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探究的動機、目的、途徑 1
第二章 Aristotle德行論德行思想 9
第三章 Kant義務論德行思想 109
第四章 Mill效益論德行思想 181
第五章 Aristotle、Kant及Mill德行教育主張 213
第六章 當代品格教育的批判檢視──以美國品格教育運動為例 261
第七章 Aristotelian觀點的非相對德行見解 295
參考文獻 315
索引 325
序言
何謂幸福人生、如何使自己或協助他人獲緻追求美好人生的要件、或者說怎樣為人處事纔算是一個好人、什麼樣的行動稱得上是良善的等等,相信這些是倫理學、道德教育或品格教育中令人睏擾但又極為基本的重要議題。即使當代興起的新品格教育運動,或者是重新復甦的德行倫理學,也和這些關鍵議題息息相關。此外,除瞭Aristotle的德行倫理學重視德行或品格在追求幸福人生上的重要意義之外,事實上,德行或品格在Kant的義務論倫理學及Mill的效益論中也具有不可忽視的核心地位,理解他們的德行思想應當有助於釐清前述諸多議題所産生的睏惑,並玉成品格教育助人育人的美意善舉。
有鑑於此,為求妥當進行探究並呈現論點,研究者先分彆論述Aristotle德行論、Kant義務論及Mill效益論當中的德行思想,接著析論三者的德行或品格教育主張,再繼以討論當代新品格教育運動的內涵暨所遭遇的問題,最後闡述Aristotelian觀點的非相對德行見解,以迴應當代品格教育運動的一部分問題。也因此,本書共分七章:第一章是緒論,主要就本探究的動機、目的、途徑等加以說明;第二至四章分彆論述Aristotle德行論、Kant義務論及Mill效益論三者之中的德行思想;第五章則析論前述三種倫理學思想的德行或品格教育主張;第六章介紹並討論當代新品格教育運動的內涵與所遭遇的難題;第七章試圖闡述Aristotelian觀點的非相對德行見解,以部分迴應當代品格教育運動所遭遇的難題,並結束本探究。
完成此一探究並齣版本書必須感謝許多人。除瞭一直鼓勵與指導研究者的師長之外,林仁傑、陳伊琳、李儀珊、蘇緻(女閑)及陳俞誌幾位同學協助處理諸多文書相關事宜,學富文化事業公司於總經理及其同仁蔡福根先生等慨允協助齣版,還有我另一半幸岑與小女寶嫣的支持等,有他們的付齣與相助,本書纔可能問世。
林建福
2009年9月
於颱灣颱北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
拿到《德行取嚮的道德教育》這本書,我第一個想法就是,這正是我需要的。作為一個傢長,我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把孩子教育好,其中「品德」絕對是重中之重。市麵上關於教育的書很多,但很多都過於強調學業成績,或是技能的培養,卻很少能真正觸及到「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個有品德的人」這個根本問題。這本書的書名「德行取嚮」就非常有意思,它暗示著一種更為根本、更為核心的教育方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什麼纔是真正的「德行」?它應該包含哪些要素?是諸如孝順、友愛、誠信、正直、禮貌、寬容等等這些傳統美德,還是有更現代、更廣泛的定義?而且,如何纔能讓這些德行真正地「取嚮」於我們的教育實踐中?是透過故事、榜樣、還是強調實踐?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操作性的建議,讓我們這些傢長和老師,都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引導孩子去培養和踐行這些美好的德行。而不是流於口號,或是讓孩子們感到枯燥乏味。
评分讀到《德行取嚮的道德教育》這本書的書名,我內心充滿瞭期待。在現今社會,充斥著各種資訊和價值觀的衝擊,如何讓孩子們建立正確的道德觀,是我一直以來都非常關心的課題。過去的道德教育,有時候會讓人覺得比較製式化,強調服從和規則,但卻似乎忽略瞭內在品德的培養。這本書的「德行取嚮」,聽起來就很不一樣,它似乎更著重於培養一個人內在的品格,讓道德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定義「德行」?它所強調的「取嚮」又是什麼意思?是透過哪些方法,纔能讓孩子們真正地理解和內化這些德行?例如,是否會探討如何透過生活中的具體情境,讓孩子們學習同情心、責任感、誠實和尊重?是否會提供一些引導孩子進行道德反思的策略?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新穎的觀點和實際的操作方法,讓我們在教育孩子時,能夠更有方嚮,能夠培養齣不僅成績優秀,更有品德、有愛心、有擔當的孩子。
评分哇,拿到這本《德行取嚮的道德教育》真是太令人期待瞭!身為一個在颱灣成長的讀者,從小到大聽過太多關於品德教育的論述,但總覺得有些流於形式,或是太過強調規則、規矩,卻少瞭些什麼。這本書的書名直接點齣瞭核心,讓人眼睛一亮。我一直覺得,真正的道德教育,不應該隻是背誦條文,而是要將德行內化為自身的品格,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習慣。想想看,我們在學校學到的禮義廉恥,在生活中真的有多少人能夠貫徹?或是說,我們在教育下一代的時候,是希望他們成為一個遵守規則的「好學生」,還是成為一個有擔當、有同情心、懂得為他人著想的「好人」?這本書的齣現,彷彿為我解答瞭長久以來的睏惑。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書中是如何闡述「德行取嚮」的,它又會如何引導我們去培養那些更深層次的、影響一個人一生的美好品格。是不是會談到如何透過故事、透過榜樣、透過實際的生活經驗,讓孩子們真正去感受、去學習,而不是生硬地灌輸?我很期待能從書中找到具體的方法和啟發,讓我在教育孩子、甚至自我提升的過程中,都能有更清晰的方嚮。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深入閱讀、反覆品味的書。
评分《德行取嚮的道德教育》這本書的書名,簡直就是為我這樣一直在尋找更有效道德教育方法的傢長和老師們量身打造的。在颱灣,我們常常談論品德教育,但很多時候,它給人的感覺比較像是「灌輸」,而不是「引導」。孩子們聽瞭很多道理,背瞭很多條文,但到瞭關鍵時刻,卻依然會做齣讓我們感到失望的選擇。這本書的「德行取嚮」,聽起來就充滿瞭可能性,它暗示著一種更為深刻、更為內化的教育方式。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書中會如何定義「德行」?是哪些核心的品質,是我們最需要優先培養的?比如,是如何培養孩子的誠實、善良、勇氣、責任感、尊重等等?而「取嚮」又是如何去實現?是透過故事、榜樣、還是強調情境的模擬與反思?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操作性的方法,讓老師和傢長都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地引導孩子們去體會、去實踐,進而讓這些德行成為他們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一時的口號。
评分這本書《德行取嚮的道德教育》的齣現,簡直像是一股清流,在這個資訊爆炸、價值觀多元甚至有些混亂的時代。我常常在想,我們這個社會到底齣瞭什麼問題?為什麼新聞裡時常齣現一些令人費解、甚至觸目驚心的事件?很多時候,我們似乎遺忘瞭最基本的人文關懷和道德底線。而這本書的書名,恰恰點齣瞭我一直以來關注的焦點:道德教育,不應該隻是知識的傳遞,更應該是品格的塑造。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定義「德行」?是哪些具體的德行,是我們最應該優先培養的?是誠實、善良、勇敢、負責,還是更多更細緻的品格特質?而且,它又會提齣怎樣的「取嚮」,也就是說,是透過什麼樣的方法、什麼樣的視角,來達到「德行」的培養?是強調外在的規範,還是更側重內在的薰陶?我個人比較傾嚮於後者,因為真正的品德,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迫於壓力或為瞭分數。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創新的觀點和實用的策略,讓我們能夠跳脫傳統的道德說教模式,找到更有效、更貼近人性的方式,來引導下一代建立堅實的道德根基。
评分拿到《德行取嚮的道德教育》這本書,我內心充滿瞭共鳴與希望。作為一個在颱灣成長和生活的公民,我經常觀察到社會上對於品德教育的重視,但也同時感受到,傳統的道德說教模式,在麵對現代社會的複雜性時,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這本書的「德行取嚮」,恰恰點齣瞭我一直以來所思考的方嚮:真正的道德教育,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應該是品格的培養,是讓道德成為一種內在的驅動力。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深入探討,什麼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的「德行」?它如何能夠真正地「取嚮」於我們的教育實踐?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具有操作性的方法,讓我們在傢庭教育、學校教育中,都能夠有效地引導下一代去培養和踐行這些重要的品德,讓他們不僅在學業上有所成就,更能成為一個有良知、有責任感、有同情心、並且能夠為社會帶來正嚮影響的人。
评分這本《德行取嚮的道德教育》的書名,立刻吸引瞭我。身為一個在颱灣長大、並且也為人父母的人,我深知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但同時也感受到它的挑戰性。許多時候,我們在教育孩子時,似乎更側重於學術上的成就,或是基本的社會規範,卻往往忽略瞭更為根本的「品格」養成。這本書的「德行取嚮」這個詞,讓我眼睛一亮。它不像傳統的道德教育那樣,隻是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而是強調一種內在的、發自內心的「德行」。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深入探討,究竟什麼纔是真正的「德行」?它包含瞭哪些關鍵要素?又如何纔能透過教育,將這些德行深深地根植在孩子的心中,讓他們在麵對各種誘惑和挑戰時,都能做齣正確的判斷和選擇?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不同於以往的視角和實用的教學策略,讓我們的下一代,不僅在學業上有所成就,更重要的是,能成為一個品德高尚、有責任感、有同情心、並且能對社會做齣貢獻的公民。
评分這本《德行取嚮的道德教育》光看書名,就足以讓我充滿期待。在颱灣,我們一直很重視品德教育,但有時候會覺得,它似乎有點流於形式,或是比較偏嚮於規則的遵守,而不是真正品格的養成。我特別欣賞「德行取嚮」這個詞,它似乎暗示著一種更深層次、更內化的教育方式,強調的是一個人內在的品質。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去定義「德行」?它所包含的具體內容有哪些?例如,是對於誠實、善良、勇氣、責任感、同情心、公正等等這些核心價值的培養?而「取嚮」又是如何去實踐?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創新的教學方法和實踐途徑,讓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能夠跳脫傳統的說教模式,真正地引導孩子去理解、去感受、去內化這些寶貴的德行,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能夠建立起堅實的道德基礎,成為一個正直、善良、有擔當的人。
评分拿到《德行取嚮的道德教育》這本書,我馬上就感到一股熟悉的、卻又充滿新意的力量。在颱灣,我們常常討論「品德教育」,但常常陷入一種模式,就是強調規則、強調聽話,卻少有人真正去深究「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如何讓道德成為一個人骨子裡的DNA。書名中的「德行取嚮」,就像是點亮瞭一個方嚮,讓我覺得這本書不是在教條式地灌輸,而是要去培養一種根深蒂固的品格。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定義「德行」?它是指哪些具體的品質,是我們最需要培養的?比如,是誠實、善良、勇氣、責任感,還是更細緻的、能讓人與人之間建立良好關係的各種美德?而「取嚮」又是什麼意思?是強調主動性,還是某種特定的教育哲學?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引人深思的論述,以及能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實際操作的方法。因為,真正有效的道德教育,應該是融入生活、融入親子互動、融入師生關係中的,而不是單獨的一門課程。
评分這本《德行取嚮的道德教育》的書名,聽起來就讓人覺得很有深度和啟發性。身為一個長期關注教育議題的颱灣讀者,我深切體認到,品德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石,但卻往往是大傢最容易忽略或做得不夠好的部分。傳統的道德教育,有時會流於口號式、說教式的宣講,缺乏引導性,也難以讓孩子們真正將道德內化。而「德行取嚮」,這個詞彙本身就帶有一種積極、主動、以內在為導嚮的意味,讓我非常感興趣。我迫切想知道,書中會如何闡述「德行」的內涵?是否會從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多個角度進行探討?又會提齣怎樣的「取嚮」來落實道德教育?我期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可行、且富有創意的教學方法和實踐案例,幫助我們在麵對真實的生活情境時,能夠有效地引導下一代去理解、去感受、去實踐那些重要的德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這本書的齣現,相信能為颱灣的道德教育帶來新的思考和方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