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Q&A

昆虫Q&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昆虫
  • 科普
  • 动物
  • 自然
  • 儿童
  • 少儿
  • 问答
  • 知识
  • 益智
  • 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的昆虫种类繁多,至今已知的昆虫种类超过4万种,一些专家大胆预测将会增加到20至30万种。不过除了蝴蝶、金龟子、天牛、锹形虫等大型、容易引人注意的昆虫之外,大多数小型或外表不起眼的昆虫,我们对牠们的了解极其有限。

  常以「昆虫杂货店」自居的朱耀沂老师,退休之后仍勤于笔耕,也希望为台湾的青少年写一本昆虫的科普书籍,以一般人常见的疑问或是现象,用Q&A的方式轻松解答,不论小朋友或大人,都可获得正确而丰富的昆虫知识。

  朱耀沂老师精选140个昆虫趣味问答题,诸如「世界最大的昆虫有多大?」、「世界最小的昆虫有多小?」、「昆虫会睡觉吗?」、「昆虫会不会尿尿?」、「放屁虫真的会放屁吗?」等疑问,让人忍不住想要一一解开这些昆虫疑惑。

   除了昆虫生态的有趣疑问之外,还有许多和生活相关的问题,诸如「蟑螂为什么杀不完?」、「为什么苍蝇常在垃圾堆徘徊却不会生病?」、「蚊子爱叮什么样的人?」、「蚊子吸进不同血型的血,会不会死掉?」等,这些常见的居家昆虫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最后朱耀沂老师还不忘提醒有关昆虫保育的问题,例如「可不可以採集昆虫?」、「宠物昆虫带来什么样的问题?」等,让大家在对待昆虫的课题上有正确的观念。

  台湾的昆虫资源丰富,也是一般人很容易接触到的生物,但许多常见的生命现象,大家不是视而不见,要不就是不知其所以然。透过『昆虫Q&A』的清晰而有趣的解说,许多昆虫疑问都可迎刃而解。

作者简介

朱耀沂

  台湾研究昆虫的翘楚,也是昆虫学术界的重量级人物。1932年出生于台南,由于自小喜爱各种动物,高中毕业后就读台中省立农学院植病系﹝中兴大学前身﹞,并在台大植病研究所取得硕士学位。后历任台大植物病虫害学系助教、讲师,并赴日取得农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应聘为台大客座副教授,后昇任副教授、教授,至退休并获选为荣誉教授。其研究领域主要为水稻和果树害虫,退休后仍勤于着作,将其一生所阅览和收集的昆虫或其他动物的珍贵资料,写成一本本通俗的动物书籍,期能影响更多莘莘学子喜爱动物、了解动物,甚而愿意选择生物学为一生之职志。朱老师常谦称自己是「昆虫杂货店」,其实若称他为「昆虫博物馆」似乎更能贴切表达他对台湾昆虫界的贡献与地位。着有『热带昆虫学』、『午茶昆虫学』、『黑道昆虫记』、『人虫大战』、『情色昆虫学』、『成语动物学』等,『蜘蛛博物学』、『老鼠博物学』、『蟑螂博物学』均为大树教授博物学系列的重量级着作。『昆虫Q&A』是朱老师写给台湾青少年的第一本着作﹝天下文化出版﹞。

绘者简介

卢耽

  1992年台大植病系昆虫组毕业,主修生物进化、昆虫遗传,副修艺术史。擅长自然写作、生态摄影与美术设计,长年投入自然生态人文领域,担任生态保育解说员,期待为永续生态贡献己力。着有『图解昆虫学』﹝商周出版﹞,在『昆虫Q&A』﹝天下文化出版﹞一书中负责摄影和插画的工作。

探秘古老文明的辉煌遗产:失落的亚特兰蒂斯之谜 一本深入挖掘人类集体记忆深处,追溯传说中高度发达文明兴衰的恢弘巨著。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历史叙事,而是一场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史诗级探险。我们聚焦于一个萦绕人类心头数千年的谜团——亚特兰蒂斯。传说中,这个由至高智慧统治的岛屿帝国,拥有超越时代的技术与哲学造诣,却在一夜之间被海洋吞噬,化为神话。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与哲学的基石 亚特兰蒂斯究竟是真实的地理存在,还是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国寓言?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回到古希腊的智慧源头,细致梳理柏拉图在《蒂迈欧篇》和《克里提亚斯篇》中对这个失落国度的首次记载。我们将探究其地理位置的各种主流推测——从直布罗陀海峡的“赫拉克勒斯之柱”内外,到加勒比海深处,乃至南极冰盖之下。 我们深入剖析亚特兰蒂斯社会结构的核心:其神圣的血脉传承、精妙的法律体系,以及他们赖以维系的“黄金时代”的社会道德准则。书中会详尽描述亚特兰蒂斯人对自然力量的深刻理解。他们如何利用地热能、水晶能量以及对宇宙磁场的精确掌控,支撑起那座宏伟的城市。我们不会回避他们早期文明的纯粹与和谐,那是一种建立在高度集体意识和道德约束基础上的技术奇迹。 第二部分:科技的巅峰与权力的腐蚀 随着历史的推移,亚特兰蒂斯的力量达到了顶峰。本书的重点将转向他们令人咋舌的科技成就。我们查阅了大量非主流考古发现的描述和古代文本中的模糊记载,试图重构他们的“失落技术”。这包括传说中的“生命石”(Orichalcum,秘银)的应用原理,这种金属被描述为拥有自我修复和能量储存的特性。 我们将详细探讨亚特兰蒂斯如何掌握了超越我们当代认知的能源技术,以及他们对建筑学和声波工程的运用。想象一下,一座城市被同心圆式的运河和宏伟的环形墙环绕,其内部结构精巧到足以自我调节气候和水流。 然而,任何文明的衰亡都源于内心的裂痕。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着重分析权力结构的变化如何导致了文明的道德滑坡。当亚特兰蒂斯人开始将他们的智慧用于征服而非创造,当他们对“神性”的追求转变为对物质和武力的贪婪时,灾难的种子便已埋下。我们分析了文本中暗示的“傲慢与偏见”如何腐蚀了他们的精神核心,使他们从宇宙的守护者,沦为潜在的破坏者。 第三部分:大灾变与全球回响 高潮部分,我们将细致描绘亚特兰蒂斯末日的场景。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地震或海啸,而是一场由地壳板块剧烈运动、火山爆发以及某种未知的能量失控所引发的全球性生态浩劫。本书整合了地质学理论与古代神话的叙述,力求提供一个既具有科学基础又充满戏剧张力的灾难还原。 更重要的是,我们探讨了亚特兰蒂斯沉没的“遗绪”。他们的崩溃并非终结,而是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重置点”。我们将追踪那些逃离的幸存者,以及他们将知识碎片带往何方。这包括对埃及象形文字中隐藏的“创世神话”的重新解读,玛雅文明天文知识的惊人精度,以及复活节岛石像背后的神秘学意义。本书认为,许多人类早期文明的爆发式进步,都带着亚特兰蒂斯文明的微弱回响。 结语:记忆的唤醒 《探秘古老文明的辉煌遗产:失落的亚特兰蒂斯之谜》旨在激发读者对“已知历史”的质疑精神。它引导我们思考:一个失去的伟大文明,留给现代社会的教训是什么?我们是否正在重复同样的路径,将技术进步置于道德基石之上? 本书通过严谨的文献考证、跨学科的理论推演,以及对全球各地地质异常的考察,为您呈现了一个立体、复杂且引人入胜的失落世界。它不仅仅是对一个神话的追溯,更是对人类文明潜能与脆弱性的深刻反思。准备好,与我们一起潜入深海,寻找那段被时间遗忘的荣耀与警示。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5
自序 6

Chapter 1认识昆虫 7
什么是昆虫? 8
昆虫有哪些基本特征? 10
昆虫的亲戚有哪些? 12
昆虫是如何演化的? 14
现存最原始的昆虫是哪一类? 15
最原始的肉食性昆虫是哪一种? 16
什么是化石昆虫? 17
什么是活化石昆虫? 18
和恐龙同时期活动的昆虫有哪些? 20
世界上有多少种昆虫? 21
昆虫的分类从何时开始? 22
什么是学名? 23
世界最大的昆虫有多大? 24
世界最小的昆虫有多小? 26

Chapter 2 昆虫的身体 27
昆虫有没有骨骼? 28
昆虫的触角有什么用途? 29
昆虫为什么有复眼? 32
昆虫的单眼有什么功能? 34
有没有瞎子昆虫? 35
昆虫的口器有哪几种? 36
昆虫如何利用6只脚走路? 38
哪种昆虫最会跳? 40
昆虫如何长出翅膀? 41
昆虫的翅膀有什么功能? 43
昆虫都有翅膀吗? 44
昆虫一秒钟可以拍翅几次? 46
昆虫可以飞多快? 47
昆虫可以飞多远? 48
昆虫有没有脑? 50
昆虫有没有心脏? 51
昆虫有没有血液? 52
昆虫如何唿吸? 53

Chapter 3昆虫的生活 55
昆虫为什么要蜕皮? 56
什么叫做变态? 57
昆虫可以活多久? 59
昆虫为什么要休眠? 61
昆虫会睡觉吗? 62
昆虫会不会流汗? 64
昆虫会不会尿尿? 65
昆虫为什么喜欢靠近发亮的路灯?67
昆虫如何与花共生? 68
食虫植物如何捕捉昆虫? 69
昆虫怎样保护自己? 70
沙漠里的昆虫如何抵抗炎热? 72
昆虫的天敌有哪些? 74
什么叫做保护色? 76
昆虫界有哪些伪装高手? 78
为什么有些昆虫有毒? 80
什么叫做拟态? 82
昆虫会不会生病? 83
如何分辨昆虫的雌雄? 84
昆虫如何寻偶? 86
为什么有些昆虫一次产下很多粒卵? 88
哪种昆虫的雌虫最多产? 90
昆虫中的模范母亲有哪些? 92
昆虫中的模范父亲有哪些? 94

Chapter 4 形形色色的昆虫 95
蜉蝣是不是真的「朝生暮死」? 96
蜉蝣成虫如何在一天的寿命里留下后代? 98
巨蜻蜓是蜻蜓的祖先吗? 99
如何分辨蜻蜓与豆娘? 100
蟑螂为什么杀不完? 102
蚱蜢和蝗虫的差别在哪里? 103
蟋蟀和螽蟴如何鸣叫? 104
有没有不会叫的蟋蟀? 106
白蚁为什么过着团体生活? 107
螳螂和蟑螂有关系吗? 108
螳螂真的会捕蝉吗? 109
雄螳螂会被雌螳螂吃掉吗? 110
除了伪装,竹节虫还有什么逃生本领? 111
椿象为什么有股臭味? 112
水黾为什么能浮在水上? 113
为什么有些飞蝨不会飞? 114
是谁在枝条上吐口水? 115
角蝉为什么长得奇形怪状? 116
蝉的若虫期为什么那么长? 117
蝉为什么会在固定的时间鸣叫?119
鳞翅目昆虫有什么特征? 121
鳞翅目昆虫都是吃素的吗? 123
蛾类翅膀上的眼状纹有什么用途? 124
蛾类如何回避蝙蝠的超音波? 125
毛毛虫一定有毛吗? 126
毛毛虫有毒吗? 128
哪些昆虫会吐丝? 130
蚕宝宝为什么会吐丝? 131
如何区分蝴蝶和蛾? 132
蝴蝶翅膀上的鳞片有什么功能? 134
蝴蝶如何避暑御寒? 136
越洋的蝴蝶会在途中休息吗? 138
世界最大型的蝴蝶是哪一种? 139
世界最大型的蛾是哪一种? 140
什么是甲虫? 142
旯犽撒的尿会让皮肤红肿起水泡吗? 144
放屁虫真的会放屁吗? 145
瓢虫为什么有鲜艳的体色? 146
叩头虫如何叩头? 148
萤火虫为什么要发光? 149
萤火虫的光会不会烫伤人? 151
天牛的名字为什么有牛? 152
摇篮象鼻虫如何制作摇篮? 153
独角仙的角有什么用途? 154
锹形虫的大颚为何有大有小? 156
什么是寄生蜂? 157
什么是狩猎蜂? 158
蚂蚁为什么能够排队行军? 159
虎头蜂为什么人人都怕? 160
蜜蜂的工蜂做什么工? 162
花蜜与蜂蜜有什么不同? 163
为什么蜜蜂螫人以后就会死去? 165
如何分辨蜜蜂和花虻? 166
为什么苍蝇常在垃圾堆徘徊却不会生病? 168
为什么苍蝇停下来时常搓脚? 169
什么是寄生蝇? 170
蚊子爱叮什么样的人? 171
蚊子吸进不同血型的血,会不会死掉? 172
有没有不吸血的蚊子? 173

Chapter 5 昆虫与人 175
哪些昆虫爱吃书本? 176
山里的松树为什么不见了? 177
昆虫如何危害果实? 179
为什么有些鸡的屁股没有羽毛? 180
跳蚤为什么会跳到人身上吸血? 181
疟蚊有多可怕? 182
昆虫中有没有偷渡客? 183
遇到虎头蜂该怎么办? 184
昆虫对人类有什么用处? 186
人们为什么要养蜂? 188
昆虫可以吃吗? 190
冬虫夏草是植物,还是动物? 192
蚕丝除了当衣料还有什么用途? 193
如何利用昆虫来判断死亡日期? 194
什么是蝇蛆疗法? 195
为什么许多基因遗传实验都使用黄果蝇? 196

Chapter 6乡土昆虫与保育 197
台湾有多少种昆虫? 198
台湾的昆虫从哪里来? 200
台湾为何被称为「蝴蝶王国」? 202
昆虫保育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204
如何保育长臂金龟? 205
如何保育蜻蜓? 206
地球温暖化对昆虫有什么影响? 208
可不可以採集昆虫? 210
宠物昆虫带来什么样的问题? 212

作者后记一 214
作者后记二 215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朱老师说
石正人

  写序对我来说并不困难,通常一、二个月就要写一篇,通常一、二小时也就可以搞定。可是写这篇序时,却让我心情澎湃,久久不能自已!

  『昆虫Q & A』的内容不像朱老师以往出的书,介绍新奇或深奥的科学,而是聚焦在每个昆虫学者都能写上几句的昆虫学基本知识。然而,就像「雨夜花」这首歌,虽然每个台湾人都能哼上几句,但是江蕙唱的就是不一样!『昆虫Q & A』在朱老师写来,就是不一样!我的感觉是,作者和内容一样精采,甚至更重要。因此,我决定抛弃以往写序的方式,把焦点放在作者。或许大家能从我的「朱老师说」,一窥本书背后发人深省的内涵。

  朱老师说:「石头仔!你一定要超越我!」自1980年起跟着老师治学,至今刚好满30年,说师恩浩荡太嫌俗气,但,就是这个样子。30年来,我谨守师命,无时不以超越他为最高目标。他届退时,我还耍赖的写下:「先生!稍等一下!再给我一些时间,你会老,我会长大,我们走着瞧。」现在想起不自觉的汗颜!老师不以自己成就为先,无时不在营造学生超越他的环境,如此胸襟实在让人感动!

  朱老师说:「大学教授不要做小学老师做的事。」老师治学严谨,进退有据。当他还在大学教书时,不管发表论文或写文章,都不离农业昆虫方面的研究。退休后,他才开始写作出书,天南地北的谈论昆虫及其他风花雪月之事。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他擅长的,也是他所热爱的。一个教授能那么自律,那么谨守分际,实在是大学之福。

  朱老师说:「写一些对台湾无用的论文干什么!」当初老师在选择研究方向时,念及台湾各式农业害虫的防治资料缺乏,决定走通才这条路,将自己的研究范围拉大。多年来他不忘初衷,为台湾的农民解决问题,用台湾人看得懂的话写文章。当年五四运动的健将们在中国大陆大声疾唿,要让科学说中国话,谁也没想到几十年后,在台湾,一个中国话讲得不太轮转的老教授让昆虫学说中国话!

  朱老师说:「看昆虫就像看电影明星一样。」老师记忆力超强,几乎每只台湾的昆虫他都叫得出名字来,更离谱的是,连学名都可以拼出来。有一次我好奇的问他,为什么有办法记得那么多昆虫的学名?他倒反问我,为什么有人可以记住那么多明星的名字?他的结论就是:「如果是你喜欢的东西,看一遍后,想忘也忘不了。」

  「朱老师说……」、「朱老师说「……」,不知有多少「朱老师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作为他的门下,我有许多机会一窥一代学者的风范,实属荣幸。希望读者们也能与我一样,在读本书之余,享受那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台湾加油!

自序
关于『昆虫Q & A』的Q & A
朱耀沂

  1997年我届龄退休,从过去教学、研究的生活转换跑道,开始撰写以昆虫为主的科普性文章。退休前我主要从事农业昆虫的研究,为了了解害虫,蒐集不少相关的资料,其中包括一些极有趣、但与害虫防治无直接关系的资料。虽然这些话题值得介绍,但因为公务繁忙,加上在我观念里领的是国立台湾大学植物病虫害学系(现在已分成昆虫学系与植物病理微生物学系)的薪水,就该做与植物病虫害有关的事,否则对不起台大,更对不起纳税人,因此我一直把撰述与农业害虫无关的事搁在一旁。退休后,我从这种义务解放出来,海阔天空,进入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的境界,如此开始我的笔耕生活,写了十多本书。

  昆虫的种类实在太多了,有写不完的话题。至今既知的种类数已迫近两百万种,佔整个动物界的75至80%,每种昆虫都有牠独特的身体构造、外形和生活习性,要逐一介绍牠们是不可能的事,只能从其中的一小部分种类下手。坊间所见的一些昆虫书大多偏重于昆虫的外形如何、生活上的表现如何、怎样美丽又可爱等表面的描述,或许我因为多年埋首研究害虫的生活,一直想探求「牠为何这样?这样对牠的生活有什么好处?」,并且进一步想到,牠们为了得到这种好处,必定在身体上作了一些牺牲或妥协,它们能不能利用于害虫的防治?牠们所得到的特殊功能可否利用于我们的生活上?

  以在砂地制造倒圆锥形陷阱、捕食蚂蚁维生的蚁狮为例,牠们在长达一两年的幼虫期不排泄,过了蛹期变为成虫,才到外面的世界做生平第一次的排泄。多种农业害虫的克星寄生蜂的幼虫也是如此,牠们在寄主体内发育时封闭肛门不排泄,因为一旦排泄必然引起寄主体内食菌性细胞的活动,要等到羽化出现在野外才排泄。如果我们像牠们那样憋尿、便秘,后果会如何?牠们的身体到底怎样回避代谢物质的毒性?这种机能在医学上已有进一步的探讨了。

  我唸昆虫的目标之一就是以昆虫造福人类,研究害虫的宗旨也是如此,是以昆虫负面的效果来为人类谋福祉。我想为了达成这种目标,应从最基本的了解昆虫做起,因此在本书里,我以我们较熟悉的昆虫为主,以Q & A的方式撰写了一百四十则介绍昆虫知识的短文。这些问题之于近两百万种的昆虫,实在微乎其微,可谓九牛一毛,不敢奢望我的解答令人满意,只期望读者能体会到昆虫不只是美丽可爱或扰人可怕,牠们可是愈研究愈有意思呢!

图书试读

什么是昆虫?
过去科学不够进步,中国古代的人把一切动物都叫做虫,例如有羽之虫、有毛之虫、有甲之虫、有鳞之虫等,汉代以后对动物才开始有较明显的区分,比较经典的分法是分成「虫鱼鸟(禽)兽」四类。「鸟」指的是鸟类;「兽」指的是哺乳类动物;除了鱼之外,所有的无嵴椎动物都被归为「虫」,外形怪异、不太好看的爬虫、两栖类也归在「虫」部。蝙蝠虽是哺乳类动物,但由于在夜间出没并呈黑灰色的怪状,也被归在「虫」部。

我们现在说的昆虫,指的是昆虫纲的虫子,昆是「后代」、「众多」、「各种各类」的意思。有人将昆虫写成「昆虫」,以虫为虫的简体字,严格地讲这是不太好的写法,虫虽是「虫」的异体字,但它属于象形字,是依据蛇的大头及弯曲的外形所造,也是「虺」的古字,因此写成「昆虫」才对。

从水栖的蜉蝣、蜻蜓,到我们周遭常见的蟑螂、蝴蝶、蚂蚁,都是昆虫,但是像蜈蚣、蜘蛛、螃蟹、虾、蚯蚓、蝙蝠、蛇、蛙、蛤、蚵等虽有「虫」字边,却不属于昆虫;蛔虫、鞭毛虫、变形虫等,名字虽然也有「虫」字,但并未具备昆虫的基本特征。

昆虫有哪些基本特征?
昆虫的主要特征是成虫的身体由头部、胸部和腹部所组成,从胸部长出3对脚。一般人常常以为蜘蛛是昆虫,其实牠不是。蜘蛛虽然看起来很像昆虫,但牠有4对脚,而且没有胸部,更精确地说,蜘蛛看起来相当于头的部分是由头和胸部癒合而成的,叫做「头胸部」。

昆虫的身体由多个体节接合而成,外面用几丁质形成的外骨骼包住,在发育的若虫、幼虫期,随着身体的长大,蜕去旧皮,形成新的外骨骼。昆虫的体节数依种类而异,头部由数个体节癒合而成,长有1对触角,大、小颚则是由每一体节的附属肢变形的。

虽然6只脚是昆虫的特征,但也有例外。例如刚孵化的螨蜱也有6只脚,但牠们长大后变成8只脚。相反地,一些蛱蝶前脚退化或平常折叠起来,乍看像是只有4只脚。而就头、胸、腹部的分割来说,犰狳虫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但与昆虫不同的是,胸部共有7个体节,每一节长了1对脚,共有7对脚。犰狳虫的腹部共有5节,各节也长出一对脚,胸、腹部合起来共有12对脚。至于昆虫,胸部可分成前、中、后胸三节,各节长出1对脚;腹部基本上是由不长脚的10个体节形成的。

昆虫的亲戚有哪些?
昆虫的身体由一些体节所组成,不但体躯分节,脚也一样有节,所以属于节肢动物。会罗网的蜘蛛、有很多只脚的蜈蚣和马陆、在水中生活的螃蟹、虾子,也是脚上有节的节肢动物,算是昆虫的远亲。

被认为是节肢动物共同祖先的化石,发现于5亿多年前(比原始型昆虫早1亿5000万年出现)寒武纪的海底地层。牠的身体像毛毛虫分成一节一节,每个体节都有1对圆锥形的脚,在分类学上属于有爪类。与牠身体构造类似的有爪类现在仍生活在热带、南半球的森林里,这些有爪类体长约数公分至20公分左右,晚上在林床爬动、觅食,以昆虫等小动物为食,由于牠们的脚呈重叠的圆环状,脚端有1对钩状爪,因而被称为有爪类。

最早从原始型有爪类进化而成的节肢动物是三叶虫,它在古生代很繁荣,于二叠纪末期和一些动物一起灭绝。从三叶虫演化、目前仍留存的活化石──鲎鱼,和在古生代繁荣的海蝎、蜘蛛、螨蜱、蝎子有近缘关系,牠们因为第一体节上的脚端皆呈铗状,而被称为「铗角类」。铗角类中最早登上陆地生活的是蝎子类,已在志留纪的地层发现牠的化石,在后来的石炭纪地层更曾发现体长近1公尺的巨蝎子化石。

陆生的铗角类被归入节肢动物中的蛛形纲,牠们比昆虫早一步在陆地上建立生活基盘,但不知何种原因,后来竟不如昆虫繁荣。蛛形纲中还算繁荣成功的是以昆虫为食的蜘蛛类,和以其他动物为寄主或植食性的螨蜱,各约有4万及5万种,但和既知种类数近200万种的昆虫相比,还是差一大截。

留在水域生活的螃蟹、虾子等甲壳类,虽然是底栖性,但也有像海蚤等成为浮游生物的,或是附着于岩礁或寄生在鱼体,生活方式相当多样的,甚至有鼠妇、犰狳虫等登陆生活的少数甲壳类。

节肢动物中的多脚类,如蜈蚣、马陆、蚰蜒等,牠们的主要特征是每一个体节有1对脚。虽然马陆看起来每一个体节有2对脚,而有「倍脚类」之称,其实第五节以后的两个体节合成一节。多脚类早在石炭纪以前就开始在陆上生活,曾出现体长1.5公尺的巨大蜈蚣的化石。虽然多脚类以多脚而有名,但牠们更重要的特征是头部的附属肢演化为大颚和1对触角。甲壳类则具有颚、颚脚和触角各2对;蛛形纲没有触角,但有呈剪刀状的脚(铗角)。从这点来看,多脚类是昆虫最近的亲戚。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昆虫Q&A》这本绘本,我的心情就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激动!我一直觉得,对于小孩子来说,学习不应该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尤其是像昆虫这样充满生命力的主题,更应该用一种有趣、互动的方式来呈现。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用最贴近孩子生活和好奇心的角度,提出了一个个关于昆虫的“为什么”。比如,我的小侄子就经常问我:“为什么蜜蜂要去采花蜜?”、“为什么萤火虫会发光?”。这些问题,有时候大人自己都不一定能立刻给出准确的答案。而《昆虫Q&A》就像一本万能的解答书,它不仅给出了简单易懂的答案,还用很多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精美的插画来解释,让孩子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能得到充分的满足。我注意到,书里的插图都非常细腻,无论是昆虫的纹理、翅膀的形状,还是它们生活的环境,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能让孩子触摸到那些小小的生命。而且,书里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就像是长辈在和晚辈聊天一样,没有丝毫的说教感,而是充满了引导和鼓励。每次我陪孩子一起看这本书,他都能从中找到新的乐趣,不仅仅是学到知识,更是培养了他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我真心觉得,这本《昆虫Q&A》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把开启孩子科学世界大门的钥匙,它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了这些奇妙的小生灵。

评分

《昆虫Q&A》这本书,简直就是我作为家长,在“虫虫世界”探险之旅中的一份子!说实话,我一直觉得,科普不应该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尤其对于小孩子来说,让他们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好奇心,比死记硬背知识点来得重要得多。《昆虫Q&A》这本书,就做到了这一点。它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将孩子们最常遇到的关于昆虫的疑问,以问答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提出的问题都非常贴近孩子的日常生活,比如“为什么有些虫子会飞?”、“为什么蚂蚁总是成群结队地走?”。这些问题,孩子一听就觉得很有共鸣,很容易激起他们的探索欲。而且,这本书的解答方式也很有特色,它不是简单地给出答案,而是会用孩子们能够理解的语言,配合精美的插画,来解释背后的科学原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昆虫行为的描述,比如它会解释为什么有些昆虫会冬眠,为什么有些昆虫会变色,这些都通过非常形象的比喻来呈现,能够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书中的插图也是一大亮点,色彩丰富,细节到位,能够有效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视觉上也能得到美的享受。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儿童科普读物,它不仅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更是点燃了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在好奇中成长。

评分

不得不说,《昆虫Q&A》这本绘本,真的像是一位耐心又博学的昆虫向导,带领我家的孩子开启了一段奇妙的“虫虫探索之旅”。我一直觉得,对于小孩子来说,学习不应该是一件“被动接受”的事情,而是应该由他们内心深处的好奇心所驱动。《昆虫Q&A》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它以孩子们最容易产生疑问的“Q&A”形式,将一个个关于昆虫的“为什么”呈现在小读者面前。这些问题,都非常贴近孩子们的日常观察,比如“为什么有些虫子会咬人?”、“为什么毛毛虫会变成蝴蝶?”。书中的回答,不是生硬的教科书式解释,而是用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并配以精美的插画,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讲得浅显易懂。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它解释“为什么有些昆虫会有刺”的时候,并不是简单地说“为了保护自己”,而是会更具体地解释,有些刺是为了防御捕食者,有些是为了隐藏自己。这种细致入微的解释,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初步的科学思维,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书中的插画风格非常讨喜,色彩鲜艳,细节丰富,能够有效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视觉上也能得到美的享受。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火种,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在好奇中成长。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我们家关于“虫虫危机”的终极解决方案!说实话,自从搬到郊区,家里楼下那片小小的绿地就成了我家儿子探索的乐园,他每天回来都像个小小生物学家一样,带着一堆“战利品”——各种各样的小昆虫。然后,就是没完没了的问题轰炸:“爸爸,为什么蜘蛛会织网?”、“这个甲虫为什么背着这么硬的壳?”、“螳螂是不是在吃自己的老公?”。以前我总是凭着自己模糊的记忆和网上的零散信息来回答,很多时候都答得磕磕绊绊,甚至自己都觉得不确定。而《昆虫Q&A》的出现,简直就是救星!它不是那种厚重、严肃的百科全书,而是以问答的形式,把那些最让孩子好奇、最能引起他们兴趣的问题,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解答出来。我特别喜欢它提问的方式,很多问题都抓住了孩子视角,比如“为什么苍蝇总是在我们吃的食物旁边飞来飞去?”、“蚊子是怎么找到我的?”,这些问题非常贴近生活,也让孩子更容易产生共鸣。而且,它回答问题的角度也非常巧妙,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答案,而是会解释背后的原因,比如苍蝇喜欢食物是因为它的嗅觉非常灵敏,而蚊子找到人是因为它们能感知到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和体温。这种解释方式,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初步的科学思维,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书中的插画也很赞,色彩丰富,细节也很到位,能让孩子在看图的同时,也能对昆虫的形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感觉这本书不只是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更是培养了他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让他从一个“抓虫狂魔”变成了一个“爱虫少年”。

评分

《昆虫Q&A》这本书的到来,简直就像是在我家“虫虫世界”的探索版图上,点亮了一盏明灯!我一直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于孩子来说,科学的学习就应该从他们的好奇心开始。这本书,正是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满足了孩子对昆虫世界的好奇。它采用Q&A的形式,将孩子们最常遇到的,也最想知道的关于昆虫的问题,一一呈现出来。比如,他会问:“为什么有些虫子有翅膀,有些没有?”、“为什么蜗牛的房子不会掉下来?”。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都蕴含着有趣的科学知识,而《昆虫Q&A》就用一种非常亲切、易懂的语言,加上精美的插图,为孩子们一一解答。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昆虫行为的解释,比如它会解释为什么有些昆虫会冬眠,为什么有些昆虫会变色,这些都通过非常形象的比喻来呈现,能够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书中的插图也是一大亮点,色彩丰富,细节到位,能够有效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视觉上也能得到美的享受。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儿童科普读物,它不仅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更是点燃了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在好奇中成长。

评分

收到《昆虫Q&A》这本书,简直是给我的“科学启蒙小帮手”名单又添了一员猛将!我家那小子,从小就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爬来爬去的、飞来飞去的小生命,更是他的“研究对象”。以前,我总是被他那些五花八门的问题弄得焦头烂额,有些问题,我甚至都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解释。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它采用了Q&A的形式,直接切入孩子们最关心、最疑惑的点。比如,他会问:“为什么蜗牛背着房子走路?”、“为什么蝴蝶的翅膀那么漂亮?”。这本书就非常聪明地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而且搭配了色彩鲜艳、造型可爱的插图,为这些问题一一解答。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它解释“为什么有些昆虫会有刺”的时候,并不是简单地说“为了保护自己”,而是会更具体地解释,有些刺是为了防御捕食者,有些是为了隐藏自己。这种细致入微的解释,让孩子更容易理解科学的逻辑。而且,书中的插画风格非常讨喜,不像一些硬科普书那样呆板,而是充满了童趣和艺术感,这对于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非常有帮助。每次我陪他一起阅读,他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甚至有时候还能主动去翻阅,寻找他感兴趣的问题。这本书不仅仅是满足了他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它为他建立了一个初步的科学认知框架,让他知道,即使是最小的生命,也有它存在的道理和奇妙之处。

评分

当《昆虫Q&A》这本书送到我手中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我小时候翻阅百科全书的场景,那时候的科普读物,虽然内容丰富,但总归是有些“硬邦邦”的。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完全颠覆了我对儿童科普读物的刻板印象。首先,它的设计理念就非常棒,采用了“问答”的形式,这恰恰是孩子们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孩子的天性就是充满好奇,他们总是有无数的“为什么”需要解答,而这本书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一需求。书里提出的问题,都非常贴近孩子的生活,比如“为什么有些虫子会咬人?”、“为什么毛毛虫会变成蝴蝶?”。这些问题,不仅是孩子会问,有时候大人也会困惑。而《昆虫Q&A》的回答,却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答案,而是会深入浅出地解释背后的原理,用孩子们能够理解的语言,配以精美的插画,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昆虫习性的描述,比如它会解释为什么有些昆虫会冬眠,为什么有些昆虫会变色,这些都通过非常形象的比喻来呈现,能够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书中的插图也是一大亮点,色彩丰富,细节到位,无论是昆虫的形态还是它们生活的环境,都描绘得栩如生,能够有效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视觉上也能得到美的享受。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儿童科普读物,它不仅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更是点燃了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评分

哇!收到这本《昆虫Q&A》真是太惊喜了!拿到手的时候,那封面设计就立刻吸引了我,色彩鲜艳,插画风格也很讨喜,完全不是那种死板的科普书。我女儿才小学三年级,平时就对各种小动物很好奇,尤其是那些在草丛里、树叶上爬来爬去的小家伙们。这本书正好满足了她那无穷无尽的“为什么”。从封面的设计就能看出,这本书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教导,而是像一个亲切的朋友在跟你聊天。翻开第一页,里面的排版也很舒服,不是满满当当的文字,而是图文并茂,每个问题都配有让人一目了然的插图,而且问题设置得也非常贴近小朋友的生活经验,比如“为什么有些虫子会飞?”、“蜗牛的房子是什么做的?”、“蚂蚁为什么喜欢排队?”等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背后却蕴含着许多有趣的昆虫知识。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活泼,不会用太多生僻的专业术语,而是用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让小读者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我试着给她读了几个问题,她听得津津有味,还能时不时地抢着回答,虽然有时候会答错,但这本书不会批评,而是会很耐心地解释正确答案,还会延伸出更多相关的小知识。这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引导性,能够激发孩子主动思考的兴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棒的儿童科普读物,无论是从内容、形式还是语言风格上,都做到了很好的平衡,绝对是值得推荐的!

评分

收到《昆虫Q&A》这本书,我第一感觉就是,这本书太懂孩子了!我一直觉得,想要孩子爱上科学,就得从他们最感兴趣的点入手。《昆虫Q&A》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用孩子们最熟悉的“问答”形式,将关于昆虫的各种疑问,变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谜题”。书里的问题,都是孩子们平时生活中最容易遇到的,比如“为什么有些虫子会咬人?”、“为什么毛毛虫会变成蝴蝶?”。这些问题,对孩子来说,就像是藏在生活中的小秘密,他们迫切地想要知道答案。而这本书的回答,也非常有智慧,它不是简单地给出答案,而是会用孩子们能够理解的语言,配以色彩鲜艳、造型可爱的插图,来解释背后的科学原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昆虫行为的描述,比如它会解释为什么有些昆虫会冬眠,为什么有些昆虫会变色,这些都通过非常形象的比喻来呈现,能够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书中的插图也是一大亮点,色彩丰富,细节到位,能够有效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视觉上也能得到美的享受。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儿童科普读物,它不仅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更是点燃了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在好奇中成长。

评分

我必须说,《昆虫Q&A》这本书的出现,完全刷新了我对儿童科普读物的认知。在我印象中,传统的科普书总是以大段的文字和相对枯燥的插图为主,虽然内容详实,但往往难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这本书却完全打破了这种模式,它以一种非常轻松、活泼的方式,将复杂的昆虫世界呈现在小读者面前。首先,它的“Q&A”形式就非常抓人眼球,每个问题都像是一个小小的谜题,激发孩子去探索答案的欲望。而且,这些问题都是孩子们平时最容易遇到的,比如“为什么瓢虫身上有这么多黑点?”、“蟋蟀是怎么叫的?”、“蝴蝶为什么会变成毛毛虫?”。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昆AC&A》并没有简单粗暴地回答,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解释,让孩子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我特别喜欢书里对一些昆虫行为的解释,比如为什么有些昆虫会冬眠,为什么有些昆虫会变色,这些都通过非常生动有趣的比喻来呈现,比如将冬眠比作“昆虫在夏天大吃一顿,然后舒舒服服地睡一整个冬天”,让孩子一下子就能理解。书中的插图也是一大亮点,每一幅都绘制得非常精美,色彩鲜艳,而且细节丰富,能够清晰地展现昆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我女儿每次看这本书,都能看得入迷,有时候还会主动拿出她自己的小本子,把一些她觉得有趣的问题和答案记下来,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火种,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在好奇中成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