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维特

少女维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佳娴
图书标签:
  • 歌德
  • 经典文学
  • 德语文学
  • 爱情
  • 悲剧
  • 哲学
  • 书信体
  • 成长
  • 浪漫主义
  • 人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曾着有诗集《屏息的文明》、《你的声音充满时间》和散文集《海风野火花》、《云和》的新世代女诗人杨佳娴,最新出版的诗集《少女维特》,一半是十年前日日在网路上且豪不修改的少作;一半是十年后,时时在纸页上反覆推敲字斟句酌的近作。诗集如此编排,展现出折叠光阴、跨越青春怀想的时间张力,不但使得杨照要抒情地说「凝视伤口而变成了伤口」,更让诗评家奚密在书前推荐序中肯定写道:一位新世代诗人勤奋建立了一套具有相当深度和坚实质地的美学。而中国诗人暨学者陈建华也赞叹道:「数年前读到杨佳娴的诗,如见王师再临。不在于追求『镜花水月』之美,也不在于名句杰作的『戏仿』,而在含蓄、凝练之中蕴含那种『羚羊挂角』的禅意,那种凸显文字之所以象形之美的争斗,在诗行中留下齿啮岩石的血痕。」 诗永远维特,为了爱,永远维持着一种感伤的坚硬,可能是甲冑,可能是结石,可能是嵴椎,可能是神祕的犄角。即使我曾是太过靠近太阳的伊卡鲁斯,凭借着诗,融化后我也落海为龙女。──杨佳娴〈旧址〉 作者简介 杨佳娴 1978年生,台湾高雄人,双子座。台湾大学中文所博士。目前为台湾大学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台湾当代文学与四十年代上海文学文化。作品曾入选多种散文与新诗选集。着有诗集《屏息的文明》、《你的声音充满时间》、《少女维特》,散文集《海风野火花》、《云和》,编有选集《台湾成长小说选》。
《星尘的回响》图书简介 作者: 阿瑞斯·凡·德·威尔德 译者: 陈曦 出版社: 苍穹文创 出版日期: 2024年10月 字数: 约45万字 --- 一、 宏大背景:失落的奥秘与新纪元的黎明 《星尘的回响》并非一个关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摹,而是一部将读者瞬间抛入一个被时间洪流半掩埋的、宏大而复杂的宇宙史诗。故事设定在“大寂灭”之后数千年,人类文明在经历了一次几乎彻底的毁灭性灾难后,艰难地重建起分散的星际聚落。这个新纪元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是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对“零点能”的驾驭,使得星际旅行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历史的真相却如同被篡改的古籍,深埋在辐射尘埃之下,无人知晓“大寂灭”的真正诱因。 小说的主线围绕着三大势力展开:银河议会——一个由最古老的、血脉延续的星系联合体构成的松散联盟,他们痴迷于维护旧日秩序,却对核心历史讳莫如深;游牧者联盟——散布在星云边缘的机械化部落,他们推崇彻底的个体自由,并掌握着许多被议会视为禁忌的古代技术;以及一个新兴的、神秘的组织——“观测者之眼”,他们相信宇宙的演化存在一个超越物质层面的“计算模型”,其目的在于修正这个模型中的“错误”。 二、 核心冲突与技术奇观 故事的引爆点源于一次深空考古行动。一支由年轻的、充满理想主义的考古学家组成的团队,在编号为“潘多拉星域”的禁区内,发现了一座远超现有认知水平的古代“超维稳定器”。这个装置并非用于战争或能源,而是似乎用于观测或模拟无数个平行宇宙的动态。 主角凯恩·塞弗林,一位因质疑银河议会历史修正案而被流放的年轻语言学家,被意外卷入对稳定器的解读工作。他发现,稳定器记录的“历史”与议会宣扬的叙事存在着致命的偏差。古代文明并非在内战中毁灭,而是主动选择了“退场”,似乎是为了避免某种更可怕的、即将到来的宇宙级事件。 小说的高潮部分,集中在对“相位跃迁”技术的争夺上。相位跃迁是古代文明留下的终极技术,它允许飞船瞬间跳出当前宇宙的物理定律限制,进入“维度夹层”,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瞬时远距离航行。然而,每次跃迁都会在目标空间留下微弱的“时间回响”,而这些回响正是“观测者之眼”追踪和锁定凯恩的关键线索。 三、 人物群像:理想与宿命的角力 《星尘的回响》的魅力在于其复杂的人物塑造,没有绝对的善恶,只有立场与信念的冲突: 1. 凯恩·塞弗林(Kaelen Sevrin): 一位典型的理想主义者,执着于“未经修饰的真相”。他的核心驱动力不是权力,而是对被遗忘者的尊重。他的语言学天赋使他能破译古代数据的加密层,但也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 2. 伊拉娜·维克斯(Ilana Vex): 银河议会的首席安全官,一个冷酷而高效的执行者。她深信秩序的脆弱性,认为真相只会导致比“大寂灭”更可怕的混乱。她对凯恩的追捕充满了矛盾的欣赏,她是他最危险的敌人,也是唯一能理解他思维深度的人。 3. “铸钟人”奥瑞斯(Aures the Clocksmith): 游牧者联盟的精神领袖,一个半机械化的存在。他坚信人类的未来在于彻底抛弃肉体束缚,融入更高效的集体意识网络。他与凯恩的合作,是基于对“超维稳定器”中关于“意识上传”数据的研究需求。 4. 零(Zero): 一个被“观测者之眼”派来监视凯恩的神秘信息体。零没有固定的形态,通过与电子设备共鸣来交流,它似乎对人类的“情感波动”抱持着一种病态的好奇心,其最终目标至今仍是谜团。 四、 哲学思辨:时间、记忆与存在的意义 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太空歌剧,它深入探讨了几个深刻的哲学命题: 记忆的权重: 当历史被集体遗忘,个体记住的真实是否仍具有价值?如果一个谎言能维持星系的和平,那么真相是否应该被牺牲? 循环的宿命: 凯恩发现的证据暗示,“大寂灭”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宇宙周期性“清理”的一部分。人类是否注定要一次次攀登文明的顶峰,然后被抹除? 超越性的追求: “观测者之眼”所追求的“模型完美”是否等同于生命的终结?当一切都被计算和预测后,自由意志是否还存在? 五、 文笔风格与阅读体验 作者阿瑞斯·凡·德·威尔德以其冷峻、精确的笔触著称,善于在紧张的太空追逐和政治阴谋中,嵌入对古老遗迹和失落文明的深邃描绘。小说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前三分之一着重于铺陈世界观和解密工作,中间部分则是一系列高强度的星际逃亡与哲学交锋,尾声则将视野拉回到宇宙的边界,留下一个关于“选择下一段循环的起点”的开放式结局。 《星尘的回响》是一部献给所有对宏大叙事、硬科幻设定以及对“我们从何而来,将向何处去”抱有终极探寻的读者的史诗巨著。它要求读者调动全部的想象力,去迎接一个充满悖论、辐射和星光碎片的全新宇宙。 (本书适合阅读《沙丘》系列、《基地》系列及《群星的彼岸》的读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焚诗以自保  奚密

  一九九0年代以来的现代诗标志着一个文学史的新阶段。在多重交错的历史语境下,新世代诗人展现出具有特色的美学。从政治角度观之,台湾1987年以后进入解严时代,2000年经历了第一次政党轮替。随着全面的民主化,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自由开放,众声喧哗的局面。经济层面上,经过了七八十年代的「台湾奇蹟」,社会呈现普遍的繁荣与富庶。1970年国民年度所得低于三百美元,到了2000年已超过一万美元。类似欧美日本等发展国家,台湾人口大量集中于都会,面对拥挤、污染,快节奏、高压力等工业化社会的共同问题。至于文化方面,八十年代初以来,对本土历史的梳理和反思,对「大叙述」的质疑和挑战,对台湾主体性的论述和争议,风起云涌,此起彼落。与此同时,一波接一波的国际思潮——从解构主义、性别论述,环保运动,到新历史主义、少数族群论述、后殖民理论等等——和本土语境相结合,激发新的活力,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如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台湾也见证了「资讯时代」和「传媒时代」的到临。铺天盖地的大众传媒和日新月异的电脑科技,对社会各层面都造成巨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台湾的新世代诗人成长在一个远比过去自由开放,富庶繁荣,高度全球化,媒体化,科技化的环境里。他们比前几个世代得以更快地掌握国际潮流的讯息,即便可能是泛泛的表面认知。在此历史语境下,不断发展的现代诗的生态也明显地在改变中。诚然,今天的诗坛非常多元,很难说何为主流,谁是前卫。根 据个人观察,我列举下面五个冲击台湾诗坛的因素。

  第一,随着报禁的解除,台湾的出版业曾经历爆发式的蓬勃。平面媒体在短期内迅速地扩张,不管是报纸的大幅增版还是大陆当代文学的引介。但是,激烈的竞争和视觉文化的强势使得文学出版环境不断地恶化。近年来不仅是文学,出版业总体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除了极少数的常青树,诗集的销路萎缩,诗的小众化和边缘化日趋明显。但是,另一方面,在所谓M型的出版市场里,小众的诗仍然持续出版,在人文取向的袖珍型书店里仍然可以找到,例如台大附近的唐山或淡水的有河。诗人和诗读者的执着见证诗作为一种文类,仍然有其恆久的意义。

  第二,虽然少数的诗刊仍然维持长期出版的纪录,但是就诗坛生态来说,诗社和诗刊的影响力大幅度下滑。五六十年代的超现实风潮,七八十年代的乡土诗和政治诗,都是诗社诗刊有意识的提倡的结果。相对来说,对今天的新世代诗人来说,创作似乎更是一种个人行为。个别诗人之间或许有不同程度的互动,但是私人情谊和诗的创作未必有直接的关系。近年出现的诗刊不是没有,例如《现在诗》和《卫生纸》,但是它们都不是以诗社为据点的出版品,更遑论共同的风格或立场。相对于大陆,台湾的诗坛已多年相安无事,没有论战,因为已无此必要。相对于对岸,台湾的诗人早已接受了诗在当代社会的边缘地位,因此已无此焦虑。

  第三,从战乱纷纷的民国时期到政治斗争不断的毛泽东时期,大多数的诗人都无法依照自己的意愿继续创作。不管是被迫还是自保,停笔是他们普遍的遭遇。相对于中国大陆,战后台湾的诗坛在长期和平稳定的状况下发展,未曾中断过。这个简单的事实其实大有意义。从1921年出生的周梦蝶到1981年出生的曾琮琇,台湾诗坛享有「五代同堂」的历史优势。从阅读新世代诗人和参加诗歌相关活动等经验里,我得到的印象是,年轻诗人对前辈诗人非常尊敬,对个别心仪的前辈作品更是了若指掌。其优点是经过了数代的薪尽火传,台湾已建立了一个优秀独特的现代诗传统。其缺点则是,年轻诗人有时候过于受限于前人的模式,模仿的痕迹比较明显。

  第四,相对于五六十年代,诗人对通俗文化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转变。经过了七八十年代的校园民歌运动和乡土文学运动的洗礼,「大众」早已不再是一个贬义词。诗的平易化和生活化不但表现在副刊提倡的各种短诗栏目,也可见诸于诗和表演艺术、书画、摄影、漫画等多元形式结合的努力上。置身于传媒时代,诗和大众文化趋向合流而非对立。2003年出版的《壹诗歌》创刊号以诙谐、讽喻、戏拟等方式,将诗和消费,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历史大叙述和私密语言并列,是一个相当突出的例子。

  第五,网路的日益壮大,无可置疑,它逐渐改变了诗的创作、阅读、和传播。在这个跨越一切疆界、开放民主的空间里,且不论电脑技术层面的新玩法,仅就风格来说,诗倾向于日记化、口语化、随意化,甚至琐碎化和速食化。很多作品或记录个人的片刻经验感受,或表现嘉年华会式的活力释放(包括千奇百怪的笔名)。作者可能更愿意自我定位为「写手」、「写诗的人」,而未必是「诗人」。写诗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未必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固然,对很多诗人来说,网路写作只是他们发表的一个管道,更重视的还是传统平面媒体。但是对一些年轻人来说,网路写作本身即是目的。他们并不在乎是否在平面媒体上发表,因为后者限制大,包括篇幅和人际关系的限制。

  以上对新世代诗人所处的多重历史语境作了一个简短的概括。在此语境里来阅读杨佳娴,她和同代人的雷同或差异颇能凸显出来。如同大多数的新世代诗人,在她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前辈诗人的影响。其中杨牧的痕迹比较明显,例如他的句型、语感、及说话者「你」和「我」的互换。此外,也有一些周梦蝶、杨泽、罗智成……。□弦的影响似乎仅止于「X们」的用法;诗集里多次出现花们、雾们、潮蟹们、树叶们、灵魂们……等片语。这些前辈诗人在台湾诗坛的普遍影响并不令人意外。比较有趣的是,诗集里几乎看不到「夏宇风」的作品。太多的新世代诗人,尤其是女诗人,致力于模仿夏宇的语气、意识流语言、都会感性等。诗集里有少量的欲望书写,但是后现代的印记不深。除了杨佳娴的中文系古典素养外,她的美学取向决定了她走一条不同的路。

  作为新世代的代表诗人之一,杨佳娴活跃于网路世界,拥有一个颇有人脉的部落格(大陆翻译为「博客」)。但是在她的诗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纯粹」,而不是网路诗的随意性和速食化。基本上,杨佳娴的诗是一个抒情世界,一个相当纯粹的抒情世界,戏剧和叙述的份量都比较轻。她的抒情具有高度的内在张力,此张力来自她对世界和诗的态度。从她的意象着手,诗中常见的动词诸如:找寻、搜寻(〈一座搁浅的电台〉)、追寻(〈细雪〉)、穿越(〈雨中长巷〉、〈当我们艰难地穿越冬季〉)、追踪(〈深僻之处〉)、跋涉与忍耐(〈寒陆一日〉)等,以及与此唿应的旅程、航行(〈放逐者〉)、路径(〈蜜比血甜〉)、沿途(〈爱〉)等意象,它们呈现的是过程,其意义是双重的:那既是生命也是诗的过程。诗人以「徘徊追踪的意志」,追求超越,寻找意义。

  早慧的诗人感慨生命是「机械时光」(〈一座搁浅的电台〉),是不断的重复(「再次我们漫步于 / 时间和歌声拉踞的回廊」〈花园〉)。这「微锈的人间」(〈秋兴〉)充满了缺憾、无常、虚空。有的时候诗人应之以悲观和愤世嫉俗:

  凡是美景便应该消逝
  〈放逐者〉
  
  啊爱的亡灵命运的亡灵
  宇宙防空壕里
  推挤着,讪笑着
  〈异端〉

  刺破、跌坠、消逝、解散、飞散一类的负面动词重复出现在诗集里。但是更多的时候她决定以诗来抗衡机械的时间:「我繁衍了无数意象 / 抵挡时光的定格」(〈飨宴〉),以虚构来抗衡现实:诗「比现实更接近真理」(〈大街〉),而「真实总是以污点的样貌出现」(〈我们从这里失踪〉)。因此,她的诗追求的不是狭义的诗意或优美,而往往透过矛盾修辞和对立并列的手法来凸显生命的张力和复杂度。例如,生命花园中的花朵有「烂熟且等待被欲望的体质」,「大雨以谷粒的姿态淹没饥饿的农人」(〈雷声的午后〉),「在吞噬一切的本能里 / 幻想着被吞噬」(〈爱〉),「迷恋和放弃」(〈沉默但仍然充满声响〉),「孤独的闹市」(〈无题〉),「缄默与噪音」(〈持续扩张〉),「众神与众兽」(〈雨中长巷〉),「自我与背对着的那个自我」(〈秋日寄往边境的信〉),「那张被吞噬可是快乐的脸」(〈爱〉),以及〈秋兴〉中以血/黄颜色的并列改写了古典传统(杜甫):「异地我们各自凭窗 / 看月亮又被时间射杀 / 其血玄黄」。

  抗衡现实,捕捉真实的诗来自超时空的灵魂。灵魂的意象不断出现在诗集里,还包括「一千两百岁的魂魄」(〈雨中长巷〉)、「魂魄」(〈我们从这里失踪〉)、「鬼魂」(〈秋日寄往边境的信〉)等。诗竟可用来「镇魂」:

  有时候也听见诸神翻身微响
  当我们终于试着遗忘,啊摊开
  如一张虚无的纸
  擦过如炭的宇宙
  〈镇魂诗〉

  对诗的寄託,在早期的〈梦〉里即见端倪:

  我的梦还很瘦,哦是的
  甚至可以穿越过现实的墙壁
  穿越过那些灰色的雨滴而不被淋湿......

  「梦」在杨佳娴的作品里具有正面的意涵,和星星、太阳、天使、天国、独角马、女神、诸神、金(金色蔓藤、黄金、金箔)等共同构成一个意象群。它暗示诗作为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世界被反锁 / 我们总是从缝隙里 / 偷渡形上的光」(〈在卮言的腹地里〉)。诗人和神祗相交通,因为他们本是同一族类:「神祇跌落,变成诗人」(〈逆雨〉);「也许曾经是天使 / 在冬季里把翅膀烧了取暖」(〈雨中长巷〉)。在这个无神的人间,诗人是巫咸,以「不愿渎职的手指」(〈沉默但仍然充满声响〉)书写「招魂符咒」——那只有「幻境来的人可以破解的暗语」。〈细雪〉第二节写老电影看板上的明星,从而联想到女神:

  整理好断翅
  与棘冠
  如神殿檐下的雕像
  一心一意蔑视着
  从这世界不断被抽换的
  人群的佈景

  断翅的女神将荆棘传递给诗人,「像一名不满,且穷途的青年」:

  从此我将代替妳流血
  代替妳,在这荒芜啊时间的
  大拱廊内,远望如看板上的女人
  蔑视这已经
  没有妳的世界

  上面的若干例句也勾勒出杨佳娴作品中相当明晰的诗人形象。她是现代版的谪仙,手上握着一张「不完整的天图」(〈逆雨〉),流落在人间的她「通灵,隐身和解梦」(〈蜜比血甜〉)。她是放逐者,「曾经投身荆棘」(〈我们从这里失踪〉)。〈在一个晴朗的週末〉的结尾两节这样形容自己:

  你幻想自己可以是纯白中
  浮出来的一个灰点
  你幻想树叶们沙沙
  风中辗转是受苦的心
  沿蛛丝往上爬
  把灵魂寄託给一朵花
  啊不能重来盼望重来的
  如无数鸦翅骤然破胸窜出

  你凝视着那个伤口
  你变成那个伤口

  彷彿齐瓦哥医生「回到 / 冰雪的豪邸 / 逡巡旧日产业 / 仰视柱头天使最后的黄金」(〈放逐者〉),诗人在绝境中重拾希望,在孤独中提炼力量。诗人的孤独形象和尘世的喧嚣腐朽互为表里。现代都市是人世具体而微的象征,一座「疲惫的城市」(〈大街〉),「困居的城市」(〈可疑之处〉)。它好比一条「疲惫的鱼」 〈大街〉,「疲惫如斯」(〈雷声的午后〉),并且萎顿、干涸、腐烂、死亡……。穿梭在「变形浮动的城市」里,倖存的诗人「戴着面具、背着氧气筒、牵着 / 一只伪装成宠物的诗集」(〈蜜比血甜〉)。

  诗必须伪装成宠物,因为那是现实世界唯一还能接受诗,容纳诗的方式吧!这隐含了诗人对诗庸俗化肤浅化趋势的批判。在「孤独的闹市」(〈无题〉)里,诗人只能「洋溢着美学与直觉的口水我们相濡 / 以诗」(〈沉默但仍然充满声响〉)。杨佳娴作品最坚实的美学支柱,或许可以广义的现代主义来形容,它融合了西方象征主义和高峰现代主义(High Modernism)的精神。前者包括诗作为密码、谶语,诗人作为独通天机却被世人误解的的主祭,以及世纪末的忧郁和死亡的阴影。后者则呈现在对诗语言的铸炼,对现代人疏离的再现,以及视诗为个人救赎的信念。在这本诗集里,我们倾听一个「老灵魂」如何在诗中宣示:「我的疯狂拥有绝对的居所」(〈大街〉)。她写青春,写美,写爱情,却不带滥情和伤感。青春「留下雪地里长长两条半污的痕迹」(〈寒陆一日〉)。爱情总是「容易蒂落」(〈逆雨〉),而且误导阻碍了诗的前进:

  爱以美的姿态降临
  我们发愣,震慑,忘记驰骋的本能
  让厚厚的诗稿散落
  旋即被严冬暴雪掩盖了
  〈当我们艰难地穿越冬季〉

  因此,「我决定扩大孤独的存在」(〈大街〉),纯熟地驾驶着「庞大的忧郁舰队航行于海」,「高速往末日前进」(〈雷声的午后〉、〈沉默但仍然充满声响〉)。诗是提炼生命的艰难过程,也是终极目标。诗人是一位坚定的「铸剑者」:

  作为秘密的超现实铸剑者
  我们的鲜血,只奉献给一个过程
  复杂,粗犷,仅仅迎着光
  就有无数幻象的招式
  凝结于众神与众兽之眼
  〈雨中长巷〉

  在杨佳娴的作品里我们看到诗不灭的光环,看到对诗的一份决绝,一份坚持:

  在焚诗自保的民主时代里
  固执地犯法

  书写,游行,穿越荆棘林
  去拜访消逝的太阳
  〈蜜比血甜〉

  一位新世代诗人自觉地「在路上」苦旅。诗集收入1998-2009年间写的四十六首诗,近期作品更上层楼,不再有意象堆砌的瑕疵而能适当的留白。更重要的是,一位新世代诗人勤奋建立了一套具有相当深度和坚实质地的美学,一贯呈现了她对生命、时间,对自我、世界的阅读,思考,书写。杨佳娴的诗有落寞,有激越;有内敛,有狂放;有批判,有理想。在这喧嚣浮躁的时代,诗的神闲气定彷彿在这首诗的结尾数行里找到一则贴切的寓言。

  雾台今年好清晰
  但这也是无妨的
  没有人询问雾的行踪
  没有人丈量山与云的距离
  没能赶上冬天,我们擦着汗
  望着枯涸的瀑布发愣
  黄黑色水泥护栏上
  一尾蜥蜴平目,静止,
  带着索然的神气
  〈越台八八线访雾台〉

自序

旧址/杨佳娴

  距离我在网路上发表第一首诗〈梦〉,已经过了十二年了。

  那时候我大三,而现在即将博士毕业。那时候我一天可以信手毫无修改地一天写两首诗(是的在bbs上按下ctrl+p,就在那黑色的萤幕纸上开始写,写完后ctrl+x,作品就张贴出去了),现在我一年才发表五首诗(反覆推敲,为了一个字两个字改上一周,总是平面媒体刊出后才转贴到网路上)。

  十二年是一个如梦似幻的数字。在那些水晶碎散每一个时间切片中,水流永远是自己推挤着自己,排拒着自己,才可能得到前进。多年前的诗作,难道可以变成地图,让我找到失落的旧址吗?或者,只是像Rene Magritte那张画作,La Reproduction Interdite──男人面对着镜子看见的是自己的,黝黑的背面.......。

  近十二年也是一个变化翻覆的时代。从世纪末到世纪初,政治变天过,我们意志高昂过然后失望过,手机像衣服,没穿就无法上街,沟通科技一日千里。从bbs,转到明日报新闻台,然后是部落格浪潮,再转为脸书、噗浪,我几次改换写作与活动的媒介,更不提msn上即时对话中忽然出现诗意与笑话──「与时俱进」──参与了虚拟大宇宙的自我舞台与社交气氛。关掉视窗,下了线,真真在那里推敲着一两行诗句时,又是孤独的了。孤独日益罕见(或贬值),我还写着诗,在有诗的当下保存着神秘的美景,星河那样开展在太空舱外。时间为我静止,铜币匡啷翻面,灵魂的答案紧紧握在掌心。

  学诗过程中,一再肯定的是写作的独特性与边缘性。学会不轻视读者。尊敬每一个字的声色,每一个标点的唿吸。在白话与文言的交揉中试炼弹性,创造性地写实,在压缩与跳跃之间,让留白成为诗的一部份。现代诗的语言基础本身可能是散文的,可是诗和散文各有章法。我不写句子连起来就真成为散文的,过份松散、掺水的诗。不写意义正确而美学空洞的诗。也不写说谎的诗。真诚乃文学第一要义。

  第三本诗集《少女维特》。这里面是少女之我与现下之我的对垒。最早将收到我1998年第一首在bbs发表的诗作,现在回头看看当时鲁莽的文字,竟然颇有陌生的刺戟感。选择文学作为青春甚至是终身功课者,必然以为自己与既成世界之间存在着某种裂痕。从前我急于揭露这裂痕,作品中遂有盲目的力。十二年前写「不懂那些露出腥臊微笑的经血 / 以为长大必定会使自己腐朽」,而现在终于成为自己预言中的腐朽的大人了。十二年前我有难以驾驭的纯真的狂气,如今则是为「啊爱的亡灵命运的亡灵 / 宇宙防空壕里 / 推挤着,讪笑着......」而悚然。但是诗永远维特,为了爱,永远维持着一种感伤的坚硬,可能是甲冑,可能是结石,可能是嵴椎,可能是神秘的犄角。即使我曾是太过靠近太阳的伊卡鲁斯,凭借着诗,融化后我也落海为龙女。

图书试读

天使,倘若你已决定抛弃我
衣服是别人的
阳台是别人的
摆放在那里的梯子
粗手感的离岛明信片
有时候我害怕
终于我们只能在别人
梦里的图书馆度过
约定的冬日

度过每一天像是
又仔细地在树林里挖了一个洞
虽然,总有那么几分钟
迎着太阳站在青田街
我会盆栽那样
有不思索的快乐

看激情的书
见几个要被吹走的人
准备一趟其实
不比你漂亮的旅程
把说要带你去的地方
多去几次,彷彿替你去过了
这世界变成双倍
辽阔得像电影

礼物都准备好了
节庆计画
不同颜色标示的课表
下下一本书……
现在让我们一一刺破气球
让我们解散房间,果决
如午夜路灯周围
粉碎飞散的黑天使们

20080803
题目取自杨牧〈致天使〉(时光命题)中的一句。


一般生活
他体内有毛线
他体内有败絮
他不慎把压舌棒吞了下去
他刚刚被踩过
他是旧的
他的脸湿润纠结
如刚刚被猫吐出

他拆过别人的墙
他封死过自己的窗户
无人时刻,对着镜子表演
如何快速拆卸假眼
楼梯上他总是踩空
总是妨碍发电

他定时清理沙发底下
毫不意外地捡到左脚拖鞋与
扳手
镇定地锁好
最靠近心脏的那颗螺帽

20080816完成
──刊于香港《月台》杂志第十六期。



你知道这不是最后的等待
剪头发。剪指甲。
剪掉线头和毛球。
剪开那封信。剪碎那一束花。
在黑房间里剪出自己
烛焰描出的轮廓
让爱人来吹灭

再一次剪出一个自己
更小一些
更小
不要惊醒蜡烛
不要惊醒爱人的剪刀
不要以为
可以空降占领阳台
不要以为进了爱人的厨房
就不会成为污渍

爱人盖着时间的棉被
他抚摸着你像抚摸
一支功能确认无误的新手机
但是他关掉你,他躲进棉被,
他和一个刚刚错过的星体无线电通话
他爱你,照顾你,
他怕你无聊
他让你穿着他的衣服,让你
一个人扮演你和他

睡醒了爱人唿唤你
他已经准备好剪刀
新的一天,有没有甚么是多余的——
一个如此清洁俐落的人。
你怀抱着他,听他说昨晚的梦,
他剪掉截角,为了顺利把你倒出来,
再把别人剪进自己的梦里。
他是怀旧的,他是良善的,
他替每一条路清除路障
他喜欢在别人的房间里
剪破你的胸口
他想帮助你清理芜秽的内在
他的愿望是世界大同
他要你也乖乖的
一起等待神蹟

你知道这不是最后的等待
你将开始自我检查吗
「你不会有东西可以剪的。」
你已经剩下最小
最小
如此地对抗着
爱人的洁癖与德行

20090402-3
幼狮文艺。2009。五月号。


无题
……也尝试面对真实的自我,然而这自我比每一件荷李活道的菩萨头都沉重,还不知它究竟是在嘲笑你还是安慰你。
──游静〈半透明人〉,《今天》第77期「香港十年」专辑

把自己晾挂栏杆外
像时间忘了收进来的
一件旧衣
我将有虚拟的肩膀
我将有空洞的心胸
你可以是风
是明日来的幽灵
穿上我又还给我
你也可以是欢暄的雨季
佔领我然后
留下我

有时候我也可以轻易
折断你,让你成为这夏日的
簼火的一部份
也可以淡漠,像雪
无声落下如伏兵
践踏最后的颜色
更多时候
我却允许你
将我挤仄在这孤独的
闹市的阳台,让我不认得自己
像一座沥干了只剩下盐分
昨天的海洋
像一本错印的书
交付给目盲的图书馆员

20080627-28

用户评价

评分

《少女维特》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我被书中维特身上那种纯粹而又执着的精神深深吸引。她对待生活,对待情感,都充满了热情和真挚。即使是在面对困境时,她也似乎总能从内心深处找到一丝力量,去坚持自己的信念。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写维特内心活动时的笔触,那种细腻到近乎苛刻的程度,让我几乎能够感受到她每一次心跳的加速,每一次呼吸的停顿。她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中的人物,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她的喜怒哀乐,她的痛苦挣扎,都深深地牵动着我的情绪。书中的一些对话,也尤其令人玩味。字里行间,充满了智慧和哲理,让我忍不住停下来,反复思考其中的含义。它不仅仅是在讲一个少女的故事,更是在探讨人生的意义,关于爱,关于失去,关于成长。

评分

《少女维特》这本书,像一股清泉,缓缓地流淌进我的心里,洗涤了我平日里被尘埃蒙蔽的灵魂。我被书中对青春期少女复杂心理的刻画深深吸引,那种对未知的好奇,对爱情的朦胧憧憬,以及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迷茫和困惑,都写得淋漓尽致。维特,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易碎的美感,仿佛是晨露中的花瓣,晶莹剔透,又带着一丝脆弱。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维特内心活动时的笔触,那种细腻到近乎苛刻的程度,让我几乎能够感受到她每一次心跳的加速,每一次呼吸的停顿。她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中的人物,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她的喜怒哀乐,她的痛苦挣扎,都深深地牵动着我的情绪。书中的一些情节,让我反复思考,去理解维特做出那些决定的原因,去感受她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这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次深入的自我对话,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经历,去体会那些曾经被忽略的情感。

评分

《少女维特》这本书,我拿到手已经有几天了,一直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品读。昨晚,借着窗外温柔的月光,我终于开始了这场心灵的旅程。刚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细腻的笔触深深吸引。那种仿佛置身于德国乡村的画面感,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要深呼吸,感受空气中弥漫的青草香和泥土的气息。维特,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纯净和略显忧郁的色彩,仿佛预示着一段不寻常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个“少女”身上到底承载了怎样的命运,她又将如何在这广袤的天地间,留下她独一无二的足迹。作者在人物的刻画上,着实下了功夫。维特的一颦一笑,她的心思,她看向远方的眼神,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在我眼前。我能够感受到她内心的悸动,那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隐藏在内心深处,尚未被察觉的忧伤。而周围的环境,那些古老的森林,静谧的湖泊,甚至是偶尔传来的鸟鸣声,都像是为她量身定做的背景,烘托出一种既清新又略带感伤的氛围。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让我窥探到一个鲜活的灵魂,一段可能充满挑战,但绝不乏味的人生。我期待着,在这本书里,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某种共鸣,或者,能从维特的经历中,汲取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力量。

评分

这本《少女维特》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在我的脑海中久久回荡。从文字间,我似乎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一种古典的美,一种对情感的深沉表达。维特的成长,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更是心灵的洗礼。她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喜悦,又承受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痛苦?我反复琢磨作者在字里行间埋下的伏笔,试图去理解她内心深处那些复杂的情感纠葛。那些细腻的心理描写,让我几乎能感同身受,仿佛我也一同经历了她的迷茫、她的挣扎,以及她在某个瞬间迸发出的坚定。我喜欢作者处理情节的方式,不急不躁,娓娓道来,却又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它不是那种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的故事,而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每一笔都充满了情感的重量。我被书中的某个场景深深打动,那种纯粹的感情,那种对理想的执着,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震撼。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似乎很少有时间去静下心来,感受这样一种深沉的情感。而《少女维特》恰恰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重新审视那些被忽略的美好,那些隐藏在平凡生活中的深刻意义。

评分

坦白说,《少女维特》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持续而深刻的。我发现,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并没有采用过于简单化的手法,而是将维特塑造成了一个极其立体、极其真实的人物。她有她的优点,也有她的缺点;她有她的憧憬,也有她的无奈。这种真实性,让我对她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我仿佛能够看到,她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独自坐在窗边,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又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又或者,在某个月色朦胧的夜晚,她独自一人,在房间里辗转反侧,思考着那些难以启齿的情感。这些细节,都让我觉得,她不是一个虚构的人物,而是一个曾经真实存在过的、鲜活的生命。书中的一些对话,也尤其令人玩味。字里行间,充满了智慧和哲理,让我忍不住停下来,反复思考其中的含义。它不仅仅是在讲一个少女的故事,更是在探讨人生的意义,关于爱,关于失去,关于成长。

评分

《少女维特》这本书,像一曲悠扬的乐章,在我的脑海中回响。我被书中对维特成长过程中复杂情感的描绘深深吸引,那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在现实面前的迷茫与挣扎,都写得淋漓尽致。我喜欢她那种对生活的热情,对真挚情感的追求,即使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总能从内心深处找到一丝希望。书中的一些对话,也尤其令人玩味。字里行间,充满了智慧和哲理,让我忍不住停下来,反复思考其中的含义。它不仅仅是在讲一个少女的故事,更是在探讨人生的意义,关于爱,关于失去,关于成长。我发现,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让我体验了一场别样的阅读之旅。《少女维特》中的维特,是一个如此鲜活、如此真实的少女。我被她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敏感和细腻所打动,她看待世界的方式,总是带着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角,总能在平凡中发现不凡。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她似乎也总能从内心深处找到一丝光亮,一种支撑她继续前进的力量。这种韧性,这种对生活的热爱,让我由衷地感到敬佩。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写维特内心活动时的笔触,那种细腻到近乎苛刻的程度,让我几乎能够感受到她每一次心跳的加速,每一次呼吸的停顿。她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中的人物,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她的喜怒哀乐,她的痛苦挣扎,都深深地牵动着我的情绪。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的书。《少女维特》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我被书中对维特细腻情感的描绘深深打动,那些青春期的懵懂、悸动、以及初尝情感的酸涩,都被作者用最纯粹的文字展现出来。我仿佛能感受到她每一次心跳的加速,每一次呼吸的急促,每一次望向远方的眼神中,所蕴含的无限憧憬与迷茫。我喜欢她那种对生活的热情,对美好的追求,即使是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也总能从内心深处找到一丝希望。书中的一些场景,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让我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深意。它不仅仅是在讲一个少女的故事,更是在探讨关于人生、关于情感、关于成长的深刻命题。我常常会在阅读中,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维特,去体会她内心的喜怒哀乐。

评分

我不得不说,《少女维特》这本书的魅力,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在讲一个少女的故事,更是在探讨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对待生活、对待情感的深刻哲学。我被书中维特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敏感和细腻所打动,她看待世界的方式,总是带着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角,总能在平凡中发现不凡。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她似乎也总能从内心深处找到一丝光亮,一种支撑她继续前进的力量。这种韧性,这种对生活的热爱,让我由衷地感到敬佩。作者在营造氛围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那些充满诗意的语言,那些富有画面感的场景描写,都仿佛在我眼前构建了一个真实而又梦幻的世界。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某句话而停下阅读的脚步,细细品味其中的深意。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书,而是需要你反复咀嚼,才能领悟到其精髓。我发现,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都会有新的感悟。这种层层递进的阅读体验,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它就像一位老朋友,在不同的时期,总能给我带来不同的慰藉和启发。

评分

这是一本能让人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佳作。《少女维特》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描绘着一个少女的心灵世界。我被书中对维特内心细微情感的刻画深深打动,那些青春期特有的敏感、纯真、以及对爱情的懵懂,都被作者用最细腻的笔触展现出来。我仿佛能感受到她每一次心跳的加速,每一次呼吸的急促,每一次望向远方的眼神中,所蕴含的无限憧憬与迷茫。书中的一些场景,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让我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深意。它不仅仅是在讲一个少女的故事,更是在探讨关于人生、关于情感、关于成长的深刻命题。我常常会在阅读中,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维特,去体会她内心的喜怒哀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