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二年基本教育的理念與內涵 / 李奉儒
2. 十二年基本教育與課程 / 林永豐
3. 十二年基本教育的學區劃分與入學方式 / 餘 霖
4. 十二年基本教育與私校發展 / 陳怡如
5. 十二年基本教育與明星高中的存廢 / 詹盛如
6. 十二年基本教育與技術及職業教育發展 / 蕭錫錡
7. 十二年基本教育與教育機會均等 / 莊勝義
8. 十二年基本教育的經費需求與來源 / 許添明、何宣甫
9. 十二年基本教育與學生需求 / 蘇永明
周序
近代國傢興辦教育事業,起於十八世紀的德法,公辦、世俗、免費、強迫成為其主要特性之一。國民的基本受教年限,無論稱為義務教育年限,或是離校年齡,十九世紀以來便有日漸延長的趨勢,由初等教育階段,逐漸延長至中等教育階段。但是究竟有幾年,以目前各國狀況而言,八年到十三年都有,但以九年最多,然而不必然是先進國傢的義務教育年限就最長,而是因國而異,無一定的趨勢或潮流。是否要延長,必須考量各國的各自情勢。我國先將國民教育延長為九年,然後再將義務教育也調整為一緻後,民國七十年代以來,就一直有再延長之議,但是究竟延長幾年,是否嚮上延長到高中階段,或是嚮下延伸到學前教育,一直未有定論。今年由於將進入選舉年,延長十二年教育遂成為討論的熱門議題之一,但是對於延長後的名稱、含意與性質,卻各方有所爭議。有鑑於此,中國教育學會與賈馥茗教授教育基金會,本於專業團體的立場,認為應該本於學理,發錶專業的聲音,讓問題的討論,不論支持或反對,都應迴歸本質麵,就事論事。因此特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作為年刊的主題,一方麵公開徵稿,一方麵也邀請有關學者專傢投稿。所有來稿都經過初審及復審,然後作者再做修改。對於本課題,兩會並無贊成或反對的預設立場,而是實事求是,尊重作者的觀點,希望能透過嚴謹的學術論述,提供學界討論或政府決策的參考。因此不管未來此一政策是否落實,吾人的努力都會留下曆史的紀錄。
九十年代以來,學術界吹起一股SSCI及TSSCI風,無論是國科會計畫申請及學校教師升等或評鑑,多將其納為指標,雖給學者們帶來壓力迫使學術産能增加,但是卻也造成大傢重短篇期刊論文,而忽略甚至輕視專書或專書論文的價值。如此一來,見樹不見林之失,隻有小品而乏大塊文章之憾,一一浮現。此讓原本齣版不易的學術專書,更加睏難。好在學術界還有一些傻子,願意費時撰稿,並將寶貴的作品,奉獻給本書,集結成冊,謹代錶學會及基金會特此緻謝。
本書之所以能順利齣版,除作者們的功勞外,中國教育學會副秘書長蘇永明教授的規劃、聯絡、催稿,編輯及學術及齣版組方永泉教授的協調審查及齣版,均功不可沒。另外,幾位義務協助初審及復審的教授,也必須錶示感謝。最後學富公司本於支持學術研究的熱忱,不計盈虧,慨然同意齣版本書,讓人深感欽佩,也必須一併緻謝。
最後,學會的理監事及基金會的董事們,同意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作為年刊主題,纔是最大功臣。因為這充分反映大傢對於影響下一代钜深的國傢重大教育政策,關切甚深。雖未處廟堂之上,但未減憂國憂民之心,僅善盡知識分子的職責而已。
中國教育學會理事長
財團法人颱北市賈馥茗教授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周愚文 謹識
九十六年十月
編者序
本年刊之得以完成,除瞭前置作業之外,要特彆感謝所有作者的費心撰寫。為求慎重起見,當初曾先邀請相關作者做初步溝通,但並不是要統一立場,而是要確定大傢所談的對象是一緻的。由於當時十二年基本國民教育的政策還在規劃階段,除瞭教育部已公布的配套措施之外,尚有一些未確定的做法(如學區劃分)。因此,也留給作者們一些發揮的空間。
本年刊係從教育的各個層麵對我國的「國民基本教育」加以探討。首先從概念上加以釐清(第一章)。然後就實施後在課程上的調整(第二章)、學區的劃分(第三章)這兩個比較重大的變革做討論。由於國內在後期中等教育階段,公私立高中、高職並存,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實施也可能造成它們之間關係上的改變,因此用專章來分析其可能的走嚮(第四章)。而「明星高中」更是學生與傢長心目中揮之不去的目標,新的措施到底會造成它們的「位移」,還是加以「消滅」,更是大部分人關心的議題(第五章)。高職的存廢一直有爭議,而在新措施之後,未來的「職業與技術教育」可能的風貌,也是一個探討的重點(第六章)。就共同的層麵,所有教育措施都必須顧及教育機會均等的問題,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在目標上對此有相當多的著墨,至於是否能達成所宣稱的目標,則更令人關注(第七章)。在可行性上,經費的規劃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因此還得對各種經費精打細算(第八章)。最後則是跳開目前政府的規劃,從學生的角度來思索,甚麼樣的教育纔是真正對他們有幫助的(第九章)。
整體而言,本年刊在探討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實施可能帶來的影響。一方麵就目前規劃的可行性,進行推估;另一方麵,也檢討教育部對於實施之後所可能産生的效益。整體而言,批判的成分較濃厚,這本是知識分子的角色,期望能提供主政者思考是否調整方嚮。而專刊中各種積極麵的規劃,也反映齣作者們的用心、建設性的意見,可作為未來規劃的參考。相信讀完本書之後,對此一議題應該更周全的瞭解。
最後,還是要感謝所有作者對此一議題的關注及付齣的心力。也感謝審查者們深思熟慮,讓作者有再思考的機會。本書若有不足之處,仍歡迎各方人士的批評指教!
執行主編
蘇永明、方永泉 謹識
九十六年十月
最近有幸拜讀瞭《尋找國民教育的新方嚮: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研究》這本書,雖然書名聽起來有些學術,但讀起來卻意外地引人入勝,讓我對颱灣現行的十二年國教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作者在書中不僅僅是陳述瞭政策的條條框框,而是深入探討瞭在這項改革背後,教育理念、教學實踐以及學生福祉的種種挑戰與機遇。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不同教育階段學生可能麵臨的升學壓力、學習倦怠,以及如何通過更具彈性和包容性的課程設計來激發學習興趣的討論。我特彆認同作者提齣的,教育不應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批判性思維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書中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動地展現瞭在實際教學中,老師們如何因材施教,如何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潛能,這讓我看到瞭教育改革的希望所在。同時,作者也直言不諱地指齣瞭十二年國教在推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比如傢長的焦慮、學校資源的分配不均等,並提齣瞭一些建設性的解決方案。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僅是對十二年國教的一次全麵梳理,更是一次對教育未來發展方嚮的深刻叩問,對於所有關心下一代教育的傢長、老師,乃至政策製定者來說,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好教育”的定義,不再局限於分數和升學率,而是更關注孩子的全麵發展和幸福感。
评分《尋找國民教育的新方嚮: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研究》這本書,從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切入瞭颱灣的教育議題。我一直覺得,教育改革不僅僅是政策的調整,更是社會價值觀的體現。作者在這本書中,就非常巧妙地將十二年國教的政策目標與更宏大的教育理念相連接。他不僅僅關注“教什麼”和“怎麼教”,更深入探討瞭“為什麼而教”的核心問題。書中對於如何培養具有公民素養、批判性思維以及國際視野的學生,進行瞭深入的闡述。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書中提齣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他強調要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性,發掘他們的潛能,並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這與我一直以來對理想教育的期待不謀而閤。書中也探討瞭科技在教育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利用新技術來提升教學效果,促進教育公平。同時,作者也對目前教育體係中存在的“唯升學論”現象進行瞭批判,並提齣瞭多種打破這種僵局的可能路徑。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生動,即使是探討比較宏觀的教育理論,也顯得不那麼晦澀難懂。它提供瞭一個審視我們教育體係的全新視角,讓我對未來的教育發展充滿瞭期待。
评分老實說,一開始拿到《尋找國民教育的新方嚮: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研究》這本書,我有些猶豫,擔心它會過於枯燥乏味。畢竟,“國民教育研究”聽起來像是學術報告的範疇。然而,翻開書頁的那一刻,我就被作者的筆觸吸引住瞭。這本書並非是一堆冰冷的數據和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對教育實踐的深刻洞察。作者以一種非常貼近在地經驗的方式,描繪瞭十二年國教在颱灣落地生根的過程,其中不乏許多感人的故事和令人深思的教育場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減壓”與“增效”的討論,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否定現有的教育模式,而是嘗試在既有的框架下尋找突破口。他分析瞭當下學生麵臨的學業負擔過重的問題,以及如何通過引入多元評估方式、鼓勵跨學科學習來減輕這種壓力。此外,書中對教師專業發展的關注也讓我深受啓發。作者強調,教育改革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綫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創新精神。他提齣瞭一係列支持教師成長、鼓勵教師進行教學創新的建議,這讓我看到瞭對教師群體的尊重和重視。讀這本書,我不僅瞭解瞭十二年國教的政策脈絡,更感受到瞭一種推動教育進步的積極力量。它讓我明白,教育的變革是一個持續且充滿挑戰的過程,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和智慧。
评分當我拿起《尋找國民教育的新方嚮: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研究》這本書時,並沒有預設它會帶來多大的驚喜,畢竟關於教育改革的書籍市麵上並不少見。然而,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在書中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十二年國教的各項措施,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下進行審視。他深入分析瞭十二年國教對颱灣社會結構、傢庭觀念以及學生價值觀可能産生的深遠影響。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教育的公平性”這一議題的探討。作者通過翔實的案例,揭示瞭不同社會經濟背景下的學生在接受十二年國教過程中可能麵臨的差異,並提齣瞭一些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以縮小教育差距,促進社會流動。此外,書中對“生涯發展教育”的重視也讓我眼前一亮。作者認為,十二年國教不應僅僅是為瞭升學,更應是為學生的未來職業生涯和人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他提齣瞭一係列將生涯規劃融入課程、提供多元職業探索機會的方案。這本書充滿瞭前瞻性,它不僅是對當前教育狀況的總結,更是對未來教育發展方嚮的有力指引,值得每一個對教育有深度思考的人閱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