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对主要国家高龄教育的实施及重要的高龄教育活动作广泛性的介绍,以提供高龄教育学术研究者及实务工作者的参考。对主要国家高龄教育的探讨,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及台湾;对各国重要的高龄教育活动的探讨,则包括美国的老人寄宿所、退休学习学会、高龄者服务与资讯中心、高龄者中心、旅游学习及英国的第三年龄大学、法国的自由时间大学、高龄机构的倡导计画、大陆老年大学、日本老人大学等,最后一章则进行综合归纳与比较分析,提出发展趋势,以供读者了解。
作者简介
黄富顺
*现职:
玄奘大学讲座
国立中正大学高龄者教育研究所、成人及继续教育研究所荣誉教授
中华民国成人及终身教育学会理事长
中华民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长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研究进修、北卡州立大学博士后研究
教育行政人员普考、高考及格与甲等特考最优等及格
通过行政院公务人员出国进修考试、教育部博士后研究公费留学考试
曾获嘉新文化基金会优良学术着作奖
*经历:
中小学教师
教育部科长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兼成人教育中心主任
国立中正大学成人及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
国立嘉义师范学院校长
国立嘉义大学副校长
*主要着作:
1.成人的学习动机(1985)
2.比较成人教育(1988)
3.成人心理与学习(1989)
4.成人心理(1992)
5.老化与健康(1995)
6.成人教育辞典(1995)
7.成人教育导论(2000)
8.成人学习(2002)
9.比较终身教育(2003)
10.高龄学习(2004)
11.成人发展与适应(2006)
12.各国高龄教育(2007)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台湾地区的高龄教育
第三章 美国的高龄教育
第四章 英国的高龄教育
第五章 日本的高龄教育
第六章 德国的高龄教育
第七章 法国的高龄教育
第八章 中国大陆的老年教育
第九章 韩国的高龄教育
第十章 美国的老人寄宿所
第十一章 美国的退休学习学会
第十二章 美国高龄者的旅游学习
第十三章 美国大学与退休社区的连结
第十四章 美国高龄者中心高龄学习活动的办理
第十五章 美国高龄者服务与资讯中心学习活动的办理
第十六章 英国的第三年龄大学
第十七章 法国的自由时间大学
第十八章 法国高龄机构教育新策略:倡导计画
第十九章 日本的老人大学
第二十章 中国大陆的老年大学
第二十一章 各国高龄教育的特色、问题与发展趋势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相当有趣,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报告形式,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人物访谈,将“各国高龄教育”的实践经验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里提到的那些“返老还童”的长者,他们通过学习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和价值,甚至在晚年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成就。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不仅能改变个人的命运,更能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我也从中看到了,不同国家在鼓励长者学习上,有着各自独特的招数。有些国家通过提供免费课程、建立社区学习中心,还有些国家则鼓励企业和机构与学校合作,为长者提供实践机会。这些细节都让我觉得,高龄教育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多方努力,让更多长辈受益。
评分对于“各国高龄教育”这个主题,我一直抱持着一种比较宏观的视角。这本书在这一方面做得相当不错,它不仅仅罗列了各国的高龄教育现状,更深入地剖析了其背后的驱动因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我注意到书里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是,高龄教育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更应该是一种“赋能”的过程,帮助长者获得应对社会变迁的能力,提升其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书中还探讨了高龄教育如何与社会福利、医疗保健等领域相结合,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养老体系。这让我觉得,高龄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以及长者自身的共同努力。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它在探讨“各国高龄教育”的路径上,似乎走得比我预期的要宽泛许多。书里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深入分析了不同国家在推行高龄教育时所遇到的文化、经济和社会背景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形塑了各自的教育政策和实践。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些国家非常强调“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将其贯穿于教育体系的各个层面,从学前教育到老年教育,都构建了一个无缝衔接的学习网络。这让我反思,在台湾,我们似乎更倾向于将高龄教育视为一个独立的、孤立的领域,而非融入整个终身学习的大框架。此外,书中还讨论了高龄教育的“功能性”问题,例如,它是否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还是为了提升长者的社会参与度,甚至是促进其身心健康?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
评分这本书我当初买的时候,真的抱着很大的期待,想着能从里面汲取一些关于“各国高龄教育”的宝贵经验。毕竟,随着社会进步,高龄人口的增加是全球性的趋势,如何让他们在晚年也能有尊严、有品质地学习和生活,绝对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我尤其关注的是,不同国家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师资培训以及如何整合社会资源等方面,有什么创新且有效的做法。毕竟,台湾也面临着高龄化社会的挑战,借鉴国际经验,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宝贵的思路和可行的方向。我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能够让我们看到这些高龄教育模式是如何在现实中运作,以及它们带来的实际成效。例如,一些国家是否成功地将科技融入到高龄教育中,让长辈们也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他们的学习内容是否也涵盖了健康养生、兴趣爱好,还是更侧重于技能再培训,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的。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台湾目前在“各国高龄教育”方面的实践。不得不说,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这本书中提到的许多创新理念和成功案例,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例如,一些国家非常重视培养高龄教育的“本土化”特色,结合当地的文化和风俗,设计出更贴近长者需求的课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并激发我们对于高龄教育的深入探讨。因为,这不仅仅是关于教育,更是关于如何让我们的长辈们拥有一个更加充实、有意义的晚年生活,让他们在人生的“黄金岁月”里,依然能够闪闪发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