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说:「士可杀而不可辱」,以表明文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从古到今,不少有骨气的文人为了这句话的精神,以及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不惜牺牲生命,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其实极为可悲,因其拥有因言和因文而杀士的传统,让作为士的这类人只能在「杀」和「辱」二者间取其一。因此作者认为,对于一个国家和政权来说,这句话必须是:「士不可杀才不可辱」!
本书是作者以文人的眼光、感受和表述方式,提出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生态与历史负载的思考,书中亦有一部份谈到作者对某些哲学问题的思考与见解。
作者简介
邓海南
居大陆南京,当过兵、做过工人、报纸编辑和剧场编剧。作品涉及各种文体,以诗歌、小说、戏剧和影视作品为主,有诗集、长篇小说、舞台与影视剧等多部着作。
卷一杂文
士不可杀才不可辱
「国、民、党」还是「党、国、民」
白毛女和黑窑男
酷吏与贪官
仆不像仆,主不像主
让来自泥土的归于泥土
从五官看改革开放
党啊,党啊,党到底是谁?
李敖的「萧条」、「胡说」和「毛病」
陈水扁如开枪将会如何?
毛是好人?邓是坏人?你是什么人?
匹夫兴亡,国家有责
先辈的理想和后辈的资本
从法国式的坦率想起
人民淡出人民币
卷二文论
思考伽俐略
毛泽东的「政治局」
帝制后的「帝制」,和后帝制之后
读一个崇毛者的崇毛文
从「无罪推定」想到「无敌推定」
八个人的司令部
用理性之光去照亮那些暗淡的岁月
病与药
自圣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党国困境与可能的出路
常识与党识
中国士大夫传统的断裂与复兴
重读「老三篇」
激愤与从容
智者:在绝境之前先行退让
卷三哲思
永恆的问题是无解的
苹果皮上的小虫
点线面块宇宙流
人的悖论
代跋:草茎鸟
坦白说,《士不可杀才不可辱:文人论政集》这本书,我一开始是被它的书名所吸引。那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确实是当下社会所需要的。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我才发现,这本书的内容远比书名更加丰富和深刻。作者并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通过对他们言行的细致描摹,来展现文人论政的复杂性与艺术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可杀”和“不可辱”的辩证分析,作者认为这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生命的安全,何谈尊严的坚守?而没有尊严的活着,又有什么意义?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述,让我对文人的生存状态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详细剖析了某个文人在得知君王失德后,内心经历的挣扎与抉择,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痛苦以及最终的决定,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同身受。这种基于史实的细腻描绘,使得书中的观点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有了血有肉的支撑。书中的语言也很有特点,时而雄辩有力,时而委婉含蓄,但都指向同一个核心:文人的风骨与责任。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士人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并非一味的书呆子,而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努力寻找自己位置的思考者和行动者。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读《士不可杀才不可辱:文人论政集》这本书。不得不说,书名就非常具有冲击力,直击人心。而当你翻开书页,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上一系列文人论政事件的深入挖掘和细腻分析,所呈现出的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历史人物的简单褒贬,而是着力于揭示他们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在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他们所面临的艰难抉择。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可杀”和“不可辱”的阐释。作者认为,生命是尊严的基础,但如果连基本的尊严都无法保全,那么活着也失去了意义。这种辩证的思考,让我对文人论政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有一段关于某位文官在权力斗争中,如何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气节,在夹缝中求生存,并最终保全了自己名节的论述。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到位,让我能够感受到那种身处险境的煎熬和最终的释然。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既有古人的雅致,又不失现代的犀利,读起来非常引人入胜。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他们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社会良知的担当者。
评分初读《士不可杀才不可辱:文人论政集》,我怀着一种既好奇又审慎的心情。我总觉得,关于文人论政的书籍,很容易陷入一种空泛的道德说教,或者变成对历史人物的简单臧否。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是,它完全没有落入俗套。作者似乎是一位极其擅长观察细节的智者,他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挑选出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却往往能从中提炼出最核心的关于文人命运与政治生态的洞见。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有一段关于某个文官如何巧妙地规避了政治漩涡的论述,作者没有仅仅褒扬他的智慧,而是深入分析了他所处的具体环境,以及他所必须承担的个人风险。这种细致的描绘,让人物变得立体而真实,也让读者更加理解了在那个讲究“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文人的论政绝非易事,而是充满着智慧、勇气,甚至是牺牲。书中的论证逻辑清晰,过渡自然,仿佛一条潺潺流水,缓缓地将读者引入作者构建的思想世界。尤其是在讨论“不可辱”这一点时,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的尊严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知识分子独立人格和思想自由的守护,这一点在当下尤其具有启发意义。我常常会边读边做笔记,勾画出那些触动我的句子,反复咀嚼其中的深意。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士人的群体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迂腐或忠诚,而是看到了他们复杂而多面的精神世界。
评分这本《士不可杀才不可辱:文人论政集》,我拿到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断断续续地在阅读。不得不说,书名就极具吸引力,带着一股子文人的风骨和傲气,让我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刚开始翻开,就被那字里行间的力量所震撼。作者并非直接抛出结论,而是层层递进,通过梳理历史上的种种现象,细致入微地分析文人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坚守自己的价值与尊严,又如何在现实的泥沼中做出抉择。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可杀”和“不可辱”的深刻解读,这不仅仅是对个人生命和尊严的捍卫,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独立与不屈。我记得其中一篇探讨了某个朝代文人士大夫在面对君主失德时的集体沉默与个人呐喊,作者通过对比分析,展现了这种复杂心态背后的时代局限性和个体挣扎。他没有简单地批判,而是试图去理解,去还原历史的真实肌理。这种温和而深刻的叙述方式,让我更能沉浸其中,去感受那些古人的喜怒哀乐,去体味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同时,书中对于“论政”的把握也相当精准,作者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将历史事件与政治理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整本书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思想的锐利度。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一场与先贤思想的对话,一次对中国传统士人精神的深度挖掘。读完后,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和践行这份“士可杀不可辱”的精神。
评分《士不可杀才不可辱:文人论政集》这本书,我最近读得津津有味。首先,不得不说,这个书名就非常有吸引力,它直接点出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核心价值与精神追求。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阐释,而是通过大量的史实,生动地展现了文人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各种方式参与政治,表达见解,并捍卫自己的原则。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士可杀”和“士不可辱”的辩证关系的处理。作者认为,生命固然宝贵,但精神的独立与尊严同样不可轻视。他通过对历史上一些文人宁死不屈的故事进行细致的分析,让我深刻体会到,在那个时代,一个文人要做到“不可辱”需要何等的勇气和智慧。书中对政治环境的还原也相当到位,作者没有回避君主专制下的权力博弈,而是深入剖析了文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所面临的艰难抉择。我记得有一章详细讲述了某位大臣如何通过巧妙的比喻和隐喻来向皇帝进谏,作者不仅展现了大臣的才华,更揭示了这种论政方式的风险与必要性。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文人群体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们不仅仅是读书人,更是那个时代社会良知的守护者和批评者。
评分《士不可杀才不可辱:文人论政集》这本书,我最近正在细细品读。一开始,我对“文人论政”这个主题并不抱太大期待,总觉得会比较枯燥,充斥着一些陈旧的观点。然而,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所吸引。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深入剖析了中国历史上文人与政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他对于“士可杀不可辱”的阐释,更是点睛之笔。这不仅仅是对个人气节的要求,更是对知识分子在社会责任和独立思想之间平衡的深刻探讨。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某个时期文官集团如何以“集体辞职”的方式来制衡君权的论述,作者细致地还原了当时的政治背景,分析了这种行为的动机、影响以及局限性,让我看到了文人论政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策略,以及他们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书中的语言风格也颇为考究,既有文言的雅致,又不失现代的流畅,读起来有一种古韵悠长的感觉。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人性的洞察,让我常常为之动容。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人论政并非仅仅是精英阶层的游戏,它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息息相关。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要思考我们作为社会一员所应承担的责任。
评分拿到《士不可杀才不可辱:文人论政集》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这名字起得真够劲!带着这种期待,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一开始,我担心这本书会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感染力,他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古老的政治哲学和历史事件娓娓道来。他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直面那些文人在政治漩涡中的无奈、挣扎以及智慧。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不可辱”的论述,作者并非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个人尊严的维护,而是将其升华到对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的捍卫。这让我思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是否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书中的很多例子都来源于真实的史料,但作者的解读却别具一格。他没有简单地对人物进行道德评判,而是深入分析了他们行为背后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动机,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历史图景。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那些问题似乎穿越了时空,与我们今天的社会产生了奇妙的共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思想、关于人生、关于如何在复杂世界中保持独立人格的书。
评分这本《士不可杀才不可辱:文人论政集》,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深刻的思想洗礼。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作者并非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以一种极其精妙的笔触,将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文人论政事件,重新呈现在读者面前。他对于“不可杀”的解读,不仅仅是对生命权的强调,更是对文人作为社会思想的载体,其存在的不可替代性的一种肯定。而“不可辱”则更是上升到了精神的层面,是对知识分子独立人格和思想自由的捍卫。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某位文官在面临君王误解时的内心独白进行推测的章节,作者用富有想象力却又不失历史逻辑的笔法,将人物内心的挣扎、痛苦和最终的坚持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细腻的心理刻画,让历史人物仿佛跃然纸上,不再是冰冷的史料。书中的论证逻辑严密,旁征博引,但又不会显得过于学术化,反而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它让我认识到,文人论政并非只是简单的“对错”评判,而是一个充满智慧、勇气和牺牲的复杂过程。这本书也让我思考,在今天的社会,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士不可杀才不可辱:文人论政集》这本书,我在最近几天里反复品读,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首先,吸引我的自然是这个极具分量和气度的书名。它仿佛一声沉重的呐喊,唤醒了我对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关注。在书中,我并没有看到作者简单地将文人脸谱化,而是通过对一个个生动而真实的案例的剖析,展现了文人论政的复杂性与艺术性。作者对于“不可杀”的解读,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对知识分子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珍视。而“不可辱”则上升到了对人格尊严和思想自由的捍卫,这是文人安身立命之本。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于某个朝代文官集团集体行动的分析,作者细致地还原了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文人们在集体行动中所承受的压力和所付出的代价。他并没有简单地赞颂他们的勇气,而是深入分析了这种行动的有效性与局限性,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这种严谨而又不失人情味的分析,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别致,既有文言的精炼,又不乏现代的流畅,读来颇有韵味。它让我不仅看到了文人的风骨,也看到了他们作为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在今天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我们该如何理解和践行“士可杀不可辱”的精神。
评分《士不可杀才不可辱:文人论政集》这本书,我可以说是在一口气读完之后,仍然意犹未尽。书名就已经足够吸引人,仿佛诉说着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故事。而真正的内容,更是将这种吸引力推向了极致。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对文人论政进行概念上的宏大概括,而是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历史片段,通过对这些片段的深入剖析,来展现文人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可杀”和“不可辱”的深入解读。作者认为,“不可杀”是对生命权的基本保障,而“不可辱”则是一种精神上的捍卫,是文人独立人格的体现。他通过分析历史上一些文人宁愿舍生取义,也不愿苟且偷生的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精神的价值是如何被高度推崇的。书中的论证过程非常严谨,作者引用的史料详实,但又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他能够将复杂的政治斗争和人物关系梳理得清晰明了,并且在分析中融入自己独到的见解,引发读者的深度思考。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阶层有了更立体、更真实的认识,他们并非只是书斋里的书生,更是有着丰富情感和深刻思考的社会行动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