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本书试图就台海议题如此难以管理或解决,提出我的解释。国内政治、决策制度、国际体系的竞争、美国的角色都有影响,但最核心的仍是北京和台北对台湾的主权和安全有不同的看法。两岸最根本的争议迄今仍不脱这两个核心议题,而这两个核心议题在未来也一定会浮现。
要解决两岸的根本歧异,并无终南捷径,必须找出一个程序,在两岸相互不信任的气候下保持稳定,在更可预测、更加合作之下改善现状,降低双方之间存在的相互畏惧,让双方同时採纳有创意的构想。
因此,我很乐见本书中文版的问世出版,希望我的分析和建议会对台湾人民有所贡献,毕竟两岸争议能否解决、如何解决,台湾人民才是最重要的利害关系人。
─卜睿哲
有些人一定会觉得,都已经什么时代了,两岸关系还卡在主权之争上,动弹不得。他们可能认为,重要的是自治的内涵,不是固守原则。甚且,在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跨越国界的经济、社会互动也在成长和强化,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主权观念已受到修正。譬如,欧盟因为经济逐步整合,边境的意义愈来愈淡薄,各国政府遂把主权委授出去,而不是紧握不放。
台湾和中国也不能自外于这个全球趋势。过去二十年,两岸许多不同产业的企业已日益整合。如果双方政府没有搁置对国家安全的顾虑和僵硬的政治正统论,就不可能出现这种整合。
但是即使目前进展顺利,最终在谈判桌上势必浮现「主权」和「安全」这两个核心议题。目前台湾民众及菁英对于台湾的主权都弄不清楚或争论不休,如何去研究和处理两岸关系?更不说国防、外交及整个政府的合法性。
卜睿哲不但针对「主权」这个最根本问题作出学理及制度面的分析,而且把问题的核心指出来,也提出了解决的方向,这是本书最具特色的地方。
作者简介
卜睿哲 Richard C. Bush
整个职业生涯都环绕着美、中、台议题,是美国国内对两岸问题接触最广、了解最深、地位最高的专家:曾任职亚洲协会(Asia Society)、美国众院国际关系委员会(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国家国家情报局(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曾任美国在台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理事主席,现任美国智库布鲁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外国政策研究资深研究员,兼东北亚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Northeast Asian Policy Studies)主任。卜睿哲曾就中美关系与两岸议题,出版At Cross Purposes: U.S.-Taiwan Relations Since 1942(2004)以及本书等多本专着。
译者简介
林添贵
国立台湾大学毕业,历任企业高阶主管及新闻媒体资深编辑人。现任逢甲大学兼任助理教授。译作极丰,有《恶兆:中国经济降温之后》、《蒋经国传》、《裕仁天皇》、《季辛吉大外交》(合译)、《大棋盘》、《李洁明回忆录》、《转向:从尼克森到柯林顿美中关系揭密》、《买通白宫》、《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等。
陶伯特推荐文
林碧炤推荐文
苏起推荐文
林中斌推荐文
中文版作者自序
1 导论
2 来到现在
3 经济合作、政治死结
4 主权
5 安全
6 国内政治与两岸关系
7 决策系统
8 槓桿游戏
9 美国因素
10 纾缓压力 调和歧异
11 如果不可能和解的话?
12 往后的抉择
谢词
译后序
推荐序1
直指问题核心,盼台海享和平
两岸关系对于台湾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它同时也是当前国际关系中受到重视的主要议题之一,不但两岸关心,邻近的亚太国家及主要大国也注意或留意两岸关系的发展。大国考虑的是他们自己的利益,小国也是如此。对于台湾来说,这个问题恐怕是每位百姓、每天都会听到或碰到的事,没有一项公共政策的影响层面可以和大陆政策相比。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它的影响层面会愈来愈广、愈深。
卜睿哲先生(Richard C Bush)的书在二○○五年出版,所以没有讨论到二○○八年五月之后的两岸关系。虽然如此,这本书被认为是从美国及国际角度来分析两岸关系最为完整及深入的着作。卜君本人研究中国问题多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得到博士学位,以后分别在不同的部门工作,其中以担任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及目前在布鲁金斯研究院从事研究的期间,对于两岸关系的观察及了解最为深刻。这本着作是长期研究,当的也是实际参与决策过程或提供建言之后得到的整体心得。条理分明、客观分析、有凭有据,是一本研究两岸关系的必读着作。
两岸关系的研究是很难的。一是外国人不说,单就两岸及其他华文社会来说,几乎是只要有兴趣的人都可以谈两岸关系,也自称是两岸关系的专家,所以,资料、报导、文件和各项论文及专书实在太多、太杂,要做出整理及选择可信及可用的资料本身就是一大挑战。以前的资料选择相对比较单纯,大概每天阅读人民日报就足够了,今天的大陆已非往日的封闭,更不用说那么多的报章及其他分析和报导,要作好研究真是难。
二是两岸关系应该附属在整个人文及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在这方面有不少学者在努力的推动,也使得它的社会科学要求愈来愈得到知识社群的认同,其中又以经济学及社会学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有关大陆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治理、环境保护、财政及税收、农村及城市各方面的研究在以前几乎是无法想像,今天已经有不错的成果。在这个方面,社会科学本身的主观和客观性就成为争议的问题,要找出一个知识社群普遍都接受的答案恐怕不容易。
三是两岸关系相当程度是进行政策分析,它可能也是在区域研究或其他社会科学研究中,政策分析倚重程度最高的学门之一。政策分析必须考虑到问题本质、政策目标、方案选择、利弊得失、法令规定及预算编列,困难度可以想见,挑战性更大的是两岸关系的政策分析如果无法从专业的角度去进行,维持「客观正确、具体可行」,做到「忠言不逆耳」,提出的分析和出版的专书自然得不到重视。
卜睿哲先生的着作几乎都克服了前述的困难。一是完全从严格的社会科学要求去撰写,引经据典不说,还有实际访谈。二是他不是完全从美国的立场去看问题,整本书以「为台海塑造和平」为宗旨,在这个大主轴上,不断的去分析和整理不同的意见及看法。他尽量避免主观,力求客观。三是在社会科学的学术分析和公共政策的研究报告两者之间,他作了一个平衡,在塑造台海和平这一部分,他的讨论是相当的具体和深入。就此而言,他的分析及建议超越过其他专家。即使在二○○五年出版,在今天或以后还是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他有如此表现是他对于台湾的认识及了解。这绝非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的确是下了苦功夫。
对于台湾的读者来说,大家可能对卜君的着作中有关台湾及美国这两大部分的分析最注意。他对于中华民国政府的决策过程、体制及相关法令都有分析,也提出了改革的建议。这些改革如果不进行,将来的两岸关系还是会遭遇到困难。美国的角色几乎是关键性的,任何台湾的主政者需要维持密切、友好的台美关系。在两岸关系上,他很坦白的提出,台湾在地理上太靠近大陆,在经济上太依赖大陆,在作策略选择的就很不容易,而台湾往往在「统独」或「依附或抗拒」之间作选择,把两岸关系过于简化。他的最直接建言是台湾一定要面对中国崛起的现实,作好改革及自强。
在书中,卜睿哲先生写出他和台湾走向民主化的长期关系,读来充满感性。他说台湾要自强的最主要部分是民主体制的改革,另外他也提到对于主权观念、制度及作法,台湾民众及菁英的认识不足,他在这方面的分析确有相当大的贡献。到目前为止,讨论两岸关系的着作,很少针对这个最根本问题作出学理及制度面的分析,卜睿哲先生不但做到,而且把问题的核心指出来,也提出了解决的方向,这是他的书最具特色的地方。我们如果对台湾的主权都弄不清楚或争论不休,如何去研究和处理两岸关系?更不说国防、外交及整个政府的合法性。
和其他社会科学或政策研究的着作一样,读者不需要、也不必要完全接受作者的看法。历史的事实是不能更改的,可是历史的解释会有不同,而历史经验的採用更是因人而异。卜睿哲先生的书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这些年来,台湾内部的讨论似乎可以有更宽广的视角。他说两岸习惯用太多的口号及术语,对于问题的讨论及分析并没有帮助,反而是限制。这本书至少告诉我们,不管问题多复杂,都可以客观的分析、理性的讨论,逐步的找出解决的方法。诚如卜睿哲先生所言,经过完整的分析之后,如果无法作出选择,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谨向关心两岸关系的朋友推荐这一本值得细读的书,更盼望两岸关系能持续稳定与发展,为双方创造最大的福祉,自然的找出妥善的解决方法,而不是去作一项选择。
林碧炤(政治大学副校长)
推荐序2
审慎中带悲观,理性中有期待
卜睿哲的中文新书问世,比他的英文原着晚了整整五年。五年前两岸关系刚刚走出风云诡谲、争议不断甚至高潮迭起的二○○四年(修宪、公投、改名、大选、枪击案等)。卜睿哲原着的基调因此是审慎中透着悲观,理性中带着一丝丝期待。
在陈述两岸关系「经热政冷」的矛盾架构后,他全书反覆分析的是两大「结」与三小「结」的意义及困难。这两大结是「主权」与「安全」,而三小结是「双方的内政」「双方的决策体系」以及「槓桿游戏」。这大小「结」扭在一起造成的几乎就是一个死结。对于这个死结,他建议美国不必积极介入,以免吃力不讨好,只需「理性循循善诱」(intellectual facilitation)让两岸自行管理即可。
两年前马政府上台后,经由各方的努力,两岸的时空环境已有大幅度的转变。他所担心的几个结虽然还没有完全解开,但已经松了很多。
首先,两岸战争的乌云已经远离,美国不必再担心因北京或台北的蓄意挑衅、误判、或意外而被拖下水。两岸沟通管道不仅恢复,而且经过多次面对面谈判,举行了四次江陈会,签署了十二项经济类协议,强化了台湾经济的竞争力。双方的相互了解已经增进到即使在最困难的「主权」问题上都能「求同存异」的程度。透过台美关系的改善及两次重大军购,台湾的「安全」也有更大的保障。此外,因为邦交关系的稳固、无邦交国交往的强化,以及国际组织的参与提升(如亚太经合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台湾的国际空间也有了明显的扩大。
虽然如此,这本书在五年后的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首先,卜睿哲提供一个非常简单明了的分析架构,有助我们透视当前依然复杂难解的两岸关系。两岸的结虽已松开,彼此也都展现解决问题的诚意及善意,但许多深层的问题仍然存在,有待各方持续的努力。他的书因此能协助我们,继续理解两岸关系的各个面向。其次,由于他长期在美国政府工作,横跨不同行政部门以及国会,所以他的研究具有超越一般着作的广度以及深度视野,有利于我们了解美国菁英看待此一议题的基本态度。
不过最难能可贵的是,他长期关注涉台事务,朋友遍及台湾不同政党、阶层与职业,因此他的着作对台湾内部的解析超过许多西方相关着作。记得去年美国政党轮替前后,曾有一位熟悉台海两岸的美国官员私下说,「如果要我给美国新总统做个有关中国大陆的简报,我大概需要两小时就可以让他从不懂变懂。但如果要做关于台湾的简报,大概需要五小时。」有了卜睿哲的着作做参考工具,相信美国总统或一般读者对两岸关系必定更容易就会有既完整又深入的理解。 在此也要对译者林添贵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翻译本来就是没有名、没有利、非常寂寞的志业。但在大众传播媒体日益向内看的台湾,如果没有像添贵兄这样的译者努力不懈,维持一扇小窗的开启,不断引进国际社会的重要研究结晶,台湾这个海岛必然愈来愈封闭,从而彻底的边缘化。添贵兄这些年不仅译作等身,适时媒介国外掷地有声的作品,而且他的译笔力求信雅达,工作态度严谨,不放过任何枝微末节。相信读者必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精力,掌握到卜睿哲大作的精髓。
爰特乐于为之推荐。
苏起(前国安会秘书长)
推荐序3
作者与译者的不凡交会
两线相交成一点。
这本书是两条不凡人生路线交会所成。
作者卜睿哲博士既是地位崇高的学者,也是经验丰富的美国官员。
译者林添贵先生至目前为止已翻译出版了六十一本重要英文着作!不管是蒋介石、蒋经国父子,还是季辛吉的外交论述或李洁明的回忆录,都透过林添贵先生的流畅文笔呈现给中文世界的读者。但是,翻译只是他晚间饭后的消遣而已。「每天翻译两小时,不小心就完成一本书。」闲聊轻松谈笑间,他这么告诉我。
两位都是我多年的朋友。
卜睿哲博士在华府被公认为「台湾之友」,可是他必须在遵守美国国家政策之下,尽量照顾台湾。在过去十多年来,两岸波涛汹涌,台北奋斗的方向,似乎冲击到美国利益,卜睿哲博士要兼顾对台之关切和维护华府的立场,谈何容易﹗
此书应是他多年苦心最有建设性的表白。
我印象里的他永远面带丝微的忧戚。扛起台湾这个十字架来是否对他太沈重?我不得而知。
一九九九年七月初,台湾总统李登辉对德国之声记者提到「两岸是特殊国与国的关系」,(俗称「两国论」)。轰然引爆海崃危机。大陆东南沿海共军战机频频升昇空,压迫海崃中线,甚至入侵我领空。两岸如果开战,驰援台湾的美国青年是否将血洒台海?华府神经紧绷,可以想见。
九月中,我以陆委会第一副主委和发言人身份前赴华府,是「两国论」后我国第一位涉入国家安全的访美部会官员。
美方官员群聚会晤。当时任「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的卜睿哲首先问:「『一个中国』仍然管用吗?」(Is "one China" still operating?)
他用字精简,一针见血,眉头深锁,但语气平和,同时透露出尊重和关切。此情此景令我难忘。
公元二○○一年年初,共和党入主白宫,但是属民主党的卜睿哲留任「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一年半之久,直至次年七月才转赴民间智库布鲁金斯研究院。流传的说法是真正能取代他的后继人选难找。
此书在二○○五年一出版,我便纳入教材。我给研究所学生的作业是比较此书与另外两本类似着作,也是美国学者对两岸问题的回顾与探讨。多年来,学生一致认为卜睿哲比其他两位更客观、更了解台湾。
如果读者知道卜睿哲多年前收养一位台湾女儿,视同己出,就不会意外。他了解台湾如此深入,是因为出自真心的关怀。
林添贵,奇人也,独一无二,别无分号。
他一生多姿多彩,涉猎过多项专业。一、媒体、文化事业。曾任《自由时报》财经版副总编辑、筹办英文Taipei Times。在美国主持过《明日报》,台湾其他主要平面媒体如、《中国时报》、《联合报》,他都服务过。这种跨越政治色彩的媒体专业经验,在台湾可说是异数。早年亦担任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二、企业经营。曾任新光产物保险公司副总经理和菁英投资开发公司执行副总经理。三、政治外交。他先后修业于政治大学外交系、台湾大学政治系及研究所,曾被美国加州阿罕布拉市聘为亚美社区关系委员会主席,促成阿罕布拉市与台湾台北县新庄市结为姊妹市,并出任姊妺市委员会主席。四、非政府组织。曾任中华民国工商协进会副秘书长、台湾亚洲基金会执行长。五、教学。目前在逢甲大学财务金融系讲授企业管理概论。
林添贵先生在本书的翻译中注入多元的背景和广阔的眼光。
这是本有价值的着作搭配洗鍊的翻译。希望读者能从中多所获益。
二○一○年三月二十二日
林中斌(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教授、曾任副国防部长)
他序
一位台湾通所写的重要着作
放眼全球,今日所有潜在的引爆点之中,对国际和平的威胁以及对美国的挑战最大者,莫过于台湾海崃。美国关于这个议题的专家,能说明其起源、分析其意涵,并提供务实又具想像力的解决之道的,莫过于卜睿哲。
一言以蔽之,卜睿哲是美国顶尖的台湾通。他是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在美国政府的行政、立法两部门担任公职二十年,专注东亚事务、尤其着重台湾事务。他担任过东亚事务国家情报官、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等重要职位。后者是个敏感、重要,而又反常的职位,因为他要负责执行华府对一个与美国并无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的政策。
卜睿哲于二○○二年加入布鲁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e),以外交政策研究计划资深研究员身分,兼任东北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他在本院的角色有如「球员兼教练」,不仅督导东北亚政策研究中心访问学人计划和两场年度会议,还要抽空写论文、专着。二○○四年,他出版了《美台关系史》(At Cross Purposes:U. S.-Taiwan Relations since 1942),二○○五年又推出《台湾的未来》(Untying the Knot),说明中国和台湾尽管种族相同、经济互补,在体育、文化、教育和宗教上交流,为何却仍争执不断、顽抗和解。
一九九○年代初,中国和台湾曾短暂试图把经济和社会的汇流转化为政治上的修睦。到了二十一世纪初,双方彼此的互不相信却更加具腐蚀性。卜睿哲追溯争议核心,认为关键不在台湾领导人的分裂主义意图,而是海崃两岸国内政治的互动、彼此在国际上的竞争、对主权和安全议题有严重的实质差异,才造成中国和台湾之间的双输动态。
虽然中国和台湾把两岸关系打成一个死结,但是双方如何在美国略做点拨下解开死结,卜睿哲对此却是有些想法的。他过去的公职经验多半就在处理此一议题,现在他强调美国扮演配角、而非主角的重要性。他也提醒,华府若能便捷北京与台北间的重新接触,将能比退到旁边更有效用。最后,对于双方若是不能有永久解决方案,他也提出若干建议来管理争议。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布鲁金斯出版物的典范:它结合了学者对历史和时事的了解,实务工作者对外交是一种「可能的艺术」的认识,以及天生作家对于说理文体的掌握。
布鲁金斯研究院院长
陶伯特(Strobe Talbott)
写于华府
作者序
以稳定为前提,解开两岸死结
台湾可说是我一生事业最重要的中心。身为美国国会众议院幕僚人员,我在一向致力推动中华民国的民主与人权的索拉玆议员麾下,服务九年半(一九八三至一九九三年)。一九九三至一九九五年间,我仍在国会服务,亲眼目睹李登辉总统回到母校康乃尔大学之前的点点滴滴。一九九五年,我出任东亚事务国家情报官,经历李总统访美所产生的紧张之余波盪漾。一九九七年中,我成为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在李总统执政的末三年,以及陈水扁政府的头两年,对美、台外交关系曾经略尽棉薄。
大约自一九九○年起,我逐渐形成一个印象:虽然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愈来愈关心台湾的行动方向,甚且他们在其中所涉及的利害极大,他们却未必真正了解台湾领导人所关切的重点。我仔细研究李登辉所说的话、所写的文章;我和他的官员以及我在民进党中的友人有过长谈。虽然我未必完全认同他们的见解,从美国利益的角度,却看得更清晰:北京必定、华府偶尔从台湾的决策得出不完整的结论。
这个观察导致我在二○○二年夏天离开政府公职、加入布鲁金斯研究院工作后,开始撰写《台湾的未来》这本书。我在本书试图就台海议题如此难以管理或解决,提出我的解释。它整理了一些不同的因素,如国内政治、决策制度、国际体系的竞争、美国的角色等等,但最核心的仍是北京和台北对台湾的主权和安全有不同的看法。两岸最根本的争议迄今仍不脱这两个核心议题。我也发觉,提出具体构想以解决僵局还不够,仍然必须找出一个程序,在两岸相互不信任的气候下,要有可能性让双方同时採纳有创意的构想。
本书英文版二○○五年春天出版时,我提出的解决两岸根本争议的初步构想,其时机仍不成熟。台湾二○○四年总统大选的紧张犹未消褪。每一方都不信任对方,也看不到以新创意「解开死结」的价值。但是,台湾的政治已经出现变化。我自己明白,要解决两岸根本歧异,不可能太快成功,因此我提出所谓「中期阶段」──稳定──的讨论。稳定不是让一九九○年代初期以来即存在的现状持续下去,而是在更可预测、更加合作之下改善现状,降低双方之间存在的相互畏惧。
我要说,二○○八年五月马英九总统就职以来的作法,正是创造台海稳定秩序的努力。它并未企图解决两岸的根本歧异,因为马英九总统已宣示在他任期之内不讨论统一。我们也看到,单是追求稳定,在民主的台湾已经够难,但如果能做到,稳定不仅符合台北和北京双方的利益,也符合美国的利益。这项努力必须实质和程序并重。
不论是好、是坏,主权和安全这两个核心议题势必要在稳定的过程中浮现,也必须妥善予以处理。它们不会消失。两岸如果决定开始讨论解决根本争议的方法,他们会走上谈判桌。
因此,我很欣喜本书中文版即将出版。我希望我的分析和建议会对台湾人民有所贡献,毕竟两岸死结是否解得开、如何去解开,他们才是最重要的利害关系人。
卜睿哲谨识于华府
二○一○年四月
译后记
两岸关系不容幻想余地,分析精辟问题无可回避
卜睿哲先生长期参与美台关系,对台海两岸的和平(或战争)进展,自有第一手深刻的观察与了解。这本书英文版虽出版于二○○五年春天,对于陈水扁总统第二个任期内的「突围、冲撞」以及马英九总统就任以来的两岸「和融、化冰」,未能着墨,它却结合了作者实务心得与学院研究的完整、客观,堪称是针对两岸关系非常中肯的一本专书。
这本书英文版的特色之一是作者在每一章的註释里,不仅点出资料出处,更详载其他专家学者对相关议题的讨论与分析之文章或书籍,可供有心人冷静循线索骥,做出最佳研判。另外,作者还访谈了台湾许多主事官员,覆按事件历程经过的决策思维,彰显出台湾在国际大气候限制、两岸陷入困局中,虽有侷促、却必须掌稳舵盘的辛苦。
两岸在文化、血缘关系上固然密弥,但基于历史的错综复杂因素,今天我们不能否认双方经济步向整合是大势所趋,但政治关系恐怕仍难以在可预见的将来得到终极解决。卜睿哲一针见血点出,台湾的主权和安全这两项核心议题若是无解,台湾认同意识的上升,对北京怀抱的「一个中国」大方向恐怕长久仍是个跨越不了的障碍。
可是,卜睿哲在书中固然分析中国在香港推行的一国两制,为何对台湾人没有吸引力,但令台湾人最憷触目惊心的却是,我们自以为豪的民主、文化等软实力,却因政治内斗消耗掉可以正面发挥的作用,蓝绿分歧、族群差异闹到甚至可谓到了「自掘坟墓」的惨烈状况。
卜睿哲建议的「稳定的、中程协议」,两岸政治领导人有无大智慧去探索、去争取内部相当程度的共识,在在受到美、中、台,乃至全世界的注目。身为台湾人,我们更是最重要的利害关系人,岂能不严肃以对?
中文版的译写,得到远流出版社发行人王荣文、副总编辑吴家恆的鼓励,谨此致谢。在此更要感谢国际关系学者:政治大学副校长林碧炤(曾任李登辉时期总统府副秘书长、国安会副秘书长)、淡江大学战略研究所教授林中斌(曾任陈水扁时期行政院陆委会首席副主委、国防部副部长)以及甫卸下马英九总统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的苏起教授的推荐序文,为本书增色不少。当然,中文版如有任何瑕疵,均应由译者独负责任。
林添贵
二○一○年四月一日
当我合上《台湾的未来》这本书时,我的脑海中依然回荡着作者那些深刻的洞见。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视角之多元,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启发。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台湾如何在“大国竞争”的夹缝中寻求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战略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这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智慧,是台湾独特的历史和地缘政治环境赋予的。我一直在思考,作者是如何分析不同地缘政治力量对台湾未来选择的塑造作用的。书中对于台湾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建议,比如如何从“制造中心”向“创新高地”转变,对我来说极具参考价值。我被书中对台湾社会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深刻描绘所吸引,认为这种包容性是台湾社会的一大特点,也可能成为其未来发展的驱动力。我常常在想,书中对“国际社会的支持”的讨论,究竟意味着什么?是象征性的道义支持,还是实质性的战略合作?这本书,让我感觉未来并非一条单一的轨迹,而是无数可能性交织而成的网。
评分《台湾的未来》这本书,就像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让我得以窥见这个岛屿在时间长河中的演变轨迹,并对其未来的走向产生无限遐想。作者的笔触之细腻,对台湾社会肌理的洞察之深刻,让我惊叹不已。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台湾如何在地缘政治博弈中,通过塑造独特的“台湾认同”来巩固自身地位的分析。这种认同的构建,是台湾未来能够持续发展的精神基石。我好奇,作者是如何解读那些影响台湾认同演变的社会思潮的。书中对台湾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持续投入以及其在全球科技竞赛中的地位的评估,让我看到了台湾经济转型的希望。我被书中对台湾在文化传播和软实力输出方面的潜力分析所吸引,认为这可能是其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多认同的重要途径。我常常在想,书中对“和平统一”的讨论,是否还有实现的可能性?这本书,让我感觉未来并非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
评分读完《台湾的未来》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强烈的冲击和沉思。这本书的笔触之细腻,分析之深入,是我近年来阅读的同类书籍中少有的。作者似乎拥有洞察一切的智慧,将台湾复杂的社会经济肌理、政治生态以及文化基因一一解剖,然后巧妙地将它们编织成一个关于未来的宏大叙事。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台湾在全球科技产业链中地位的探讨,以及这种地位在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毕竟,半导体产业是台湾经济的命脉,也是其在全球舞台上最重要的筹码之一。书中对于“去中国化”与“台湾主体性”的论述,更是直击要害,探讨了在日益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下,台湾如何在身份认同与国家定位上找到平衡。我惊叹于作者能够如此冷静地审视那些敏感的议题,并且不回避矛盾与争议。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于两岸关系未来走向的预测,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其严谨的逻辑推演和对各方力量的细致刻画,无疑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只是一本关于台湾的读物,它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在不确定时代中寻找出路的智慧之书。它迫使我重新审视“未来”这个概念,认识到其并非遥不可及,而是由当下无数个细微的选择和互动所共同塑造的。
评分《台湾的未来》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感。作者的笔调时而冷静客观,时而激情澎湃,仿佛带领我穿越了时光的隧道,亲历了台湾历史的变迁,并展望着它即将到来的命运。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台湾在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作用的分析。在后疫情时代,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台湾作为关键节点,其未来地位将如何被重新定义?我好奇,作者是如何解读那些影响台湾国际地位的微观因素的。书中对台湾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的详尽阐述,展现了作者对台湾经济发展的深刻理解。我被书中对台湾在区域安全中的角色的分析所吸引,认为这不仅仅是军事层面的考量,更包含了经济、政治和文化层面的互动。我常常在想,书中对“和平发展”的期盼,究竟有多大的实现可能?这本书,让我感觉未来并非不可预测,而是隐藏在当下无数个选择和行动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我了,初拿到《台湾的未来》,我脑海里瞬间涌现出无数的疑问和猜想。台湾,这个在我心中一直充满复杂情感的岛屿,它的未来究竟会走向何方?是更加繁荣昌盛,还是面临严峻挑战?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那些影响台湾命运的关键因素?我期望的不仅仅是对现状的描绘,更希望看到作者能够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将历史、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地缘战略等诸多维度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清晰而深刻的未来图景。毕竟,台湾的未来并非孤立存在,它与整个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息息相关。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解读那些充满变数的国际关系,以及它们将如何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里重塑台湾的格局。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出人意料的见解,挑战我固有的认知?我希望它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台湾在时代浪潮中的种种可能性,让我们能够更理性、更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的复杂性。我期待它能引发我的思考,促使我去关注那些被忽视的细节,去理解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否提供一种超越碎片化信息的新颖视角,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完整、更具前瞻性的台湾未来认知框架。
评分翻开《台湾的未来》,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大型的战略推演现场。作者以一种近乎电影导演的视角,将台湾置于全球舞台的中心,然后调动起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种元素,构建出多重可能性的叙事。书中对台湾在数字经济和创新创业领域的未来发展潜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部分内容令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在关注,台湾能否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领域,再次复制其在半导体领域的辉煌。作者关于“人才外流”与“吸引人才”的辩证关系,更是点出了台湾在吸引顶尖人才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更让我感到触动的是,书中对台湾社会内部不同群体之间价值观的差异及其对未来走向的影响的描绘。这种对社会内部张力的洞察,比单纯的宏观分析更显真实和深刻。我反复思考,书中对于“维持现状”的讨论,究竟意味着什么?是静态的停留,还是动态的演进?这种模糊性,或许正是台湾未来最真实的写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去理解那些微小的变化是如何累积,最终汇聚成改变未来的巨流。
评分《台湾的未来》这本书,带给我一种深刻的震撼和无尽的思考。作者以其超凡的洞察力,将台湾置于全球变革的宏大背景下,细致入微地剖析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台湾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以外,如何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探讨。这种对经济多元化的追求,是台湾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分析那些可能颠覆现有产业格局的新兴技术趋势的。书中对台湾在国际人道援助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贡献的描述,让我看到了台湾作为负责任的国际公民的一面。我被书中对台湾社会内部不同代际之间价值观的差异及其对未来政治走向影响的分析所吸引,认为这是理解台湾社会动态的关键。我常常在想,书中对“避免冲突”的呼吁,究竟有多大的现实意义?这本书,让我感觉未来并非全然未知,而是隐藏在当下每一个审慎的决策和每一个不懈的努力之中。
评分《台湾的未来》这本书,与其说是一份预测报告,不如说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智力游戏。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棋手,在巨大的棋盘上,将台湾置于其中,然后步步为营,分析着各方势力如何落子,以及每一步棋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台湾特色民主”的讨论,它不同于西方模式,也不完全是中国大陆的政治体系,而是独具一格,在历史和现实的土壤中孕育而成。这种独特性,究竟是优势还是劣势?未来又将如何演变?这些问题书中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一直在思考,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台湾的民主制度在经历多次政党轮替后,仍然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作者对台湾社会韧性的观察,让我印象深刻。书中还涉及到了台湾在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等全球性议题中的角色,这部分内容让这本书的视野更加开阔,不再局限于地缘政治的范畴。我常常在想,那些关于台湾未来的种种可能性,究竟有多少是我们可以主动去创造的,又有多少是不得不被动接受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未来并非宿命,而是一种选择。
评分《台湾的未来》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场精心设计的迷宫中探索。作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向导,他不会直接告诉你出口在哪里,而是引导你观察每一个岔路口,分析每一个可能通往的去向,最终让你自己去领悟。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台湾与东盟国家以及日本、韩国等邻近区域的经济合作与战略互动的章节。这些区域性的联系,对于台湾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地缘政治安全至关重要。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权衡这些多边关系中的利益与风险的。书中对台湾青年一代的未来期许与担忧的描绘,也引起了我的共鸣。他们是台湾未来的主力军,他们的选择将直接决定着岛屿的走向。我被书中对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未来潜力的乐观预估所吸引,认为这或许是台湾走出传统工业依赖,实现多元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常常在想,书中对“软实力”的强调,是否意味着未来台湾的竞争力,更多地将体现在文化、制度和价值观的吸引力上?这本书,让我觉得未来的方向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充满着无数个可以被塑造的瞬间。
评分《台湾的未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预测未来并非易事,而是一项需要深厚知识和敏锐洞察力的系统工程。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为我构建了一个关于台湾未来的立体化认知模型。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台湾在全球民主阵营中的角色以及其可能扮演的示范效应的分析。这种民主的韧性,是台湾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分析那些塑造台湾民主模式的关键历史事件的。书中对于台湾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流行病、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准备和潜力进行了详细的评估,这让我看到了台湾在国际舞台上的另一面。我被书中对台湾社会不同政治光谱之间的对话和妥协机制的探讨所吸引,认为这是理解台湾社会稳定性的重要线索。我常常在想,书中对“自主选择”的强调,究竟意味着台湾拥有多大的自主权?这本书,让我感觉未来并非预设好的剧本,而是需要我们主动去书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