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伤的知识人:民国人物评说

负伤的知识人:民国人物评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国史
  • 知识分子
  • 人物传记
  • 历史评论
  • 文化史
  • 思想史
  • 近代史
  • 传记
  • 历史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我不单单对于当下感兴趣,对于往日的旧闻,有时候反倒比「新闻」更感兴趣。这让我在同行当中,显得有些「另类」。这种状况,和我在读书时,学的是化工专业,却喜欢历史,被师长视为「不务正业」的情形,很类似。

作者简介

陈远

  学者、资深媒体人,现居中国北京。多年来关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文化生态变迁、知识份子研究等题目,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国燕京大学的史料收集以及相关研究,另外则侧重于重新构建民国史体系。文章散见于中国《南方都市报》、《温故》、《财经网》、《凤凰週刊》、《随笔》、《东方企业家》,并数次被《新华文摘》转载,作品被多家选本选录。已出版的主要着作有:《被忽略的大师─李宗吾传》、《道器之辨》、《逝者如斯未尝往》、《正说李宗吾》(秀威)、《逝去的大学》(编着)、《斯人不在》(编着)。2008年5月至香港中文大学做短期访问研究。

镜鉴百年:近代中国精英群像的肖像画卷 本书聚焦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以史料为基石,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关键知识分子、政治领袖、文化巨擘以及社会改革者的复杂内心世界与时代抉择。 我们试图描摹的,不是教科书上被高度凝练的符号化人物,而是那些在剧烈变革中挣扎、前行、最终塑造了现代中国的鲜活个体。他们的思想碰撞、路线分歧、个人抱负与历史洪流的交织,共同构筑了近代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艰难路径。 第一部分:新旧交替的知识图谱与思想启蒙 近代中国的思想界经历了一场空前的“大转弯”。本书的开篇,将聚焦于那些最早接触西方文明,并肩负起“救亡图存”使命的启蒙先驱。 林语堂与幽默的力量: 我们将细致考察林语堂如何在他杂文和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中西文化元素,构建了一种“堂而皇之的享乐主义”哲学。这不仅仅是对西方生活方式的简单模仿,更是对僵化传统的一种温和而有力的反抗。他的幽默,实则是一种深刻的批判武器,在沉重的民族危机下,为知识分子提供了一种审视自身的弹性空间。我们将分析他如何在其著作中解构传统士大夫的虚伪性,并试图在中西文化之间寻找一种可以安顿心灵的“闲适”之地。 梁启超与“新民”工程: 梁启超作为近代报业和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新民”思想是理解近代中国社会改造的钥匙。本书不会止于罗列其政治主张,而是深入探究其心路历程——从康梁维新运动的挫败,到流亡海外的自我反思;从对“国民性”的焦虑,到对大众动员的尝试。我们将重点梳理他在不同历史阶段对“权力”与“国民精神”的论述,以及这些论述如何影响了随后的政治光谱。 陈独秀与激进的转向: 陈独秀的形象是复杂而充满矛盾的。他既是《新青年》的精神领袖,倡导“德先生”与“赛先生”,对旧道德的批判如手术刀般锋利;又是政治路线上的坚定斗士。本书将分析他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激进主义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当他面对社会现实的复杂性时,其早期倡导的自由主义立场是如何逐渐被更具组织性和阶级性的理论所取代的。我们关注的是他从一个坚定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如何最终走向另一种形式的集权理论构建过程中的挣扎与必然性。 第二部分:权力核心的塑造与角力 近代中国的政治图景,是由一群背景各异的军事家、官僚和革命家共同绘制的。他们的决策,直接决定了国家命运的走向。 袁世凯的政治遗产: 袁世凯被长期简化为窃取革命果实的“窃国大盗”。然而,本书试图展现其作为北洋军阀之父的复杂性。我们将考察他在新政时期的改革实践,尤其是在军事现代化和行政体制建设方面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分析他如何在一个权力真空期,试图以一种传统帝王式的思维,去套用现代民族国家的框架。他的失败,不仅是个人的政治野心所致,更是对传统“家国”观念与现代“主权国家”理念的错位理解。 蒋介石的“革命军事化”: 蒋介石的形象往往被置于“威权”与“腐败”的两极化评价中。本书着重探讨其早年在日本留学、追随孙中山的经历如何塑造了他的军事至上主义和对“党治”的执着。我们将分析黄埔精神的内核——它如何成为一种超越传统儒家伦理、强调组织纪律和意识形态灌输的政治军事文化。同时,深入剖析他在国民政府内部,如何运用军事和特务体系,平衡不同派系(如黄埔系、CC系等)的权力,以及这种平衡术在面对外部压力时的脆弱性。 汪精卫的悲剧性选择: 汪精卫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精英的典型代表,他的生涯展现了理想主义者在残酷政治现实面前的巨大张力。从早年刺杀摄政王的名动一时,到在国民党内长期与蒋介石的“瑜亮情结”,再到最终走上“曲线救国”的道路。我们将审视其思想演变,特别是他对于“和平”与“妥协”的执念,如何从一种对战争疲惫的反应,演变为一种被历史定性的悲剧性路线。 第三部分:文化疆域的开拓与分野 在政治动荡的背景下,文化领域同样经历了激烈的重塑与冲突。 新感觉派与现代都市经验: 穆时英、施蛰存等新感觉派作家,他们拒绝了左翼文学的宏大叙事,转而关注上海都市的现代性、感官刺激与个体心理的碎片化体验。本书将分析他们如何通过模仿西方现代主义的叙事技巧(如意识流、蒙太奇),来捕捉一个被霓虹灯、电车、舞厅重塑的中国面孔。这种对“现代性”的迷恋,是他们对传统文人道德理想的一种“出走”。 鲁迅的精神景观: 鲁迅被誉为“民族魂”,其作品的深刻性在于其对国民“精神的铁屋子”的批判。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其杂文的讽刺手法的分析上,而是会深入挖掘他如何调和儒家“入世”精神与尼采式“超人”思想,构建出一种既批判又充满悲悯的知识分子形象。他的“立人”思想,贯穿始终,是对个体尊严被压抑的深刻反思。 周作人与“人的文学”: 与其兄的激进批判相对,周作人代表了另一种知识分子的出路——强调个体的感受、闲适的趣味和对小人物的关怀。我们将探讨“人的文学”理念在动荡时期的意义,分析他如何试图通过对异域文化(如希腊神话、日本文学)的翻译和介绍,构建一个相对纯净的“精神避难所”,以对抗政治的喧嚣。 结语:回望与辨析 本书的总结部分,将不会提供简单的历史结论,而是回归到对这些精英群体共同命运的探讨上:在救亡图存的巨大压力下,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在“做人”与“做事”、“理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之间进行痛苦抉择的。他们的经验,既是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珍贵遗产,也是理解当代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镜鉴。我们力求还原的是历史的复杂性,让读者得以穿越历史的迷雾,直面那一代人所承担的巨大重量与责任。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辑旧时风物
清华风物今安在? 
不同的大学,相同的命运 
令人怀念的老报馆
家学的消亡
看那一群风流的人物
老南开人的一代风骚
北大几段走麦城的经历
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北大一一○周年校庆的反思
胡适日记中的学潮
胡适不宽容的一面
梅贻琦的选择
生死皆寂寞的教育思想家
「性」博士的文化气魄
蒋梦麟:联合中的现实考虑
梅贻琦:西南联大的真正掌舵人
司徒雷登:燕京大学的灵魂

第二辑学人今昔
黄炎培:以教育始,以政治终
此般师生此般情──金岳霖与殷海光
在学术与气节的跷跷板上
被辜负的爱国心
梁漱溟的骨气和底气
历史的弔诡──从张季鸾之死到胡政之之死
李新回忆录的一致与不一致
人间正道是沧桑
费孝通的两个世界
刀割到自己方觉痛──读《往事回首录》
贾植芳:负伤的知识人
知道的和说出的

第三辑旧瓶新酒
蔡元培为什么能够做成最成功的教育家新解
由燕京大学想到的
「北大是常为新的」新解
西南联大:不是最好的学校
蒋介石:总统原来是常人

第四辑人物论述
章乃器:在政治和经济的天平上
傅泾波:站在司徒雷登身边的人
大公报四巨头
「党天下」发表之后
各方面的反映以及一九五七年储安平人际关系考察

第五辑读书札记
两相比较读《家书》
家书中的历史
仅有理念是不够的
自由不在彼岸,而在于争取
道与势之间的党人之争
一杯毒酒,他却甘之如饴
陶菊隐又如何?

第六辑聆听前辈
李泽厚:《论语》非圣经
余英时:《论语》只能「冷读」,不能「热读」
许倬云:《万古江河》是思乡,更是对中国的期望
与唐德刚先生聊历史

后记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历史评论,不如说是一场与民国知识分子的深度对谈。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我特别喜欢其中对鲁迅先生的解读。以往我们读鲁迅,总是感受到他那股“横眉冷对千夫直”的硬朗,但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疲惫,看到了他在呐喊与批判背后,对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以及他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作者并没有回避他的一些争议,而是试图从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去理解,去呈现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鲁迅。还有对胡适先生的论述,同样让我耳目一新。书里没有将他简单地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表”,而是展现了他作为学者、教育家,以及一个时代改革者的多重身份,以及他在推行新文化运动时所面临的阻力与压力。阅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坐在一个老朋友的身边,听他娓娓道来那些过去的故事,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仿佛又活了过来,有了温度,有了呼吸。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伤痕”的描绘,它不是简单的揭露,而是对人性中脆弱、挣扎、不完美之处的温情注视,这使得整个叙述更加动人,也更具历史的厚重感。

评分

《负伤的知识人:民国人物评说》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历史读物,不如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以及我们自己。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灵活,有时像是和读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学术探讨,引经据典,逻辑严密;有时又像是一位老友,娓娓道来,将那些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都融于字里行间。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梁启超先生的篇章。我们都知道他是“变法图强”的代表人物,但这本书却深入挖掘了他思想转变的曲折过程,以及他晚年对于“自由”与“秩序”的深刻反思。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他定型,而是展现了他作为时代弄潮儿,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如何调整自己的立场,如何为民族的未来操心。这种复杂性,正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特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思考,如果换做是我,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思想激荡的年代,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些伟大的知识分子,他们并非完人,他们也有犹豫,有彷徨,有妥协,但他们身上最可贵的是那种对知识的敬畏,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以及在困难面前不曾放弃的勇气。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知识人”不仅仅是拥有学识,更重要的是拥有那份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社会的担当。

评分

《负伤的知识人:民国人物评说》这本书,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逛一家老书店时发现的。当时书名就深深吸引了我,总觉得“负伤”这两个字,道尽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辛酸与不易。拿到手里翻了翻,纸张泛着旧黄,散发着淡淡的书卷气,让我觉得很有年代感,仿佛能触摸到民国的那段时光。回到家,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书中的人物,我大多在历史课本上或是一些零散的读物中有所了解,但这本书的视角却非常独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抉择,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在描绘这些知识分子在个人理想与时代现实碰撞时的痛苦与矛盾时,更是入木三分。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会想象他们身处的环境,那种兵荒马乱,社会动荡,思想激荡的年代,他们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如何在困境中坚持自己的信念。书里没有歌颂,也没有批判,更多的是一种理解与同情。读完之后,我感到一种沉甸甸的,却又充满力量的情感。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曾经被我们视为“历史人物”的个体,看到了他们鲜活的生命,也看到了他们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即使那光辉有时是被伤痕遮蔽的。

评分

拿到《负伤的知识人:民国人物评说》这本书,我本来是想找点消遣,没想到却意外地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以前对民国时期的一些大人物,印象都比较模糊,知道个名字,知道个大概的身份,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纸,不甚了了。这本书却像一把钥匙,帮我打开了那扇门。作者的写作风格很是不拘一格,时而像一位冷静的观察者,冷静地剖析人物的功过;时而又像一位感性的叙述者,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描绘出人物内心的波澜。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陈独秀先生的评价。我们都知道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是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但在书中,我看到了他晚年那种失落、孤独,以及对一些政治路线的困惑。作者并没有因为他的身份而回避这些,而是将他的复杂性、矛盾性,甚至是一种悲剧性,都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不回避、不美化的态度,恰恰让我觉得更加真实,也更加尊重。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们身处的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们是如何在革命、战争、思想的洪流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又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被裹挟、被改变。这本书让我体会到,历史人物并非是教科书上僵硬的符号,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理想有挣扎的普通人。

评分

阅读《负伤的知识人:民国人物评说》的体验,可谓是跌宕起伏,既有理性分析的深刻,也有情感共鸣的动容。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采取宏大叙事的视角,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个体身上,聚焦在那些在时代巨轮下,努力保持自身独立精神的知识分子。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钱钟书先生的解读,不仅仅是他学识渊博,更是他那种“围城”式的洞察,以及他在战乱年代,依然保持的严谨治学态度。作者通过生动的细节,勾勒出了钱先生在颠沛流离中的一丝不苟,以及他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这种“负伤”的状态,并不是说他们真的身体受伤,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磨砺,是对理想的坚守,是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在困境中依然不屈的灵魂。我曾在一个下午,捧着这本书,在咖啡馆里静静地阅读。窗外车水马龙,与书中的民国往事形成鲜明对比,更让我感到一种时空的穿越感。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动荡年代里,依然在书斋中耕耘的身影,听到了他们低声的讨论,感受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呐喊。这本书让我对民国时期,以及生活在那段岁月里的知识分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