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路2010民国百年系列复刻经典
令作者着魔发狂
走进国父国母跨越死亡的爱情
【新增】
王德威∕经典版代序
杨照∕经典版评述
一九二四年,伟人驾崩前一年,
死亡与分离倒数计时。
孙中山六十岁,宋庆龄刚过而立之年,一边走向迟暮,一边青春正盛,
老夫少妻,行道天涯中的革命情感。
她是他的「罗沙蒙黛」,三十岁的差距,让他预见一个哀伤的画面:
不久的将来,她必然成为遗孀。
她是宋氏王朝唯一的叛逃者,不向金钱与权力靠拢,只为理想前行。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不只年纪轻轻做了遗孀,还成为国母,
供奉在政治的祭台上,不能动弹。
以文学血肉深入隙缝,填充历史枯瘦骨干。
用感官情欲松动建国神话,让英雄除魅、神格退位。
从his-story到her-story
一次最大胆出格的书写尝试
作者简介
平路
本名路平,出生于高雄。台大心理系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统计硕士。多年旅美经验,写成〈玉米田之死〉获联合报小说首奖,探讨身为异乡人的疏离与失落。一九九四年完成的长篇小说《行道天涯》为创作历程中的分界点,开展之后《凝脂温泉》、《百龄笺》、《红尘五注》、《何日君再来》等聚焦于女性议题的系列作品,并以阴性书写松动、颠覆历史大叙述。除小说外,还着有散文集《巫婆的七味汤》、《平路精选集》、《我凝视》、《读心之书》、《浪漫不浪漫》、《香港已成往事》等。另着有评论集《女人权力》、《爱情女人》、《非沙文主义》等。
经典版代序
重塑伟人血肉 王德威
平路是当代台湾小说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知性风格和历史关怀尤其让她的作品独树一帜。一九九四年,平路写出《行道天涯》。这是她的第一本长篇尝试,所投注的心力为前所仅见。更重要的是,小说描述国父、国母孙中山、宋庆龄伉俪的私密情事,自然要引来阵阵侧目眼光。
为了写作《行道天涯》,平路下了相当准备功夫。小说提供极多不足为外人道的史料,让我们重睹孙中山与宋庆龄的黄昏之恋。平路的挑战是艰鉅的:在我们熟知的政史纪录以外,她要为国父写外传,但又雅不欲流于蒐祕丑闻的报导;对应新闻採访、历史考据的实证式要求,她也必得预留想像空间,让「小说者言」发挥另一种逼真的魅力。尤其令人注目的,作为九○年代一位关爱台湾的女性知识分子作家,平路要怎样寻求有利观点,切入大中国的论述,并且还给女性声音一个公道的位置?
一页页国民党版的建国史,载满了十次革命、碧血黄花的英雄事蹟。而位于正史叙述中心的,正是我们的国父。以父之名,孙中山是怎样被写成民主革命的先知,三民主义的先知,三民主义的本尊!而平路要告诉我们,孙先生的革命道路从来不是平顺的。背叛、阴谋、政变、党争与他生命共相始终;作为一位政治家,他其实常在权力圈外的。公众形象之后,还有一位孙中山:浪迹四海、风流少恩。在解救中国同胞的同时,他已辜负了不少女同胞呢。平路的叙事者不禁叹道:「即使一名小说作者,在描述先生真实面目的此刻,都不断要与心中另一重庄严的声音对抗。那是先生冥诞时响遍台湾中小学各个操场的〈国父纪念歌〉:啊!我们国父,首创革命,革命血如花!」
在国父庞大的历史身影后,还有那出身传奇家庭的国母。宋庆龄来自上海巨室宋氏家族,当年以二十三岁的青春之身,下嫁五十开外的孙中山。这段姻缘有人谓之为忘年佳话、有人谓之为政治联姻。宋因仰慕孙文的革命抱负而许身,在婚后却饱尝颠沛,甚至为躲避陈炯明的叛变,流失唯一一次的妊娠。一九二四年孙中山溘然去世,留下年轻的庆龄夫人。然后呢?她坚此百忍,继承亡夫遗志参与政治。她身价扶摇直上,到了三、四○年代,已是新民主革命的精神母亲,与她的妹妹蒋宋美龄夫人分庭抗礼。国民党号称是孙中山的嫡传宗派,共产党也可自封为庆龄夫人的钦命正朔。一九四九年后,毛泽东建国当家,更得捧着国母号召天下。
但平路告诉我们,这一切就算不是假的,却也真不了。孙宋的婚姻到底内情若何?三○年代孀居的宋庆龄与杨杏佛、邓演达的传闻恐怕不是空穴来风。还有她晚年与小她三十好几的「生活祕书」一段深宫之恋,早是公开的祕密。原来国母还有这许多不足为外人道的幽幽心事;原来在她中年以后,日益发福的庞然身躯内,还潜藏着总难排解的儿女情怀。两岸的国家历史要为尊者讳,平路却要将孙、宋请下神坛,重塑他们的血肉。
如前所述,解严后为政治人物写翻案文章,我们已是见怪不怪。平路凭借着什么,使她的孙中山、宋庆龄传奇独树一帜?不同的历史「说法」必须经由不同的叙事模式来支撑。在大历史仍是国家政党的禁脔时,小说成为对话的利器。不仅此也,一反那庄严的,男性的(?)叙史高姿态,平路选择了女性的角度与声音相与抗衡。她的叙事者优游不同历史场域,进入人物意识,构造成一时空座标交错、公私领域合流的叙述体。大历史夸张政治欲望,她的历史要书写情爱欲望。
小说情节至少分四个层次进行。国父最后三个月的生命行止,按照顺时时序居中进行。孙夫人的回忆想像则是跳跃流转,包罗了一生的大小事蹟。除此,平路创造了珍珍——夫人情人S的女儿——作为引导进入过去的媒介。更在此之外的,当然是叙事者忽近忽远的声音。那男性的君父的情节场景,俨然被包裹在重重女性视野及诠释中。而过去必得由现在来背书。如今飘流海外的珍珍是我们进入历史迷宫的线索,但那耽于臆想的台湾作者才是真正追记似水华年的主角。在这历史漫漶的年月里,大道不再行于中州,天涯也可近在咫尺。《行道天涯》骨子里是本反思时间、重写记忆的小说。明乎此,这本书才真正显露在世纪末台湾出现的意义。
有心的读者可以细看平路在《行道天涯》中,如何一点一滴的拆解政治神话。伟人后半生的行止竟充满了无可奈何的流徙与自欺,而他有名的临终遗言,「和平、奋斗、救中国」,可能是一场人云亦云的误会。女性主义者则应该就着宋庆龄的感情历练,建立又一种现代中国女性的欲望论述。她年轻时嫁给老得可以作爸爸的总理,年老时爱上了小得可以作儿孙的侍从。这是怎样权力与欲望的错置故事啊。在一个极度夸张禁欲的共产时代里,母仪天下的宋庆龄艰难地找寻情爱依託,而且爱屋及乌,竟收养了情人的两个女儿。风里来、浪里去,革命的口号叫得再震天价响,吓不倒这位老妇人。她确是一位「真正的」革命女性。
然而一切的政治或情欲挣扎或辩证,都要随时间的流逝,灰飞烟灭。缅怀前辈人物不可言说的祕辛轶事,平路发展了小说家独有的想像力量。她的叙述是由一张照片开始,摄制的时间是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三十日。由神户起碇的「北岭丸」上,孙先生与夫人匆匆留下一张小影。照片中的先生暮气沉沉,而有病容。身旁的夫人身着皮帽皮衣,双眉微蹙,望着另一方向。两人各有所思,而一杀那间的失神凝眸,被开麦拉眼冻结成一帧历史写真。
照片的魅力,在于其留存映象,召唤视觉的记忆。借着「写真」,我们彷彿与过往的时地再续因缘。那胶片上的一人一物都似乎捕捉了一种意义,一种生命流变中原无法定格的意义。但是批评家们已一再告诉我们,相片的魅力是一种蛊惑,一种拟戏。它「写」真的同时已铭刻了无限的想像符号、欲望轨迹。被摄入胶片的映象看似栩栩如生,但无一细节不诉说着时间的流淌,生命的消失。苏珊.宋坦(Susan Sontag)在有名的《论摄影》(On Photography)中写道,照片是一种「悼亡的艺术」1。而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更指称照片的写实幻象下,蕴藏了「一种创伤:语言的悬宕,意义短路」2。只有借着不断命名(naming)的过程,我们向照片逝去的人事招魂,为播散的意义复元。
平路的小说叙事于焉登场。孙中山与宋庆龄的起程照片也启动了平路的文字之旅。孙宋所航向的将是死亡,是壮志肉身的销毁,是一段历史的终结。平路好生的渲染了照相美学所透露的感伤特质,但她小说叙述所要作的,却是起死回生。照片或历史写真所凝结的生命悸动,要由文字来抒解。那映象里侷促的一颦一笑,要由写作者代为诠释渲染。但更重要的是,二十世纪中国由映象∕写实主义代表的写作传统,也须因此而受质疑。
文学史总是告诉我们,现代文学是因为一场「逼真」的视觉震撼而开始:鲁迅因为看了那张有名的日军砍中国人头的幻灯片,因此促生了他写作的欲望。写作是再现、回归那断裂现实的努力。九○年代的平路看照片说故事,却要否定任何写实再现的迷思。她意味深长的告诉我们,孙中山逝世的当儿,某位目击者惋惜自己的摄影器材毁于兵乱,以致「如此要事、而绝不见摄影者、中山死后、并未留影、盖皆心乱、无人想及」。
逝者已矣,照相存真、新闻纪实,甚或历史考证,又能留下多少真相?回忆的吉光片羽、官能的偶然震慄,才更直指那不可复追的往日情怀吧?平路笔下宋庆龄的世界支离破碎,充满流动意象或臆想。沉浸在千回百转的记忆线索中,宋庆龄幽幽的跨越时光隧道,重新铭记她的过去与现在。而在隧道的彼端,平路又何尝不被牵引、诱惑进入那神祕的黑洞?
历史竟是可以这样写就的。宣传照片中肥胖的宋庆龄採棉花、抱婴儿的留影,因此也越发失真了。小说的第五十四节更借珍珍口吻写道:「尤其恐怖地是纪念画册里,有一张妈太太化好了妆躺在玻璃棺材里的相片,前排站着许多面容悲悽含着眼泪的小朋友行举手礼,图片说明是:『孩子们向慈爱的宋奶奶告别。』」
历史上的宋庆龄早在一九二四年那张登船照片中就「死过」了。她从彼时开始,就要准备扮演从遗孀到圣母的角色,并且随政治波动,一再被重塑金身。《行道天涯》反其道而行,以娓娓无尽的叙述为木乃伊化的孙中山、宋庆龄接骨造肉。这是一场华丽文学冒险,而借着这冒险,平路也再一次申说了她的抱负。
注释:
1.Susan Sontag, On Photography (London: Allen Lane, 1978), p. 138.
2.Roland Barthes,"The Photographic Message", Camera Lucida: Reflections on Photography (N. Y.: Hill and Wang, 1978), p. 30.
代序
我被这小说写了一回 平路
写这部长篇小说的时日,我活在一个想像的牢笼里。
依照阿根廷作家波赫士的讲法,十三世纪末,有一只笨笨的豹子,从清晨到日暮,牠望着眼前的厚墙与铁栅栏,牠觉得透不过气,体内有一些翻搅的东西让牠坐立不安。一天,上帝出现在牠梦中,对牠说:「你忍受监禁,只为了将有人把你的样子传述进一首诗,那首诗在宇宙间有明确的位置,你长年幽闭在牢里,目的仅仅在替那首诗提供一个字。」梦中,豹子明了了上帝的用心、也接受了牠自己的命运;然而牠醒过来之后,旋即又忘记了自己是做什么的,只感觉到某种模煳的屈从,最多还有一些茫茫然的勇敢。毕竟,对这只笨笨的豹子而言,去思考什么宇宙意义之类的事情是过于复杂了……
同样地,凭我有限的脑力,我确实也想不出来,当初,为什么选一个极其吃力的题材,着手写长篇小说?
为的就是把中山先生最后几个月的旅程嵌进小说吗?几年来,就心思上的耗损而言,写作的过程艰苦地像革命事业:先是夜以继日,阅读所有搜集到的近代史书籍,接着,对宋庆龄女士的生平事迹包括她的爱情、她的沧桑,她女性纤巧的心思,发生无比的兴趣,我地毯式地到处找关于当年的蛛丝马迹,来去上海、北京、香港、美国寻觅资料,在莫斯科也偶有所获。资料浓缩又浓缩,作为故事的背景,实际下笔了,是情深必坠吧?我愈来愈在往返两个时空之间迷航。尤其快要成书之前的两年,关在自己的书房里我经常忽忽若狂,或者说,疯狂与清明系于一线——只要跨过一条线,我就不是自己,而是孙逸仙、是宋庆龄,发痴的时刻,我看着一张张昔日的面孔在眼前唿之欲出,又于墙壁间悄悄隐去。时常我有两三星期足不出户的纪录,不发一言一语度日;夜半,我坐起身来,瞪着手上湮黄的相片试想小说人物的心境。
也是第一次,我证明自己可以如此坚贞,我就是要找到我的小说人物!穿越死亡,我决意要把不灭的灵魂带回来!彷彿倒溯一条阻隔幽冥的河流,摹拟着濒临死亡的心境,我感觉一寸寸地接近他们,愈到后来,随着孙先生病笃的场景,一层一层,我的心情像在走自己最后的旅途。
快要写完时,竟害怕会突然若有所失——好似要与朝夕相处的人永诀,怕关上了一扇门,就会被小说里的人物抛弃在生命外面,或者更精确地说,独独把我留在生命里面!
彷彿是某种宿命,完稿后一个星期内,我因公务长途旅行,冰寒的土地上,真真正正,与死亡打了一个照面。
大恸之后,自己知道,暂且,是不能够再开始一个长篇小说了。
我是得而复失或者失而复得?失去了写作长篇的专注,也不再被死亡的意象密密匝匝地笼罩着,生命毕竟是可喜的,我又回到所谓正常生活的轨迹里。曾经,就像那梦中的豹子,上帝试图告诉过我一些什么?转醒来之前,我只是忘记了,上帝自有祂的用意,写出来一部必将引起争议的长篇小说可能存着超出我理解范畴的隐喻。
唯一确定的乃是身为作者,自己生命的内容确实被写这本书的历程所更动;而几年下来,我生命的改变,必然也如实地记录进这本小说里。
事实上,过去三、四年间,像是中了蛊,明明不是「我」在写小说,是「我」被这小说写了一回。从此,我至少清楚地知道,知道着魔到发狂是怎么回事!
写于一九九四年《行道天涯》出版前
经典版评述
历史人物的绝对孤寂之境 杨照
——重读平路的《行道天涯》
孙中山和宋庆龄形成强烈对比,不止是年龄上一老一少的对比,更重要的是走过一生方式的对比。当然,这种对比要等到宋庆龄也确定走完一生后,才会清楚浮现。
对平路而言,在《行道天涯》中清楚呈现的强烈对比,是两个人的生命选择。孙中山最大的特色,恐怕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困扰,是他有太大的选择空间,他总是在做着选择,总是必须在很短时间内,近乎即兴地对眼前未来有所判断,前一个判断又立刻带来下一个等待判断的难局如是飘盪反覆。宋庆龄恰巧相反,她一生就做过一个自主的选择,奔向孙中山,这一项选择决定了她是谁,也就决定了之后她再也无法从「孙夫人」身分逃离的命运。
孙中山的多重、即兴选择,来自于他的边缘身分。广东最南边的农村长大,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甚至没有受过像样的传统教育。青少年期在夏威夷、香港度过,先是混迹在侨乡、接着回国后接触的又是洪门、三合会一类的帮会组织。
这样的人没有定义的身分,可是偏偏孙中山却又有着再顽固不过的目标,再大而无当不过的自我想像。他要的,是救中国;他想像的,自己是个英雄。于是为了成就救中国的英雄事业,他到处奔走,用尽了各式各样的方法。不像康有为、梁启超,更不像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走的,是真正没有轨道可以依循的路,他永远在尝试,永远在摸索。
所以在同时代人眼光中,孙中山是个最善变、最难捉摸的人。难以捉摸,因为大部分时候孙中山自己都不知道下一步要怎么走。他最大的本事是应变,毕竟以他的身分、他的社会位置,根本不太能去主动创造什么,但他机灵敏锐地随时观测来到身边的机会,随时攫抓运用。
一直到他去世,他对自己及中国的未来没有一丝确认。从广州北上去开「国民会议」,要谈南北统一,但他人才到天津,讲好的「国民会议」没有了,变成几个军阀头头坐下来谈的「善后会议」,连这样的事,孙中山都控制不了!
孙中山也不太整理、收拾自己走过的路、做过的事。他不写日记,他不同阶段留下来的自叙自传说法多所矛盾。他对于现实自我的历史缺乏兴趣,他着迷的,是未知的未来,是可以不顾如何实现问题的跳跃式大梦。
显然,是这样做梦、多变的孙中山吸引了宋庆龄。孙中山的背景和宋家多所重叠,孙中山和宋庆龄的父亲宋查理私交甚笃,更重要的,孙中山自我戏剧化的本能,不恤一切编织梦想迷惑他人同时迷惑自己的风格,多么像个长不大的男孩!
然而孙中山绝对想不到(而且他可以不用理会了),年轻宋庆龄也绝对想不到(但她却必须以数十年的生命来承担)的,是孙中山身后声名与形象的变化。
一个能言善道、善于演戏应变、时时刻刻做着渺远梦想的人,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改造、被凝定下来,罩上了道貌岸然、规矩方正的面具,同时他所做过的事被硬生整编入一套严格的公式里,环环相扣,像是天启命运所决定的,不是出于自由意志的选择。
孙中山被「圣化」了,被剥夺了一生中犯错的可能性,换句话说,这套「正确」、「神圣」公式里容纳不下的部分就都被无情、果决地删除掉了,丰富、热情、充满慾望与冲动的孙中山,被改写为一个天生的革命领袖,除革命无它,除了一条直通通的革命道路外,没有走过其他道路。
更糟糕的是,这样一套公式还要配合后续国民党的发展,把孙中山的一生搓来捏去,符合不同方面的不同需要。
受到强烈影响,却又不在斗争夺权现实里的,是宋庆龄。她从此背负着「孙夫人」的头衔,而且随着变动的孙中山身后形象,被赋予了种种要求、限制。她失去了选择自由,不只是没有自由「做自己」,甚至也没有人依照自己的感觉与记忆去做「孙夫人」的自由。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命!宋庆龄最早还试图反抗,以捍卫孙中山路线的态度,反对蒋介石领导,但这样的作法,反而让她更深陷入「孙夫人」的角色中,在新中国成立后,更加没有选择的空间了。
平路恆常对女性自由的挣扎、悲剧,格外敏感;她也恆常对权力、书写改造形象的过程,极感兴趣,孙中山和宋庆龄生前身后的纠缠故事,会吸引她的投入,也就不意外了。
意外的是平路用来铺陈这两人生命纠缠故事的叙事架构。书名叫《行道天涯》,听来苍茫宽阔,实质上小说从头到尾哪里没去,写的是孙中山与宋庆龄两段各自走向死亡的历程。中间相隔超过半世纪,一前一后反覆穿插,平路陪伴两位历史人物一步步走向、并走入死亡。
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小说的结局是两位主角的死亡,没有任何悬疑可能,而且每一个段落都比前一个段落更阴暗、更悲郁,推动这样的情节设计,还要让读者维持阅读兴趣,远比想像的困难。
甚至比主角一开始就死了,都还难写。死去了的主角可以被怀念,也就是可以被生者用活着的记忆拥抱,那里就有了温度,会有惟死亡、惟永远离别才能刺激出的特殊、诡异的热情。《行道天涯》最前面让一个称唿宋庆龄为「妈太太」的神祕叙述者开场,转达的就是这样一种「倖存者的热情」。
然而从第十章开始,平路放掉了那倖存者的口吻,让宋庆龄自身堂皇且鬼魅地登场。于是两条朝向死亡的绝望平行线形成了,孙山中与宋庆龄隔着时空,用最寂寞的方式走向死亡。
两人甚至无法携手相伴。宋庆龄死时,孙中山墓木已拱,当然不能陪他。然而孙中山北上一步步走向死亡过程中,虽然年轻的宋庆龄就在他身边,平路却冷酷地让他们在小说中几乎没有任何实质互动。陪着孙中山的,只有仍在日益败坏中的北方政局,以及莽撞、飘浮的一生片断回光记忆。他活在自己一个神奇的独立空间中,又隐隐听见妻子在隔壁的哭声。
晚年的宋庆龄也活在这样一个既真实又魔幻的独立空间中。她看不到、摸不到任何血肉活人,反覆播映的旧电影可能比最接近她的郁郁、珍珍更真实、更明确。
原来,他们两人都已经先悬浮在这样的空间里,才进入死亡。造就如此既真实又魔幻的绝对孤独空间的理由不一样,但那迷雾隔绝的效果却是相同的。原来,他们都不是从现实生境走入死域,而是靠死亡才终结了这种绝对孤寂,因而在他们的死亡尽头,我们读到的不是伤悲、痛苦,竟是一点点的愉悦,替他们总算解脱所感觉到的愉悦。
写出了历史人物不得不走入的那种孤独情境,是《行道天涯》真正的成就,是平路真正的看家本领。
《行道天涯》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震撼,联合文学的经典版,更是将这份震撼延续。作者的文字,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却又无比温柔地剖析着人性中最隐秘的部分。他笔下的人物,并非完美无缺,甚至可能带着各种各样的缺点和执念,但这恰恰是他们最真实、最动人的地方。我看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他们对爱与被爱的渴望,他们对生活意义的追寻。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内心有着无数的矛盾与纠结,而正是这些,构成了我们丰富而独特的人生。作者并没有试图去评判,而是用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冷静而深刻地展现了这一切。这种坦诚与勇敢,让我对作者充满了敬意,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认知之旅。
评分《行道天涯》这本书,我真的花了很长的时间去消化,不是因为难懂,而是因为太过于丰厚,每一页都像是埋藏着宝藏,需要慢慢挖掘。联合文学推出的这个版本,在装帧和纸质上都相当考究,拿到手就有种庄重感,让人愿意静下心来,郑重其事地对待它。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那种精准到骨髓的描绘,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他写一个人走路的姿态,就能勾勒出其内心的疲惫或坚毅;他写一个眼神的交汇,就能传递出无尽的爱意或疏离。这些细枝末节,在其他作品中可能被轻易忽略,但在《行道天涯》里,它们却构成了整个世界的骨架和灵魂。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大道理”,其实都蕴藏在生活最平凡的点滴之中。作者并没有刻意去说教,而是通过人物的经历和情感,自然而然地将一种人生哲学传递出来。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反思自己的生活,那些曾经让我纠结不已的问题,似乎都在书中的某个角落找到了答案,或者至少,找到了另一种看待问题的方式。
评分第一次接触《行道天涯》这本书,是被它书名所吸引,联合文学的这个版本,更是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阅读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文字,就像一位老朋友在与你促膝长谈,没有丝毫的浮夸,却充满了真诚与智慧。他对于社会百态的描绘,对于人情冷暖的体察,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我常常会在阅读时,被书中某些人物的命运所牵动,为他们的遭遇而感到惋惜,也为他们的坚韧而感到鼓舞。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生的无常,也看到了生命的力量。它没有给我提供一个虚幻的完美世界,而是真实地展现了生活的本来面貌,有阳光,也有阴影,有希望,也有绝望。而恰恰是这种真实,才显得如此动人。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活着”的意义,以及在各种境遇下,我们所应抱持的态度。
评分我不得不说,《行道天涯》(联合文学经典版)这本书,真的让我重新认识了“叙事”这门艺术。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不像许多作家那样,按照时间顺序或者情节发展来推进故事,而是有一种跳跃感,一种碎片化的拼接,但恰恰是这种方式,更能触及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有时候,他会突然插入一段回忆,或者一个看似不相关的细节,但当你读到后面,就会发现,这些碎片是如何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而深刻的画面。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生活本身就是碎片化的,而记忆更是如此,我们并非以线性的方式来体验世界,而是以一种更加复杂、更加难以捉摸的方式。作者的文字,就像是将这些散落的碎片,用一种独特的胶水粘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这种阅读体验,是前所未有的,也让我对文学的可能性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拿到《行道天涯》这本联合文学的经典版本,就已经预感到这是一次与众不同的阅读旅程。作者的文字,就像是拥有魔力一般,能够将最普通的生活片段,描绘得充满诗意与哲思。我尤其赞赏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那种细致入微的刻画,让我感觉自己仿佛能够走进每一个人物的灵魂深处,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希望。这本书并没有给我提供明确的答案,也没有给我灌输什么大道理,但它却引导我去思考,去感受,去体会。它让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看到了生命的坚韧;它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看到了人性的阴暗。这种对生命复杂性的深刻洞察,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让我意识到,生活就像一首长诗,有起伏,有转折,有高潮,也有低谷,而我们,都是这首诗的吟唱者。
评分《行道天涯》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置身于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之中。联合文学的这个版本,更是增添了几分厚重感。作者的文字,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味道,没有多余的修饰,却字字珠玑,直抵人心。我特别喜欢他对环境的描写,无论是城市里的喧嚣,还是乡村的宁静,都被他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我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听到远处的声响。这种环境的营造,不仅仅是为了烘托情节,更是为了展现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状态。这本书让我对“生活”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吃饭、睡觉、工作,更是一种感受,一种体验,一种在平凡中寻找意义的过程。作者通过书中的人物,展现了生命的多样性,以及在不同境遇下,人们所展现出的不同姿态。这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观察,让我觉得,自己也同样是这幅画卷中的一部分。
评分读《行道天涯》(联合文学经典版)的过程,就像是在经历一场心灵的洗礼。书中的人物,他们或许平凡,或许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但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韧性与对生命的坚持,却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尤其欣赏作者塑造人物的方式,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挣扎与无奈,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与阴影。这种复杂性,才真正符合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这本书让我明白,生活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满了各种灰色地带,而我们恰恰是在这些灰色地带中,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点光明。作者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上来就用华丽的辞藻或激烈的冲突来吸引你,而是像溪水一样,潺潺流淌,慢慢渗透,最终在你心底留下深深的痕迹。每一次翻开,都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消遣,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
评分对于《行道天涯》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看见了许多我曾经忽视的东西。联合文学这个版本,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堪称经典。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对于人际关系、社会变迁的观察,都入木三分。有时候,读着读着,我会想起自己过去的生活经历,想起曾经遇到过的人,做过的决定。书中的某些情境,甚至会让我产生一种“这不就是我当年遇到的情况吗”的共鸣。这种超越时空的连接感,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之一。它让我明白,虽然时代在变,但人性中的某些东西,却是永恒不变的。作者并没有刻意去营造戏剧性,但他的叙事本身就充满了张力,一种源自生活本身的力量。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情节,而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视角,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深刻、更广阔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审视我们自己。
评分第一次翻开《行道天涯》这本联合文学经典版,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久违的老朋友的家中,沙发上堆满了泛黄的旧书,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纸张与尘埃混合的气息。作者笔下的文字,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魔力,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模糊却又无比鲜活的年代。这本书不单单是故事的堆砌,更像是一幅幅精心绘制的素描,勾勒出人物内心最细腻的情感波动,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那些不为人察觉的暗流。我常常在阅读时,不自觉地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个词句,或者某个场景的描绘。有时候,我会因为一句平淡无奇的对话而感到心头一震,因为它精准地捕捉到了人性的某个侧面。这本书的文字功力,可以说是炉火纯青,没有丝毫的雕琢痕迹,却又字字珠玑,蕴含着深沉的智慧。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曾经习以为常的观念,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那种感觉,就像在混沌的夜空中,突然看到一颗明亮的星星,指引了方向,也带来了温暖。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触动,没有惊涛骇浪,却能在心底激起层层涟漪,久久不能平息。
评分《行道天涯》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一些角落。联合文学推出的这个版本,非常有质感,让人爱不释手。作者的文字,有一种沉静的力量,它不像那些煽情的文字那样,上来就让你热泪盈眶,而是像温水一样,慢慢地将你浸润,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一种深深的触动。我尤其喜欢他对日常生活的描绘,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意义。比如,一个人吃饭的场景,一个人看书的画面,或者一次不经意的回眸。在作者的笔下,这些平凡的瞬间,都变得不再平凡,它们成为了构成我们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平凡”的意义,也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它提醒我,真正的幸福,往往就藏在那些最不经意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