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要刚刚好:新好爸妈的48堂行动教养课

爱要刚刚好:新好爸妈的48堂行动教养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育儿
  • 教养
  • 家庭教育
  • 儿童心理学
  • 父母成长
  • 行为指导
  • 正面管教
  • 沟通技巧
  • 情绪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幼教老师的「行动教养」──

  在最适当时刻,给孩子「刚刚好」的爱与学习力,让孩子学会尊重、责任、分享、信任、情绪管理、接受挫折与沟通能力。

她的用心,像种子般温柔洒在孩子心田。
原来最好的教养,来自父母的身教、自省,以及生活中的每一刻。

孩子在玩积木,我们可能会说:「这样好吗?」
然后忍不住动手:「来来来,我教你!」

有时,因为我们太爱孩子,所以剥夺了他们该有的学习体会。
因为爱太多,影响了他们体会生活的乐趣。 因为爱太多,所以有些态度与能力,我们忘了他们其实可以从小培养。

  ※争执也是一种学习:何时介入?如何介入?7个步骤,让孩子学到解决问题、接受别人不同想法,与尊重别人的能力。

  ※ 分享是学习人际成长的第一步:随时告诉孩子分享的好处等6个妙招,让孩子乐于分享。

  ※ 培养孩子明办是非:利用「隔离与谈天」技巧,让孩子了解是非观念是在内心,不是屈服于权威。

  ※ 善用互动与聆听,启发孩子潜能:生活处处是与孩子分享的好知识,好奇心更是学习的最佳动力。

  ※ 给孩子勤劳的机会:准备小扫把、抹布,在大人可照看的范围内,让孩子参与家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被信任以及自动自发的习惯。

  ※ 爱与亲密,玩出大能力:利用有趣的小游戏,与孩子一起看天空、看小花,学习与孩子站在同一高度看世界。

  ※ 学习专注与安静:每天安排10分钟,从播放轻音乐开始,和孩子一起上一堂聆听安静声音的课程。安静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专注训练。

  ※ 别怕孩子受挫:只要爸妈陪伴在旁,挫折反而是生命最大的养分。

  教养并没有公式,也不是一套固定的方法,而是一段与孩子相处,并时时自省与调整的时光,但这段时光是幸福的,也唯有幸福,才能教出快乐、自信与爱学习的孩子,TJ老师让我们看见这样的幸福。

本书特色

  ◎我们五、六年级生的父母,总是这样。总是不经意中,就想给孩子最好的;我们希望他们不需要为生活操心,能够心无旁骛地追寻自己想要的。但当孩子慢慢长大,我们却会发现,孩子似乎少了些什么。如果有机会重来,也许,我们会希望他们多些尊重、分享、情绪管理、接受挫折与沟通能力,甚至拥有更多生活体验与生活乐趣。

作者简介

TJ老师

  本名吴亭仪。出生于乡间的TJ老师,云林是她的第一故乡,而嘉义是她的第二故乡。

  喜欢乡间的宁静,不爱城市的喧嚣;喜欢隐藏自己,却又不善隐藏自己;生活可以简单,生命却需要丰富。

  她说,写作是对自己的反省,思考是对自己的承诺,她不断运转的头脑,装着许多的天马行空。她是公立幼稚园的老师,也是一对从儿童重症病房抢救回来的早产双胞胎母亲。

  自言成长历程中所遇到的挫折,让她也不断的被要求与挫折相处,学习应对与面对。在双胞胎母亲,以及幼稚园老师不同角色之间转换的拿捏平衡,是TJ老师现在重要的人生功课。

  平凡的她,在身兼老师与母亲的两种角色历程中,因其有过独特的成长经历,让她更能设身处事的体会孩子的心情,设想孩子的想法。她的思绪总是不断的转换,她的步伐总是不断的在调整,她的文字充满省思与包容,她的教养想法满溢关爱,她身体力行,并乐在其中。

  其作品曾收录于幼改家电子报,多篇文章曾入选中时严选,也曾获2008第四届全球华人部落格大奖入围决选、2009年第一届教育部落格大赛,家长部落格组初选入围,以及2009第五届全球华人部落格大奖初选入围。

  部落格「唿吸之间blog.roodo.com/ananaiai_1015/

孩子的成长,是一场需要智慧与耐心的陪伴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现代家庭的亲子关系重塑指南》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为人父母,我们时常感到迷茫与焦虑。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我们,新的育儿观念层出不穷,传统的教育方法似乎力不从心。我们渴望与孩子建立深厚、理解与尊重的联结,却常常在日常的冲突、沟通的壁垒中感到挫败。我们深知爱是基石,但“如何爱”才是真正的艺术。 本书并非一本空泛的理论说教之作,而是深入当代家庭生活肌理,为所有渴望成为更有效、更有智慧的父母提供的一本行动手册和心灵指南。它直面现代父母在日常教养中遇到的真实困境,从心理学、神经科学以及多年一线家庭咨询的经验中汲取智慧,旨在帮助父母构建一个既充满爱意又富有规则、既尊重个性又引导责任感的养育环境。 第一部分:理解“为什么”——洞察孩子行为背后的真相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孩子“不好”的行为表象——顶嘴、拖延、易怒、沉迷电子产品。我们倾向于立刻纠正这些外在表现,却忽略了行为背后的“冰山模型”。本部分将带领父母潜入冰山之下,理解孩子行为的真正驱动力。 1. 情绪的化学反应:大脑发育与情绪管理 我们将探讨儿童大脑,尤其是前额叶皮层(负责计划、判断和情绪调节)的发育过程。当孩子发脾气或做出冲动决定时,这不是“故意捣乱”,而是他们的大脑正在进行一场复杂的“内部风暴”。我们将详细解释“反应链”:是什么触发了情绪?身体感受是什么?大脑如何处理信息?以及我们如何能更早地介入,帮助他们建立情绪的“安全阀”。 2. 依恋理论的现代应用:安全感如何塑造未来 依恋理论是理解亲子关系的基石。本书将超越基础概念,深入探讨在双职工家庭、隔代抚养等现代家庭结构中,如何建立和修复“安全型依恋”。我们将解析不同类型的依恋模式(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紊乱型)如何影响孩子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和自我价值感,并提供具体的每日互动练习,以增强孩子内心深处的力量感。 3. 边界的心理学:爱与规则的黄金比例 父母常常在“溺爱”和“严苛”之间摇摆不定。本书认为,有效的界限并非限制自由,而是给予方向感。我们将拆解“为什么孩子需要规则”,并教授如何设定清晰、一致且充满尊重的规则。重点在于,规则的执行应着眼于“修复”而非“惩罚”,教会孩子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不是恐惧后果。 第二部分:重塑“怎么做”——从冲突到连接的沟通艺术 教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沟通的质量。无效的沟通只会加深代沟,而有效的对话,则是搭建理解桥梁的关键。 4. 倾听的层次:超越“听见”的共情力量 学会倾听是父母最难掌握的技能之一。本书区分了“被动倾听”、“选择性倾听”和“深度共情式倾听”。我们将通过角色扮演和具体情境分析,演示如何运用“描述感受”和“确认需求”的句式,让孩子感到自己被完整地看见和接纳,即使你不同意他们的做法。 5. 引导性提问的力量:从“为什么”到“接下来” 面对孩子犯错,传统的“你为什么这么做?”往往只得到敷衍的回答。本书提供了一套“解决方案导向”的提问模式。例如,如何将“你把玩具弄坏了,该怎么办?”转化为“玩具坏了,我们有哪些选择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哪一个方案最公平?”这训练孩子的解决问题能力,而非自我辩护能力。 6. 冲突管理中的“暂停键”:在愤怒中保持清醒 当亲子冲突爆发时,父母的“自动驾驶模式”往往会启动。本书提供了一套实用的“三步降温法”:识别(识别自己的情绪信号)—隔离(暂时离开冲突现场)—重聚(在情绪平稳后重新讨论)。 这不仅教孩子如何处理愤怒,更重要的是,父母通过自我管理,为孩子树立了情绪稳定的典范。 第三部分:培养“未来力”——适应21世纪的必备素养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早已超越了知识的积累。本书将目光投向未来,聚焦于培养孩子应对不确定性的核心能力。 7. 挫折教育的温度:培养韧性(Grit) “玻璃心”的孩子往往源于“保护过度”的父母。我们探讨如何提供“恰到好处的挑战”,让孩子体验到“努力的价值”。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方法来培养“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鼓励孩子将失败视为数据点而非个人缺陷,从而建立起强大的心理韧性。 8. 责任感与自主性的平衡:放手与掌控的艺术 如何让孩子主动承担家务、管理自己的学习?这需要从“命令”转向“赋权”。我们将介绍“任务契约”的制定,以及如何在孩子做出选择后,让他们体验到选择带来的自然后果(而非父母的额外惩罚)。从生活自理到时间管理,赋权是培养自律的唯一途径。 9. 数字时代的公民教育:科技素养与价值观的锚定 电子产品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本书不主张“禁用”,而是倡导“导用”。我们将提供实用的家庭科技使用协议指南,重点教授孩子如何辨别信息真伪、如何保护个人隐私,以及如何平衡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核心在于,科技是工具,价值观才是指南针。 结语:做有觉察的父母,享受成长的旅程 养育孩子不是一场冲刺赛,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这本书鼓励父母回归自我关怀,认识到“一个情绪稳定的父母,胜过十本育儿书”。只有当我们先照顾好自己的需求、处理好自己的内在冲突,才能真正以饱满、清晰的状态去回应孩子。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希望成为您书架上那本,在深夜感到无助时,能被翻开并立即找到实用指引的伙伴。它旨在帮助您卸下教养的沉重包袱,转而享受与孩子共同探索、共同成长的每一个珍贵瞬间。您的孩子需要一个爱TA的人,更需要一个理解TA、并能与TA一同成长的榜样。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用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智慧的行动,塑造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家庭未来。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 / 母亲之路009

Part1好品格这样教
1.学习面对冲突---打人一定是不对的吗?018
2.当名叫害怕的朋友来报到023
3.学习分享033
4.当孩子无理取闹---隔离与谈天040
5.争执是学习人际成长的第一步046
6.处理处理情绪---当孩子发脾气051
7.读懂孩子的语言---我愿意被打?057
8.读懂孩子的暗示---拗脾气063
9.与孩子讨论什么是「自由」068
10.关于分离这一堂课080
11.生命教育,从绿豆开始085
12.接受挫败的经验092
13.来交好朋友---来一堂娃娃社交课097

Part2教养来自生活
14.给孩子体验的机会---不会吃鸡腿的孩子100
15.看见优点---天使爱气球104
16.与孩子一起做家事---折衣随想109
17.信任与责任---给孩子勤劳的机会113
18.与孩子一起享受安静116
19.游戏里的创意---黏土变成画120
20.规律的生活习惯124
21.培养自动自发---懒妈妈与勤劳宝宝127
22.勇气---第一堂游泳课134
23.长大了吗?---皮蛋青春期139
24.性别教养课---男孩和女孩146
25.孩子的独特---是的,我们不一样150

Part3爱与亲密,玩出大能力
26.孩子的温柔156
27.石狮子的启蒙联想159
28.珍惜每一分钟的唿吸164
29.享受散步的时光168
30.今年夏天,我们要跟尿布说掰掰176
31.甜蜜的上瘾178
32.独眼龙宝贝181
33.徜徉故事海184
34.关于阅读、绘图、建构的随想191
35.建立亲子默契的好帮手---有趣的小游戏196
36.共读经典绘本202
37.亲子共听音乐208
38.完美的小孩?213

part4省思,让亲子更美好
39.爸爸日218
40.有主见的孩子221
41.笑笑说拜拜225
42.妈咪的坚持229
43.想像在飞舞233
44.成就237
45.学习慢慢240
46.当孩子打架---妈咪偷偷的祈祷243
47.孩子教我的事---感受旁人的情绪247
48.用阅读取代电视251

附录 / 恩爱爸爸的保温箱日记253

图书序言

作者序

母亲之路

  夏蝉鸣叫不已,竟达不可思议的吵杂程度。

  民国七十年初的夏季,天空蓝的不像话,田野也绿的不像话,伫立校园里的凤凰木群,正虎视眈眈的想要分散一片火红。

  树荫下的教室里,零落散坐着几个中年级的学童,台前坐着三个担任裁判的老师,台上站着一个腼腆稚嫩的小女孩,原来今天是国小的朗读比赛。

  小女孩站在台上良久,手中的稿子早已捏烂,她涨红着脸,一言不发,眼眶里的泪水,她噙忍着不让它掉下来。

  她的天花板旋转着,她的思绪纷乱着,发抖与害怕,是她此时与裁判老师唯一的对话。

  时间好像过了一世纪那样长,周围只有夏蝉的鸣声越来越放大,直到时间终止的铃声响起,她才如梦初醒,怔怔地走下台。

  下台后的孩子,独自走到教室外一角,她放声大哭。

  高一的段考后,她第一次接到成绩单,不仅是班上的最后一名,也是全校的最后一名。

  父母淡淡的安慰她,别难过,还有进步的空间啊!但是她自己却忍不住伤心地掉着泪,成绩单成了心痛的烙痕,狠狠地被丢到垃圾桶里。

  那段不堪回首的苦涩青春期,她找不到自己的信心,找不到希望,也找不到自己,她开始学习逃避,学习叛逆,也学习自我放弃。

  直到她遇见一位老师,一位影响她极深的好老师。

  那年的寒假将起,老师丢了一大袋的书给她,他告诉她,什么都可以放弃,就是不能放弃自己。

  一句话、一大袋书,开启了她不同的人生眼界,在无法理解的成长挣扎中点了一盏光明。

  大学联考再度失利的第二年,她几乎决定放弃升学了,面对前途茫然的她,意外收到朋友的邀约,一起报考师专。

  原本对任何考试已经心灰意懒的她,只得在父母亲的催促推动下,不太情愿地虚应着去试看看。

  直到考试前一天,她仍然是被动的不做任何准备,潜藏在心里的声音幽幽地说,她已经放弃考试,决定不再努力。

  但是什么都不准备的她,竟然考上了,在老天爷不经意的安排下,人生,开始有了意外的变化。

  初知怀孕时,她的喜悦满溢,几乎要超过她从小到大的欢喜。

  然而幼教工作对孕妇来说却是高风险的,在随时可能被孩子碰撞的危险环境,以及高度压力的工作量下,她怀孕满四个月后,不得不开始请假在家,因为医师严正交代着,再不休息,就要面临流产的命运。

  怀孕近七个月时,两个孩子因母体莫名的感染发炎而被迫早产,躺在产台上的她,看着医生将一千三百克与一千七百克的娃娃匆促地抱离,并送往儿童重症病房时,她的眼泪往肚里吞,心如刀割般的痛。

  检验结果出炉,也发烧着的男婴被细菌给感染了,医生慎重的表示,如果无法有效控制,可能会出现难以逆料的后果。

  这是老天爷一再给予的试炼吗?疑问与惊惧在她心中不停的盘旋着,所幸诸神庇祐以及医护人员的用心,两个孩子的状况渐渐地稳定,她在孩子出生一个多月后,终于第一次抱到恩爱宝贝。

  那一刻,她在心里深深的告诉自己,不管孩子变成什么样子,她永远也不会放弃他们。

  那个大哭的小女孩是我,那个放弃自己的女孩是我,那个对未来茫然的女孩是我,那个遇见意外人生的女孩是我,那个不想放弃孩子的女人也是我。

  因为经历过,所以体会深刻,因为体会过,所以感同身受。

  追寻自我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很多人走了一辈子,还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也未发现自己错过的是什么。

  我庆幸着,至少目前我知道我自己的。

  因为其实我们心里都明白,明白想要与能要的差别,而人生总有许多的意外,意外中却也总有许多的不意外。

  我的父母亲都是老师,他们从不给孩子任何课业上的压力,他们让我跟弟妹都尽量快乐的成长学习着。

  然而,当老师的孩子却不能避免的要面对外界比较的眼光,当表现不甚理想时,週遭亲友过度关心的压力就会呈现,这样的沉重,而我的父母却未曾因此而特别对我强调或是要求。如今想来,也许当年的他们,其实也深为这个大女儿的特异独行感到困扰吧!

  我的小时是个安静害羞的孩子,有着父母温暖的呵护与照料,在安顺平静环境中成长的自己,却在长大后,不断的遇到挫败,也不断的被要求要与挫折相处,细细回忆,老天爷的安排一定有他的道理存在,也因为如此,让自己对生活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现今的自己,很难想像当年的自己,而当年的自己,想必也是很难想像现在的自己。

  当妈妈后的自己,只有在夜深人静时,才能真实的静下心,借着记录孩子,来审视与省思自己的生活心情与态度,而我竟在一篇篇纪录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无意间看见幼时的自己与青少年的自己,并在每一篇记录孩子的内容里,无意识的反射出自己内心曾有过的喜怒悲伤。

  时间,对人来说,是一个奇妙的魔术师,孩子,对身为母亲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随时会反射自我成长历程的奇幻魔术师。

  我在这样的空间历程里走着,也唿吸着,我唿吸着,也学习着,这条漫漫母亲之路,我才刚开始。

图书试读

给孩子体验的机会──不会吃鸡腿的孩子
手指黏腻、脏污,只要洗手就好,而地板有水渍,只要擦拭即可。面对孩子的许多问题、疑问,我们的大惊小怪,可能也会让孩子跟着大惊小怪。

今年的班级满不一样的。有一半的孩子读过幼稚园,有一半的孩子未曾读过,有部分的孩子是因在之前的幼稚园适应不良,也有部分的孩子是领有特殊手册,其中还有两对双胞胎,一男一女,最重要的是,班上有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小男生,哇,小男生通常都是较小女生还要活跃很多很多的。

因此,我想今年应该会是很有意思的一年,因为感觉是热闹滚滚,精采万分啊。

开学以来,每天的气氛都算热闹,孩子也都很不怕生,开学的第二天,甚至还会来跟老师我比划两下说,这是功夫拳。果然是很有意思的一群小可爱。

不过今天遇到让我有点错愕又好笑的事。

午餐,学校供应了好吃的小鸡腿,通常多数的孩子都会很喜欢这类的配菜,但是却有五个孩子拒绝了,理由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吃鸡腿。

啊???我的头脑闪过许多问号。

「不会吃鸡腿?」我以为我听错了,赶忙再问孩子一次。

「老师,你可不可以帮我剥鸡腿肉下来?」孩子点点头,很认真的说着。

「不行,老师不能帮你剥鸡腿肉,不过我可以教你怎么吃鸡腿。」

我一边回答,一边抓起孩子的手,教他用他的手抓鸡腿末端小骨头,直接用嘴巴啃食着。

「这样就可以吃到肉了。」我一一的教这五个不会吃鸡腿的孩子怎么吃鸡腿。

「老师,我的手会黏黏的,不舒服呢。」其中一个孩子很不习惯的对我说。

我忍不住要笑出来,原来他们不会吃鸡腿,是因为不喜欢手上有黏腻的感觉。

「黏黏的,等下洗手就好了,别担心啦。」我一边说,一边夸张的表演洗手的动作。有了老师的保证,这群孩子才放心的啃食鸡腿。

教书多年,这还是第一次遇到不会吃鸡腿的孩子。我想着,如果孩子不会吃鸡腿,那真是剥夺了许多学习与享受的乐趣啊。

用手抓鸡腿,体会黏腻的感觉,不是一个生活体验吗?而学习用牙齿啃食鸡腿,怎样将肉咬下吞食,不是一种生活本能吗?最重要的,享受吃食的乐趣,喜爱食物,享受美食,不正是一种生活乐趣?怎么现在的孩子连最原始的学习与享乐,都不会了呢?

我惋惜着,也感叹着。

也许我们都为孩子做太多,因为爱太多,而剥夺了他们该有的学习体会,因为爱太多,而夺去了他们原始的生物本能,也许我们的爱,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也许该将一些爱让孩子自己释出,也许该将一些爱让孩子自己付出,而不是无止境的为他们做他们本应要做的。

看这些孩子学会了吃鸡腿,看他们啃食时的表情,我想,他们已经学会怎么吃鸡腿了。最重要的,我想他们应该也知道了,如果手的感觉是黏腻的,只要洗一洗就好,没有什么好担忧焦虑的。

如果孩子感觉不舒服,我想应该是要告诉他们,舒服是一种感觉,不舒服也是一种感觉,都有可以解决的方法。

手指黏腻、脏污,只要洗手就好,而地板有水渍,只要擦拭即可,面对孩子的许多问题、疑问,我们的大惊小怪,可能也会让孩子跟着大惊小怪。

但事实是,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对错绝对的问题。动动头脑,事情一定有办法可以解决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自从有了孩子,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帮到我的育儿书,但很多书要么太理论化,让我觉得难以落地,要么就过于鸡汤,让我感觉不切实际。《爱要刚刚好:新好爸妈的48堂行动教养课》这本书,简直是及时雨。它没有给我灌输那些高高在上的育儿理论,而是从最接地气的日常场景出发,比如孩子不听话、闹脾气、或者和小朋友发生矛盾等等,然后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父母的自我成长”的章节。它提醒我,育儿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也是父母的蜕变。书里倡导的“臣服式领导”,让我重新思考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不再是那个事事都要控制的家长,而是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让我茅塞顿开的是,它关于“高质量陪伴”的定义。我以前总觉得陪孩子玩就是高质量陪伴,但这本书告诉我,眼神的交流、耐心的倾听,以及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陪伴。这本书的语言非常通俗易懂,而且充满了积极的能量,读起来让人感到温暖和充满力量,让我觉得育儿这件事,原来是可以做得如此从容和有温度的。

评分

我一直觉得,教育孩子就像是在经营一段关系,而《爱要刚刚好:新好爸妈的48堂行动教养课》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套维护和升级这段关系的“秘籍”。它不是那种告诉你“这样做孩子就会变得完美”的速成手册,而是一种关于如何与孩子建立深度连接、互相尊重的沟通方式的探讨。书里对于“正面管教”的阐述,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强调惩罚和奖励,而是着重于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和责任感。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同理心”的培养,书中提供了一系列引导孩子换位思考的工具和方法,让我意识到,原来教育孩子,也可以如此温柔而有力。它还详细讲解了如何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是简单粗暴地制止,而是去探究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引导孩子找到更恰当的表达方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读起来没有压力,反而像是在和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交流。它不是在要求我成为一个“完美父母”,而是在帮助我成为一个更“懂孩子”、更“有智慧”的父母。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爱与规则,可以如此和谐地并存,原来育儿,也可以是一场充满探索和乐趣的旅程。

评分

我一直认为,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而《爱要刚刚好:新好爸妈的48堂行动教养课》这本书,无疑是为这门艺术提供了最精妙的画笔和颜料。它不是那种告诉你“要这样做”或者“不能那样做”的生硬教材,而是以一种极为细腻和富有同理心的方式,引导读者去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书里提到的“情绪导航”概念,让我受益匪浅。我常常因为孩子的小脾气而感到束手无策,但这本书教会我如何识别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如何用冷静和理解去回应,而不是陷入一场亲子间的“情绪大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分享了很多关于“肯定式沟通”的技巧,例如如何用“我”信息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指责孩子,这不仅化解了很多潜在的冲突,更重要的是,让我和孩子之间的连接变得更加紧密和真诚。它还深入探讨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解决问题能力”,而不是直接替他们解决一切。通过书中提供的各种情境模拟和引导式提问,我开始学会放手,让孩子在尝试中学习,在跌倒中成长。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温和,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只有一种娓娓道来的分享,读起来让人感到轻松和启发,仿佛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默默地陪伴着你在育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评分

拿到这本《爱要刚刚好:新好爸妈的48堂行动教养课》时,我正处于育儿的迷茫期,感觉自己无论怎么做,好像都达不到“好”的标准。这本书的标题立刻吸引了我,它传递了一种“适度”的理念,这正是我所渴望的。翻开书页,我惊喜地发现,它没有给我灌输那些遥不可及的育儿理论,也没有罗列一大堆“应该”做的事情,而是从非常生活化的场景入手,用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描绘出新时代父母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我尤其喜欢它关于“界限感”的章节,以前总觉得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担心他会不开心,但书里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例子,让我明白,清晰、坚定但充满爱的界限,才是孩子安全感的基石。它教会我如何在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情况下,有效地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如何在日常互动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温柔又有智慧的朋友聊天,她不会评判你,只会用她的小技巧和经验,帮助你找到适合自己的育儿节奏。它不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行动指南”,里面的每一堂课都充满了可操作性,让我觉得育儿不再是一件令人焦虑的事情,而是一个充满乐趣和学习的过程。

评分

老实说,在拿到《爱要刚刚好:新好爸妈的48堂行动教养课》之前,我对市面上大多数育儿书籍都有点“免疫”了。要么内容空泛,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就是一套“万能公式”试图解决所有问题。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的核心理念——“刚刚好”,简直是点醒了我。我过去常常在“严厉”和“溺爱”之间摇摆,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或者做得太多。这本书通过“48堂行动教养课”的形式,将复杂的育儿理念分解成一个个具体、可执行的步骤,并且每一堂课都有扎实的理论支撑和生动的案例分析。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支持性独立”的章节,它告诉我如何在鼓励孩子自主的同时,依然给予他们必要的安全感和支持,避免了过度保护或者放任自流的极端。此外,关于“积极倾听”的技巧,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教会我如何真正地“听懂”孩子,理解他们言语背后的情绪和需求,而不是草草打发。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实操性”,每一堂课都像是一个小小的“行动指南”,读完就能立刻在生活中尝试。它没有给我制造焦虑,反而给了我信心和方法,让我觉得育儿这件事,其实是可以做得有章法、有成效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