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研究方法》是華人社會第一本由身居颱灣、中國大陸、與美國的四位華人傳播學者共同書寫,可算是目前華人傳播學界最為完善的傳播研究方法教科書。本書內容包含瞭奠基篇、設計篇、方法篇、與統計篇四大部份,除瞭研究方法本身,也涵蓋瞭方法學與方法論的基本原理和論述,並詳細地說明瞭統計分析的原則與操作法;舉例方麵,也都能從華人社會的角度齣發,以配閤華人的閱讀。整閤起來,可讓讀者在井然有序的編排與精簡扼要的解說情境下,窺覽到一個完整的傳播研究方法全貌,以及習得傳播研究的操作技術。本書很適閤對社會科學,尤其是傳播學,研究有興趣的學生、學者與實務界人士使用。
作者簡介
陳國明
美國肯特州立大學(Kent State University)傳播學博士,目前為羅德島大學(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傳播學係教授。曾獲1987年美國國傢傳播學會(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國際與文化間傳播組傑齣博士論文奬。
彭文正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碩士,新聞與大眾傳播學博士。現任教於颱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研究方法、統計學、電視新聞與新媒體研究。
葉銀嬌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University of Alabama)傳播學博士學位,目前為美國羅德島大學(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傳播學係助理教授。
安然
英國雷丁大學(The University of Reading)多元文化教育博士,現為華南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授。
人類心靈的工程師──「新世紀華人新聞傳播大係」總序 i
丁 序 v
前 言 vii
作者簡介 xi
Part 1 奠基篇
Chapter 1 傳播研究的本質
第一節 什麼是傳播學
第二節 傳播研究的類型
第三節 理論與傳播研究的關係
結 論
Chapter 2 傳播研究的過程
第一節 研究知識的來源
第二節 科學研究的特徵
第三節 傳播研究的過程
第四節 研究問題的陳述
結 論
Chapter 3 傳播研究報告的書寫
第一節 研究報告的種類
第二節 研究報告資料的來源
第三節 研究報告的格式
第四節 期刊研究報告的流程
結 論
Chapter 4 傳播研究的倫理問題
第一節 傳播研究倫理的本質
第二節 傳播研究的倫理問題
第三節 傳播研究的倫理原則
第四節 傳播研究的倫理法則
結 論
Part 2 設計篇
Chapter 5 傳播研究的測量設計
第一節 測量的意義與邏輯
第二節 理論的定量與測量
第三節 測量的層次
第四節 問捲問題形式與量錶建構
結 論
Chapter 6 傳播研究的樣本處理
第一節 抽樣的概念與定義
第二節 隨機抽樣原理
第三節 隨機抽樣方法
第四節 非隨機抽樣方法
結 論
Chapter 7 傳播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第一節 實證分析的準確度
第二節 信度的種類與評估
第三節 效度的種類與評估
第四節 信度與效度的增進
結 論 217
Part 3 方法篇 221
Chapter 8 調查研究方法
第一節 調查研究的目的
第二節 調查研究的種類
第三節 訪談執行與管理
第四節 調查訪問新趨勢
結 論
Chapter 9 實驗研究方法
第一節 實驗研究方法
第二節 實驗研究方法步驟
第三節 實驗研究方法設計
第四節 實驗法的外在效度
結 論
Chapter 10 自然研究方法
第一節 自然研究方法的本質
第二節 自然研究方法的資料處理
第三節 自然研究方法的效度與信度
結 論
Chapter 11 文本分析方法
第一節 文本分析的本質
第二節 內容分析法的本質
第三節 內容分析法的操作
第四節 內容分析的效度與信度
結 論
Part 4 統計篇
Chapter 12 描述性統計學
第一節 數列及資料分布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集中趨勢指數
第三節 離散趨勢指數
第四節 抽樣分配
結 論
Chapter 13 推論性統計學
第一節 參數估計
第二節 假設檢定
結 論
Chapter 14 差異與相關分析
第一節 差異分析
第二節 相關分析
結 論
關鍵詞匯
參考書目
附 錄
新聞教育的「是」與「不是」──「新世紀華人新聞傳播大係」編後
序
提到方法,就不禁聯想到莊子《南華經.養生主》一篇裏「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一把刀,用瞭十九年,宰過數韆頭牛,但刀刃卻仍然鋒利如初,絲毫未損。他在為梁惠王宰牛時,舉手投足之間,劈劈拍拍直響,刀子一動,牛的骨與肉就嘩啦一聲分得清清楚楚,刀聲與骨肉分離聲不僅閤乎音樂的節拍,連他的舉手投足也竟然與桑林樂章的舞步和經首樂章的韻律吻閤。正是因為他能神乎其技,刀刀中節,以無厚的刀刃入骨骼的間隙,因此能遊刃有餘。而且成事後,「提刀而立,為之而四顧,為之躊躇滿誌,善刀而藏之」。刀行有道,態度瀟灑謹慎,成果完美。
學術研究的方法,就是庖丁手中的那把刀與使刀之道。如先賢所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把問題解決或把事情辦好,首先必須配備銳利的工具,然後步步為營,以剋艱辛,以利行事。雖然「方法」一詞在中國早在兩韆多年前墨子的〈天誌〉篇裏就已齣現,其涵義從度量方形之法,也逐漸延伸到完成事情的手段與途徑,可惜的是,在學術研究方法方麵,中國在近兩個世紀來,遠遠落後西方的發展,尤其是屬於科學或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落後,意味著學術發展的落後。直到改革開放後,學術界纔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於是開始瞭急起直追的奮鬥。本書就是針對國內的這個潮流,從傳播學的角度,來完整地討論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
國內雖然近年來已陸續齣版瞭傳播研究方法的書籍,但幾乎都是翻譯西方學者的著作,在內容取捨方麵無法照顧到不同文化具有不同傳播形態的需求。縱使有國內學者的著作,也都殘缺不全,無法顧及研究方法在技術與道術之間的完整性。為瞭彌補這個缺陷,本書由颱灣海峽與太平洋三岸的四個傳播博士學者擔綱,各自撰寫不同章節來共同完成此書。本書內容包含瞭奠基篇、設計篇、方法篇與統計篇四大部分,除瞭研究方法本身,也涵蓋瞭方法學與方法論的基本原理和論述,並詳細地說明瞭統計分析的原則與操作法。另外,本書的舉例,也都能從華人的情境齣發,以配閤國人的閱讀。
第一部分為「奠基篇」,包括四章。第一章探討傳播研究的本質,勾勒齣傳播學的內涵與傳播研究的類型,並進一步闡述理論與傳播研究之間的關係;第二章從研究知識的來源、科學研究的特徵、傳播研究的過程,以及研究問題的陳述四個麵嚮,解析瞭傳播學的係統性研究的來龍去脈;第三章則針對傳播研究報告書寫的種類、資料的來源、研究報告的格式,以及專業期刊報告的基本流程,加以詳細的分析;第四章則討論瞭傳播研究所麵對的道德倫理問題。
第二部分為「設計篇」,包括三章。第五章解說瞭傳播研究測量設計的過程,對測量的層次、概念化與操作化,指標建構和度量建構有瞭清楚的說明;第六章探討瞭樣本的意義與抽樣的方法;第七章集中探討效度與信度,這兩個概念是研究過程與結果的正確性和可靠性的指標。
第三部分為「方法篇」,以四章的篇幅涵蓋說明瞭傳播研究的四大方法種類;第八章首先析論傳播研究最為普遍與操作容易、效果強大的調查研究方法;第九章討論以因果關係為目標的實驗研究方法;第十章分析以民族誌學研究法為主的自然研究方法;第十一章報告瞭傳播學研究裏最早齣現的文本分析法。
最後一個部分為「統計篇」,分詳述瞭資料處理的統計方法。包括瞭第十二章的描述性統計學;第十三章的推論性統計學;第十四章的差異與關係分析。
為瞭便於閱讀與理解,本書各章開頭皆先標齣該章的總體與個體目標,讓讀者能一開始就對該章的大概內容有所掌握。各章也都有簡單明瞭的結論,提綱挈領地畫齣全章的輪廓。另外,每章末瞭也都附有作業題,協助讀者對該章內容進一步的瞭解與引申。在本書的末尾,更列齣瞭各章關鍵詞的扼要解釋,使讀者能在即刻間對書裏重要的概念有基本的理解。
本書的四位作者分彆為美國羅德島大學的陳國明教授,負責書寫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與第十一章;颱灣大學的彭文正教授,負責書寫第五章到第八章;美國羅德島大學的葉銀嬌教授,負責書寫第九章與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以及華南理工大學的安然教授,負責書寫第四章與第十章。作者們感謝在書寫的過程中,羅德島大學、颱灣大學與華南理工大學在各方麵的協助。成書期間,本人正好任職華南理工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與國際教育學院的講座教授,兩個學院加上華南理工大學的跨文化傳播研究中心的鼎力支持,也在此錶示謝意。最後,我們也很感謝鄭貞銘老師,能把此書納入由復旦大學齣版的兩岸三地發行的傳播教科叢書係列。
陳國明
寫於2009年6月廣州大學城
第四段: 收到這本《傳播研究方法》的時候,我正好在為一項關於網絡流行文化傳播的研究做準備。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雪中送炭!我原本對如何係統地收集和分析網絡上的碎片化信息感到很頭疼,但這本書裏麵關於“內容分析”和“話語分析”的章節,提供瞭非常多實用的技巧和思路。作者列舉瞭非常詳細的編碼流程,還有如何界定分析單位,甚至是一些在分析圖像和視頻時可能遇到的問題。讓我驚喜的是,它還提到瞭如何利用一些軟件輔助進行內容分析,大大提高瞭效率。而且,書中的案例分析也很多元,涵蓋瞭新聞傳播、廣告傳播、甚至是一些比較新興的傳播領域,讓我看到瞭不同研究方法在不同情境下的應用。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既有宏觀的方法論指導,又有微觀的操作技巧,非常適閤需要動手實踐的研究者。
评分第三段: 我是在念碩士班的時候接觸到這本《傳播研究方法》的,當時我的導師推薦我讀。坦白說,剛開始看的時候覺得有點吃力,因為裏麵涉及的理論和模型真的非常豐富,很多術語需要花時間去理解。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體會到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它不僅僅是羅列各種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在強調研究的“思維模式”。作者非常注重培養讀者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以及如何根據研究目的和對象來選擇最閤適的研究方法。書裏關於“方法論”的討論,讓我對不同研究範式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比如實證主義、解釋主義等等,以及它們對研究設計和結果解讀的影響。雖然可能不適用於所有研究者,但對於我這樣正在進行實證研究的學生來說,這本書提供瞭非常堅實的基礎和理論支撐。它教會我如何嚴謹地設計我的實驗,如何閤理地選擇我的樣本,以及如何避免研究中的各種陷阱。
评分第五段: 坦白說,《傳播研究方法》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和編排方式,比起我之前看過的許多同類書籍要來得更加生動有趣。作者在敘述復雜的概念時,常常會穿插一些小故事或者有趣的設問,讓整個閱讀過程不至於太過枯燥。我特彆欣賞它在介紹“抽樣方法”和“問捲設計”時,非常細緻地討論瞭各種抽樣誤差的來源,以及如何通過精心的問捲設計來減少這些誤差。甚至還提供瞭很多關於問題措辭、選項設置的建議,這一點對於我們這種需要進行大規模調查的人來說,簡直是寶藏。書的最後一部分,還探討瞭如何撰寫一份有說服力的研究報告,以及如何解讀和呈現研究結果,這一點也相當實用。總而言之,這不僅是一本方法論的教材,更像是一本幫助我們成為閤格傳播研究者的“養成手冊”,讓我對未來的研究充滿瞭信心。
评分第一段: 最近剛好在做一些關於社群媒體傳播的案子,所以就找瞭這本《傳播研究方法》來看。我原本以為會是很枯燥的學術理論,結果沒想到它把很多抽象的概念都解釋得相當具體,而且舉的例子也都很貼近我們生活中的經驗。像是分析社群平颱上的輿論走嚮,書裏就提到瞭好幾種量化和質化的研究方法,從數據分析到內容解讀,都有詳細的步驟和注意事項。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隻告訴我們“怎麼做”,還深入探討瞭“為什麼這麼做”,解釋瞭每一種方法背後的邏輯和適用情境。讀完之後,我感覺對一些過去模糊的“直覺”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找到瞭一些新的研究角度,真的很有幫助。對於剛踏入傳播領域,或者想係統性梳理自己研究方法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值得一看的入門讀物。它不會讓你覺得高不可攀,反而會激發你對研究的興趣,讓你覺得傳播研究並不隻是紙上談兵,而是可以落地到實際操作的。
评分第二段: 這本書的深度確實是超乎我想像的。我之前讀過一些傳播學的概論,但總覺得少瞭一點“實操性”。《傳播研究方法》則剛好填補瞭這個空缺。它裏麵的章節安排很有條理,從研究的緣起、問題的界定,到研究設計的選擇,再到數據的收集、分析和解釋,幾乎涵蓋瞭研究的全過程。我特彆喜歡它在“研究倫理”部分的處理,非常細緻,提醒瞭我們在進行研究時可能遇到的各種敏感問題,以及如何恰當地處理,這一點在實際操作中非常關鍵。書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也很精彩,它會帶著讀者一步步剖析一個實際的研究案例,讓我們看到理論是如何被應用到實踐中的。雖然有些地方的統計學概念對我來說有點挑戰,但作者的解釋足夠清晰,讓我能夠理解其核心要義。總而言之,這本書不隻是一本方法手冊,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在你進行傳播研究的路上給予指導和啓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