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死》系作者将六年间信手拈来的柔性文章,筛选出三分之二进行分类和改写。一百篇文章分为「生老病死」、「生住异灭」、「生生不息」、「反身而诚」等四辑,其中前两辑着眼于生死关怀,后两辑可视为自我生命教育的反思。生死关怀与生命教育不能脱离时空脉络在讲,作者希望借着自己的体验分享,激发读者反观诸已,所以把字?行间的时钟和心声一律调至现今,算是记录其当下感受,并与最近写成的《观生活》结为姐妹作。
作者简介
蒙古裔
江西省九江市人
一九五三年生于台北市
辅仁大学哲学系学士,主修哲学,副修生物学
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博士,主修科学哲学
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结业,主修科技管理
铭传大学社会科学院教育研究所,教授兼院长
着 述──
《医护生死学》(华杏,2003)
《护理科学哲学》(华杏,2003)
《生命教育-伦理与科学》(扬智,2004)
《生命教育-学理与体验》(扬智,2004)
《教育哲学-华人应用哲学取向》(扬智,2004)
《医学伦理学-华人应用哲学取向》(合着;华杏,2004)
《护理生命教育-关怀取向》(扬智,2004)
《生命教育概论-华人应用哲学取向》(扬智,2004)
《生死学》(合着;空中大学,2005)
《教育学是什么》(威仕曼,2005)
《波普》(生智,2006)
《殡葬学概论》(威仕曼,2006)
《殡葬生命教育》(扬智,2007)
《殡葬与生死》(空中大学,2007)
壹、生老病死
单身贵族 02 / 终身大事 04 / 生生不息 06
有女万事足 08 /孝 子 010 / 老吾老 012
以老为师 014 / 老之将至 016 / 瘟 疫 018
飞越杜鹃窝 020 / 同学,你好吗? 022
交 代 024 / 善 终 026 / 尾 声 028
话 别 030 / 挥洒自如 032 / 一息尚存 034
视死如归 036 / 归去来兮 038 / 入海为安 040
人死如灯灭 042 / 移风易俗 044 / 善尽功德 046
专业精神 048 / 同行无冤 050
贰、生住异灭
自学方案 054 / 修行在个人 056 / 话「情」 058
爱情你我他 060 / 因果之间 062 / 水子供养 064
活 着 066 / 死于安乐 068 / 自 决 070
自卑与超越 072 / 寂寞的十七岁 074 / 写遗嘱 076
视死如生 078 / 死生有命 080 / 感同身受 082
失犬记 084 / 酒肉与生死 086 / 臭皮囊与白骨观 088
伦理与科学 090 / 伦理道德 092 / 法理情意 094
礼者理也 096 / 素质与气质 098 / 理论与实践 100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102
参、生生不息
存在先于本质 106 / 人生哲学从业员 108
分合之间 110 / 爱智之学 112 / 慕道与行道 114
士与读书人 116 / 知识分子生活家 118
哲学教育工作者 120 / 人生与哲学 122
我的社会化 124 / 人生的哲学 126
医学与哲学 128 / 关怀之情 130
我的逻辑生活故事 132 / 思辨与体验 134
形而上者谓之道 136 / 无征不信 138
生命的方向 140 / 人生的伦理 142 / 伦理人 144
美的小吃 146 / 人无「信」不立 148
宗教体验之种种 150 / 心诚则灵 152 / 我的三世观 154
肆、反身而诚
科学与科幻 158 / 电脑与人脑 160 / 科学家 162
心理学与哲学 164 / 心理学之恋 166 / 学管理 168
妈祖婆与卓文君 170 / 了解与包容 172
一念之间 174 / 得失寸心知 176 / 远离颠倒梦想 178
人性与人格 180 / 破 执 182 / 三十不惑 184
感恩与惜福 186 / 捞过界 188 / 走上师范之道 190
教育哲学与哲学教育 192 / 学以致用 194
闲云野鹤 196 / 困而学之 198 / 有教无类 200
老师说 202 / 得失之间 204 / 终身学习 206
这本《观生死-自我生命教育》的书名,一开始就让我感觉既沉重又充满好奇。毕竟,“生死”这两个字,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避之不及的话题。但“自我生命教育”又点出了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之所以会被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下社会节奏太快,大家好像都在忙碌地往前冲,很少有人停下来思考生命的意义,更不用说“观生死”了。我常常在想,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而活?我们又是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结束?尤其是在经历了一些亲友的离世之后,这种“无常”的感觉就更加深刻。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股清流,让我有机会去正视内心深处对生死的迷茫和恐惧。我期望它能提供一些切实的思考方向,帮助我们理解生命的短暂与珍贵,从而更加珍惜当下,活出更有价值的人生。我不求它能给出什么终极的答案,因为我知道生死是每个人都要自己去体会的课题。但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个引导者,一个温柔的提示,让我在日常的喧嚣中,不至于完全遗忘生命的核心议题。
评分《观生死-自我生命教育》这书名,听起来就有一种“大哉问”的意味。在台湾,我们大多被教育要“活在当下”,要“努力拼搏”,但“观生死”这三个字,却像是被刻意忽略了一块。我常常在想,当我们拼搏到最后,得到了所谓的一切,如果没有学会如何去面对“没有”,如何去理解生命的终结,那这些拼搏的意义又在哪里?我身边有太多朋友,因为害怕失去,因为对死亡的未知和恐惧,而活得小心翼翼,甚至失去了很多体验生命的机会。这本书名中的“自我生命教育”,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在谈论宏大的哲学概念,更是在强调一种个体化的学习过程,一种需要自己去探索、去体悟的旅程。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打破常规的思考模式,一些能够帮助我放下执念,接纳无常,并且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精彩的智慧。我期待它能成为我生命中的一位良师益友,在我迷茫时,给我指引;在我害怕时,给我勇气。
评分《观生死-自我生命教育》这个书名,光是看就觉得有分量。在台湾,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似乎都很少触及“死亡”这个议题,更不用说“如何去观照生死”了。我们被鼓励去追求学业上的成就,职业上的成功,生活上的富足,但对于生命中更深层的意义,对于我们终将面对的“停止”,却鲜少被提及。这导致很多时候,当我们遇到生命的重大转折,无论是生病、失去亲人,还是面临事业的低谷,都会感到措手不及,甚至陷入绝望。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理解生命本质的书籍,特别是能够提供一些不那么功利、不那么物质的视角。这本书名中的“自我生命教育”,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一种实践的指引,一种帮助我们建立内在韧性的方法。我希望它能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人生,不再只是被外部的评价和标准所裹挟,而是能够真正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以一种更加平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命的全部过程。
评分“观生死-自我生命教育”,这个书名,一瞬间就击中了内心深处一些长久以来被压抑的疑问。在台湾,生活节奏 fast and furious,大家都在忙着追逐世俗的成功,好像谁先停下来思考“生”与“死”就会被时代抛弃一样。我常常觉得,我们活得像上了发条的机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却很少停下来问问自己:“我到底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尤其是在看到身边年长者逐渐老去,或者听到不幸的消息时,那种“无常”的感受就会格外强烈,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我一直渴望有一本书,能够不带任何说教意味,而是以一种温和、深刻的方式,引导我去探索生命的终极意义,以及如何去理解和接纳生命的必然结局。这本书名中的“自我生命教育”,让我看到了希望,它暗示着这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读物,更是一种赋能,一种让我们能够独立思考,独立面对生命课题的启蒙。我期待它能带给我一种全新的生命视角,让我在面对人生的起伏时,能够更加从容和有智慧。
评分读到《观生死-自我生命教育》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喔,又是一本谈生论死的书。” 坦白说,这类书籍我见过不少,有的过于哲学化,看得人云里雾里;有的则过于心灵鸡汤,治愈效果短暂。所以,我并不是抱着特别高的期望去翻阅的。但是,当我看到“自我生命教育”这个副标题时,心里还是泛起了一丝涟漪。这表示它可能不是那种空洞的理论灌输,而是侧重于个人内在的探索与成长。在台湾,我们这一代人,很多时候都被教育要“向前看”,要“成功”,要“努力”,但好像很少有人被教导如何“向内看”,如何去处理内心的恐惧,特别是对死亡的恐惧。我身边的朋友,很多都活得很焦虑,对未来不确定,对过去有遗憾,但对于“生命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都有些模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不落俗套的视角,或许是通过一些故事,一些案例,或者是一些反思性的练习,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生命,理解生死的自然规律,从而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