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一直在大学及研究所教授教育社会学相关课程,本书向来是我的上课指定用书,也是我经常查阅的参考书。该书作者群拥有完整的社会学理论背景,以学术性方式将社会学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中,使该书优质并具高度可读性。 ── Quirico Samonte 东密西根大学
这是一本优良、能显示同理心、具远见性的书籍。该书作者群展现其原则性的理论与实用的洞察力,令人称许,在当前混沌的时代,此特色更彰显出重要性。 ──John Marciano 纽约州大学Cortland校区
唯有认识过去,才能洞澈现在。本书的第一个特色,便是希望通过历史,对于现况进行「深度」的理解,以免流于「表面」文章。第二个特色,在于各章的实例解说方块。本书作者以解说方块的形式,适时穿插实例,或用故事、或用访谈、或用报导等等,试图拉近学理与实务相互唿应的关系。第三个特色,是作者对批判的强调。一方面,他们在相关的章节中,对批判取向的学说绍述甚力,另方面,全书相当侧重学校以及整个社会不公不义情事的讨论。这三项特点,颇合当前台湾教育社会学进一步开展的需要,中译版有幸成书,当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张建成摘录自本书推荐序
第1章 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目的的影响 1
前言 2
何谓理论 4
社会传递论 6
解释论 27
社会转化论 36
结语 53
第2章 学校教育的社会组织 59
前言 60
学区的内部组织 61
控制的地理学 68
控制模式与财务:地方层级 70
控制模式与财务:政府层级 82
控制模式与财务:非政府层级 86
学校是科层组织 87
学校如何变成科层组织 92
学校的科学管理 98
对中央集权控制的抗拒:重建与改革 106
改变学校组织与财务 116
结语 126
第3章 青少年文化与学生同侪团体 127
前言 128
何谓青少年文化? 130
青少年文化与现代生活 145
延迟的世代 163
学校教育的教导 170
在学校中生存 182
结语 192
第4章 教育中的劳动力:教师、辅导人员、行政人员与助理人员 195
前言 196
地位与权力的议题:专业自信与大众的蔑视 199
教职结构的矛盾 202
谁来当教师? 208
教师所为何事:教师工作性质的矛盾 223
教职的报酬结构 232
丧失技能、例行化与科层控制的增强 233
在都市学区担任教职面临的挑战 242
行政人员与助理人员 243
学校行政工作的性质 248
结语 259
第5章 社会阶级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261
前言 262
何谓社会阶级? 262
理论起点:Marx、Weber与 Bourdieu 273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的结构 281
教育中的阶级偏见机制 289
结语 297
第6章 学校所教何事:课程与知识的阶层化 299
前言 300
何谓课程? 300
学校所教何事:正式课程 305
课程的阶层化 317
学校所教何事:潜在课程 325
替代课程与转化教学 333
结语 342
第7章 弱势族群:教育机会的均等 343
前言 344
联邦政府与教育机会均等 356
有关弱势族群学生学校教育的研究 371
弱势族群学校教育互相牴触的目的:文化同化或文化多元主义? 383
结语 384
第8章 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平等 387
前言 388
性别角色的发展 392
妇女教育机会的均等 396
正式课程中的性别差异 402
因性别而异的学校教育结果 409
隐含在课程中的性别 419
结语 434
词汇 437
附录 449
参考书目 455
索引 485
推荐序
台湾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至今已有三、四十年的光景,在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不断推陈出新之际,若要说有何不足,大概就是忽略了翻译,尤其是教科书翻译的基本工夫。平心而论,翻译工作之求信、求达、求雅,本即是件苦差事,再加上它在目前的学术评等制度中不太受到重视,学者无心于此,自然可以想像。不过,一门学科之永续发展,除了要有学问好的前辈领头,还得要有程度够的后学跟进。此处所谓的「程度」,是指对国内外的教育社会学发展,包括理论基础、方法模式、经典研究、新兴议题等等,皆能有所了解。这种了解,是一种由广而深的领悟,故在起点上,好的教科书(国内、国外至少各一本)不可或缺。在我看来,《教育的社会学分析:学校运作之道》就是这么一本不错的入门书。
大体而言,《学校运作之道》的章节架构,与国内学者所撰的教育社会学教科书,相去无几。不同之处在于,本书的内容安排,特别表现出(一)对历史的关注、(二)对实例的重视,以及(三)对批判的强调。
关于第一点,作者在序言中,便自陈这是刻意为之,因为他们相信:唯有认识过去,才能洞澈现在。他们希望通过历史,对于现况进行「深度」的理解,以免流于「表面」文章。这份用心,在各章的铺陈中,均可看到。以第四章〈教育中的劳动力〉为例,作者在讨论「谁来当教师」时,从希腊、罗马时代说起,以历史发展为经,各家学说为纬,最后以今日教职结构收尾,并在结语部分提出自己的见解。再拿第八章〈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为例,作者以一个家庭、三个世代的故事,说明白人劳工女性的学校经验,借此印证二十世纪的一百年间,妇女教育机会的发展,文末并从女性主义的角度,阐明他们对性别平等教育的看法。
本书的第二个特色,在于各章的实例解说方块。坦白说,教育社会学的学说浩瀚,常使有心入门的年轻学子望之却步,而学说与实践之间如何产生关连,也是一个长期构成困扰的问题。许多教科书,理论洋洋洒洒,文献整整齐齐,学术味道十足,可却距离读者的实际经验甚远,读来迭有不知何以之感,挫折丛生。本书作者以解说方块的形式,适时穿插实例,或用故事、或用访谈、或用报导等等,试图拉近学理与实务相互唿应的关系。他们的解说方块,在质在量,也许仍有精进的空间,但作者的用心,值得肯定。如果看了实例,还是无法通透理论与实际的连结,读者可以跟着作者设计的学生活动,按部就班,依序进行反省思考,应该会有进一步的体会才是。
本书的第三个特色,是作者对批判的强调。一方面,他们在相关的章节中,对批判取向的学说绍述甚力,例如第一章的批判民族志、第六章的批判教学论、第八章的女性主义等等。另方面,全书相当侧重学校以及整个社会不公不义情事的讨论,譬如:第二章由学校组织的政治性,点出学校知识的安排反映社会的权力结构,顺势带入第三章之弱势族群在校遭遇的多重不利;再如第六章阐述潜在课程如何影响弱势学生的自我观念,第八章说明某些学生如何因为性别、性取向之不同,而沦为歧视与暴力的对象等等,在在显示作者同情弱势、关怀正义所持的批判立场。当然,教科书该不该表述立场,见仁见智,言人人殊。但对教育社会学的年轻学子来说,随着两位作者「走」这一趟批判之旅后,若能有所反刍,潜心自问:他们这么说,那我的看法呢?如果本书具有这样的效果,算不算成功,读者可以自行判断。
鉴于《学校运作之道》一书之对历史的关注、对实例的重视、对批判的强调,颇合当前台湾教育社会学进一步开展的需要,中译版有幸成书,当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亲睹校译过程之严谨与用心,感佩之余,乐为之序。
张建成 谨识
2007年6月25日于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原着序
我们撰写本书的原意,是想准备一份教材,好让我们的学生,特别是那些不具社会理论背景的学生,能从批判的角度来认识学校教育社会学。我们想要借着不同理论观点的探索,促使我们的学生从事有关学校教育之社会文化及政治议题的思考。我们也要求我们的学生依据这些观点,尤其是以一种批判的、转化的观点,检视他们自己对学校教育的想法。
本书有一特色,就是在资料的呈现上,以及在处理理论演进对我们观察、诠释学校成效所产生的影响时,均带有强烈的历史倾向。我们把当代的学校置于其历史发展脉络之中,予以讨论,因为我们相信,现行学校的组织方式,深受过去事件及社会政策的影响。同样地,虽然我们自己的诠释与结论,来自批判及女性主义的启发,但它们亦如所有社会科学家的观点,都是以过去的理论模型与分析,特别是功能论与冲突论,作为基础的。由于本书是在介绍社会学家思索教育过程的方式,所以我们在每一章里,都穿插着古典的与当代的批判观点。每章通常都从描述的、功能的探讨途径开始,而以最近的批判分析作结。如果我们了解我们来自何方,就比较容易知道我们目前身在何处。
本书的章节,系依社会学的子领域:如社会理论、组织社会学、工作与专业社会学、知识社会学,以及阶级、种族、性别,来做安排。
第一章探讨的是人们如何构思学校运作的目标、学校为谁的利益服务、以及学校应该教些什么的相关理论。这些理论,可分成三类:(一)传递论(transmission theories)包括功能论与冲突论,认为学校只是被动地传递社会型态,代代不变;(二)解释论(interpretivist theories),透过微观层次的分析,描述学校教育的运作,并在传递论与转化论(transformation theories)之间,作一连结;(三)批判论(critical theories),认为经由批判、对话、意识的完成、以及主体的能动性,学校里的人员能在转化社会的过程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第二章将学校视为一种社会组织,来进行探讨。首先呈现的是学校组织的历史分析,特别是分析学校组织如何受到企业与产业概念的影响。接着检视学校及学区的内部组织、控制型态、以及影响它们运作的地方、州与全国性机构等外部网络。本章也讨论美国学校的财政措施,一方面强调权威型态暧昧不明,另方面指陈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详细讨论一个常遭忽视的团体,即学生。文中检视社会变迁如何影响学生之儿童期与青少年期经验,也检视学生顺从与反抗学校的特殊方式,以及同侪团体与青少年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冲击。
第四章检视教师、行政人员、谘商人员与家长的相关问题。文中描述行政人员掌握较多的控制权,教师则否,从而质疑教职的专业性。本章也检视教育人员的性别偏态,及其对教师权力与声望的影响。
第五章分析社会阶级与教育的关系。一方面追溯有关社会阶级分层体系起源的看法及其变化,另方面追溯哪些因素促成社会权力的取得。本章也检视社会阶级对社会结构和个人成就的影响,并提出当代教育体系之「公平」、功绩与均等的问题。于此,本章实为以下弱势族群与性别的分析,做了番暖场的工夫。
第六章探讨课程的问题,或是说,探讨那些或明或隐的教学内容问题。本章除了观察各类知识在权力及声望上的差异,也检视课程的分流与能力分组,如何将儿童依其父母的地位,加以区等别类。
第七章讨论弱势族群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本章除了检讨联邦政府提供弱势族群学生均等机会的角色外,也提出各种有关弱势族群学生学习失利之社会学与人类学的解释,以及提升这类学生成就、延长留校时间的构想。本章以讨论弱势族群学生之同化、调适与抗拒的形式作结。
第八章分析性别与学校教育在正式及非正式课程中的关系。在正式课程方面,讨论的是与性别有关的教材内容、学校教职员的任用、以及女性的图像。在非正式课程方面,检讨的是班级组织、教学技术、班级互动所传递给两性的潜在讯息。继学业表现与职业发展之性别差异的讨论后,本章以女性主义的学校教育观点作结。在本书的每章中,我们都会运用社会学的分析与批判的观点,思考学校中的权力平衡,为学校开展另类的教学与结构,创造「办学」(do school)的新方法。
新版内容
本书系依据第二版改写而成。我们加上许多有关当前教育理论与论辩的讨论,将关键的概念依字母顺序编成词汇置于书后,全书也增添了学生活动的部分。我们的目标,是写一本综合此一领域最新思潮的书。
为活用社会学的概念,全书适时插入解说方块,引述学生、教师与行政人员的故事。有些故事来自与我们共事的学生和教师,有些则引自出版的着作。这些故事,呈现不同社会阶级、族群与性别成员的经验,用以说明我们所探索的复杂概念。
我们依据学生及同仁的意见,重予组织并釐清第一章内容。我们增加了一张表,即「社会学说一览表」,俾使这些理论观点的假定、关键概念、主要问题,更为清晰易懂。本章并以讨论主要的女性主义理论作结,包括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激进的女性主义、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的女性主义、以及黑人女性主义或女人主义(womanism)。
第二章增列改革与重建运动的讨论,这些改革与运动目前正在改变学校的形貌与结构。我们也描述了学校的财政措施。
第三章扩大有关贫困青少年的讨论,并加上一节探讨青少年暴力与帮派活动的问题。
第五章纳入Pierre Bourdieu有关文化资本、习性与行动轨迹(trajectory)等观念的详尽讨论,这些观念有助于了解教育体系和社会机会与流动型态的关系。
第六章增述了许多进步主义学校目前正在推动的改革实例,同时我们也加强新兴教育理论的讨论,例如民主与多元文化教育、批判教学论与女性主义教学论。我们也讨论因应学校结构与实务革新而生的网络组织。
第七章增加一节解释特定族群团体的标签化,我们也要求欧裔美国学生,探讨他们自己关于白人特权与族裔的想法。我们认为,所谓「白人文化」,多半是白人在社会中的特权地位所造成的。本章叙述了积极肯定行动的争议,并讨论其最近的发展。
我们大幅扩张第八章的内容,加上性别歧视语言、性骚扰、性倾向的部分,以及Lyn Mikel Brown与Carol Gilligan有关心理发展的讨论,我们也更新了本章的分节标题。
坦白说,刚翻开《教育的社会学分析:学校运作之道》的封面,我对它抱持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怕受伤害的心情。教育,这个议题总是太庞大,太复杂,很容易让人在浩瀚的理论海洋中迷失方向。但“学校运作之道”这几个字,却像是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日常课堂、校园角落里的“为什么”。我一直觉得,学校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社会化的场所,学生在这里学习规则、人际互动,也接收来自社会主流价值的塑造。那么,学校内部的运作机制,像是课程的设置、师生的互动模式、学校的评价体系,甚至是什么样的“成功”被学校所鼓励,这些背后都必然有着深刻的社会学意涵。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分析框架,让我们能够辨识出学校运作中那些不易察觉的权力关系和价值取向。例如,学校在选择引进什么样的教材,或者如何评价学生的“好坏”,这是否反映了某种特定的社会期望?又或者,学校的组织结构,是否也无形中限制了教育创新的空间?我更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而不是纯粹的理论堆砌,这样我们才能更直观地理解,社会学是如何切入学校运作,并揭示其深层逻辑的。
评分这本《教育的社会学分析:学校运作之道》的书名,光看就让人眼睛一亮,特别是「学校运作之道」这几个字,太有吸引力了!身为一个在台湾这块土地上,每天都跟教育现场打交道的人,总会觉得学校这地方,看起来井井有条,但背后一定藏着许多我们不曾细究的奥秘。这本书,我猜它应该会带我们深入剖析,学校这个小小的社会缩影,是怎么运转的?学生、老师、家长、行政人员,甚至包括社会大环境,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是如何形塑出学校的面貌,又如何影响着教育的本质?我想,作者应该会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用比较宏观的视野,来检视教育体系中可能存在的权力结构、阶级差异、文化传承,甚至是社会不公。像是为什么有些学校资源特别丰富,有些却捉襟见肘?为什么有些学生表现优异,有些却总是跌跌撞撞?这些问题,都可能在这本书的分析中找到答案。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台湾特有的教育现象,例如升学主义的压力、补教文化的盛行,或是不同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的碰撞。毕竟,再宏大的理论,如果不能贴近我们生活的实际,也就失去了意义。希望这本书能为我们揭开教育的“幕后故事”,让我们对学校的运作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们思考,在这样的运作模式下,我们真正希望培养出的是怎样的人才。
评分拿到《教育的社会学分析:学校运作之道》这本书,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无数个关于学校的画面。放学后,孩子们奔跑嬉闹的操场,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身影,家长在家长会上的焦虑表情,还有那些堆积如山的作业和考试。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场景,但它们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学校的“规则”究竟是怎么形成的?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觉得它一定是在解构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运作”。我期待它能从社会学的角度,带我们去看看,学校的每一个环节,从升学管道的设计,到班级管理的方式,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背后是否都潜藏着某种社会力量的影响?比如,为什么会存在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形成,是纯粹的教育问题,还是有着更深层的社会经济根源?我希望作者能够带领我们跳脱出“为了孩子好”的单一视角,去审视学校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可能复制或挑战现有的社会不平等。特别是对于台湾这个教育竞争激烈的社会,这本书若能点出学校运作中可能存在的“隐形课程”,或者说,那些非官方但却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价值灌输,那就太有价值了。
评分看到《教育的社会学分析:学校运作之道》这个书名,就感觉像是一个通往学校“幕后”的秘密通道。我们通常只看到学校表面的光鲜亮丽,或是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互动,但学校这个庞大而复杂的机构,是如何高效地运转起来的?“运作之道”这四个字,让我觉得这本书会深入到学校的肌理,去探究那些看不见的机制。我期待作者能从社会学的角度,像是功能主义、冲突论、符号互动论等等,去解释学校内部的各种现象。例如,为什么学校会有不同的管理层级?这些层级之间的互动又会产生什么效果?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影响着师生的行为?而且,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带我们看看,学校的运作,是否也受到外部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影响?在台湾,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一直很突出,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探讨,这种不均是如何通过学校的运作机制,代代相传下去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让我们理解,学校的“成功”或“失败”,绝不仅仅是老师的教学能力问题,而是背后有更深层的社会结构和运作逻辑在起作用。
评分《教育的社会学分析:学校运作之道》这个书名,实在太有“问号”了!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样,对于学校这个每天发生各种故事的场所,总觉得里面有很多“为什么”是我们没去深究的。它不像是一本教你如何“教好书”的实用手册,而是更像一把解剖刀,要深入学校的内部,看看它是如何运作的。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学校,这本身就充满着一种审慎的批判精神。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学校这个制度,是如何被社会建构出来的?它服务的对象是谁?它所传递的价值观,又来自哪里?例如,学校里的“升学制度”,它究竟是为了选拔人才,还是在无形中强化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又或者,学校里的“学科竞赛”和“才艺表演”,这些被视为“优秀”的指标,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社会选择和筛选机制?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不同于主流的观点,挑战我们对于教育的固有认知,让我们重新思考,学校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它所追求的“成功”,又是否真的符合所有人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