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你心中的寶藏吧!
  它能帶你直接走嚮心生恐懼的地方。
  它能幫你麵對生命中的煩惱和難題。
  它能辨彆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虛幻?
  它能讓你看到自己的潛能,照見內心的覺醒!
大圓滿瑜伽士 / 蓮花生大師伏藏持有者--
  祖古.烏金仁波切在生命的最後兩年,最重要的心性開示
  引領修行者瞭悟自身真正的力量!
《如是》分為上冊【心要口訣篇】、下冊【實修問答篇】。在這兩本書中,祖古.烏金仁波切為瞭傳授諸佛證悟最迅捷的道路,在他生命中最後的兩年(1994年和1995年),將他一生實際應證佛法的經驗與靈修成就,直接引領禪修者認識自己的心。
祖古.烏金仁波切的直接口耳教導,讓那些遇見他的人由衷敬慕、喜於修行,並且對教法産生深刻的信任與信心。在教導修行方法時,祖古.烏金仁波切把最重要的重點放在如何安住於正見的定靜之中。他一再地教導所有人從事不同層次的修行的重要性,也強調共與不共的前行法。他說在究竟上,教法和修行法門應該要讓我們直接認識心性。他總是教導三大傳統之無彆見地:大圓滿的本淨見、大手印的心無為見,以及中觀的心無造作見。
他說:請仔細觀見你的心性,這是所有大圓滿教法的精髓。隻認識心性是不夠的,我們必須發展這種認識的強度,然後獲得穩定的認識。就是這樣!透過不斷不斷地認識它、熟悉它,直到你瞥見它為止。因為這將使你邁嚮勝者的迅捷之道。
當修行者透過上師的指點而認識自性時,這就是瞭知什麼是「如是」,即修持沒有受到二元執著染汙的本初覺醒狀態,它代錶所有顯現和存在的事物,都已經是遍在的清淨──勝者們的壇城,這蘊含著瞭悟自身真正力量的關鍵。
作者簡介
祖古.烏金(1920-1996)
  稱謂:
  祖古烏金,藏傳佛教噶舉派領袖噶瑪巴所賜予的名字,意指「一位瞭證大師的功德」。
  傳承:
  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大圓滿瑜伽士。祖母貢鞦.巴炯(Konchok Paldron)為大伏藏師鞦吉.林巴之女,婚配給倉薩傢族的烏金.確波(Orgyen Chopel)。祖古.烏金仁波切也終其一生,全心全意地修持、護持這些教法。許多已經瞭證的大師都選擇從他那裏領受《新伏藏》灌頂。
  轉世:
  祖古.烏金仁波切在蓮花生大師時代,是蓮師二十五成就弟子中,以神通著稱的桑給.耶喜(努青巴)。目前的轉世者為涅頓.邱林仁波切(現居於印度比爾)之子,名為烏金.吉美.惹瑟(Orgyen Jigme Rabse)。
  成就:
  卓越的大圓滿祕密瑜伽士。在他的荼毘大典上,天空一片晴朗,空氣完全靜止無風。大圓滿密續上說,「上方天空無雲影,下方地上無塵跡」是具有偉大瞭證次第的行者圓寂時的特徵。
  教學:
  祖古.烏金仁波切以深邃的禪修瞭悟聞名,也以傳授這些根本教法時,簡潔易懂又幽默的風格而為人所稱道。他的方法是「透過個人自身經驗來指導」,不論對象是誰,他都能引領你一步步進入心的自性經驗;他會從每個可能的角度為你揭露心性,幾乎就是一再地嚮你灌輸,直到你瞥見它為止。由於他的話語都直接齣自他的體驗與智慧心,所以他每次給予的直指心性教授,都不會有所重復。
譯者簡介
項慧齡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係學士,英國史特靈大學齣版學碩士。
  現專事翻譯,作品包括《當和尚遇見鑽石》、《修行百頌》、《你可以更慈悲》、《拙火之樂》等。
【序 言】
【導言一】無彆的本質/確吉.尼瑪(Chokyi Nyima)仁波切
【導言二】覺受與證量的力量/慈剋.鞦林(Tsikey Chokling)仁波切
【導言三】無雲晴空∕措尼(Tsoknyi)仁波切
【導言四】平等的生活與修行/明就(Mingyur)仁波切
第一章 根基:佛性
一個瑜伽士就如同之前被附身,如今鬼靈已經離開的人。當我們「被附身」時,這個心在迷妄中思考,在迷妄中行動,但是在認識心性(本覺)的那一刻,附身的鬼靈立即消失。
第二章 岡波巴四法
每個人都具有佛性,一切有情眾生都具有佛性,無一例外。遺憾的是,我們不知道自己擁有佛性,而落入迷惑之中,在輪迴中流轉。想像一顆如意寶掉入泥漿之中,外錶覆上一層爛泥。首先,我們必須先認識這顆如意寶;然後,需要清潔它。
第三章 佛不在他處
解釋心性的理論如同描述印度菜、中國菜等不同美味可口的佳肴,以及說明每一種佳餚的口味。你對這些菜餚嘗起來可能是什麼樣子有智識上的想法,但是你可以去聽一百場演說,有的仍然隻是一個想法而已。
第四章 存在與不存在
如果你相信有一種東西稱為「心」,那麼它隻是一種念頭;如果你相信沒有一種東西稱為「心」,那麼它隻是另外一種念頭。你的本然狀態,離於任何種類的念頭,那即是佛性。
第五章 覺受
當過去已經消逝,未來尚未到達時,你當下的覺醒就在那裏。我們全都擁有這種覺察的品質,否則我們就是一具死屍!切勿調查這當下的覺醒,切勿對這當下的覺醒製造念頭,因為這是一種二元執著的行為。
第六章 生圓雙運
真正的生起次第應該在真如三摩地內開展,如同一個影像齣現在一麵明亮的鏡子上。明光三摩地如同唐卡繪畫的影像,當這個影像顯現時,鏡子不會失去它本身的明亮。換句話說,不要為瞭讓生起次第生起,而把圓滿次第拋在腦後。
第七章 捕捉一切本尊之命力
圓滿次第如同有一個電燈泡在你的心髒中央,而生起次第如同在一麵牆上畫一個電燈泡。我們永遠無法真正打開畫在牆壁上的電燈泡,但是它將會提醒你有一個真正的電燈泡,使你能夠更輕易地認識真正的電燈泡。
第八章 剋服障礙與魔羅
我們的概念思惟纔是真正的魔羅,落入概念化即是魔羅。藉由認識我們的心性,所有的魔羅都被擊潰,四魔消失無蹤,所有障礙都被移除,重點在於修持那種對心性的認識。在輪迴與涅槃之中,最重要的要點在於遇見心性。
第九章 明覺的錶現
心性的錶現是你自己的錶現,它來自你自己,而不是來自其他任何人,正如同陽光來自太陽本身,而不是來自任何其他的處所。
第十章 各種應用
證悟的狀態以各種不可思議的形式顯現來影響眾生,我們應該認識,任何齣現在我們的覺受之中,使我們的心轉嚮認識自性的事物,不論它是善知識或一個影像,都是法身佛的化現。
第十一章 遍在的清淨
一切事物皆是遍在的清淨,這是金剛乘的觀點,這種方法不是想像、捏造某種事物,或把「非」想成「是」,金剛乘完全不是那樣。
第十二章 無彆
在修持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時,你訓練自己看見事物的真實麵貌,看見它們「如是」的麵貌,而不是把它們看成完全沒有任何根據的幻想。
第十三章 二魔
所有的顯相都是一場魔幻的展現,隻有心能夠有所體驗。這個心,每一個有情眾生的心,都可能達到穩定的狀態,不再受到愚弄或欺騙。不論我們談論的是哪一個人的心,在本質上,這個心和一切諸佛的心是相同的。
第十四章 忙碌
正是這個思惟的心創造世間的一切,創造喜悅、悲傷和冷漠,而不是其他的事物。所有的悲傷、歡樂,以及介於悲傷和歡樂兩者之間的一切,都是這個思惟的心所玩弄齣來的魔幻把戲。
《如是》上冊心要口訣篇及下冊實修問題篇所呈現的教法,主要選自怙主祖古.烏金仁波切在他生命的最後兩年(1994年和1995年)所給予的開示。仁波切傳授這些教法對象從聚集在納吉寺(Nagi Gompa)大殿的大眾,到在仁波切房間內聽法的較小團體不等。在這些教法之中,有一些教法隻傳授給一或兩個人,領法者的國籍也相當多元化。盡管如此,仁波切所給予的教導都具有相同的主題,顯然不隻是巧閤。怙主祖古.烏金仁波切給予的開示,全都源自他個人的覺受,所有的教法都充滿慈悲的瞭證。迴顧過往,仁波切所展現的能量和親密更顯珍貴。
《如是》心要口訣篇強調生起次第及其相關的修持;實修問題篇的重點則放在圓滿次第及其相關修持之上。
1996年2月15日,仁波切圓寂。在圓寂之後的四十九天期間,仁波切的四個兒子接受訪問,談論他們對父親的觀感。每一位兒子都是轉世的喇嘛和當之無愧的大師,我們把他們的訪談內容收錄在《如是》心要口訣篇之中,因為沒有什麼比這些談話的內容,更能展現怙主祖古.烏金仁波切的功德和傳法的風格。
仁波切總是從「見」(view)的觀點來傳法。在努力忠於仁波切的教導的完整性的同時,我們沒有收錄仁波切直接傳授的直指教導,這些直指教導必須從他的傳承持有者那裏親自領受。這兩本書無法取代修行者和具格上師之間的直接接觸,沒有一本書能夠做到這一點。
為瞭真正能夠從這些具有深度的教法獲益,讀者們必須已經領受直指教導,並且已經認識佛性。《如是》是我們獻給已經領受直指教導之具緣者的供養;對於那些尚未領受直指教導的人,本書則能夠發揮淺嘗的效果。這兩本書也希望鼓舞那些尋找藏傳佛教具格傳承持有者的有心人士,請求傳承持有者傳授直指教導及相關的教法。
我們想要感謝所有協助本書問世的人:謄寫員戴爾.歐康納(Dell O’Conner)、編輯凱利.摩仁(Kerry Moran)、校對葛羅莉亞.瓊斯(Gloria Jones)和雪莉.布萊爾(Shirley Blair),以及印刷贊助者李察.吉爾(Richard Gere)最後,書中如有任何錯誤或前後不一之處,完全都是我們的責任。
怙主祖古.烏金仁波切常常引用以下的密續偈頌,說明達到穩定的大圓滿修持的最佳方法。這首偈頌的內容也錶達瞭我們的發心,請讀者們謹記在心:
  不可思議之本覺,
  隻仰賴積聚資糧和清淨障蔽之修持,
  以及仰賴瞭證大師之加持。
  遵循其他的法門,
  乃是迷妄。
    
  願齣版本書的功德,能夠加速怙主祖古.烏金仁波切的轉世。願它能夠擴展實修傳承上師的佛行事業;願它能夠成為無數修行者瞭證大圓滿之因!
艾瑞剋(Eric)和瑪西亞.舒密特(Marcia Schmidt)
寫於納吉寺
《如是(上):心要口訣篇》這書名,我看到的第一眼就覺得不簡單!“如是”二字,感覺就很有力量,有一種看透世事、洞悉本質的感覺。而“心要口訣”,更是吊足瞭我的胃口,它暗示著裏麵一定有某種核心的智慧,某種可以直接作用於我們內心深處的“秘訣”。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活得不快樂,不是因為外在環境有多糟糕,而是我們內心沒有掌握好正確的“心法”。我們總是被情緒牽著鼻子走,被欲望左右,結果把自己弄得心力交瘁。所以,這本書對我來說,可能就像是一個及時的雨露,能滋養我乾渴的心田。我希望它能教我如何辨彆內心的聲音,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和力量。
评分看到《如是(上):心要口訣篇》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大概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讀的書。它不像市麵上很多充斥著心靈雞湯或者成功學的書籍,而是更偏嚮於一種內在的探索。我之前有接觸過一些關於東方哲學和禪修的書籍,裏麵常常提到“如是觀”這樣的概念,強調的是一種不帶評判地接納現實的態度。而“心要口訣”,聽起來更像是某種實踐性的指導,是能夠幫助我們真正去實踐這種“如是觀”的方法論。我一直覺得,人生中的很多煩惱,都源於我們對事情的執念和抗拒。如果我們能夠學會一種更豁達、更圓融的心態,很多難題或許就會迎刃而解。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可行的練習,讓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去體會和實踐。
评分《如是(上):心要口訣篇》這個書名,讓我感到一種沉甸甸的厚重感。它不是那種一眼就能看穿的書,而是需要你花心思去品味,去琢磨。我一直覺得,人的內心世界是無限的,但我們卻常常被有限的認知所束縛。這本書的“心要口訣”四個字,讓我聯想到那些經過歲月沉澱、代代相傳的智慧結晶,它們往往簡潔卻蘊含深意。我好奇的是,它究竟會如何剖析我們內心的運作機製,又會提供哪些“口訣”來幫助我們解開那些長久以來睏擾自己的心結?我希望它能夠引導我看到事物更本質的一麵,幫助我擺脫那些不必要的恐懼和焦慮,從而活得更加自在和安穩。
评分哇,看到《如是(上):心要口訣篇》這書名,就覺得好有深度!雖然還沒來得及翻開,但光是這個名字就讓我充滿瞭好奇。感覺它不會是什麼輕鬆的閑書,應該會觸及一些人生哲學或者內心修煉的東西吧?“心要口訣”這幾個字,聽起來就像是某種不輕易傳授的智慧,讓人想一探究竟。我最近工作壓力有點大,腦子裡總是轉個不停,常常覺得心很亂,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啓發,讓我找到內心的平靜,學會怎麼安頓自己的思緒。畢竟,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能夠保持內心的寜靜,真的是一門大學問。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實用、操作性強的方法,而不是空泛的理論。不知道裡麵會不會有一些關於情緒管理、或是如何看待人生起伏的篇章?我特彆喜歡那種能讓人“豁然開朗”的書,希望《如是(上)》能帶給我這樣的感覺。等我讀完瞭,一定要好好寫寫心得!
评分說實話,《如是(上):心要口訣篇》這書名一開始讓我有點摸不著頭腦,但越是這樣,越是勾起瞭我的興趣。有時候,我們需要的恰恰是那些跳脫齣日常思維框架的知識,不是嗎?“如是”兩個字,很禪意,也很樸實,好像在說“就是這樣,接受就好”。但我又覺得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接受,可能還包含瞭更深層的理解和智慧。現在的社會,我們太多時候被各種外界的評判、期待綁架,反而忽略瞭自己內心的真實聲音。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重新找迴與自己對話的能力,學會區分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什麼隻是浮雲。我猜想“心要口訣”應該不會是那種教你幾句就能立馬變強的速成法,而是引導你去體會、去感受,去領悟其中的道理。畢竟,心性這東西,是要靠自己慢慢修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用最真誠的語言,點撥我心中的迷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