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05幼儿主题课程与方案教学
近年来主题课程与方案教学,似乎成为幼教领域的世界性发展趋势,不管在较为先进的欧洲、北美洲、或是在亚洲,这两种课程议题都是幼教领域的讨论重点。不只晚近的相关专书着作、期刊论文相继出版,在许多国际性的研讨会上,也可以观察到诸多相关课程发表与分析讨论。姑且不去议论这两种课程与教学的优劣,身为幼教专业人员,似乎不能不深入了解与关注。本章主要目的在介绍主题课程与方案教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发展培养未来与现职幼教工作人员,主题课程建构与记录的知识与能力,同时也期望借由分析与讨论,帮助读者了解主题课程与方案教学间的关系。本章分为三节:主题课程的定义与内涵、瑞吉欧的方案教学模式、主题课程的建构与纪实。
第一节 主题课程的定义与内涵
近十年来主题教学(thematic teaching)俨然成为幼教课程的主流趋势,几乎所有的幼托机构莫不以实施主题教学自居,包括採蒙氏教学的学校也竞相推出所谓的主题活动,似乎不是主题教学就赶不上潮流。事实上,大多数自称为主题教学的学校,仍旧分不清楚单元活动和主题课程的区别,以为採用坊间现成的「主题本」进行教学就是主题课程。究竟何谓主题教学?笔者以为欲区分主题与单元教学间的差异不难,反倒是欲釐清主题与方案教学间的基本概念较为不易,原因是对于主题和方案教学模式的定义,不但学界至今仍有歧见,幼教工作伙伴更是常常将主题与方案教学混为一谈。虽然根据学者简楚瑛的看法,单元、大单元和主题教学,基本上是在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实施范围,都是组织、统整课程的一种方式。换言之,单元、大单元和主题教学因无法呈现其教学理念和理论架构,不被认定为课程模式或教学方法,其功能被界定在说明课程的范围(简楚瑛,2001)。但是事实上,在幼教领域无论是学术界或实务界,似乎普遍接受单元和主题是教学模式之一的概念。这种操作定义上的争议,确实有待相关文献的深入探讨和分析,以便做进一步的辨证和澄清。现在唯一可以确定的共识是,单元偏重教师为主导的活动设计,主题教学(或课程)则是强调幼儿为课程发展的主导角色。
至于方案教学(project method)一词,原是由着名教育学者克伯屈(Kilpatrick)所倡导的教学方法,根据克伯屈本人的定义:project乃学习者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中,专心从事一个有目标的活动历程(Kilpatrick, 1918)。克伯屈认为个体唯有在行动中才能获得知识,也就是说知识的获得必须透过个体动手操作的历程。同时方案教学也强调步骤性的学习过程,克伯屈指出完整的方案包括决定目的、拟定计画、执行、评鑑等步骤,与杜威的问题解决步骤(发现问题、确定问题性质、提出可行策略、实验、问题解决)是雷同的。简言之,方案教学结合了杜威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和「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的理念(简楚瑛,2001)。几十年来project method被翻译为设计教学法,一直到晚近才由幼教学者简楚瑛,根据其实质内涵和意义,将之重新翻译为方案教学(简楚瑛,1993,1994,2001)。
方案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的两个基本观点上:结构论(structuralism)和建构论(constructivism)。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大致区分为四个阶段:感觉动作期、前运思期、具体运思期、和形式运思期。处在不同阶段的个体,其认知结构各有其发展特征和需求。同时皮亚杰认为个体知识的获得,是透过与环境产生积极主动的互动,产生认知冲突,再经由同化、调适作用而建构形成。至于个体是如何与环境互动?如何产生认知冲突?如何进行同化、调适作用?如何建构知识?则完全取决于其发展阶段和认知结构(Inhelder & Piaget, 1999)。方案教学不仅採用了皮亚杰的理论,同时也受到后皮亚杰观点、维高斯基(Vygotsky)的社会建构论、布鲁纳(Bruner)学说的影响(简楚瑛,2001)。
除此之外,根据简楚瑛的看法,方案教学至少有以下五项要素:1方案教学是一个目标导向的教学方式,而问题解决是每一个方案的终极目标,应用方案教学之教育目的即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方案教学强调「步骤性」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3方案教学强调学习活动对学生的意义性,引发学习动机是教学的第一步骤;4方案教学强调「做」的要素,是杜威「做中学」和「问题解决」的具体运用;5方案教学强调「思考」的要素,整个方案探索活动就是学习者不断思考的历程(简楚瑛,2001)。
Katz和Chard于《吸引儿童的心智(Engaging Children's Minds)》一书中,清楚的指出传统的系统式教学(systematic instruction)与方案工作(project work)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的系统式教学主要目的在帮助学习者获得技能(skills acquisition),是由教学者设计具特殊目标的教学活动,示范指导学习者透过操作练习学会某特定的新概念或新技能,学习者的学习经验是来自于被动的参与;而方案教学则是在强调帮助提供学习者应用技能(skills application)的机会,教学者利用情境、材料,引导学习者主动操作,应用已习得的概念或技能,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得自于主动建构,学习动机是来自于内在的需求与兴趣(Katz & Chard, 1989, 2000)。国人所熟知的单元活动教学也是属于系统式教学,单元教学由教师根据教学原理和发展理论,主导设计学习活动供学习者操作练习,目的在帮助学习者获得新概念或新技巧。单元与方案两者间极易区辨,但是主题与方案课程的区分就比较混淆困难,诸多探讨主题与方案教学的论述未见明显区分诠释,部分学者甚至认为主题和方案教学只是名不同义同,实际上都是指同一种教学模式。
在方案教学的实践层面,Chard(1998)特别以五项结构式特性来说明之,分别为:讨论(discussion)、实地参访(fieldwork)、表征发表(representation)、探究调查(investigation)、成果展示(display)。Chard所提出的五项结构式特性,正是方案教学的五个基本元素。「讨论」是实施方案教学班级里经常进行的活动,师生针对所欲探究的议题,透过充分讨论确立探究目标和可能的解决策略,讨论可以是团体的、小组的、甚至是一对一的讨论;适当的户外教学场所,可以提供幼儿共同的学习经验。「实地参访」包括参观和访问,访问探究议题相关的专家,以及观察专家的操作,可以帮助学习者拓展议题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因此透过实地参访,可以协助学习者更深入所欲探究的议题。学习者透过各种不同的「表征发表」,呈现对探究议题的概念和思考,表征发表可以是语言文字发表、视觉图像、创作生产、肢体律动等的形式。「探究调查」是方案教学的途径,学习者透过探究、调查、验证、讨论所凝聚的解决策略或假说,可以说是一种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成果展示」在呈现学习者思考和探究的历程与结果,借由成果展示学习者得以回顾检视自我的思考历程,同侪间也可以借此检视彼此的学习。
国内主题教学一词最早见于佳美、新佳美幼稚园的教学分享(刘玉燕,1995),佳美、新佳美幼稚园实施主题教学多年,也相当有成效,其教学模式特色在採用建构主义的课程观,称之为「主题建构教学模式」,强调课程是由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发展而来的建构历程,课程涵盖「开放角落+主题+情境」的完整呈现(刘玉燕,2003)。事实上,从无到有的生产创造过程正是新佳美的主题建构教学强调的重点,教学者认为幼儿的学习探究历程,应包含生产创造的完整过程。换言之,教室内的探究历程是先透过分享讨论凝聚目标;再经由分组活动中生产创造;最后在开放的角落活动中,进行现实世界的应用与修正,然后再分享讨论、生产创造、再应用修正(刘玉燕,2003)。新佳美的「主题建构教学模式」生产创造的课程发展循环历程,正好符合方案教学的探究循环:发现问题、小组讨论、寻求可能的解决策略、测试验证、解决问题或再讨论、再寻求可能的解决策略、再测试验证,如此周而复始直到问题解决。
根据新佳美「主题建构教学模式」对于主题课程的实作诠释,加上笔者对于幼教课程与教学的长期钻研,以及多年来借由园所辅导对主题与方案教学的实务接触,认为主题课程意指一种课程的组织模式(例如相对于单元活动课程),方案工作是学习者在进行主题课程时的一种探索方式,也是一种教师教学引导模式(陈淑琴,2004)。根据Katz和Chard对方案所下的定义:「方案就是一位或多位儿童针对一个特定的主题或议题所从事的深入研究(A project is an in-depth study of a particular topic that one or more children undertake)」(Katz & Chard, 1989)。根据上述两位学者对方案工作所做的定义,既然方案工作是针对特定主题或议题的深入探究,我们可以据此推论方案工作是一种探究特定主题或议题的途径或方式,在教学上的应用应该是一种教与学的途径或方式,因此,方案教学与主题课程应该是相辅相成,或者我们可以认定方案工作就是学习者在进行主题活动时的一种探索方式。
我们可以对主题课程和方案工作再进一步的说明如下:主题课程的发生有几种可能的途径,幼儿可能因为自发性的探索兴趣,也可能经由教师刻意的引导,或是由上一个主题的延伸,经过共同讨论,决定进行某一个特定的主题。例如在教室内共同建构「火车站」、共同筹划一场艺术展览会、合作编演一出戏剧、或是筹划开设过年的年货大街等等,这些主题都是足以深入发展成为一个个脉络完整的课程。方案教学或方案探索活动,是学习者在主题课程发展过程中,为了解决所遭遇的问题,由一个、数位学习者或是全班成员,就一个问题共同讨论研商,研拟可能的解决策略,然后一起或分别进行测试验证,如果问题获得解决,这个方案探索自然就可以结束,但是如果经过测试验证后,发现所採取的策略无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就必须再经由讨论、再研议可能的策略、再尝试,一直到问题获得改善或解决为止,这种为了解决问题的不断测试验证历程就是方案探索。方案探究历程可长可短,可以是三天、一个月、甚或一个学期,端视学习者的问题是否获得解决而定(陈淑琴,2004)。此外,在测试验证解决策略的历程中,极有可能发现新的问题,于是又会再衍生出新的探究议题,方案探究因此而循环不息。笔者以曾经辅导过的园所,历经三个月所发展出的「万圣节VS. 星星鬼屋」主题为例,来说明主题课程发展中的方案探索历程。
事实上这个主题课程是由「万圣节」和「星星鬼屋」两个主题,所发展建构而成的完整课程,在发展脉络上,后一个主题是前一个主题的延伸。主题缘起于师生在分享中秋节的过节经验过程中,有小朋友谈及晚上烤肉黑黑的有鬼,引发幼儿探索有关「鬼」的活动,于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西洋万圣节的活动,发展出万圣节的主题,再由万圣节延伸为星星鬼屋闯关游乐场的主题。孩子为了布置好玩的星星鬼屋,经过班级的团体讨论后,决定分成八组负责布置八个不同的闯关游戏,例如「千手门」、「咬人树」、「谁来晚餐」等,每一组就是一个方案。等鬼屋布置接近完工时,孩子又遇到一个难题,如何让别人知道这里有好玩的鬼屋闯关游戏?于是再经过讨论决定宣传方式(又是另一个方案的循环),策略包括在校园内张贴超大型宣传海报、骑脚踏车广播宣传、发送「乌漆摸黑」邀请卡、以及以电话方式邀请。于是再分组分头制作张贴海报、录制宣传录音带和装扮宣传脚踏车、设计制作和发送「乌漆摸黑」邀请卡、以及打电话给各班老师。当然开幕典礼的筹备又是另一个方案,如此由一个方案延伸出另一个方案循环不绝,但是学习者所有的探索行为,都是朝向一个共同目标和同一个主题──「星星鬼屋」(陈淑琴主编,2004)。
根据笔者对于相关文献的分析,无论是新佳美的主题建构教学模式或方案教学模式,都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以幼儿为中心探究创造取向的课程模式。在下一节里将介绍义大利瑞吉欧爱蜜莉亚市的方案教学模式,帮助幼教师更进一步了解这种建构探究取向的课程模式。
第一篇 幼儿教学理论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幼儿保育与幼儿教育
第二节 幼儿教保目标
第三节 幼儿教保活动设计之意义与目的
第四节 幼儿教保活动之领域
第二章 幼儿教育目标
第一节 宗旨、目的与目标的意义
第二节 目标的寻求方法
第三节 目标的层次
第四节 釐订目标的原则
第五节 目标如何实践
第三章 课程组织型态
第一节 课程组织型态
第二节 教材的组织原则
第四章 教学方法
第一节 何谓教学
第二节 一般教学原则
第三节 幼儿教保活动教学法介绍
第四节 幼儿适性教保活动原则
第五节 幼儿行为辅导策略与方法
第五章 幼儿主题课程与方案教学
第一节 主题课程的定义与内涵
第二节 瑞吉欧的方案教学模式
第三节 主题课程的建构与纪实
第二篇 幼儿课程领域教学
第六章 幼儿身心发展课程
第一节 什么时候教?──幼儿身心发展概论
第二节 选择教什么?──课程标准与架构中的身心发展课程
第三节 掌握哪些原则?──身心发展课程的教保目标
第四节 以什么方式教?──身心发展课程的内涵与策略
第五节 如何评估身心发展课程的学习
第七章 幼儿语文课程
第一节 幼儿语言发展特征
第二节 幼儿早期读写发展
第三节 全语言教学观
第四节 全语言自然学习教室模式
第五节 幼儿外语学习
第八章 幼儿创造性艺术课程
第一节 创造性艺术课程的重要性
第二节 创造性艺术活动之类别
第三节 创造性美术造型活动
第四节 创造性音乐活动
第五节 创造性戏剧活动
第九章 幼儿探索课程
第一节 社会科领域课程
第二节 自然科学领域课程
第三节 数学科领域课程
第十章 评量:儿童行为、专业教师及教保活动
第一节 儿童行为观察及评量的意义
第二节 评量的方法
第三节 幼儿评量表的介绍
第四节 专业幼教从业人员须具备的特质
第五节 教保活动的评量
第六节 幼儿学习档案评量的介绍
第三篇 主题课程教学实例
第十一章 教学实例一
第十二章 教学实例二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导论
由于教育部修改幼教学程课程内容,将原本分领域的各科教材教法,由原来的12学分减少为4学分,学分时数的锐减,课程内容和教学品质自然也大幅缩水,养成教育的品质影响未来幼教师的专业知能甚鉅。目前大多数的幼教师资培育机构,为弥补课程时数的不足,变通的做法就是将教材教法结合幼稚园课程设计,或与教育实习课程结合,期望同时提供未来幼教师课程与教学理论知识与实作经验。然而事实上,即使一共6学分的时数,要培养幼教师具备充分的课程设计,以及各领域教材教法的知识和能力,还是明显不足,况且坊间还缺乏能同时满足「幼儿园课程设计」与「幼儿园教材教法」教学需求的教科书。因此,本书的主要撰写目的,希望提供任教「幼儿园课程设计」、「幼儿园教材教法」、以及「教育实习」的师资培育者,一本幼儿课程与教学完整的教学用书。
本书改版自《幼儿活动课程设计──理论与实务》一书,该书自2001年由伟华书局出版以来,广为幼儿教保师资培育伙伴们的信赖与採用,销售状况一直很平稳。去年华杏出版机构的编辑团队,基于精益求精的理念与笔者接洽,商讨改版与修订的可能性。在征询本书写作伙伴的意见之后,为因应2009年的幼托整合,以及幼教学程课程内容的新修订,决定扩大修改幅度,希望以出新书的方式来修整本书。因此,本书的新书名改为《幼儿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务》,章节有增加、有修剪、也有调整,例如移除原有的幼儿单元活动设计,改以目前幼教领域内较为热门的讨论议题──主题课程与方案教学;移除原领域区分的幼儿教保活动示例,新增两个领域统整的主题课程纪实为实例;调动原有的章节,使整部书的编排更符合逻辑发展。
各章节之修订扼要整理如下:
第1章 绪论
作者修改法条年代,在第三节新增「社区融合主题开放课程」之内容及步骤。
第2章 幼儿教育目标
于第三节详细叙述Bloom的认知领域分类,并将Krathwohl等人对情意领域的观点解说得更详尽,以及进一步说明Simpson对技能领域所分类的七个层次。
第3章 课程组织型态
原来为第7章幼儿教保课程组织型态,调至第3章并简化章名为课程组织型态。本章修改幅度较小,仅就第一节增加九年一贯的例子,和幼儿适性教学概念。第二节原本以单元活动之举例,更改为主题课程,以符合新书的撰写目标。
第4章 教学方法
原第8章教保方法,更名为教学方法并移至第4章,第四节新增幼教绿皮书对台湾幼教界的影响,并于发展适合性一节中,新增「文化上的适合性」之介绍,以及在同节美国幼儿教育协会所提供的适性教学原则,新增「学习环境规划原则」。
第5章 幼儿主题课程与方案教学
第5章为全新的一章,用以取代原幼儿单元活动设计,内容包括第一节主题课程之定义与内涵,第二节瑞吉欧的方案教学模式,第三节主题课程的建构与纪实。
第6章 幼儿身心发展课程
原第3章幼儿身心发展课程之领域,更名为幼儿身心发展课程,并调整至第6章,新增第二节「课程标准中身心发展课程」,介绍世界各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及学前机构中的课程标准。
第7章 幼儿语文课程
原第4章幼儿语文课程之领域,更名为幼儿语文课程并移为第7章,删除语文之评量一节,于第二节「幼儿早期读写发展」新增早期读写发展内容,并增加第五节「幼儿外语学习」的热门议题,最后将「学龄前幼儿英语教育政策说帖」附于文后供参考。
第8章 幼儿创造性艺术课程
原为第5章幼儿创造性课程之领域,更名为幼儿创造性艺术课程并移至第8章,作者做了内容整併和搬动,并新增「结语」一段,叙述幼教工作人员实施创造性艺术课程应掌握的要点,以及合宜的教学行为及态度。
第9章 幼儿探索课程
原为第6章之幼儿探索课程之领域,调整为第9章并更名为幼儿探索课程,修改幅度不大,作者仅做内容整併和调整。
第10章 评量:儿童行为、专业教师及教保活动
原为第11章的儿童行为与教保活动之评量,移至第10章并更名为评量:儿童行为、专业教师及教保活动。本章新增部分包括:「专业幼教从业人员需具备的特质」,讨论教师需具备的人格特质和评量指标;以及「幼儿学习档案评量的介绍」,介绍幼儿学习档案的目的及内容、学习档案评量的过程及阶段。新增图表计有:「优质幼教从业人员之评量指标」、「台中市2002年度公私立幼稚园教保活动自评表」、「彰化县2003学年公私立幼稚园评鑑复评纪录表」。
第11章 教学实例一:快乐公园
本章是新增章节,我们邀请幼教实务工作者分享主题教学实例,「快乐公园」为探索取向的主题课程,课程发展历经一整学年,碍于篇幅所限,本章所呈现之课程纪实,只能浓缩精简择要叙写。课程纪实前有导读以帮助阅读。
第12章 教学实例二:故事屋
本章也是新增章节,同样也是幼教实务工作者分享的主题教学实例。「故事屋」是偏向语文经验的课程实例,虽然课程发展历时近3个月,比「快乐公园」之课程规模略小,但是同样的教学档案资料还是十分庞杂,两位老师也只能择要呈现。本章课程纪实之前也同样有导读的安排,协助学生理解该课程之精华。
哇!拿到這本《幼儿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务》,真的覺得滿滿的期待。我本身是個全職媽媽,為了給我的孩子最好的,常常在網路上找育兒文章,有時候也會去書局翻翻相關的書籍。這本的封面設計就蠻吸引人的,簡潔又充滿教育的氣息。 平常我最關心的就是幼兒園的課程怎麼安排,還有老師們是怎麼跟小朋友互動的。我一直覺得,小孩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會影響到他們一輩子的學習態度和人格發展。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馬上就覺得它可能是我一直在尋找的寶藏。我很好奇裡面會不會講到一些很實際的教學方法,像是怎麼引導小朋友認識顏色、數字,或是怎麼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尤其是我家的小寶貝,有時候很黏人,有時候又很有自己的想法,我都很想知道老師們是怎麼處理這種狀況的。書裡面會不會提供一些具體的、可以學以致用的方法呢?比如,如果孩子不喜歡某個活動,老師該怎麼辦?或者,孩子之間發生爭執時,老師又該如何介入呢?我真的很希望書中能有這方面的解答,讓我可以稍微理解一下幼兒園老師們的專業。 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些啟發,讓我對幼兒的發展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也希望它能幫助我跟孩子在家裡進行一些有意義的互動,而不是單純的玩樂。如果書中能包含一些關於「遊戲化學習」的內容,那就太棒了!畢竟,孩子在遊戲中學習是最自然、最快樂的方式。我真的很想知道,如何在遊戲中融入學習元素,讓孩子在玩樂中也能有所收穫。 總之,我對這本書的理論和實務部分都充滿了好奇。我希望它不只是枯燥的理論,而是有豐富的案例和實際操作的建議。我很想知道,到底是什麼樣的「理論」支撐著這些「實務」的教學方法,以及這些方法在實際操作中,又會遇到什麼樣的挑戰。我期盼它能成為我在育兒路上的一盞明燈,讓我在面對孩子成長的各種階段時,都能有更清晰的方向和更專業的知識。
评分坦白說,我對這本《幼儿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务》的期待,其實是基於我對孩子教育現狀的一些觀察和思考。身為一個關注教育議題的家長,我時常在想,我們的幼兒教育體系,到底應該朝著什麼方向發展?而「課程」與「教學」這兩個詞,在我腦海中,總是和「學習內容」以及「老師如何傳遞知識」緊密連結。 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到一些關於「適性化學習」的理念。畢竟,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興趣、能力、學習節奏都不同。我希望能看到,書中是如何闡述如何在多元化的幼兒班級中,實踐「因材施教」的。是否有一些創新的教學模式,能夠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自己的節奏下,發揮潛能? 此外,我也很想知道,書中對於「課程內容」的取捨,有沒有什麼獨到的見解。在現今社會,資訊爆炸,很多知識看似重要,但對於幼兒來說,什麼才是真正能夠幫助他們建立未來基礎的「核心素養」?書中會不會強調培養孩子的「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性思考」或是「合作協調能力」? 而「實務」的部分,我更期待能看到一些「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案例。例如,老師如何透過觀察,發掘孩子的興趣點,進而設計出引發孩子主動學習的活動。而不是單純的老師講、學生聽。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教學流程或活動設計,讓我能更清楚地理解,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際的課堂操作。 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更深層次的思考,關於幼兒教育的本質,以及如何才能設計出真正適合孩子的課程和教學方式。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有別於傳統的觀點,讓我對幼兒教育的未來有更多的想像空間,也更能理解老師們在教育現場所面臨的挑戰與創新。
评分說實話,我一開始拿到這本《幼儿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务》,心裡其實有點打退堂鼓。我個人是比較偏向實務派的,對於那種比較學術、比較理論的東西,總覺得有點消化不良。而且,我一直覺得,教小孩最重要的就是「愛」和「耐心」,很多東西是靠經驗累積的,書本上的東西,不一定都能完全照搬。 不過,當我翻開書頁,看到裡面的內容後,我發現我的擔憂似乎有點多餘了。這本書的編排方式,似乎不像我想像中的那樣枯燥。它好像用了比較貼近生活化的方式,來解釋那些比較深奧的理論。我特別注意到,裡面好像有提到一些關於「遊戲」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這讓我覺得蠻有共鳴的。 我一直覺得,小孩子最喜歡的就是玩,如果能把學習融入到遊戲裡,那效果肯定會事半功倍。不知道這本書裡面,會不會有一些關於怎麼設計遊戲課程,或是怎麼引導孩子在遊戲中學習的具體方法呢?我蠻期待能看到一些實際的例子,讓我可以跟家裡的兩個寶貝一起嘗試。 另外,我也很好奇,書裡面對於「評量」的部分,會怎麼處理。我常常覺得,要怎麼去評估孩子的學習成果,是一個很難的問題。有時候,分數和名次對幼兒來說,可能不是那麼重要,甚至會造成壓力。我希望書裡能提供一些比較多元、比較人性化的評量方式,能夠真正看到孩子的進步和成長。 總而言之,雖然我一開始對理論性的書籍有點抗拒,但這本書的內容似乎有讓我耳目一新。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更加理解幼兒課程與教學背後的邏輯,並且找到一些實用的方法,讓我在日常的親子互動中,能夠做得更好,也更懂得如何去引導孩子們的學習和發展。我期待能從中獲得一些啟發,讓教養變得更有趣、更有效。
评分這本《幼儿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务》一翻開,就讓我感覺到一股沉甸甸的學術氣息。作為一名剛踏入幼教領域的新手老師,我內心充滿了學無止境的渴望,也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系統性地引導我、解答我疑惑的入門書籍。書名中的「理論與實務」讓我看到了希望,我期待它能帶我從抽象的概念走向具體的實踐。 我特別好奇書中對於「課程」的論述,究竟是涵蓋了哪些面向?是單純的知識傳授,還是更強調生活經驗的融入?而「教學」的部分,又會著重在哪些教學策略呢?是在強調啟發式教學、引導式教學,還是有其他更創新的方式?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讓孩子們在快樂的氛圍中,自然而然地吸收知識,同時也能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實務操作上,我經常面臨各種情境:如何設計一個引人入勝的學習區?如何與不同發展階段的孩子互動?如何處理孩子們的個別差異?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找到一些具體的範例,或是提供一些可行的解決方案,幫助我建立更穩固的教學基礎。我希望書裡能分享一些前輩老師們的寶貴經驗,讓我可以少走一些彎路。 另外,我對書中可能探討的「幼兒發展心理學」相關內容也很感興趣。了解孩子們在不同年齡層的認知、情感、社會性發展特點,對於我設計課程和進行教學至關重要。如果書中能將這些理論與實際教學緊密結合,讓我能更貼切地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並據此做出更有效的教學決策,那我將會非常感激。 總而言之,我抱持著極大的期待,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專業成長的墊腳石。我尋求的是一種能夠啟迪思維、提供實操指南的學術資源,讓我能更有信心地投入到幼兒教育的行列中,為孩子們的未來播下希望的種子。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如何成為一位更專業、更有智慧的幼教工作者。
评分看到《幼儿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务》這本書,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會不會是那種很學術、很難讀懂的書?畢竟,「理論」兩個字就讓人有點壓力。我個人是比較務實的,喜歡看到一些可以直接應用到生活中的東西,而不是一堆空泛的道理。 不過,當我再仔細看書名,加上「實務」兩個字,又覺得好像有點不一樣。我開始想像,書裡面會不會有一些真實的教學案例,分享老師們在課堂上遇到的各種情況,以及他們是如何解決的。像是,如果孩子們上課不專心,老師該怎麼引導?或是,如何在團體活動中,讓每個孩子都得到關注? 我特別好奇,書中會不會探討到一些關於「品格教育」的部分。我覺得,除了學業上的知識,品格的培養對孩子來說,同樣非常重要。像是教導孩子學會分享、合作、尊重他人等等。不知道書中會不會提供一些具體的教學方法,來幫助老師們在日常教學中,融入品格教育的元素? 另外,我也很想知道,書裡面會不會談到「家長與學校的合作」。我覺得,幼兒教育不是老師一個人的責任,家長的角色也很重要。不知道書中會不會提供一些建議,幫助老師和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共同為孩子的成長努力? 總之,我對這本書抱持著一種既有點期待,又有點保留的態度。我希望它不要只是紙上談兵,而是能夠真正地幫助到在幼兒教育第一線的老師們,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和寶貴的經驗。我期待能從中學到一些技巧,讓孩子們在學習的同時,也能夠快樂地成長,並且建立健全的人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