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政治经济学名家席勒用心二十余载,通过「文化」与「劳动」两组关键词,书写《传播理论史》,深具理论与实务的启发,寓意深远,垂之长久。
作者将传播理论的发展,放置在世界史与社会脉络中考察,美国的生产者共和论、传播行为研究、从杜威至米尔士的论说贡献及缺陷,一应纳入检视;排比美国的大众文化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进而对照文化(传媒)帝国主义的说法,以及文化研究的原初意旨及其日后演变。
欧洲大陆的结构、后结构与后现代派别,乃至于哈伯玛斯与政治经济学的亲合与分歧关系,席勒以其见解,多有提纲挈领地对话。席勒主张以「生产力劳动」克服劳心劳力之分,(非)薪资劳动及家务与阅听人的有偿及无偿劳动,均应纳入,借此才能建构「文化的劳动理论」。
作者简介
知名传播学者
尤其在传播政治经济学为举足轻重的学者
译者简介
冯建三
政治大学新闻系学士、硕士,英国Leicester 大学博士,现任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编辑委员、台湾媒体观察基金会与媒体改造学社成员。教学科目包括「传播政治经济学」、「当代大?传播问题」、「电影史与政策」、「区域传播问题研究」等。着有 《 广电资本运动的政治经济学》(1995)等六本书及学术论文数十篇,(合作)翻译《 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 (Raymond Williams, 1974/1992)、《传播政治经济学》(Vincent Mosco, 1996/ 1998)、《 问题媒体:21世纪美国传播政治 》(Robert McChesney,2004/2005 )、《论市场社会主义》(John Roemer, 1994/ 2005)与 《传媒、市场与民主》(Edwin Baker, 2002/2008)等十六本,业余时间投入于古巴研究,个人网址:www3.nccu.edu.tw/ ~ jsfeng。
罗世宏
政治大学新闻系学士、硕士,英国伦敦政经学院媒体传播博士,现任中正大学传播学系暨电讯传播研究所副教授。研究兴趣包括传播政治经济学、通讯传播政策、中国传媒研究、传播与社会理论。除了学术生活之外,亦常参与公民社会民主运动与公共生活,关注台湾社会民主与媒体结构改造议题,曾任媒体改造学社召集人。参与翻译的书籍包括《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Severin & Tankard)、《 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 》(Chris Barker )、《 质性资料分析 》(Bauer & Gaskell)、《 问题媒体:21世纪美国传播政治 》(Robert McChesney )。
序
对准备考或是已经考上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生来说,这本严肃有深度的书,可以让读者对传播理论,有完全不一样的认识。
传播政治经济学通常被归类为较为「左派」,所探讨的主题也不仅限于传播本身,更扩及到社会与文化。在本书中,作者不仅检视传播本身,更讨论「传播」与「劳动」这个鲜少在传播教科书中出现的命题,让新闻传播研究有新的面向。
本书强调唯有从具有生产力的劳动(productive labor)这个概念,也就是从人的自我活动具有兼容并蓄及整合的性质来构成自身的认知,传播研究才能开始发展。
这本书的书名《传播理论史:回归劳动》光是读起来就很有深度,感觉是一本会让人陷入思考的书。我平常就喜欢看一些关于社会学、传播学领域的著作,尤其是那些能够触及社会根本性议题的书。这本书的标题“回归劳动”,让我立刻联想到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以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劳动价值是否还被充分认识和尊重。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传播理论的历史脉络与“劳动”这个概念联系起来的,这其中一定有非常精辟的分析。 想象一下,在传播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从早期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简单线性模型,到后来对媒介的更复杂、更具批判性的解读,每一种理论的出现,背后都折射出当时社会对信息传播的理解、对权力结构的认识,以及对个体在社会中角色的定位。而“劳动”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在信息生产、传播、接受以及意义建构的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被异化,还是被赋权?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 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否会探讨在数字时代,劳动形态的转变对传播理论产生了哪些新的挑战和思考?比如,我们现在常说的“用户生成内容”,这其中的“生产”行为,是否也应该被视为一种劳动?这种劳动在价值上如何衡量?它又如何影响着传统媒体和内容生产者的地位?这本书的“回归劳动”视角,或许能为理解当下信息社会中的权力关系和价值分配提供一种全新的解读框架。 我设想,这本书的论述可能不仅仅局限于理论梳理,更会带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作者会不会通过梳理传播理论史,来批判当下社会中一些忽视劳动价值、过度强调资本或技术的倾向?例如,在媒体产业中,创意工作者、技术人员、甚至是一线记者,他们的劳动成果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和尊重?“回归劳动”或许是一种呼唤,呼唤我们重新审视传播活动背后的劳动价值,以及传播媒介在社会分工和价值分配中的作用。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产生了一种期待,一种对深度和原创性的期待。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如何将传播学与其他学科,例如经济学、社会学、劳动研究等进行跨界对话,从而构建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传播理论图景。尤其是“回归劳动”这个主题,如果能够做得足够深入和扎实时,这绝对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甚至改变我看待信息社会方式的重要著作。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作者是如何用文字将这些想法串联起来的。
评分《传播理论史:回归劳动》这个书名,乍听之下,会让人觉得它可能是一本比较偏重理论建构的书。我平常接触传播学,更多的是在研究其在社会中的实际应用,比如营销传播、公共关系、甚至是网络社群的运作。所以,对于“劳动”这个概念在传播理论史中的“回归”,我充满了好奇。 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可能是在对传播理论的演变进行一番深刻的审视,试图从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视角切入。我们知道,传播理论发展至今,经历了无数次的范式转换,从最初的线性传播模型,到后来的互动式、议题设置,再到文化研究、批判理论的兴起,每一种理论的背后,都隐含着对传播主体、客体以及过程的理解。那么,“劳动”作为一个最基础的人类活动,它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是单纯的“生产”者,还是被动的“加工”者? 我特别好奇,作者会不会将“劳动”的概念,从狭义的体力或脑力劳动,扩展到更广义的意义。比如,在信息时代的语境下,我们所说的“参与”,所说的“互动”,甚至是我们每天在社交媒体上的“点赞”、“评论”,这些行为是否也包含着某种形式的“劳动”?这些“劳动”在传播活动中,如何被计算?又如何影响着信息流动的方向和内容的生成? 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媒介内容生产的微观分析,例如,记者撰写一篇报道,编辑编排一份报纸,甚至是一个博主制作一条视频,这些过程中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所承担的风险,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这些“劳动”的价值,在当前的传播生态中是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回归劳动”是不是一种对当下信息传播中,某些被忽视或被贬低的劳动形式的重新肯定?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一些关于传播伦理和产业结构的深入讨论。如果传播的本质在于劳动,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那些利用信息不对称、剥削劳动者来牟取暴利的商业模式?“回归劳动”或许也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批判现有传播产业弊病的有力武器,帮助我们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健康的传播生态。
评分《传播理论史:回归劳动》这书名,听起来就不是那种能轻松看完的书,但正因为如此,反而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很多看似高深的理论,最终都能回归到最朴实的生活经验和人类活动上来,而“劳动”无疑是其中最基础、最根本的一个。 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梳理传播理论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时,始终将“劳动”这个视角贯穿始终的。我们都知道,传播理论经历了从早期的关注信息传递的效率,到后来对媒介的社会文化功能,再到对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批判。那么,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那些从事信息生产、加工、传播的人们的“劳动”,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被简化,还是被忽视? 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从历史的长河中,选取那些关键性的传播理论和思想家,然后去挖掘他们理论中与“劳动”相关的线索。比如,一些早期关于大众传播的理论,在讨论信息的影响力时,是否也隐含着对传播生产者劳动价值的某种预设?而像麦克卢汉这样对媒介本身进行深刻洞察的学者,他的理论又如何看待劳动与媒介之间的关系? “回归劳动”这个概念,让我联想到,作者可能是在批判当前社会中,某些过度强调技术、资本,而忽视了劳动者价值的现象。在数字时代,内容生产的门槛似乎降低了,但背后付出的劳动,无论是创造力、专业知识,还是时间精力,其价值是否也相应地被稀释了?这本书是不是在呼唤我们重新认识和尊重传播活动中的劳动价值?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跨学科的视角,将传播理论、劳动研究、经济学甚至哲学中的相关思想融汇贯通,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关于传播的理解。我希望它不仅能让我们了解传播理论的历史,更能启发我们去思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劳动在传播过程中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和评价这些劳动。
评分看到《传播理论史:回归劳动》这个书名,第一反应是它跟我们平常理解的传播理论好像有点不一样,不是那种单纯梳理各种学派和理论的教科书。我比较关注社会议题,尤其是在台湾,我们对新闻自由、媒体伦理、信息的可信度这些都很敏感。所以,当看到“回归劳动”这个词时,我脑子里立刻就联想到,是不是在讨论媒体从业人员的辛苦,或者是信息生产背后的付出。 我想象中的这本书,可能会从传播理论的源头开始,比如早期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那些讨论,是不是那时候就有人在关注信息生产者的“劳动”?然后一路发展到后来的媒介批判、文化研究,这些理论的演进,背后是否有劳动力的身影?作者会不会去挖那些被主流理论忽略掉的、关于信息生产者本身的声音和处境? 而且,“回归劳动”也可能是在反思,在我们这个时代,信息好像是免费的,内容随处可见,但这一切的背后,到底是谁在劳动?是记者、编辑、内容创作者,还是那些辛苦运营平台的人?他们付出的劳动,在价值链中处于什么位置?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信息传播活动中那些隐形的劳动,以及这些劳动对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它不只是空泛的理论探讨,而是能够与我们身处的台湾社会现实产生连接。比如,我们经常听到关于媒体的“内容农场”现象,或者是有偿新闻的争议,这些背后是不是都和“劳动”的价值被扭曲有关?作者会不会借传播理论史的梳理,来揭示这些现象的深层原因,并且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之道? 总而言之,《传播理论史:回归劳动》这个书名,让我感觉它很有批判性,也很接地气。它不是在高高在上的讲理论,而是在提醒我们,所有的信息和传播,背后都是人的劳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们一些关于信息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全新思考,尤其是在台湾这样一个信息非常发达但同时也面临很多挑战的社会里。
评分《传播理论史:回归劳动》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因为它听起来不像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带有一种对现实的触碰,对根本性的追问。我平常对社会学、传播学有很大的兴趣,尤其喜欢那种能够启发思考、看到事物本质的书。 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传播理论史”和“回归劳动”这两个概念连接起来的。在我的理解中,传播理论的演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对社会、对权力、对信息如何运作的认识变化。而“劳动”,作为人类社会最基础的活动,它在信息生产、传播、接受的每一个环节,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我想象,作者可能是在梳理传播理论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将视角拉回到“劳动”这个核心上来。比如,早期关于“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的传播效果理论,是否忽略了信息生产者自身的劳动?而后期兴起的批判性传播理论,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触及到了劳动被异化的议题?“回归劳动”或许是一种更直接、更根本的回溯,去考察劳动在传播活动中的真实地位。 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不会探讨在信息时代,“劳动”的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传播理论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例如,用户生成内容(UGC)的兴起,它是否是一种新的劳动形式?这种劳动如何被资本化?又如何影响着传统媒体的劳动模式?“回归劳动”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在看似免费的信息洪流中,那些被隐藏的劳动和价值。 这本书的“回归劳动”视角,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仅仅是对理论史的梳理,更可能带有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作者会不会借此来反思,当下社会中是否存在对劳动价值的忽视,甚至是对劳动者的剥削?在传播领域,那些创造内容、传递信息的人,他们的付出是否得到了应有的承认和回报?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框架,让我们重新审视传播活动背后的人性与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