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二年基本教育的理念与内涵 / 李奉儒
2. 十二年基本教育与课程 / 林永丰
3. 十二年基本教育的学区划分与入学方式 / 余 霖
4. 十二年基本教育与私校发展 / 陈怡如
5. 十二年基本教育与明星高中的存废 / 詹盛如
6. 十二年基本教育与技术及职业教育发展 / 萧钖锜
7. 十二年基本教育与教育机会均等 / 庄胜义
8. 十二年基本教育的经费需求与来源 / 许添明、何宣甫
9. 十二年基本教育与学生需求 / 苏永明
周序
近代国家兴办教育事业,起于十八世纪的德法,公办、世俗、免费、强迫成为其主要特性之一。国民的基本受教年限,无论称为义务教育年限,或是离校年龄,十九世纪以来便有日渐延长的趋势,由初等教育阶段,逐渐延长至中等教育阶段。但是究竟有几年,以目前各国状况而言,八年到十三年都有,但以九年最多,然而不必然是先进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就最长,而是因国而异,无一定的趋势或潮流。是否要延长,必须考量各国的各自情势。我国先将国民教育延长为九年,然后再将义务教育也调整为一致后,民国七十年代以来,就一直有再延长之议,但是究竟延长几年,是否向上延长到高中阶段,或是向下延伸到学前教育,一直未有定论。今年由于将进入选举年,延长十二年教育遂成为讨论的热门议题之一,但是对于延长后的名称、含意与性质,却各方有所争议。有鑑于此,中国教育学会与贾馥茗教授教育基金会,本于专业团体的立场,认为应该本于学理,发表专业的声音,让问题的讨论,不论支持或反对,都应回归本质面,就事论事。因此特以「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作为年刊的主题,一方面公开征稿,一方面也邀请有关学者专家投稿。所有来稿都经过初审及复审,然后作者再做修改。对于本课题,两会并无赞成或反对的预设立场,而是实事求是,尊重作者的观点,希望能透过严谨的学术论述,提供学界讨论或政府决策的参考。因此不管未来此一政策是否落实,吾人的努力都会留下历史的纪录。
九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吹起一股SSCI及TSSCI风,无论是国科会计画申请及学校教师升等或评鑑,多将其纳为指标,虽给学者们带来压力迫使学术产能增加,但是却也造成大家重短篇期刊论文,而忽略甚至轻视专书或专书论文的价值。如此一来,见树不见林之失,只有小品而乏大块文章之憾,一一浮现。此让原本出版不易的学术专书,更加困难。好在学术界还有一些傻子,愿意费时撰稿,并将宝贵的作品,奉献给本书,集结成册,谨代表学会及基金会特此致谢。
本书之所以能顺利出版,除作者们的功劳外,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苏永明教授的规划、联络、催稿,编辑及学术及出版组方永泉教授的协调审查及出版,均功不可没。另外,几位义务协助初审及复审的教授,也必须表示感谢。最后学富公司本于支持学术研究的热忱,不计盈亏,慨然同意出版本书,让人深感钦佩,也必须一併致谢。
最后,学会的理监事及基金会的董事们,同意以「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作为年刊主题,才是最大功臣。因为这充分反映大家对于影响下一代鉅深的国家重大教育政策,关切甚深。虽未处庙堂之上,但未减忧国忧民之心,仅善尽知识分子的职责而已。
中国教育学会理事长
财团法人台北市贾馥茗教授教育基金会执行长
周愚文 谨识
九十六年十月
编者序
本年刊之得以完成,除了前置作业之外,要特别感谢所有作者的费心撰写。为求慎重起见,当初曾先邀请相关作者做初步沟通,但并不是要统一立场,而是要确定大家所谈的对象是一致的。由于当时十二年基本国民教育的政策还在规划阶段,除了教育部已公布的配套措施之外,尚有一些未确定的做法(如学区划分)。因此,也留给作者们一些发挥的空间。
本年刊系从教育的各个层面对我国的「国民基本教育」加以探讨。首先从概念上加以釐清(第一章)。然后就实施后在课程上的调整(第二章)、学区的划分(第三章)这两个比较重大的变革做讨论。由于国内在后期中等教育阶段,公私立高中、高职并存,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的实施也可能造成它们之间关系上的改变,因此用专章来分析其可能的走向(第四章)。而「明星高中」更是学生与家长心目中挥之不去的目标,新的措施到底会造成它们的「位移」,还是加以「消灭」,更是大部分人关心的议题(第五章)。高职的存废一直有争议,而在新措施之后,未来的「职业与技术教育」可能的风貌,也是一个探讨的重点(第六章)。就共同的层面,所有教育措施都必须顾及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而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在目标上对此有相当多的着墨,至于是否能达成所宣称的目标,则更令人关注(第七章)。在可行性上,经费的规划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因此还得对各种经费精打细算(第八章)。最后则是跳开目前政府的规划,从学生的角度来思索,甚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对他们有帮助的(第九章)。
整体而言,本年刊在探讨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的实施可能带来的影响。一方面就目前规划的可行性,进行推估;另一方面,也检讨教育部对于实施之后所可能产生的效益。整体而言,批判的成分较浓厚,这本是知识分子的角色,期望能提供主政者思考是否调整方向。而专刊中各种积极面的规划,也反映出作者们的用心、建设性的意见,可作为未来规划的参考。相信读完本书之后,对此一议题应该更周全的了解。
最后,还是要感谢所有作者对此一议题的关注及付出的心力。也感谢审查者们深思熟虑,让作者有再思考的机会。本书若有不足之处,仍欢迎各方人士的批评指教!
执行主编
苏永明、方永泉 谨识
九十六年十月
老实说,一开始拿到《寻找国民教育的新方向: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研究》这本书,我有些犹豫,担心它会过于枯燥乏味。毕竟,“国民教育研究”听起来像是学术报告的范畴。然而,翻开书页的那一刻,我就被作者的笔触吸引住了。这本书并非是一堆冰冷的数据和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教育实践的深刻洞察。作者以一种非常贴近在地经验的方式,描绘了十二年国教在台湾落地生根的过程,其中不乏许多感人的故事和令人深思的教育场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减压”与“增效”的讨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否定现有的教育模式,而是尝试在既有的框架下寻找突破口。他分析了当下学生面临的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引入多元评估方式、鼓励跨学科学习来减轻这种压力。此外,书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也让我深受启发。作者强调,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线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他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教师成长、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建议,这让我看到了对教师群体的尊重和重视。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十二年国教的政策脉络,更感受到了一种推动教育进步的积极力量。它让我明白,教育的变革是一个持续且充满挑战的过程,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和智慧。
评分《寻找国民教育的新方向: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研究》这本书,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切入了台湾的教育议题。我一直觉得,教育改革不仅仅是政策的调整,更是社会价值观的体现。作者在这本书中,就非常巧妙地将十二年国教的政策目标与更宏大的教育理念相连接。他不仅仅关注“教什么”和“怎么教”,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而教”的核心问题。书中对于如何培养具有公民素养、批判性思维以及国际视野的学生,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他强调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发掘他们的潜能,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这与我一直以来对理想教育的期待不谋而合。书中也探讨了科技在教育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新技术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教育公平。同时,作者也对目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唯升学论”现象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多种打破这种僵局的可能路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生动,即使是探讨比较宏观的教育理论,也显得不那么晦涩难懂。它提供了一个审视我们教育体系的全新视角,让我对未来的教育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当我拿起《寻找国民教育的新方向: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研究》这本书时,并没有预设它会带来多大的惊喜,毕竟关于教育改革的书籍市面上并不少见。然而,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十二年国教的各项措施,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他深入分析了十二年国教对台湾社会结构、家庭观念以及学生价值观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教育的公平性”这一议题的探讨。作者通过翔实的案例,揭示了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学生在接受十二年国教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差异,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以缩小教育差距,促进社会流动。此外,书中对“生涯发展教育”的重视也让我眼前一亮。作者认为,十二年国教不应仅仅是为了升学,更应是为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他提出了一系列将生涯规划融入课程、提供多元职业探索机会的方案。这本书充满了前瞻性,它不仅是对当前教育状况的总结,更是对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有力指引,值得每一个对教育有深度思考的人阅读。
评分最近有幸拜读了《寻找国民教育的新方向: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研究》这本书,虽然书名听起来有些学术,但读起来却意外地引人入胜,让我对台湾现行的十二年国教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陈述了政策的条条框框,而是深入探讨了在这项改革背后,教育理念、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福祉的种种挑战与机遇。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可能面临的升学压力、学习倦怠,以及如何通过更具弹性和包容性的课程设计来激发学习兴趣的讨论。我特别认同作者提出的,教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现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如何因材施教,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这让我看到了教育改革的希望所在。同时,作者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十二年国教在推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比如家长的焦虑、学校资源的分配不均等,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是对十二年国教的一次全面梳理,更是一次对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叩问,对于所有关心下一代教育的家长、老师,乃至政策制定者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好教育”的定义,不再局限于分数和升学率,而是更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