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史集刊(4):唐宋变革说及其宰制论述的猖獗

社会/文化史集刊(4):唐宋变革说及其宰制论述的猖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社会史
  • 文化史
  • 唐宋史
  • 变革史
  • 宰制论
  • 政治史
  • 思想史
  • 学术史
  • 中国古代史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历史研究的重心是搜寻人类社会变迁的形形色色。八、九十年前,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替国人代言近代的形成可追溯到宋代。这是日后史学社群家喻户晓的「唐宋变革」说所自来。此说的学术资源来自唯物史观。这是此说的西方源头。就在内藤仗恃唯物史观炮制出征服人心的近代源于宋代说时,西方学界即已扬弃唯物史观了。此后西方史界历经社会史、文化史等两波的大变故。这些史学三变都不为作为西方学术文化尾闾的日本、中国所察觉,犹自坚信照说早应淘汰的内藤假说。对中文读者而言,尚有一事不得不知;内藤氏不纯然是一位学者,他对鼓动之后「大东亚共荣圈」思想与有力焉。可惜欠缺历史记忆的国人早就忘了内藤有这一段不堪的过去,还对他学说顶礼谟拜有加。这已超出本刊范围,且回到学术基本面。

  学术是-日新月异的文化工程,但内藤说一直风靡到今,这说明了中国史学界对学术情报掌握失灵得可以。思潮变动不已、治史装备不断更新,以及新学术资源的供给源源不断,都不足改变学界的沈沈暮气。这是何等可怕的事!本志深觉,万事莫如将唐宋变革说扫入历史灰烬为急,是以有此专号。期盼学术新生代不再受过时说法荼毒。

  本专辑由五篇论着组成。最先一篇针对造成人们不思不想、且习惯性接受的祸源:一本来自京都大学的上课笔记,予以全面性挞伐。在此,读者会看到,表面上看来有系统将战前内藤说移植到中文世界的文本、其本身制作的品质管制有多粗糙。首先,文本作者昧于内藤遵循马克思唯物史观思维轨辙,早已被后马克思诸学派予以修正、或被搁置。其次,对于自家学派、或对手学派的后继健者提出稍微修正的说法,奈何文本作者因孤陋寡闻形同置之不理,第三,中文世界两岸有非常多史家提出内藤说的反论、或为文揭示有不利于内藤说的证据,这位文本作者全都置之不理。第四,国际史坛对于历史变迁原理的掌握益加精致和精进,早已扬弃直线史观的单向度思维不说,还指出历史在前进中含有倒退、以及回环往复的现象,这些都改变不了一颗深闭固拒的心灵。其实可能更糟的是抓取情报的严重失能。文本作者不具英文外语能力,故尔向世界敞开的那一扇窗早就关闭紧紧的。更可悲的是,台湾史界中不乏有英文能力高强之士,但这些人却习于担任文本作者的共犯,他们也同样昧于国际史坛的动向。(按:真不知他们辛苦学习英文,所为何来了)第五,该文本文脉所呈现的千疮百孔,在探照灯式论文照射之下无所遁形。倘就文谈文,这本上课笔记文本也是不及格,遑论还有以上四点涉及文本作者的精神状态是不健全的,是在恍神状态中的。

  本专辑第二篇是唐代医疗史。它是史学界头一遭由病患的观点来切实检测那时代的医疗设施其效益之高,并不如政府和医者所说之甚。因此从而得证过去对唐代医疗的图景无疑是被夸大了。来自医者或政府的材料铺天盖地只在宣传技术如何高超,体制设施如何完备。后代读者从来未闻唐代病患的看法,他们理论上是医疗设施及其文化的受益者,但他们却是现场缺席者,故尔听不到病患的声息,何来供研究者正确评估一时代的科技水准呢?这是中国医疗史上的方法革命、和观念革命!把杜正胜医疗史团队长期忽略病患观点的写法给一笔勾消了。在此,新文化史的新装备其先进性格可说一览无遗。

  有许多迹象指出,唐代医疗设施效益是不彰的。这就可让我们推知,宋代的情况也好不到那里去。既是如此,何唐宋变迁之有?

  接下来一篇谈的是宋代救灾文化。该文作者想方设法要由灾民观来检测救灾行动及其所依据的防灾体制其真正效益。此文有三点值得重视。首先,所有救灾手段源自前代经验。其次,有证据显示,许多官员从严核发被灾救济金,只为了防范假申请案。第三,有一官员不依制从权救灾,此一方式固可比法定办法救更多人,但不是多数官员敢如此便宜行事。在此事被神话化为美谈背后,暴露的是救灾站设在县城的办法,只会让偏远乡镇灾民享受不到官方的照护。这是既有救灾体制失灵的所在,却只有等待勇于任事官员才有得解救。但这类官员在官僚体系中乃极少数。此外,该文对于官府在救灾业务上层层弊端一一予以指陈,等如间接暴露灾民的感受。这点极值注意。

  从救灾手段的依旧,以及救灾体制有失灵、不周到之处,我们看不出宋代在救灾文化上有何异乎唐代之处?

  第四篇在讲传统史官对于一般平庸帝王传记的拙于写作。来自中国帝王脸谱系谱偏重创业帝王和末代皇帝这两种案例。对于这两类帝王之外的其他帝王,他们就陷入写作窘境。唐中宗李显不好女色、不残害大臣,也没有重大事功。是一种乏善、亦乏恶可写的一位帝王。史官既无力从事一位真实人生的书写,策略上不免倾向负面形象的营造。因此,唐中宗传记文本充斥的是负面形象,反而在真实人生作为方面,只会被人挑对他不利的事件来记载。

  其次,打造李显形象的材料早在唐代一些小说文本中就已具足,方便后于唐代的史家来取用。这表示这些史家都阅读过这些小说文本。亦即,唐亡之后,那批写李显传记文本的史家全是阅读过小说中叙及李显生平的读者。按说,这些史家的读后感未必见得与那些小说作者的想法一致。那何以小说作者对李显的印象会如何高度一致地出现在史着文本上面呢?那是因为小说的作者群与史着文本的作者群是同一批人,以致在论世看人、以及价值观上,显得是同一文化圈中人。这多少颠覆了法国阅读史大师罗歇.恰提埃(Roger Cartier)对人类阅读行为的一种重要看法,即「阅读是一种创作。」、「阅读是读者对文本的挪用。」这类说法。至少,本案例的读者群-即史着文本作者-是不挪用读本意涵的。

  在此,我们看到由唐入宋,史家的帝王书写文化是同一套东西。

  本专辑的第五篇也在处理唐宋历史书写文化,所不同地,这次唐宋史家的书写对象是唐代法律史。该文作者发现,法律现实面不免有黑暗的地方,可作者举证的两位史家都对唐代法律只着眼于光明面的书写。亦即,两个史着文本都在建构光明的唐代法律史,文本作者有意引领读者在认知唐代法律运作上是用刑唯轻、以及司法独立的文化。作者虽未处理到宋代,但有几处举证宋代史着文本作比较,结果宋人所认知的唐代法律文化也是用刑唯轻、司法独立这类理想性格浓烈的文化。宋代部分虽然作者只是顺笔为之,但不无预示宋代情况类同唐代情况。

  这一篇文章从法律文化的视角,又揭示唐宋有沿续的一面,尽管这只是其中一个侧面。

  如此一来,从医疗设施条件及其背后的文化、救灾文化、历史书写文化、一直到法律文化,在在指明唐宋是相因袭的。而邱姓留学生七○年代的留日笔记所贩售的唐宋变革货色,从思维、蒐集情报、史学更新设备讲来,无不流露粗糙和固步自封的行为倾向,就文谈文也是失败之作,遑论能撑起他所欲传播的唐宋变革之说了。

  本刊不是在说唐宋之间没有变革,而是在说史家要是採用多维向度思维、以及正视历史的复杂性格,就不会对唐宋的历史流变,说只有变革、而且大大变革这一种现象而已。再强调一次,唐宋是否有变,本刊并无预设立场,只是在唿吁,历史研究要回归学术基本面:要创新,不要人云亦云。但要创新,就要更新装备,要切实掌握情资,以及思维要周延。二○年代的内藤氏在极其简陋、贫乏的思想资源情况下大胆提出唐宋变革说,情有可原。在历经社会史、文化史的两波新史学革命之后,还有人满心欢喜地赞成内藤氏,那学术的日新又新、以及精益求精的旨趣安在?悲夫!

《社会/文化史集刊》(第 3 辑):地方知识、权力重塑与社会实践 【卷首语】 本辑《社会/文化史集刊》汇聚了多篇聚焦于晚期帝国时期(尤以宋元明清为重点)社会结构、地方治理、文化观念变迁与日常生活实践的精深研究。我们力求突破传统史学中以宏大叙事为主导的倾向,转而深入探究那些在权力网络边缘游走、在日常互动中生成意义的微观场域与地方性知识体系。本辑的议题涵盖了从精英阶层对地方资源的动员与分配,到普通民众在特定社会规范下的生存策略,以及文化符号在不同社会阶层间的流转与再造等多个层面。我们相信,只有深入理解了这些复杂而细致的互动关系,才能更全面、更具层次感地把握中国历史的演进脉络。 【本辑重点论文赏析】 一、 地方性知识与区域认同的建构:以明代江南士绅集团的“义庄”管理为例 本篇研究考察了明代江南地区,特别是苏松常地区士绅阶层如何通过设立和管理“义庄”这一特殊的民间互助与社会救济机构,来实践其地方治理的权力与道德诉求。文章细致梳理了义庄章程的演变,分析了其在应对灾荒、调解民间纠纷以及维护地方宗族秩序中的核心作用。研究指出,义庄的运作不仅是简单的慈善行为,更是士绅精英将儒家伦理转化为具有地域特色和操作性的社会制度的关键载体。通过对义庄档案中涉及土地买卖、租佃关系和公共工程的记录的深入解读,作者揭示了精英知识如何转化为实际的社会规制,并探讨了这种地方性知识体系如何与中央集权架构形成既合作又张力的复杂关系。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文章分析了义庄在定义“合法”贫困与“不义”游民过程中的知识生产机制,揭示了其在维护区域内既得利益结构中的隐性功能。 二、 元代驿站体系的社会经济影响:流动性、信息控制与底层生命史 不同于传统史学将元代驿站系统视为单纯的军事或行政传输工具的解读,本文将视角转向驿站体系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深远影响。作者运用跨区域的史料,探究了驿站沿线聚落的形成与变迁、特定手工业(如马匹饲养与皮革加工)的兴起,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阶层分化。论文着重分析了“匠户”和“站户”等特定身份群体在驿站系统中的生存状态、权利限制与反抗策略。通过对元大都、开平及南方区域驿站记录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驿站的设立与维护,实际上催生了一种“流动性治理”的模式,它既是帝国控制的工具,也意外地为特定人群提供了跨区域的社会资本积累的可能性。对沿途遗存下来的碑刻和私人类文本的解读,使得我们得以窥见底层生命在庞大帝国机器运转下的挣扎与适应。 三、 宋代“学案”中的师承谱系与知识的“可见性”:对士人声誉构建的考察 本研究关注宋代士人话语体系中“学案”与“师承”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在知识生产中的媒介作用。文章通过对一批重要学案(如程朱理学、苏学等)的文本分析,考察了如何通过构建清晰的、代代相传的师承谱系来确立和巩固特定思想流派的权威性与合法性。研究聚焦于“道统”叙事如何被嵌入到个体士人的生命史叙述中,以及这种叙事如何影响了他们在科举、党争及地方教育中的实际地位。作者认为,在信息传播相对滞后的宋代,这种可见的、可追溯的知识传递路径,比知识内容本身,更能有效地构建起士人的社会声誉与知识权力。论文还比较了官方史书对师承的记载与私人著述中对师承的自我强调之间的差异,揭示了士人如何主动参与到自身“历史定位”的构建之中。 四、 清代城市治理中的“风化”观念与社会空间的规训:以扬州盐商群体为例 本辑的另一重要议题涉及清代城市中,以精英阶层为主导的道德规范(“风化”)如何被应用于社会空间的治理与重塑。扬州作为清代重要的商业中心,其繁荣的物质文化与精英阶层对道德秩序的焦虑形成了鲜明对比。本研究深入考察了盐商群体如何通过赞助地方慈善事业、修建园林、编纂地方志等方式,积极参与到城市“风化”的定义与实践中。论文指出,商业财富的积累与士人道德标准的接轨,是盐商群体寻求社会地位合法化的核心策略。通过分析当时的舆论记录、商业契约以及公共谕告,文章展示了精英如何试图将财富的“无序”转化为道德的“有序”,并最终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如街巷、戏台、会馆)的规范化改造,实现对社会行为的潜移默化规训。 五、 明代江南民间信仰中的“灵异叙事”与抗争策略:以地方城隍庙的契约文本为中心 本文挑战了传统上将民间信仰视为纯粹迷信或地方精英控制工具的二元对立观点。研究聚焦于明代江南地区城隍庙所记录的大量“契约文书”和“申诉状”,这些文本详细记载了普通民众在面对地方官吏盘剥、宗族压迫或经济困境时,诉诸神明干预的案例。作者分析了这些“灵异叙事”中蕴含的法律意识与道德诉求,指出民众并非被动接受既有秩序,而是积极利用神权体系来平衡世俗权力结构。通过对这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民间文本的解读,本研究揭示了在正式司法渠道受限的背景下,民间社会如何发展出一套复杂的、基于信仰的社会风险规避与权力制衡机制。 【结语】 本辑的诸多研究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历史的变迁并非全然由自上而下的宏大力量所决定,而是在地方性的知识体系、社会实践与权力互动中,不断被塑造和修正。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聚焦于具体场景、细微实践的考察,为理解中国社会在复杂结构下的活力与韧性提供新的理论视野与史料基础。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专论

.一个被夸大了的变迁解释模式:从邱添生一生致力引介日本唐宋变革论述谈起
.唐代医疗设施及其效益评估
.宋代救灾文化与政治
.制作李显—《资治通鑑》文本中的苦命王子.缺能帝王书写
.中唐理想法律实践的文化万花筒
◎学术生态公害
淡江误踩门阀的红线索隐──兼论评鑑制不可变相成为打压文大的工具

◎书评
.编辑室手记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唐宋变革说”这个概念,我虽然有所耳闻,但对其内涵和学术史上的争议并不十分了解。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这一重要学术观点的绝佳机会。我非常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现象促使了“唐宋变革说”的提出?在学术界,这一理论又是如何发展演变,经历了哪些不同的解释和修正?书中对于“宰制论述”的关注,也让我思考,在历史学界内部,是否存在着某些主导性的叙事,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唐宋变革的理解?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向我介绍唐宋变革本身的历史事实,更能让我了解这一学术概念背后的形成过程和学术史的脉络,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我们是如何认识和解读历史的。

评分

“集刊”这个形式本身就预示着这本书的多样性和深度。我一直认为,单一的视角很难完全展现一个复杂的主题,而汇集不同学者、不同观点的研究,更能提供一个立体、多维的认识。唐宋变革,作为一个涉及面极其广泛的历史议题,显然需要多方面的研究才能窥其全貌。这本书集结了如此多的学者,想必在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史料运用上都会有所不同,这本身就是一种思想的碰撞和火花的激发。我期待看到不同学者之间关于同一问题可能出现的讨论与辩驳,这种学术的争鸣,往往能激发出更深刻的见解。这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材料,更是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让我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研究动态,学习到严谨的学术精神。

评分

“宰制论述的猖獗”这个词组,如同一个钩子,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形形色色的论述,有些为我们打开新的认知,有些则可能暗藏着某些不为人知的意图。对于“宰制论述”,我一直保持着警惕。它可能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延伸,也可能是某些群体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而刻意构建的话语体系。唐宋时期,作为一个文化和政治高度集权的时代,必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论述,有些是维护统治的,有些是挑战现有的,有些则是试图在夹缝中生存。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中的学者们是如何辨识和分析这些“宰制论述”的?他们会从哪些角度去揭示这些论述是如何被制造、传播,并最终对当时的社会成员产生影响的?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考察,更是对我们当下所处信息环境的一种深刻反思。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提供一套分析论述的工具,让我更能辨别信息真伪,看清话语背后的逻辑。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唐宋时期的社会生活充满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不曾被宏大史书详细记载的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追求,才是构成历史肌理最真实的血肉。唐宋变革,无疑对社会的各个阶层都产生了影响,那些士大夫阶层的变动,固然引人注目,但更让我好奇的是,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日常习俗,是如何在这场变革中被塑造或被冲击的?这本书集结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我相信其中一定不乏对这些细微之处的深刻洞察。无论是乡村的耕作方式,城市的商业活动,还是家庭的构成与互动,甚至市井小民的娱乐消遣,我都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毕竟,历史的伟大,往往就体现在它如何关照到每一个普通人的命运。

评分

这本《社会/文化史集刊》第四辑,光是书名就点燃了我内心的好奇。我一直觉得,理解历史不单单是记住事件的发生顺序,更重要的是去探究这些事件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它们是如何在社会和文化层面留下深刻烙印的。唐宋变革,这两个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王朝更迭的节点,更是孕育出无数新思想、新制度、新艺术的黄金时代。光是想象一下,在这本书中,作者们会如何剖析这些变革的细枝末节,如何将宏观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就足以让我感到兴奋。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对于当时社会结构、民间信仰、文学艺术、科技发展等方面的探讨。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了中国社会在这两个朝代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又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至今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挖掘这些问题的绝佳视角,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