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班雅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班雅明面向巴黎和波特莱尔,写于一九三七、三八年他思想最成熟的高原之时,是他最绵密最诗意也最言志的作品,更是人类思维长河中一个独特无伦的奇蹟。──唐诺 为了在我们通常的参考框架中精确描述班雅明的作品和他本人,人们也许会使用一连串的否定性陈述,诸如:他的学识是渊博的,但他不是学者;他研究的主题包括文本及其解释,但他不是语言学家;他曾被神学和宗教文本释义的神学原型而不是宗教深深吸引,但他不是神学家,而且对《圣经》没什么兴趣;他天生是个作家,但他最大的野心是写一本完全由引文组成的着作;他是第一个翻译普鲁斯特(和佛朗兹.黑塞一道)和圣.琼.珀斯的德国人,而且在他翻译波特莱尔的《恶之华》之前,但他不是翻译家;他写书评,还写了大量关于在世或不在世作家的文章,但他不是文学批评家;他写过一本关于德国巴洛克的书,并留下数量庞大的关于十九世纪法国的未完成研究,但他不是历史学者,也不是文学家或其他的什么家,我们也许可以试着展示他那诗意的思考,但他既不是诗人,也不是思想家。──汉娜.鄂兰 班雅明的思想源于她的时代,但又无法归之于同时代任何一种思想主潮;他的思想具有某种独特的色彩,这种颜色又不存在于当代思想的光谱之中。──阿多诺 作者简介 原着作者: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 德国籍犹太人,生于柏林。1912年进入弗莱堡大学哲学系就读,此后两年全心投入德国的「青年运动」。1914年班雅明逐渐脱离政治社会运动,专心于文学与哲学研究,1919年完成博士论文。1925年他的教授资格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被法兰克福大学拒绝,直到1928年才出版。1925年起他开始定期为《法兰克福日报》和《文学杂志》撰写评论,他曾在书信中向朋友表示希望能晋升为德国数一数二的评论家。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班雅明离开德国,流亡到法国,1940年德军攻陷巴黎,在纳粹追捕下,他于法、西边界服毒自杀,时年四十八岁。 班雅明在世时鲜为人知,他的文字在当年也因政治立场与行文风格而被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大量删改、要求重写,甚至不容许出版。他与法兰克福学派走得很近,可是他从来不愿意加入共产党。阿多诺等人从1950年代中期起编纂出版班雅明的文集与书信集,使他声名大噪,甚至在西方形成所谓的「班雅明复兴」。 1990年班雅明逝世五十週年时,以及1992年的百岁冥诞,都举行过大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彰显其学术地位。他被人誉为「欧洲真正的知识分子」、「二十世纪最后的精神贵族」以及「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心灵之一」。 班雅明时常被称为「左翼马克思主义文人」,其实他的复杂性绝非他早期马克思思想浓厚时代的文字可以涵盖。再加上他复杂的文体风格与思想脉络,以及他的犹太神祕主义色彩,以致他很难轻易被系统化归类。 其重要作品有〈论语言自身与人类的语言〉、〈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论歌德的《亲和力》〉、〈翻译者的任务〉、《德国悲剧的起源》、《莫斯科日记》、《单向道》、〈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说故事的人〉、《德国人民》、《了解布莱希特》、〈波特莱尔笔下第二帝国的巴黎〉、〈论波特莱尔的几个主题〉、〈历史哲学命题〉等,译作有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与波特莱尔的《巴黎风光》等。 译者简介 张旭东 1965年生于北京。1986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美国杜克大学文学博士。1995-1999任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东亚系助理教授。1997-1998年度任罗格斯大学当代文化批评分析中心研究员。1998-1999年度获美国洛克菲勒人文奖金,在纽约大学国际高等研究所访问研究。现为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和东亚研究系教授。 着有︰《幻想的秩序:批评理论与现代中国文学话语》《批评的踪迹︰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通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等。译有︰《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特莱尔》、《启迪:班雅明文选》等。 魏文生 大陆学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一 波希米亚人

  「波希米亚人」是在马克思文章中的一段揭露性文字里出现的。他在文章里把职业密谋家也包括进来,一八五○年刊登在《新莱茵报》(Neue Rheinische Zeitung)上的关于警方密探德.拉.渥德(De la Hodde)回忆录的详细评註中,马克思十分关心这类人。要回想起波特莱尔的面孔,就得说出他所显露的与这种政治类型的相似处。马克思这样勾勒出这种类型:「随着无产阶级密谋家组织的建立,产生了分工的必要。密谋家分为两类:一类是临时密谋家,即参与密谋,同时兼做其他工作的工人,他们仅仅参加集会,并时刻准备听候领导人的命令到达集合地点;一类是职业密谋家,他们把全部精力都花在密谋活动上,并以此为生⋯⋯这一类人的生活状况已经预先决定了他们的性格⋯⋯他们的生活动盪不定,与其说取决于他们的活动,不如说时常取决于偶然事件;他们的生活毫无规律,只有小酒馆—密谋家的见面处—才是他们经常歇脚的地方;他们结识的人必然是各种可疑的人,因此,这就使他们列入了巴黎人所说的那种流浪汉(la bohème)之流的人。」

  顺便请大家注意,拿破崙三世本人也是从与此相关的境况中发迹的。他执政时期的政府爪牙之一便是「十二月十日会」,在马克思看来,它是由「随着时势浮沉变动而被法国人称为浪荡游民的分崩离析的、人数不固定的人群」组成的。拿破崙在位期间继续保持他的密谋习惯。惊人的布告、神祕的流言、突然包围和令人捉摸不透的反语是第二帝国「国家理性」的一部分。在波特莱尔的文章里也可以发现同样的特点。他表述自己的观点时往往不容置辩,讨论不是他的风格;即使论题有明显的矛盾以致讨论显得必不可少,他也尽量回避。他把他的〈一八四六年沙龙〉题献给「布尔乔亚」;他以其辩护士的形象出现,但他的方式却不像一个魔鬼的诉师(advocatus diaboli)。之后,例如他大骂道德学校,他以最激烈的波希米亚方式3攻击有教养的资产阶级(honete bourgeoise)和公证人这类被妇人所尊敬的人。一八五○年左右,他宣称艺术不能和功利分开;几年后他又鼓吹为艺术而艺术,这一切并不比拿破崙三世在议会大厦后面一夜之间把保护关税变为自由贸易更让公众猝不及防。这些线索多少能让人理解为何官方批评家,尤其是勒美特(Jules Lemaître)对波特莱尔散文中的理论能量所知甚少。

  马克思接下来继续描绘职业密谋家:「在他们看来,革命的唯一条件就是让他们充分地组织密谋活动⋯⋯他们醉心于发明能创造革命奇蹟的东西:如燃烧弹、具有魔力的破坏性器械,以及愈缺乏合理根据就愈神奇惊人的骚乱等,他们搞这些计画,只有一个即刻的目标,就是推翻目前的政府。他们极端轻视对工人进行关于阶级利益的教育,进行更多理论性质的教育,这说明他们对黑色燕尾服(habitsnoirs),即代表运动这一方面、多少有些教养的人的憎恶并不是无产阶级的,而是纯粹平民的。由于这些人是党派的正式代表,所有密谋家们始终无法完全不依赖他们。」波特莱尔的政治洞察力并没有从根本上超出这些职业密谋家。无论他同情宗教反动还是同情一八四八年革命,他们的表现方式都是粗暴的,他们的基础都是脆弱的。他在二月革命的那些日子里所呈现的形象—在巴黎的街角上挥舞着步枪高喊「打倒奥皮克(Aupick)将军!」(他的继父)—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管怎样,他能奉行福楼拜的宣言:「政治的一切我只懂反抗。」在与他的比利时随笔一道保存下来的笔记的最后一页,我们可以领会他的意思:「我说『革命万岁』一如我说『毁灭万岁、苦行万岁、惩罚万岁、死亡万岁』。我不仅乐于当个牺牲品,当个吊死鬼我也挺称心—为了从两方面来感受革命!我们所有人的血液里都有共和精神,就像我们所有人骨子里都有梅毒一样;我们都有一种民主的传染病和一种梅毒的传染病。」

  波特莱尔所表达的不如叫作煽动的形而上学。他在写下这段话的比利时,曾有一度被视为法国警方的间谍。事实上,这类待遇对波特莱尔来说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在一八五四年十二月二十日波特莱尔给他母亲的信中提到警方的文学津贴:「我的名字永远也不会出现在他们那可耻的登记簿上。」6在比利时为波特莱尔赢得这个声誉的恐怕并不是他对雨果显露出的敌意。雨果在法国被剥夺了公民权,但在比利时却受到热烈欢迎。波特莱尔破坏性的冷嘲热讽助长了这种谣言的源起;而他自己正乐于传播它们。大话崇拜(de la blagur)的种子在索列尔(George Sorel)身上再现为法西斯主义宣传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首次在波特莱尔这里出现。塞利纳(Céline)写作《屠杀琐闻》(Bagatelles pour un massacre)的精神及书名本身可以直接从波特莱尔的日记中找到:「以灭绝犹太人为目的就可以组织一次极佳的密谋。」布朗基主义者里戈(Rigault)是在巴黎公社警察头子的位置上结束其密谋者的生涯的,他似乎也有那种人们在波特莱尔身上常提到的气质。在普罗莱(Charles Prolès)《一八七一年的革命者》(Hommes de la révolution de 1871)一书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话:「里戈尽管冷酷无情,但他是一个道道地地的疯狂的小丑。那是他不可或缺的部分,完全出自他的狂热。」甚至马克思在密谋者身上遇到的恐怖主义的白日梦也能在波特莱尔身上找到相似之处。在一八五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写给母亲的信里,他写道:「一旦我重获那种在特殊时机曾有过的朝气和力量,我将在骇人的书中发洩我的愤怒,我要使整个人类起来与我作对,其中的快乐能给我无限的安慰。」这种压抑着的暴怒—la rogne —是半个世纪的街垒战在巴黎的职业密谋者身上培育出的激情。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