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研究方法》是华人社会第一本由身居台湾、中国大陆、与美国的四位华人传播学者共同书写,可算是目前华人传播学界最为完善的传播研究方法教科书。本书内容包含了奠基篇、设计篇、方法篇、与统计篇四大部份,除了研究方法本身,也涵盖了方法学与方法论的基本原理和论述,并详细地说明了统计分析的原则与操作法;举例方面,也都能从华人社会的角度出发,以配合华人的阅读。整合起来,可让读者在井然有序的编排与精简扼要的解说情境下,窥览到一个完整的传播研究方法全貌,以及习得传播研究的操作技术。本书很适合对社会科学,尤其是传播学,研究有兴趣的学生、学者与实务界人士使用。
作者简介
陈国明
美国肯特州立大学(Kent State University)传播学博士,目前为罗德岛大学(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传播学系教授。曾获1987年美国国家传播学会(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国际与文化间传播组杰出博士论文奖。
彭文正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公共政策与管理学硕士,新闻与大众传播学博士。现任教于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教授研究方法、统计学、电视新闻与新媒体研究。
叶银娇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University of Alabama)传播学博士学位,目前为美国罗德岛大学(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传播学系助理教授。
安然
英国雷丁大学(The University of Reading)多元文化教育博士,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
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新世纪华人新闻传播大系」总序 i
丁 序 v
前 言 vii
作者简介 xi
Part 1 奠基篇
Chapter 1 传播研究的本质
第一节 什么是传播学
第二节 传播研究的类型
第三节 理论与传播研究的关系
结 论
Chapter 2 传播研究的过程
第一节 研究知识的来源
第二节 科学研究的特征
第三节 传播研究的过程
第四节 研究问题的陈述
结 论
Chapter 3 传播研究报告的书写
第一节 研究报告的种类
第二节 研究报告资料的来源
第三节 研究报告的格式
第四节 期刊研究报告的流程
结 论
Chapter 4 传播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一节 传播研究伦理的本质
第二节 传播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三节 传播研究的伦理原则
第四节 传播研究的伦理法则
结 论
Part 2 设计篇
Chapter 5 传播研究的测量设计
第一节 测量的意义与逻辑
第二节 理论的定量与测量
第三节 测量的层次
第四节 问卷问题形式与量表建构
结 论
Chapter 6 传播研究的样本处理
第一节 抽样的概念与定义
第二节 随机抽样原理
第三节 随机抽样方法
第四节 非随机抽样方法
结 论
Chapter 7 传播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第一节 实证分析的准确度
第二节 信度的种类与评估
第三节 效度的种类与评估
第四节 信度与效度的增进
结 论 217
Part 3 方法篇 221
Chapter 8 调查研究方法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目的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种类
第三节 访谈执行与管理
第四节 调查访问新趋势
结 论
Chapter 9 实验研究方法
第一节 实验研究方法
第二节 实验研究方法步骤
第三节 实验研究方法设计
第四节 实验法的外在效度
结 论
Chapter 10 自然研究方法
第一节 自然研究方法的本质
第二节 自然研究方法的资料处理
第三节 自然研究方法的效度与信度
结 论
Chapter 11 文本分析方法
第一节 文本分析的本质
第二节 内容分析法的本质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的操作
第四节 内容分析的效度与信度
结 论
Part 4 统计篇
Chapter 12 描述性统计学
第一节 数列及资料分布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集中趋势指数
第三节 离散趋势指数
第四节 抽样分配
结 论
Chapter 13 推论性统计学
第一节 参数估计
第二节 假设检定
结 论
Chapter 14 差异与相关分析
第一节 差异分析
第二节 相关分析
结 论
关键词汇
参考书目
附 录
新闻教育的「是」与「不是」──「新世纪华人新闻传播大系」编后
序
提到方法,就不禁联想到庄子《南华经.养生主》一篇里「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一把刀,用了十九年,宰过数千头牛,但刀刃却仍然锋利如初,丝毫未损。他在为梁惠王宰牛时,举手投足之间,噼噼拍拍直响,刀子一动,牛的骨与肉就哗啦一声分得清清楚楚,刀声与骨肉分离声不仅合乎音乐的节拍,连他的举手投足也竟然与桑林乐章的舞步和经首乐章的韵律吻合。正是因为他能神乎其技,刀刀中节,以无厚的刀刃入骨骼的间隙,因此能游刃有余。而且成事后,「提刀而立,为之而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刀行有道,态度潇洒谨慎,成果完美。
学术研究的方法,就是庖丁手中的那把刀与使刀之道。如先贤所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把问题解决或把事情办好,首先必须配备锐利的工具,然后步步为营,以克艰辛,以利行事。虽然「方法」一词在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子的〈天志〉篇里就已出现,其涵义从度量方形之法,也逐渐延伸到完成事情的手段与途径,可惜的是,在学术研究方法方面,中国在近两个世纪来,远远落后西方的发展,尤其是属于科学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落后,意味着学术发展的落后。直到改革开放后,学术界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开始了急起直追的奋斗。本书就是针对国内的这个潮流,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完整地讨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国内虽然近年来已陆续出版了传播研究方法的书籍,但几乎都是翻译西方学者的着作,在内容取舍方面无法照顾到不同文化具有不同传播形态的需求。纵使有国内学者的着作,也都残缺不全,无法顾及研究方法在技术与道术之间的完整性。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本书由台湾海崃与太平洋三岸的四个传播博士学者担纲,各自撰写不同章节来共同完成此书。本书内容包含了奠基篇、设计篇、方法篇与统计篇四大部分,除了研究方法本身,也涵盖了方法学与方法论的基本原理和论述,并详细地说明了统计分析的原则与操作法。另外,本书的举例,也都能从华人的情境出发,以配合国人的阅读。
第一部分为「奠基篇」,包括四章。第一章探讨传播研究的本质,勾勒出传播学的内涵与传播研究的类型,并进一步阐述理论与传播研究之间的关系;第二章从研究知识的来源、科学研究的特征、传播研究的过程,以及研究问题的陈述四个面向,解析了传播学的系统性研究的来龙去脉;第三章则针对传播研究报告书写的种类、资料的来源、研究报告的格式,以及专业期刊报告的基本流程,加以详细的分析;第四章则讨论了传播研究所面对的道德伦理问题。
第二部分为「设计篇」,包括三章。第五章解说了传播研究测量设计的过程,对测量的层次、概念化与操作化,指标建构和度量建构有了清楚的说明;第六章探讨了样本的意义与抽样的方法;第七章集中探讨效度与信度,这两个概念是研究过程与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的指标。
第三部分为「方法篇」,以四章的篇幅涵盖说明了传播研究的四大方法种类;第八章首先析论传播研究最为普遍与操作容易、效果强大的调查研究方法;第九章讨论以因果关系为目标的实验研究方法;第十章分析以民族志学研究法为主的自然研究方法;第十一章报告了传播学研究里最早出现的文本分析法。
最后一个部分为「统计篇」,分详述了资料处理的统计方法。包括了第十二章的描述性统计学;第十三章的推论性统计学;第十四章的差异与关系分析。
为了便于阅读与理解,本书各章开头皆先标出该章的总体与个体目标,让读者能一开始就对该章的大概内容有所掌握。各章也都有简单明了的结论,提纲挈领地画出全章的轮廓。另外,每章末了也都附有作业题,协助读者对该章内容进一步的了解与引申。在本书的末尾,更列出了各章关键词的扼要解释,使读者能在即刻间对书里重要的概念有基本的理解。
本书的四位作者分别为美国罗德岛大学的陈国明教授,负责书写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与第十一章;台湾大学的彭文正教授,负责书写第五章到第八章;美国罗德岛大学的叶银娇教授,负责书写第九章与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以及华南理工大学的安然教授,负责书写第四章与第十章。作者们感谢在书写的过程中,罗德岛大学、台湾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在各方面的协助。成书期间,本人正好任职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国际教育学院的讲座教授,两个学院加上华南理工大学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的鼎力支持,也在此表示谢意。最后,我们也很感谢郑贞铭老师,能把此书纳入由复旦大学出版的两岸三地发行的传播教科丛书系列。
陈国明
写于2009年6月广州大学城
第四段: 收到这本《传播研究方法》的时候,我正好在为一项关于网络流行文化传播的研究做准备。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原本对如何系统地收集和分析网络上的碎片化信息感到很头疼,但这本书里面关于“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的章节,提供了非常多实用的技巧和思路。作者列举了非常详细的编码流程,还有如何界定分析单位,甚至是一些在分析图像和视频时可能遇到的问题。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提到了如何利用一些软件辅助进行内容分析,大大提高了效率。而且,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很多元,涵盖了新闻传播、广告传播、甚至是一些比较新兴的传播领域,让我看到了不同研究方法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既有宏观的方法论指导,又有微观的操作技巧,非常适合需要动手实践的研究者。
评分第一段: 最近刚好在做一些关于社群媒体传播的案子,所以就找了这本《传播研究方法》来看。我原本以为会是很枯燥的学术理论,结果没想到它把很多抽象的概念都解释得相当具体,而且举的例子也都很贴近我们生活中的经验。像是分析社群平台上的舆论走向,书里就提到了好几种量化和质化的研究方法,从数据分析到内容解读,都有详细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只告诉我们“怎么做”,还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么做”,解释了每一种方法背后的逻辑和适用情境。读完之后,我感觉对一些过去模糊的“直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找到了一些新的研究角度,真的很有帮助。对于刚踏入传播领域,或者想系统性梳理自己研究方法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一看的入门读物。它不会让你觉得高不可攀,反而会激发你对研究的兴趣,让你觉得传播研究并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可以落地到实际操作的。
评分第三段: 我是在念硕士班的时候接触到这本《传播研究方法》的,当时我的导师推荐我读。坦白说,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有点吃力,因为里面涉及的理论和模型真的非常丰富,很多术语需要花时间去理解。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体会到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罗列各种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在强调研究的“思维模式”。作者非常注重培养读者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以及如何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来选择最合适的研究方法。书里关于“方法论”的讨论,让我对不同研究范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实证主义、解释主义等等,以及它们对研究设计和结果解读的影响。虽然可能不适用于所有研究者,但对于我这样正在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和理论支撑。它教会我如何严谨地设计我的实验,如何合理地选择我的样本,以及如何避免研究中的各种陷阱。
评分第二段: 这本书的深度确实是超乎我想像的。我之前读过一些传播学的概论,但总觉得少了一点“实操性”。《传播研究方法》则刚好填补了这个空缺。它里面的章节安排很有条理,从研究的缘起、问题的界定,到研究设计的选择,再到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解释,几乎涵盖了研究的全过程。我特别喜欢它在“研究伦理”部分的处理,非常细致,提醒了我们在进行研究时可能遇到的各种敏感问题,以及如何恰当地处理,这一点在实际操作中非常关键。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也很精彩,它会带着读者一步步剖析一个实际的研究案例,让我们看到理论是如何被应用到实践中的。虽然有些地方的统计学概念对我来说有点挑战,但作者的解释足够清晰,让我能够理解其核心要义。总而言之,这本书不只是一本方法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进行传播研究的路上给予指导和启发。
评分第五段: 坦白说,《传播研究方法》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编排方式,比起我之前看过的许多同类书籍要来得更加生动有趣。作者在叙述复杂的概念时,常常会穿插一些小故事或者有趣的设问,让整个阅读过程不至于太过枯燥。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抽样方法”和“问卷设计”时,非常细致地讨论了各种抽样误差的来源,以及如何通过精心的问卷设计来减少这些误差。甚至还提供了很多关于问题措辞、选项设置的建议,这一点对于我们这种需要进行大规模调查的人来说,简直是宝藏。书的最后一部分,还探讨了如何撰写一份有说服力的研究报告,以及如何解读和呈现研究结果,这一点也相当实用。总而言之,这不仅是一本方法论的教材,更像是一本帮助我们成为合格传播研究者的“养成手册”,让我对未来的研究充满了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