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盛筵:谈阅读,教写作
一堂精采的国文课,带你看见文学里的繁花盛景
课本上的古文〈王冕的少年时代〉,和现代的单亲家庭有什么关联呢?
大家都熟悉的〈凉州词〉,要怎么从「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诗句里感受塞外古战场的氛围?
文章可长可短,可议论可抒情,针对不同的文体有什么特别的写作技巧呢?
国语文教育近年来成为关注的焦点,面对学生日渐低落的学习意愿,家庭和学校可以怎么做呢?多年来在教学第一现场的廖玉蕙,提出她深刻的观察,也分享丰富的教学心得。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到蒋勋的《孤独六讲》,从看图说故事到当今最热门的手机简讯,她将生命经验带入国文课堂,把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做连结,于是经典不再只是课本上难解的文字,而是幻化为一幕幕灵动的生活场景;写作不再只为应付考试,而是自我和周遭所进行的对话。
国文课不只是语词教学,而是导引学生进入人生的文学风景。
廖玉蕙为所有关心国语文教学的读者,做出最精彩的示范。
国语文教育的重要推手--廖玉蕙
你认识的廖玉蕙,是写过三十余本书、家喻户晓的散文名家;你所不认识的廖玉蕙,是大学教授,许多国中小老师们的老师,国语文课本的审议委员,基测加考作文的关键推动者之一。
经典要怎么读?作文该怎么写?
知名作家、专家老师廖玉蕙,书写示范一堂不容错过的国文课。
作者简介
廖玉蕙
东吴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教授,讲授创作、现代文学及古典小说等课程。曾获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中山文艺创作奖、中兴文艺奖章及吴鲁芹文学奖。
着有散文集《纯真遗落》、《大食人间烟火》、《像我这样的老师》、《没大没小》、《不信温柔唤不回》、《如果记忆像风》……等;小说集《淡蓝气泡》、《一枚戒指》;绘本书《曾经的美丽》、《一本灿烂》,访谈录《走访捕蝶人》、《打开作家的瓶中稿》,并编有《文字编织》、《繁花盛景》等共三十余册。作品被选入国、高中国文课本及多种选集。
0-0自序:怎么欣赏?怎么写?
第一辑:文学行走
1-1只有一个答案吗?
1-2从开口到闭嘴
1-3看见生活里的繁花盛景
1-4朗声寻找最准确的字句
1-5教出怎样的风景?
1-6说小故事与讲大道理
1-7凝眸注视生活
1-8你的智慧就是我的财产
1-9电视剧濡染下的重口味人生
1-10喊停的勇气
1-11抓住每一双求知的眼睛
1-12为老师寻找一个理由
1-13我可以再道歉一次吗?
1-14承认人有未尽之处
1-15跟孩子站在同一边
1-16王美丽断腿!
1-17我们就该这样长大吗?
1-18时间将届的按铃响起之后
1-19不过是丑些罢了!
1-20如何能微笑以对?
第二辑:文字结巢
01.少年王冕如何布局他的人生?
02.从极短篇看人生悲喜
03.九弯十八拐式的寒暄应酬
04.浅近语言,实验精神,深远寄託
05.未知的恐惧
06.风中的白杨树
07.时光过于抽象、流速过于安静
08维护主动抉择的尊严
09.阅读一本书的几个策略
第三辑:文字裁缝
3-1从粗豪中找到细致──扩写的方法
3-2衔接无间的节奏掌握──续写的策略
3-3轻松看电影,用心写文章
3-4添枝加叶或翻案补恨──古典与历史改写
3-5视觉与感觉的结合──看图说故事
3-6脚踏四方,文写八面──报导的撰写
3-7纸短情长──极短篇
3-8以殊相写共相──亲情散文
第四辑:文学调味
4-1长话短说—─简讯
4-2颠覆传统的创意—─演讲或致词
4-3文学对话──从文学中看见生活的繁花盛景
4-4有关学测作文的十点叮咛
《文学盛筵:谈阅读,教写作》这本书,我大概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几乎是逐字逐句地啃了下来。我一直以来都觉得,阅读和写作是一种艺术,但又离不开方法和技巧。这本书恰恰就在艺术的感性与方法的理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不是那种一本正经地给你讲大道理的书,而是充满了温度和智慧。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关于“如何让文字‘活’起来”的探讨。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如何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让平铺直叙的文字变得有画面感、有生命力。我以前写东西总觉得很干巴,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原来是我的文字“太瘦了”,不够丰满。书里还讲到了“情感的传递”,如何通过文字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绪,这一点对我影响很大。我开始尝试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也开始注重文字的“声音”和“节奏”,力求让每一句话都充满感染力。这本书让我觉得,写作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一种心灵的表达,一种与读者灵魂的对话。我从一个被动接受的读者,变成了一个渴望主动创造的写作者。
评分在我看来,《文学盛筵:谈阅读,教写作》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写作”部分的教学方式。我之前尝试过写东西,但往往写到一半就卡壳,要么觉得词穷,要么不知道该往哪里发展。很多写作指导的书,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就是一些陈词滥调的建议,很难真正落地。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它不是直接教你“写什么”,而是先从“如何找到写作的灵感”入手。书中列举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素材,比如一段街头对话、一个路人的表情、甚至是天气变化都能成为写作的起点,这让我觉得写作离我并不遥远。而且,它还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练习题”,比如“用三种不同的视角描写同一件物品”、“写一个只有对话的场景”等等,这些小练习既有趣又有挑战性,让我能快速上手,并且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我尤其喜欢关于“节奏感”和“语调”的讨论,作者用音乐的类比,让我深刻理解了文字的韵律美,也明白了如何通过调整句子的长短、用词的轻重缓急来塑造不同的阅读感受。这本书让我觉得,写作不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技能,而是一种可以通过练习和感悟来提升的能力。
评分说实话,拿到《文学盛筵:谈阅读,教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阅读和写作的书已经太多了,我总觉得它们大同小异。但这本书确实给了我很大的“意外之喜”。它不像那些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作者在分享阅读心得时,总能穿插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比如年轻时因为误读而产生的困惑,或者是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瓶颈,这些真实的分享让我觉得他是一个能够理解并陪伴读者一起成长的老师,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家。书中的一些观点,比如“阅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而不是逃避现实”,或者“写作是为了表达,但更重要的是找到能与读者产生共鸣的那个点”,都让我深思。它不仅仅是教你技巧,更是在引导你思考阅读和写作的意义。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如何构建文章的骨架”的讲解,作者用建筑学的比喻,让我明白了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如何让整篇文章像一座坚固而精美的建筑一样,有条理、有重点。这让我以后在写作时,不再是想到哪写到哪,而是能更有规划地去构建我的文字。
评分这本《文学盛筵:谈阅读,教写作》真是太对我的胃口了!我一直觉得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但总感觉自己在这两者之间游刃有余的能力还不够。读这本书之前,我常常在阅读时陷入一种“吃撑了”的状态,很多好书读完后,除了感动或感悟,好像很难转化为自己创作的养分。这本书的开篇就触及了我的痛点,它没有空泛地讲“要多读书”,而是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如何阅读”,这让我耳目一新。作者用非常接地气的例子,比如分析不同类型小说的结构、人物塑造的技巧,甚至是如何辨别作者的“小心思”,让我明白阅读不只是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主动探索、挖掘的过程。特别是关于“意象”的解析,以前我觉得这个词很玄乎,但书中通过具体的诗歌和散文片段,让我体会到了文字背后那种丰富而微妙的情感联结。读完第一部分,我仿佛醍醐灌顶,以前那些模糊不清的阅读感受,一下子清晰了许多。我开始有意识地去留意作者的遣词造句,去品味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感觉阅读的层次一下子提升了。这不仅仅是文字游戏的教学,更是对思想和情感世界的深度探索,让我这个“吃货”读者,变成了“品鉴家”。
评分这本书,我只能说,简直就是给像我这样“半吊子”文学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都喜欢读书,但总感觉自己读了这么多书,好像并没有真正“学会”什么,尤其是在写作方面,更是“纸上谈兵”的水平。这本书的第一个亮点在于它对“阅读的层次”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划分。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读经典”,而是教你如何从“表层理解”到“深层解读”,甚至是如何去“批判性阅读”,去质疑作者的观点,去寻找文本的潜台词。作者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如把阅读比作“寻宝”,把作者比作“藏宝人”,让我们在阅读中充满探索的乐趣。而且,它还专门讲了如何“带着问题去阅读”,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我以前读书都是漫无目的地读,读完就忘,但现在我开始尝试带着一些问题去寻找答案,感觉阅读的效率和收获都大大提升了。在写作方面,它也没有回避那些让新手头疼的问题,比如“如何描写一个有生命力的人物”,它给出了很多具体的方法,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到内心的想法和动机,都有细致的讲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害怕提笔写作了,而是充满了信心去尝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