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客观存在,必须正视。历史中有真理,历史中有公正,历史中有民意和良知。
然而讳言、封锁、篡改历史者大有人在,以致今天民族失忆、历史失真。一位醒悟者的愤激之言:「问号,问号,到处都是问号;虚伪,虚伪,无处不是虚伪!」又然而正如浮云不能蔽日,正义必当战胜邪恶一样,历史终会还其真相。
上世纪下半叶,中国文人历经劫难,作者以记者之身亲历所见所闻,写下二十余位文人、学者、报人、艺术大师等人物的悲欢离合、起落浮沉,以血泪之迹雕刻他们的灵魂。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诗云:「一沙见世界,一花窥天堂。」无数个人讲述当会构成近代中华民族的悲怆历史。这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作者简介
李伟
本名李缵绪,用过笔名韦木,一九二五年出生在山明水秀的江苏宜兴,八年抗战颠沛流离,读完大学已是抗战胜利后两年,然仍战乱无已,国无宁日,民无宁日,一九四七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几度任首席记者与编辑,文学创作也始于此。煮字疗饥生涯己迄六十余年,作品字数累计千余万字,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二○○九年获中国作协从事文学创作六十年荣誉证书与奖章,先后写过文学理论、评论,散文、杂文,随笔,此后属意于文学传记与历史纪实文学的撰着,出版问世有:《曹聚仁传》、《神秘的无名氏》、《乱世佳人──苏青传》、《报人风骨──徐铸成传》、《喋血国门外》等二十余部。《曹聚仁传》先后荣获「南京金陵文学奖」、「江苏紫金山文学奖」。
书堆里总有些名字,乍看之下带着点旧时代文人的风骨,像是从泛黄的笔记本里翻出来的。“浪花淘尽:文人劫难记”,这书名本身就带着股宿命感,仿佛预示着一场场命运的潮起潮落。最近读到不少关于历史的深刻反思,总觉得有些书,不只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历史的某种回响,让活在当下的人们,得以窥见那些被时间洪流裹挟的个体命运。想象中,这本书或许能带我们回到某个特定的年代,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聚焦于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被推着走、挣扎、甚至被淹没的文人。他们的笔,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爱恨,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又会遭遇怎样的“劫难”?是政治的迫害,还是理想的破灭?又或者是,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扭曲与坚守?我一直觉得,理解历史,最动人的方式往往是从个体身上去感受。那些模糊的、零散的历史片段,经过有心人的梳理和挖掘,就能展现出惊人的力量。这本书,就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挖掘,试图去触碰那些被遗忘的、或是被刻意淡化的过往。我期待它能呈现出一些我从未想过、或是被我忽略的角落,让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重新在我们眼前呼吸。
评分最近书架上添置了不少关于近代史的书,总觉得对那个时期,还是有很多不甚了解的地方。“浪花淘尽:文人劫难记”,这个书名就像一个钩子,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听起来,这本书并非是那种宏大叙事的历史书,而是聚焦于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因为其身份或思想而遭遇不幸的文人。我常常在想,在动荡的年代,文人的处境究竟有多艰难?他们的笔,本应是记录时代、传递思想的工具,但当时代本身充满冲突和矛盾时,他们的表达又会受到怎样的限制和威胁?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可能性:也许是关于政治运动中的知识分子遭受的批判和改造,也许是关于艺术家在创作自由受到侵犯时的无奈与抗争,又或者是那些为了坚持理念而付出巨大代价的学者。我相信,这本书会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现出“文人劫难”的真实面貌。我期待它能够深入挖掘,将那些被遗忘的、或被简单概括的历史事件,通过文人的视角重新呈现,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在台湾,我们尤其注重对自由和人文精神的捍卫,因此,这类关于文人遭遇的文章,会让我格外关注。
评分我的书架上总有那么几本书,它们的名字就自带一种故事感,“浪花淘尽:文人劫难记”,这书名,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到了某个历史的深处,去感受那种时代的波澜壮阔,以及个体在其中的渺小与不屈。我对历史上的文人群体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他们是时代最敏感的神经,他们的思想和创作,往往能折射出时代的脉搏。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对那些在动荡时期,不幸遭遇了政治迫害、社会变迁、或是个人命运剧变的文人们的集体记录。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可能是某个才华横溢的作家,因为一句话、一篇文章而身陷囹圄;也可能是某个坚守学术理念的教授,在政治风暴中被迫离开讲台;甚至可能是某个艺术家,在艺术审查制度下,不得不妥协或沉默。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深入而细腻的方式,去展现这些“劫难”是如何发生的,以及这些文人们是如何在绝境中求生、反思,甚至是寻找某种形式的自我救赎。在台湾,我们经历过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历史的理解,常常带着一种情感上的连接。这本书,如果能让我对那个时代文人的生存状态有更深的认识,对我来说,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评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历史的兴趣越发浓厚,尤其是那些关乎个体命运的故事。“浪花淘尽:文人劫难记”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些画面:可能是某个时代的文化禁锢,文人墨客的创作受到压制,他们的思想和言论被严密监控;也可能是政治风波对知识分子的冲击,许多人因此流离失所,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对那些被历史浪潮席卷的文人心路历程的深刻描绘。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这些“劫难”,是通过详实的史料考证,还是通过更具文学性的笔触来展现?我会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那些文人在困境中的挣扎、迷茫、不屈与反思。毕竟,了解历史不只是记住事件,更重要的是去理解当时人们的处境和感受。台湾的读者,对历史的感受可能更为复杂,因为我们自身就经历过时代的变迁。所以,如果这本书能够触及到那种在时代巨变中,个人价值的失落与重塑,对我们来说,会更有共鸣。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次对人性、对自由、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评分我特别喜欢那种能够让我沉浸式阅读的书籍,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时空,与书中人物一同经历喜怒哀乐。“浪花淘尽:文人劫难记”,光听名字,就充满了张力,让人联想到那些风云变幻的年代,文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所承受的无形或有形的压力。在台湾,我们对历史的解读,常常带着一种特殊的视角,既有对过往的缅怀,也有对当下社会的审视。这本书,如果能触及到那个时期文人的挣扎与抉择,比如他们如何在敏感的时代里,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立场,又或者是在强大外部力量的压迫下,如何维系自己的独立人格,那将是极具阅读价值的。我想象,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去搜集史料,去还原那些被岁月模糊的细节。也许会是某个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诗人,也许是某个坚持己见的思想家,他们的故事,或许比任何虚构的小说都来得更为震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思考,在历史的巨浪中,个人的力量有多么渺小,但同时,那些坚守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又有多么宝贵。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人性的探讨,在极端环境下,人的选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那些曾经的光鲜是否会在压迫下褪色,又或者,会闪耀出更耀眼的光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