾的生命力在民间 268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关键十年

  日子真的过得很快!记得不久前才在我家的阳台上,和桃园来的朋友们一起看101大楼的跨年烟火,怎么一转眼就快过完这年的一半日子了呢?记忆中,旧历春节的长假闪过,三月的妇女节,四月的儿童节也都成为过去式了;接下来马上要来临的五月二十日,是我个人的重要日子,是我两次无意由学界转入政府工作的人生转折点。每年快到这个日子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反省自己的努力,是否有为台湾社会做出一些微薄的贡献。

  十年前的五月上旬,我心里在苦苦挣扎是否要暂离实验室的生涯,去担负起全民教化的重责大任。我自知自己并非政党人士,更没有政界的经验,但我当时确实体认到台湾的教育在应付大时代的变迁之中,已经有些跟不上了,尤其速食文化的崛起和未来沟通媒体(例如当时刚发展的ICQ、yahoo、MSN等即时通讯,到后来演化的部落格、噗浪、推特、脸书等社群网站)的普遍化,已经改变了教育做为教化工具的一些很基础的核心理念和作用了。所以决定走进教育部的第一个想法是把全民的阅读素养重建和提升,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成为他们生活文化的核心能力,是我宣布的第一个教育政策。我很高兴这十年来,透过民间和政府的共同努力,「阅读是教育的灵魂」已成为全民的共识了,但距离能「悦阅世界,享受文明」的境界,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尤其偏远地区的学生和社区民众仍需大家更多的支援和协助。

  我在部里的第二个政策是「生命教育」的推广,这也是教育做为教化的根本大业,其最主要的意旨是要大家认识自己生命的价值,并了解自己行动的意义。以前的教育理念是要强化生活的规范,但这样的理念并不周延,因为生命的表现是多元多样的,而生活的规范必须由个体和社会不同情境的互动历程中去建立情感(affective)的平衡点,才会成为个人自主行为的生活模式。在都会区惯养娇生的学童,到了偏乡遇到种种不便,才会体认生命的样式可以不一样,也才能理解「他有我无」以及「他无我有」的人间实情,进而体会「分享」的乐趣。同理心和同情心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动能,而两者都必须在实作的情境中才能呈现和巩固;生命教育更是要在了解无常的生命境遇中,去建立不怕失败的勇气和毅力,更要有追求永续发展的决心和作为。

  我的第三个教育政策当然是跟时代进展有绝对的关系。当网路(internet)的联结已经是全世界的主要知识网络,我们的学生必须跟上,甚至超前。所以我要电算中心勾画台湾资讯教育的蓝图,发表执行方案的白皮书。那时候,我已经看到未来十年将是数位学习的关键期,如果我们没有把数位化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很快落实的话,那我们学生在将来数位世界的竞争力是会不足的。而且,台湾的数位动画能力,也必须由替外国企业代工走到自主创作的境界,为将来文化创意产业树立更坚实的基础。此外,在数位的时代里,学生的学习一不小心就会演变为只重视片段资讯的知识凑合体,所以要配合完整的经典阅读,来建立统合知识的习惯,以达到全面性的理解。

  建立了阅读习惯,体会生命的多元多样与无尽的可能性,加上可以遨游在无远弗届的国际网路的知识网上,学生需要有建立自我的能力。不必人云亦云,不必随波逐流,而是要有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欣赏别人不同观点的能力,这当然包括能够检讨自己,发现他人长处。然而,这和我们以重视标准答案的传统观念是有矛盾的,所以我提出了第四个教育政策,把创意、创新和创造三个理念整合在教学的环境里。如今我们的学生对「创造力」不再有遥不可及的陌生感了!

  这四个政策,在我离开教育部后的十年,一直持续在推动,虽然有时政府的力道不足,但民间的活力无穷,在台湾各个角落有自发性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推手是洪兰老师,她以上山下海的行动把优质教育的理念散布到许多学校,并且把很多人生的实例写在专栏里,这些散在各报章杂志的文章集结成书,更能有系统的去为将来的教育蓝图铺陈更卓越的理论基础。由基因到神经系统,到行为表现,到教学现场的教与学,洪兰老师这一「讲理」系列,将为今后的十年,打下关键的基础。

曾志朗

  【推荐者简介】

  曾志朗

  是中央研究院语言所特聘研究员、阳明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合聘教授。中研院院士、美国心理科学学会(APS)会士、国际科学理事会「科学行为自由与责任委员会」(CFRS)委员、欧盟学术谘询委员。自一九九○年回台成立第一个认知科学研究中心起,致力推展台湾认知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并整合各种与脑科学研究相关的仪器。长期关注科学教育的推动,着有《用心动脑话科学》《人人都是科学人》《科学向脑看》等书。

作者序

勇于改变才会进步

  这本书中所收集的文章,是我过去一年多来在联合报、国语日报、天下及远见等杂志上所写的专栏。算一算,竟然是我写的第十四本书了。人真是不琢不成器,编辑若不催,稿子也写不出来,催急了,坐在桌子前面,一边写,一边改,总是不满意。(一九七八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艾沙克.辛格〔Isaac Singer)曾说:「字纸篓是作家的益友。」)虽然不满意,期限到了,无奈何,只好硬着头皮缴出去。不知为何,一旦印成铅字后,越看却越好,有时还很惊讶自己怎会神来一笔,难怪俗语说:「文章是自己的好,太太是人家的好。」也难怪英国文学家毛姆(Somerset Maugham)会说:「人们要求批评,但是他们要的是赞美(People ask for criticism but they only want praise.)。」人真是诛心啊!

  事实上,不论文章也好、政治也好,没有批评就不会有进步,只是很少人有李光耀那样的胸襟,当香港人批评新加坡人没有服务的DNA时,他不愠不怒的说:「漏气不会死,没气才会死。」的确,唯有深度自我期许的社会才乐于检讨;唯有检讨之后积极有效的行动,才能使自己进步。人最怕守成、安于现状不肯改变,事情只有做了才会知道哪里要改进。年轻人其实不怕犯错,只要不犯第二次错就好;现在社会上弥漫着多做多错的心态,这是要不得的。现在的人也习惯空口说白话,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要知道那是纸画大饼,充不得饥的!讲得再好听都抵不上一个执行力,天下事只有实际动手去做了,才有成果出来。我们都听过南海和尚的故事,一个已经朝圣回来了,另一个还在计画未出发。凡事踌躇不前,只会蹉跎掉一生。

  最近跟几个企业家在谈未来人才的培育,他们都一致认为这一代的年轻人如果要和别人竞争,第一要有稳定的情绪(包括接受批评的雅量),其次是严守自律,第三是抗压性高,第四是阅读能力强。严长寿总裁最近在微软的一场公开演讲中则说,服务的热情和敬业的态度是二十一世纪竞争最重要的条件。

  哪个大学毕业、在校考第几名,出社会以后已经无人在乎了,它充其量在面试时使你加分,但是就业后一切靠自己的能力,所谓「不会行船顺风翻,会行船能使风八面」。过去文凭是通往理想工作的护照,现在顶多是签证,使你进入市场而已,一切还是要看自己的能力。有能力才会胜任,能胜任才会敬业。工作是深刻喜悦的来源,人一定要喜欢自己的工作,才会有成就出来,人生才有意义。本书中有好几篇文章都在反驳明星学校和名次的迷思,人只要不画地自限,每个人头上都有一片天。

  这本书能出版还要感谢烧菜给我吃的好友李珀校长和张杏如执行长。《金银岛》的作者史蒂文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说:「朋友是你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只要有朋友,我们就非无用之人,若被人所爱,我们就是不可或缺(indispensable)了。」朋友丰富我们的人生,好朋友尤其是一辈子的福赐。这些朋友每次有好吃的都没有忘记我,她们叫我专心写稿、译书,她们负责打理我家冰箱。受到朋友这样的肯定,我怎敢不努力翻译、努力写作呢?

  目前台湾教育还有很多的迷思尚待破除,大人也仍有许多的观念尚待改变。韩愈说:「化当世莫若口,传来世莫若书。」我想尽力两者都做,读者若能从这些文章中得到一些新知、一丝喜悦、一点启发,就不枉这些大忙人烧菜给我吃了。

图书试读

品格力3
不是本能的事都需要教

中国人喜欢「沉默是金」,过去大人很少跟孩子说话,如果说话也是很简洁,甚少花时间跟孩子说道理或原委,其实这是不对的。跟孩子相处时,要尽量把握所有的机会教他做人做事的道理和进退应对的礼节。最近偶然听到一位教授的助理在帮他接电话,从他说话的方式,我知道他得罪了对方,问一下他成长的背景,才知道原来是「没有教过」。他因家境好,所有事都有别人代劳,他从来没有替别人接过电话,都是别人替他接电话,所以不知道这方面的礼仪。回家后,网路上有人传一篇文章给我〈孝顺是要教的〉。两件事凑在一起,我发现凡是不是本能的事,都需要教。

现在很多孩子不会做事,是我们大人教得不够,因为大家都忙,孩子忙着补习,大人忙着赚钱,没有相聚的时间,就是相聚也没有时间讲我们父母以前对我们说的话。现代父母最常说的话是:赶快去做功课,赶快去洗澡,赶快去睡觉。生活步调紧凑,已经没有时间或精力教孩子做人的道理了。加上没有三代同堂,孩子无从观察父母怎么跟他们的父母相处,所以不知道进门要先向父母请安,好东西要先给父母吃。

我朋友说现在助理来上班不跟任何人打招唿,一头就钻进实验室;离开时,也不告诉老板一声,背包一揹就走人,叫他做事常常弄巧成拙,所以不如自己做。问题是人是社会动物,与人相处不可以不懂得基本的生活礼仪,所以父母亲不能再省略跟孩子说话的时间了,也不能只用命令式,没有解释原委。很多意外的发生是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他就按照他以为是对的方式做,结果就闯了祸。

唐朝的开国元勋李靖在未发迹前,原是山中的猎户,有一次他追一只鹿进入深山,夜暮迷途,看到林深处有灯光,走过去发现是一座大宅院,他便请求借宿。主人原是不允,但是夜深无奈何,最后老夫人告诉他,半夜若有什么动静都不要管,天明就上路,若能答应才肯让他借宿。李靖在当时情况下只好答应,而且也不疑有他。李靖睡到半夜,果然听到外面车马喧嚣,原来天庭下旨要龙王行雨,因为龙王不在家,老夫人便请李靖代行,告诉他,龙马停住时,只要从水瓶中滴一滴水即可。李靖从云中看到底下荒年大旱,地都裂开了,心想一滴水无济于事,便下了二十滴,结果等他行完雨回来,老夫人被天庭庭杖八十,子孙连坐,因为天上一滴水是地上一尺雨,如今人间平地水深二丈,房子都没顶,岂复有人。李靖的好心带来了灾祸。唐朝传奇说李靖因为这件事,后来未能出将入相。

我们看到大人少讲一句话,就有灾祸生。孩子不懂原委,便会自作主张,以他认为是对的方式做,做时还很得意,以为可以讨赏,其实是弄巧成拙,坏了大事。所以父母要花时间跟孩子说道理,只要有任何机会都要尽量的教,现代的「文武全才」应该是读书和做人都行的孩子,也惟有教出这种孩子,父母的责任才都完了,这种孩子才是将来社会真正可用之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理直气壮:勇于改变才会进步(讲理就好8)》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似乎在探讨一种非常成熟和理性的沟通方式。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似乎越来越容易被情绪裹挟,很多原本可以顺利解决的问题,都因为沟通中的火药味而变得复杂化。我一直觉得,真正的"理直气壮"并非是声音大、态度强硬,而是一种基于事实和逻辑的自信,以及在这种自信下,能够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去说服、去影响,而不是去对抗。副标题"勇于改变才会进步"更是直接点明了成长的核心。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停滞不前,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不愿意改变旧有的习惯,不愿意跳出舒适区,不愿意承认自己可能错了。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帮助我认识到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并且给予我勇气去尝试新的事物,去突破旧有的束缚?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际可操作的建议,让我能够在面对挑战时,既能坚持自己的立场,又能以一种更开放、更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变化,从而实现真正的个人成长。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关于个人成长和适应变化的问题,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理直气壮:勇于改变才会进步(讲理就好8)》的书名时,立刻被吸引了。 "理直气平"这个词语本身就包含着一种智慧,它不是指一味地压制自己的情绪,也不是指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是在坚持自己原则的同时,能够以一种平和、有逻辑的方式去沟通。我觉得这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因为信息爆炸,观点多元,如何能在众说纷纭中保持清醒,并且能够有效地与他人达成共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勇于改变才会进步"这句话,更是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渴望。我们总说要进步,但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对于那些阻碍我们进步的思维定势、行为模式,我们却常常不敢去触碰,因为改变意味着未知,意味着可能要付出代价。这本书如果能教会我如何识别那些需要改变的方面,并且给予我勇气去迈出那一步,那么它将对我的人生意义非凡。我特别好奇作者会从哪些角度来阐述"改变"这个主题,是关于心态的调整,还是具体方法的指导?我迫切地想知道,如何在保持"理直气平"的同时,又成为一个能够拥抱变化、不断进步的人。

评分

从书名《理直气壮:勇于改变才会进步(讲理就好8)》来看,这绝对是一本能引发深度思考的书。我一直认为,在人与人的互动中,"理"是基础,但"气"却常常成为沟通的障碍。"理直气平"不仅仅是一种处事态度,更是一种高超的沟通艺术。许多时候,我们明明占着道理,但却因为语气、态度上的问题,让对方产生了抵触心理,最终适得其反。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理直气平",如何在坚持自己观点的前提下,赢得他人的理解和认同?更重要的是,副标题"勇于改变才会进步"让我看到了作者对于成长的深刻洞察。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陷入瓶颈,或者在某些方面停滞不前,而究其原因,往往是我们不愿意做出改变。改变意味着要跳出舒适区,意味着要面对未知,但只有改变,才能带来新的可能性和突破。我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启发,让我能够勇敢地去面对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并且在改变中获得真正的成长和进步,成为一个更加成熟、更有力量的人。

评分

这本书名听起来就很有力量,"理直气平",光是这两个字我就觉得作者一定是个理性而又坚韧的人。我一直觉得,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陷入僵局,不是因为道理不清楚,而是因为情绪失控。大家都觉得自己有理,但就是没办法好好沟通,最后变成争执不下,甚至互相伤害。这本书的副标题"勇于改变才会进步",更是点明了核心。很多时候,我们固守自己的观点,不愿意做出哪怕一点点的让步和调整,以为那就是坚持原则,但实际上,这可能只是原地踏步的借口。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里能找到一些关于如何在高压情境下保持冷静、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最关键的,如何认识到改变并不是认输,而是通往更远大的目标的必经之路。我一直相信,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不是他有多么固执,而是他有多么愿意倾听,有多么敢于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启发,让我学会在与人交流时,也能做到"理直气平",并且真正地"勇于改变,才会进步"。

评分

我之所以对《理直气壮:勇于改变才会进步(讲理就好8)》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是因为它的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 "理直气平"这四个字,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难题。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是"理直气壮"的,但却往往因为情绪的失控,而无法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去表达,最终导致沟通的失败,甚至关系的破裂。而"勇于改变才会进步"这句话,更是道出了成长过程中最核心的命题。我们总是渴望进步,但却常常安于现状,不愿意去面对那些让我们感到不适的改变,因为改变意味着挑战,意味着风险,意味着可能要丢弃一些熟悉的东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如何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用一种更加平和、有逻辑的方式去与人沟通,从而达到"理直气平"的效果。同时,我也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勇于改变"心态的指导,让我们能够主动地去拥抱变化,认识到改变是成长的必由之路,而非一种负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