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突现的复杂体,也就是人、事、物在空间的容器中不停地流窜碰撞,进而产生了种种社会现象。复杂在此代表一专有的概念:许多作用体以可理解的方式互动而产生集体看似混乱却有序的现象。
本书出版的目的有二:一方面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让一般读者了解,其实深奥的学理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及辩解日常发生在我们周遭社会事件的起因以及问题的解决方式;另一方面透过本书的出版,能让学生读者了解,学校专业智能的严谨训练,有助于我们洞悉复杂事物的真相,进而採用合适的行动。
本书所收集的短文,其分析的依据跨越了复杂科学、经济学、决策科学及规划学等学门的知识,并针对时事,以深入的理论基础以及浅显的文字,解释为何这些复杂现象会发生,以及我们应如何面对它们。
作者简介
赖世刚 教授
目前任职台湾国立台北大学不动产与城乡环境学系教授,并兼任土地与环境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以从事复杂都市系统电脑模拟、行为规划理论及决策分析等研究为主。
赖教授于1990年获得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区域规划博士学位,目前已入选十数项国际名人录,包括Marquis Who’s Who in the World;近日又获得95年度都市计划学会=都市计划-学术类奖状=,再再显示作者在此项专业受到各学业介的肯定。
赖博士先后曾经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参访美国伊利诺大学都市及区域规划系以及英国伦敦大学Michael Batty教授所主持的先进空间分析中心(Centre for Advanced Spatial Analysis),以从事组织及都市系统中的垃圾桶决策过程之研究,并提出空间垃圾桶模式(A Spatial Garbage-Can Model)的概念,发表于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期刊,以探讨都市的复杂现象。
赖教授的教学领域包括都市规划、规划分析、规划行为经济分析及都市及区域空间变迁。本书集结了赖教授近十年来以复杂科学从事都市现象的模拟、规划作用以及都市系统的演变,在台湾可谓开此类研究的先河。除了数十篇国内外知名期刊论文外,赖教授其他的书籍作品包括:《都市复杂与规划:理解并改善都市发展》及《都市发展制定计画的逻辑》。
都市、复杂与规划
都市发展
1. 北高各自实验
2. 高铁通车 难破城乡差距
3. 高铁 救不了南北失衡
4. 烟火没台北 失去行销机会
5. 苏花高不会带来繁荣
6. 农地变住家 将沦恶性循环
7. 都市更新市场化
8. 土增税优惠 弱势者无缘
9. 限高大饼不易吃
10. 苏花高 须有民主决策过程
11. 从都市规画 节能减碳
12. 松山机场具效益不宜拆迁
13. 造镇成功与否 首重区位选择
14. 后奥运北京的都市发展
15. 高捷出师未捷 台中市借镜
16. 让台北港带动区域整合
17. 桃园机场竞争力 ─ 不只难吃又贵
18. 区域整合的迷思
19. 三都无用论
20. 内湖线乱象 规画欠周全
21. 高铁的最后机会
22. 以腹地城市提升机场竞争力
23. 北县市规画 要跨越蓝绿
24. 五都无助于区域均衡
25. 学理看双城论坛、空谈
26. 上海世博看五都升格
27. 是谁拥有台北市?
28. 北县升格 加速极化
29. 政府不要管太多
30. 香港成长 北市警惕
31. 贫富不均 市场经济的代价
32. 都市更新 不是改建
33. 大陆雪灾 城市极化的代价
34. 四川震灾的启示
35. 航「空」城
36. 尽速建立土地供给调节机
公共事务
37. 环境治理 落实民主
38. 保持经济距离
39. 油价学问大
40. 「猜」台风 地区差异要顾
41. 先专业再决策
42. 减缓暖化 有赖国际合作
43. 别玩数字游戏
44. 冻结博硕生名额 削足适履
45. 官员不是笨 只是想巧辩
46. 油价调涨 不必一次到位
47. 小车未必经济
48. 入联公投 能解决经济困境?
49. 一阶段投票 错投机率较大
50. 经济牌怎么打?
51. 续建核四问民意
52. 民调变高不代表施政变好
53. 黑心货 企业文化堕落
54. 走出军购的囚徒困境
55. 解决经济难题 切勿倚赖理论
56. 发上瘾 马真要以券治国?
57. GDP抗跌策略
58. 建立水权制度
59. 全力防堵猪流感
60. NCC的视野要放大
61. 空污费的征收与使用
62. 何来M型之有?
63. 示范吃香蕉 于事无补
64. 死刑应废除
65. 治安败坏 应从根本解决
66. 乱象解套 从根本做起
67. 新平等主义遏止新种族主义
68. 环保与发展应平等对待
69. 问题 不会到此为止
70. 立法反歧视
政治与两岸
71. 立委 可别再绑架民主
72. 开花 围攻 让倒扁雪球愈滚愈大
73. 不作为 就坐以待毙
74. 两党政治vs.不可能定理
75. 以牙还牙 台北市政府这招真高
76. 从社会底层找副手
77. 公投绑大选 焦距错乱
78. 「台湾人当家」… 竟是拐选票
79. 奥步激情戏 用选票抵制
80. 面对族群牌 何妨以战逼和
81. 领投票争议 输家是民主
82. 子弹的预言 无稽之谈
83. 台湾应走两党政治
84. CEO治国? 打工阁揆难适任
85. 没入籍美国 何来不忠贞
86. 美好第一次 陆客想再来
87. 民主机制已乱了套
88. 我们要的是能人总统
89. 大三通时代的经济策略
90. 中国要崛起 必须靠民主
91. 流亡政府说 有损民主政治
92. 一党独大 也可民主
93. 一党独大 科学解释
94. 去中国化 无助于竞争力的提昇
95. 走在混沌与秩序之间
96. 两岸冲突造成人民利益流失
97. 马市长的决策是合理的
98. 马宋会不如扁马会
99. 诚实为上策
100. 马英九与Anya Hindmarch
101. 「马修」策略 不符两党政治
102. 国民党应有的格局
103. 国民党应重「得」轻「失」
104. 第三势力的迷思
105. 袈裟革命与红衫军
106. 当选无效 谁来买单
107. 经济vs.「本土」
108. 暴力终将被唾弃
109. 西进与自主性的困境
110. 统与独的经济分析
111. 谢长廷的中心思想
112. 让利不如让权
113. 连环跳 问题出在体制
教育与学术
114. 台湾离诺贝尔奖有多远?
115. 双重国籍 有投机之嫌
116. 国立大学区域化
117. 量尺调整 水准模煳了
118. 吕副来了 教授请让路
119. 从科学看赶鬼
120. 大学 先作分类
121. 非人人适合大学
122. 大学应重新定位
123. 没生产性 没效
124. 余英时的启示
125. 新闻、学术与抄袭
126. 学生素质下降 冲击大学研究水准
127. 学术研究 不应侵权
128. 从李远哲看科学的侷限性
其他
129. 炮战到深夜 中秋真痛苦
130. 阿扁子女两样情
131. 又见皮草
132. 陈冠希现象探索
133. 华航爆机 问题出在管理
134. 如果马车队被埋
复杂与都市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城市管理学科的架构与内涵
参考文献
后记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能够捕捉到那些隐藏在日常琐碎中的情感波动。《透视复杂:台湾都市社会事件簿》里关于“情感关系”的几个篇章,让我对现代都市人的情感状态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两性之间的爱情,更包括了亲情、友情,甚至是陌生人之间短暂的交集。我读到那些因为误会而产生的隔阂,因为距离而产生的疏离,以及因为现实压力而不得不做出的牺牲。我记得一个故事,讲的是一对年轻情侣,因为各自的职业发展和对未来的规划不同,而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这种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摇摆的困境,在都市生活中并不少见。作者的文字,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但却充满了细腻的情感描绘,让我们能够感同身受。书里也写到了那些在都市里努力维系家庭关系的人们,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这种在快节奏生活中,依然坚持的情感,让人感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都市生活,虽然带来了便利和机会,但也让我们面临着更严峻的情感考验。如何在这繁杂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依靠,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评分我一直觉得,我们台湾人,尤其是在都市里生活的人,好像习惯了一种“差不多”的生活态度。什么事情好像都“还好”,大家都尽量维持一个表面的和谐,但内心的暗流涌动,却没人愿意去触碰。这本《透视复杂:台湾都市社会事件簿》刚好就戳中了这一点。它讲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那些发生在街角巷尾,我们每天都可能擦肩而过却从不留意的小事。比如书中关于“邻里关系”的描写,我看到那些因为一点小事就闹得不可开交的例子,又看到那些邻里之间互相扶持,共渡难关的场景,就觉得太真实了。我们有时候明明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却比陌生人还陌生,但又在某些时刻,会因为共同的经历而产生莫名的羁绊。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会去评判谁对谁错,而是把事情的原委,人物的心理,一点点地剖析开来。我读到那些因为经济压力而不得不面对的家庭矛盾,或是因为代际沟通不畅而产生的隔阂,常常会叹一口气,因为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书里的人物,也是我们很多家庭正在经历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都市的生活,看似便利,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情感的疏离。那种“身在人群,却感到孤独”的感觉,在这本书里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他不是来开药方的,而是来让你认识自己的病症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懂得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
评分“世代差异”这个话题,在我们台湾可以说是永恒的话题之一,尤其是在都市里,这种差异被放大得更为明显。《透视复杂:台湾都市社会事件簿》里的几个篇章,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触动。书中描绘了父辈们对儿女的期望,以及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和迷茫。我看到那些因为工作选择、婚姻观念,甚至是生活方式上的不同,而产生的家庭内部的冲突,深感共鸣。记得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位传统家庭的父亲,对儿子选择从事自由职业感到不解和失望,而儿子则认为父亲无法理解自己的追求。这种沟通的障碍,在很多家庭中都普遍存在。作者并没有去评判哪一代人更有道理,而是呈现了双方的立场和情感,让我们看到,这种差异背后,其实是时代变迁和社会观念的不断演进。书里也写到了孙辈们对祖辈们的关怀,以及祖辈们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问题。这种跨越世代的互动,既有温情,也有挑战。这本书让我觉得,理解和包容,是化解世代差异的关键。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时代背景下,有自己的认知和价值观。尝试去理解,去倾听,或许才能让不同世代的人,在这个日益复杂的都市里,找到共存的缝隙。
评分我一直觉得,我们台湾的都市,就像一个大染缸,每个人都在里面努力地寻找自己的位置。《透视复杂:台湾都市社会事件簿》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角落,一一呈现在眼前。它讲的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那些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却又充满社会意义的故事。比如书中关于“教育”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升学压力,更是教育资源的不均,以及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所面临的差异。我读到那些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而付出巨大努力的父母,又读到那些因为经济原因,而不得不放弃升学机会的孩子。这种现实的残酷,让人心痛。作者的笔触非常朴实,他没有去指责任何一方,而是将这些现象一一呈现,让我们自己去思考。书里也写到了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公平”的意义,在竞争激烈的都市中,教育是否能够成为打破阶层固化的途径,还是会加剧阶层的鸿沟?它引发了我对社会结构性问题的深思。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总能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琐事中,挖出背后深刻的社会议题。比如书中关于“职场生态”的描写,我看到了那些在光鲜写字楼里,年轻人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面对的加班文化、职场欺凌,以及那些在服务业一线,基层员工的辛劳与无奈。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讲述了一个便利商店店员的日常,从应对各种奇葩顾客,到承受低薪和不被尊重的压力,读来让人心疼。这种“看见”的力量,非常宝贵。我们很多人,每天都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忙于自己的事情,很少会去留意身边那些默默付出的人。作者的文字,就像一个显微镜,让我们得以放大那些被忽视的细节,去理解他们的不容易。书里也写到了创业者的艰辛,以及那些在激烈竞争中挣扎的小企业主。他们的故事,充满了汗水、泪水,还有对梦想的坚持。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工作”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是我们实现自我价值,融入社会的方式。但同时,它也让我们看到,在看似自由的市场经济下,依然存在着很多不公平和压迫。作者并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去感受,去理解。
评分**透视复杂:台湾都市社会事件簿** 这本《透视复杂:台湾都市社会事件簿》简直就像一把剖开了台湾都市肌理的解剖刀,看得我时而心惊肉跳,时而又感到一股难以言喻的熟悉感。书里写到的每一个故事,看似都是独立的事件,但串联起来,却清晰地勾勒出了我们生活在同一个都市空间里,所共同面对的种种困境与挣扎。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边缘化”的几个篇章印象深刻,无论是那些在大都市角落里默默无闻的移工,还是被时代洪流裹挟而来的失业族群,他们的故事被细腻地描绘出来,让我看到了城市光鲜亮丽外表下,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和沉默的声音。书里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审判,也没有空泛的说教,更多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理解和共情。作者就像一位耐心的观察者,他没有试图去“解决”问题,而是把问题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自己去感受,去思考。读到那些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妥协,为了尊严而拼尽全力的个体时,我常常会想起自己身边的人,甚至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都市”这个概念,它不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集合,而是无数个生命交织、碰撞、摩擦的有机体,充满了活力,也充满了张力。那种感觉,就像你走在台北的街头,车水马龙,人潮涌动,每一个擦肩而过的人,背后都藏着一个你不知道的故事。作者正是捕捉到了这些故事的精髓,用一种朴实却充满力量的笔触,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潜藏在日常之下的复杂性。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答案”,而在于它激发了我们多少“提问”。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社会的一些真实面貌,也让我们对“都市人”这个身份有了更深刻的体认。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佩服的是,它总能从一些看似平常的社会现象中,挖掘出深刻的社会议题。《透视复杂:台湾都市社会事件簿》里关于“消费主义”的探讨,让我对我们当下社会的消费习惯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描绘了各种各样的消费场景,从年轻人对潮流品牌的追逐,到中老年人对保健品的狂热,再到那些为了社交而不得不进行的消费。我读到那些因为过度消费而陷入债务困境的个体,又读到那些在消费主义浪潮中,迷失自我的人们。作者的文字,没有批判,而是以一种观察者的视角,呈现了消费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书里也写到了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而采取的各种营销手段,以及这些手段背后所隐藏的逻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在物质极大丰富的都市里,我们很容易被消费的欲望所裹挟,而忽略了内心的真正需求。它引发了我对“幸福”的定义和对物质的依赖的思考。作者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他引导我们去审视自己的消费行为,去思考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生活。
评分“居住正义”这个词,最近几年在台湾被炒得火热,但真正理解它的人有多少?《透视复杂:台湾都市社会事件簿》里关于“居住”的几个篇章,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具体的感受。它不仅仅是房价高涨的问题,更涉及到社区的变迁、老旧公寓的拆迁、或是新兴住宅区带来的文化冲击。书中描绘的那些因为房屋问题而导致的家庭分裂,或是年轻人为了一个安身之所而不得不付出的巨大代价,都让我感到一种沉重的现实感。我特别记得其中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住了几十年的老社区,因为开发商的介入,住户们面临着搬离家园的困境。那些老邻居们,他们的感情,他们的回忆,似乎都抵不过冰冷的金钱交易。这种无力感,是很多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能体会到的。作者并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批判谁,而是用一种客观的视角,展现了不同群体在“居住”问题上的不同立场和困境。我读到那些被迫迁离的居民,那种对家园的依恋和不舍,又读到那些希望通过开发获得更好生活的年轻人,那种对未来的憧憬。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居住的城市,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的空间,更是承载着无数生命故事的载体。每一个社区的变迁,都意味着一群人的生活轨迹被改变。作者的文字,就像一张张照片,定格了这些瞬间,让我们得以细细品味其中的复杂与无奈。
评分我一直觉得,台湾的都市,尤其是我们居住的城市,表面上看好像很平静,但内里却充满了各种暗流。《透视复杂:台湾都市社会事件簿》这本书,正是把这些暗流一点点地挖了出来。它讲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案,而是那些每天都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却又被我们忽略的“小事”。比如书中关于“交通”的描写,从拥堵的日常,到交通事故的背后,再到不同群体在公共交通上的体验,都充满了细节。我读到那些因为一次交通事故而改变人生的家庭,又读到那些为了追求更快的速度而产生的交通乱象,就觉得太真实了。我们每天都在与交通打交道,但我们真正理解它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吗?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去指责谁,而是将这些现象一一呈现,让我们自己去感受其中的无奈和复杂。书里也写到了不同社区之间的“隔阂”,以及因为各种原因产生的“冲突”,无论是邻里之间的口角,还是社区规划带来的争议,都展现了都市生活的张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无数个不同立场、不同需求的人们共同构成的。作者就像一位老练的社会学家,他用最接地气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都市生活图景。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从不回避那些令人不舒服的现实。《透视复杂:台湾都市社会事件簿》里关于“社会安全网”的探讨,让我对我们社会存在的脆弱群体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描绘了那些因为疾病、失业,或是家庭变故而陷入困境的人们,他们的挣扎和无助,读来让人心酸。我特别记得一个关于“街友”的故事,作者并没有将他们妖魔化,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流落街头的背后原因,以及他们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这种尊重和同理心,在很多社会议题的探讨中是极其难得的。书中也写到了单亲家庭、失婚妇女,或是那些身心障碍者所面临的挑战。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社会进步的光环之下,依然存在着很多不为人知的阴影。作者的笔触非常朴实,他用最直接的方式,将这些残酷的现实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不是用华丽的辞藻去粉饰。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社会责任”的含义,我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是否应该对那些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它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反思,也让我对那些在底层默默奋斗的人们,有了更深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