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尼考特,戰後英國最具原創性的精神分析師
在討人喜愛的麵具下隱藏的,究竟是個什麼樣的靈魂?
洛德曼引領讀者深入內裏,層層掘齣
他的故事、他的愛欲、他的憾恨和他的思想
溫尼考特,這位牽著泰迪熊的小掌登上精神分析殿堂的淘氣叔叔,一直以來都予人溫和、靈活、歡快甚至「完美無缺」的公眾形象(他皺巴巴的衣著和東倒西歪的坐姿除外)。錶麵上他似乎總是無憂無慮地生活在幸福的光環下,擁有無懈可擊的童年和燦爛奪目的學術成就。但是,私底下的他,真的是這樣嗎?
本書作者洛德曼醫師經多方奔走訪查及詳閱大量資料,為我們拼貼齣一幅帶灰調、或許不甚完美的溫尼考特畫像:平靜的英國鄉間童年、與完美到近乎聖人的父親和憂鬱的母親間耐人尋味的親子關係、永遠進不去美麗卻古怪的第一任妻子內心世界的隱痛,以及曆經煎熬後跨越道德界綫,與知他甚深的第二任妻子圓滿和諧的婚姻生活。
現實生活中的溫尼考特孩子氣、優柔寡斷卻又叛逆、對錢沒概念,還常唆使員工跑腿代辦私務;但在學術成就上,愛玩的性格引發瞭源源不絕的創造力,天生反骨造成瞭他思想上的絕不受製於權威,也使他成為英國戰後極少數在吸納大量剋萊恩派的理論精髓後,仍能擺脫箝製、創發齣自己獨到見解的精神分析理論傢。我們可以說,他的「不完美」成就瞭他,也讓我們因此享有這位充滿創意與勇氣的分析師,那豐饒而不受限製的心靈。
本書除以大量篇幅探討溫尼考特的思想脈絡外,另兼論瞭英國精神分析學會的發展史和幾位重量級人物間的權力糾葛,包括梅蘭妮.剋萊恩、安娜.佛洛伊德、詹姆士.史崔齊、恩斯特.瓊斯和瑪殊.汗等人的恩怨情仇,書末並附溫尼考特曆年作品完整列錶,深具參考價值。
本書特色
第一本關於兒童精神醫學大師溫尼考特生平的全景式描繪,深入而完整
醫生作傢王浩威審閱、兒童精神科周仁宇醫師、邱顯智醫師專文作序推薦
作者簡介
羅伯.洛德曼 F. Robert Rodman, M.D.
1934年二月三日齣生,在哈佛大學完成學士學位後,於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取得醫師資格。
洛德曼醫師是美國知名的精神分析師,曾為紐澤西普林斯頓尖端精神分析研究學會的成員,並在加州比佛利山執業。他對溫尼考特的熱誠推動瞭溫氏的教學演講、臨床研究和論文等相關資料的齣版,並曾受剋萊兒.溫尼考特請託,以詮釋性的角度編輯溫尼考特書信集《隨興的錶達》(The Spontaneous Gesture, 1987),精闢見解令人嘆賞。
除擅長的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療外,洛德曼醫師亦勤於筆耕,他是《還沒死去:一份迴憶錄》(Not Dying: A Memoir)與《讓希望存活:成為一位心理治療師》(Keeping Hope Alive: On Becoming a Psychotherapist)二書作者。這部資料浩繁的《溫尼考特這個人》,亦是他窮盡多年時間飛往各處進行訪談,加上閱覽大量文獻,再與個人見解細細織就後,纔完成的作品。
2004年十一月十五日,在《溫尼考特這個人》齣版後隔年,洛德曼醫師即因中風引起的併發癥,於加州聖塔莫尼卡逝世,享年七十歲。
導讀 一本傳記的許多種讀法
I. 詩人溫尼考特
我們應該怎樣去閱讀《溫尼考特這個人》這一本傳記式的思想介紹呢?
溫尼考特這樣的一個名字,所代錶的思想和態度,對於心理專業的人士來說是一個嶄新的世界(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將專業的許多領域講得更清楚、更有感受力);對於非專業的讀者來說,閱讀他作品過程中覺知到他思想的原創性和詩意的錶達方式,所帶來的不隻是心理學或精神分析的專業知識,更多的甚至是一種看世界的方式。
溫尼考特的作品在精神分析世界裏,原本就是一種特殊的存在。他的這種處境經常讓人聯想到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這位十九世紀末齣生的大思想傢。當年,本雅明被介紹到颱灣(最初介紹到英美世界時亦同樣)是放在社會學法蘭剋福學派的諸君子之間。這樣的併列是十分突兀的:一群高度理性語言的理論傢中,忽然夾雜一位詩人。同樣的情形也齣現在溫尼考特身上:精神分析在佛洛伊德後,語言愈來愈理論也愈艱澀的發展中,忽然齣現一位感性而浪漫的詩人。
本雅明也好,溫尼考特也好,稱他們是詩人並不是貶抑他們在理論上的成就。他們都是在哲理的探索過程中,比彆人更早去思考一些與眾不同的範圍,是理性語言的邏輯不容易觸及的,於是不約而同地採取瞭一種詩意語言以追求比較可能的準確錶達。讀他們的作品就像讀好詩一樣,乍看是十分淺顯的文字,但閱讀起來似乎彆有蹊蹺,每一次都有不同層次的領悟。
我自己是在專業的路途上,與當年的夥伴共同摸索前進時,早早就遇見溫尼考特的思想和作品的。當時不知怎地,自己就被吸引瞭。這幾年纔慢慢瞭解這其中的一些原因,譬如,詩的(poetic)知識狀態對個人造成的影響是無法想像的。
II. 遇見溫尼考特
大學將畢業時,七○末八○初將解嚴的颱灣,許多西方後六○年代的思潮開始偷渡進來,特彆是來自歐陸的,我還記得當年還是醫學係五、六年級時,讀到廖仁義譯、巴托莫爾(Tom Bottomore) 寫桂冠齣版的《法蘭剋福學派》(The Frankfurt School)(1984),忽然覺得整個世界開瞭好大一扇窗給自己的一種奇妙感覺。當然,後來法國的結構主義與解構主義進來瞭,還有好多的像新左派、後馬剋斯、後現代、女性主義等等。在這些行列齣現的許多理論大師中,高舉著精神分析大旗的拉岡(Jacques Marie-Emile Lacan, 1901-1981)自己當然是特彆地注意。
拉岡的拗牙詰口是眾所皆知的。我不同領域的朋友組一個讀書會想把拉岡搞懂,這樣的行動是退伍前開始的,一直持續到開始在颱大醫院精神科擔任住院醫師。隻是,花瞭好大的力氣,包括在師大法語中心學瞭一年半的法文,這個充滿語言學和拓樸學的法國精神分析,似乎離我們眾人集體加起來的功力還是很遙遠。特彆是實務的經驗開始纍積,臨床所看到的現象離拉岡愈來愈遠,這條路也就不知不覺地停滯瞭。在住院醫師階段,當時颱灣心理學界或精神醫學界並沒有太多人講心理治療,更彆提精神分析。其實,那時陳展航醫師從美國梅寜哲診所迴來瞭,在榮總擔任主治醫師,應該是一位很好的求教對象。隻是,當時受到特剋(Sherry Turkle)《精神分析政治學:賈剋.拉岡和佛洛伊德的法國革命》(Psychoanalytic Politics: Jacques Lacan and Freud’s French Revolution)的影響(整個美國六○年代思潮看待佛洛伊德的方式亦是如此),對於安娜.佛洛伊德為首的自我心理學是十分主觀地不屑一顧的,也就沒想到去尋求和自我心理學息息相關的梅寜哲診所迴來的這位可能的老師。
當時一群住院醫師中,包括市療、桃療、榮總和颱大的,是經常一起聚會學習。我忘瞭是張凱理還是陳登義,找到瞭聖剋萊爾(Michael St. Clair)寫的《客體關係理論與自體心理學》(Object Relations and Self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現在已經是第四版瞭),推薦給大傢,忽然纔注意到英國精神分析的發展,知道有客體關係理論的存在。(當然,多年後纔知道:原來英國隻稱是剋萊恩學派 [Kleinians],而所謂客體關係理論 [object relations theory] 這名詞,其實是美國精神分析學派稱呼英國的方式。)
因為開始遇見英國的精神分析學派,纔開始知道剋萊恩(Melanie Klein)、費爾貝恩(Ronald Fairbairn)、溫尼考特、巴林(Michael Balint)、畢昂(Wilfred Bion)等人。
III. 分析我們的分析師
對於精神分析的人來說 ,有些人認為真正的分析師幾乎是無所不分析,覺得生活中的一切都應該精神分析地思考。這不是說見到任何一個人就開始分析,而是說,精神分析的思考方式就是他日常生活的思考方式。這樣的看法也許見仁見智。但是,如果我們所麵對的是一位精神分析師,以精神分析的思考來瞭解,反而是最恰當不過的。
溫尼考特傳記很多,而且是愈來愈多。我第一本讀到的是法國人剋蘭西(Anne Clancier)和卡馬諾維奇(Jeannine Kalmanovitch)所寫的《溫尼考特與自相矛盾》(Winnicott and Paradox)(1987年英譯本),1990年代在颱大精神科以溫尼考特為主題做總醫師學術演講,主要就參考這一本,再加上菲利普斯(Adam Philips)寫的《溫尼考特》(Winnicott, 1989),就綽綽有餘瞭。這位作者有很多書譯成中文,偏偏沒有這一本。(這兩本書的作者,剛好都和瑪殊.汗有關:前者是訪問瑪殊.汗,後者是接受瑪殊.汗分析。)後來又有雅各(Michael Jacobs)撰寫的《溫尼考特:客體關係理論代言人》(D. W. Winnicott,中文本由生命潛能齣版)一書和卡爾(Brett Kahr)的《傳記映像》(D. W. Winnicott: A Biographical Portrait)。愈來愈多的傳記,也愈來愈多的二手論述,似乎也顯現溫尼考特愈來愈被看到的重要性。
然而,直到《溫尼考特這個人》這本傳記的來臨,纔有所謂的「a full-sized biography」,不再隻是一兩百頁的簡介而已。作者羅伯.洛德曼(F. Robert Rodman)是1934年在波士頓齣生,哈佛大學及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畢業和訓練齣來的精神科醫師,後來在加州執業的精神分析師。他是溫尼考特到美國演講時,纔第一次注意到這一個人。溫尼考特去世後,他投入瞭溫氏書信的整理,成為以溫尼考特研究齣名的學者,也因此有瞭這本傳記。而作者也在書成後次年的2004年去世。
IV. 一本傳記的多種讀法
《溫尼考特這個人》的書寫策略是十分精神分析的。我們因此瞭解瞭溫尼考特的人生許多的為什麼,包括他理論中對母親角色的在乎,可能和他經曆瞭母親的憂鬱、與剋萊恩緊張的關係、第一任妻子精神病的完全退行,直到第二任妻子扶持式的接納都有關係。我們也瞭解瞭為何他是如此大器晚成?幾乎五十歲纔大量爆發齣他的原創力。雖然,嚴格地說,這隻是屬於作者一種假設性的推斷分析。但我們有瞭一種瞭解的方式瞭。
同樣地,透過這一本書,不隻可以看到溫氏這一個人如何形成,我們也看到英國學派的形成過程。特彆是做為精神分析的發展,英國幾乎是從一開始就和維也納息息相關的地方,英國同時也是佛洛伊德晚年告老安息之處。暸解英國的發展,我們更可以因此看到,如今在精神分析學習過程中遇到的許多製度是如何一步一步被建構齣來的。
相對於現在的精神分析界,早期的精神分析也許是還在摸索,也就有很多不同的嘗試。他們從早期分析自己、分析自己的子女和自己的姪兒女,到交換分析,到這本書中提到的關係,像瓊斯是邀剋萊恩來英國的人也是要她幫忙分析他子女的人,剋萊恩是督導溫尼考特的人也要求他分析她兒子等等。在這一種過程中,我們看到瞭精神分析界開始注意到界綫(boundary)的重要性,開始避免(甚至禁止)多重關係。
而英國精神分析界最特彆的,就是安娜.佛洛伊德(Anna Freud)和剋萊恩這兩位女性的戰爭。這本傳記雖然以描述溫尼考特的生平為主,卻因為他是夾在這一對立情勢中間的重要目睹者,甚至是這樣的對立同時也相當程度地影響瞭溫尼考特的理論發展。因此,在閱讀溫尼考特的傳記過程時,自然也看到瞭理解英國精神分析發展的另一個角度。
V. 溫尼考特這個人
溫尼考特在1896年齣生於英國普利茅斯,原本是一位小兒科醫師。1923年二十七歲那一年,他結婚、開業,同時也開始接受精神分析,日後成為英國開始有精神分析訓練後的第一批候選人。
當時英國精神分析的發展,先是剋萊恩在1926年來到英國,除瞭對英國産生巨大的影響,她自己同時也逐步發展齣日後影響至钜的理論。當剋萊恩理論漸成熟之際,另一位同樣戮力於兒童精神分析的安娜.佛洛伊德,也隨父親的避難而在1938年定居倫敦。從此,兩個人對兒童精神分析看法的分歧原本隻是隔海偶爾交戰,開始變成麵對麵的巷戰衝突。這場「兩位女士的戰爭」,當時雖然造成許多的緊張和對立,但放在曆史的現在來看,其實反而是促成精神分析的大豐收。(關於這次論戰的主要文獻,後來由沛兒.金 [Pearl King] 編輯成《佛洛伊德?剋萊恩之論爭》[The Freud-Klein Controversies],林玉華等人早已翻譯好,最近將由聯經齣版社齣版。)
溫尼考特在這樣充滿張力的環境下成為一位精神分析師。精神分析師的訓練剛好是最強調獨立成熟的人格,他的成長路程也就顯得特彆的不容易?或者說,要成長齣一個獨立而自在的人格原本就應該是不容易的,隻是他的成長不隻是在會談室內慢慢談齣來的,更多是在自己的傢庭生活和精神分析社群中。
在兩位女士展開論戰時,先有費爾貝恩、沛恩(Sylvia Payne)等錶示瞭堅持中立的態度。後來溫尼考特和海曼(Paula Heimann)也脫離剋萊恩一派,再加上新的流亡者巴林夫婦和佛剋斯(Michael Foulkes)。於是就有瞭英國精神分析獨立派(British Independent Group)或中間派(Middle Group)。
「獨立派」這樣的名稱,雖然是剋萊恩或安娜的人馬叫齣來的,其實頗為符閤溫尼考特當時雖然還沒流露齣來的反權威性格。他的這樣性格,後來發展成他重要理論之一的「反社會傾嚮」的討論。
除瞭「反社會傾嚮」,溫尼考特思想最廣為人知的觀念還有「扶持」(holding)、過渡客體(transitional object)、促長環境(fascilitating environment)、遊戲和現實(playing and reality)、塗鴉遊戲(squiggle)、自發示意(spontaneous gesture)等等。他的文章或演講所提到的觀念,甚至是一些自創的名詞,如今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用語瞭。
當然,在精神分析專業上,他的理論貢獻比這些名詞還更多。關於這一部分,正是作者在這一本乍看是傳記的作品中,真正想要呈獻給所有讀者的。
VI.《溫尼考特這個人》的中譯本
當年在颱灣,當一群將走嚮心理治療和精神分析的夥伴,遇到瞭英美的客體關係理論和自體心理學時,在這路途中其實是遇到其中的許多的大師。隻是,在這過程裏,誰遇上那一位大師,誰又不知不覺地投入另一位大師,其實是值得以後的曆史細細玩味的。
溫尼考特的作品夾雜在其他夥伴的作品中陸續在颱灣齣現。最先,在遠流齣版社精神分析經典係列的計畫中,原本屬於溫氏的有《成熟的曆程與促長的環境》和《遊戲與現實》,但終究是難産瞭。反而是林玉華在五南策劃的精神分析係列先齣版瞭溫尼考特的《客體關係兒童心理治療實例:皮皮的故事》(The Piggle)。後來纔由心靈工坊和財團法人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閤作,譯齣瞭《塗鴉與夢境》(Therapeutic Consultations in Child Psychiatry)、《二度崩潰的男人》(Holding and Interpretation)、《遊戲與現實》(Playing and Reality)三本理論書,心靈工坊隨後又另行齣版瞭溫尼考特在BBC的廣播閤集《給媽媽的貼心書:孩子、傢庭和外麵的世界》(The Child, the Family and the Outside World)。
洛德曼醫師的這本完整的傳記是由我提議,推薦吳建芝、簡意玲和劉書岑三位新生代醫師來翻譯的。當時,她們都是剛剛完成住院醫師訓練的精神科醫師,分彆正要專攻兒童精神醫學和精神分析的。感謝她們的投入,再加上心靈工坊的編輯細心而反覆的校對和編輯,纔有這一本書的完成。
對我自己而言,審閱完本書後,終於放下心裏的一塊大石頭。
想想過去這半輩子,投入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療的翻譯,不知不覺已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以後要再做這樣的事,可能沒機會,也沒精力和時間瞭。對於溫尼考特還沒譯成中文的其他重要作品,恐怕是有待來人瞭。
王浩威
精神科醫師、颱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
2010年9月
中文版推薦序一
看見、等待、思索
精神分析常讓人難以理解。分析師很少給建議,有時甚至少到被認為什麼也沒做。而溫尼考特這位精神分析師,在他繁多的著作以及豐富的人生裏,用瞭各種方式,闡釋這個做得少的道理。
他每篇文章都不長,讓人以為可以很快讀完,卻不由自主像被抓住似地不停思索。他總是能替讀者撐起一個思考的空間。在颱灣精神分析學會的讀書會裏,我們曾經花瞭半年的時間纔讀完他一篇十頁的論文。現在仍然迴味無窮。如果不是時間限製,肯定可以就那樣一直讀下去,然後新的思考還會不斷湧齣。像詩一樣,他的文字裏空間的壓縮和意義的延展同時發生。好像沒有告訴讀者什麼,但讀者卻有許多自己的發現。
基於他在小兒科以及兒童精神分析的臨床經驗,溫尼考特發錶瞭很多關於母親與嬰兒的論文。這些細緻深入又有說服力的觀點,影響瞭超過半世紀以來的心理治療,也開啓瞭嬰幼兒心理治療工作的可能性。但這樣一個徹底改變人們對母嬰關係看法的人,卻不斷強調,關於照顧嬰兒他根本什麼也不會;他會的,隻是在父母遇到睏難的時候,提供一個思考的空間。
他認為照顧嬰兒是一種預防工作,隻有齣瞭問題的時候人們纔會注意到這個工作的重要。母親為嬰兒所做的就是這樣。她沒有告訴嬰兒該做什麼,但在她懷裏,嬰兒得到保護與滿足。她時時刻刻想著嬰兒的狀態,擋掉可能的傷害,逐步在嬰兒可以承受的範圍裏把世界帶給嬰兒。雖然母親做瞭這麼多,但嬰兒感受到的,隻是一個安全的空間,並且在自己的步調裏成長。要到很久以後,他纔會知道母親曾經為他做過什麼。
溫尼考特的臨床經驗告訴他,許多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都不是平白而來,包括長大、存在感以及對世界的熱愛,這些都是早期母嬰關係的産物。如果我們知道母親為孩子撐起空間這件事有多麼重要,我們便也會知道必須有人為母親做同樣的事。有時這是丈夫和傢人的工作,有時是治療師的。
溫尼考特在社會的外在現實以及人們的內在世界裏,撐起瞭這樣的一個空間。在那裏麵,他看到個案、學生以及同袍的睏境,和他們一起思索,一起等待改變。他不會告訴他們該做什麼,隻是創造齣一個空間。這通常不會被視為什麼英雄事蹟,甚至從錶麵上看來什麼也沒做。但在空間裏的人,卻可能因此而得以喘息,得以感受生命。
是什麼樣的人生,讓溫尼考特可以得到這樣的體會?我在這個好奇裏,開始閱讀這本傳記。
周仁宇
兒童精神科醫師、精神分析師
2010年8月
中文版推薦序二
和溫尼考特相遇
中華民國八十年六月十五日,剛從陸軍少尉退伍沒多久,就到颱北市立療養院報到,接受精神科住院醫師的訓練。此時蔡榮裕醫師剛升上主治醫師,就帶領著我們一群第一年的住院醫師,一起閱讀心理治療的文章,共同討論精神分析的理論。直至當時,有關精神分析的漢文譯本,多是誌文齣版社在1970年代齣版的新潮文庫係列,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佛洛姆(Erich Fromm)、阿德勒(Alfred Adler)、荷妮(Karen Horney)、梅寜哲(Karl Menninger)、及榮格(Carl Jung)等零星的著作。這雖然無法和國內近二十年來精神分析多樣性的齣版內容相提並論,但卻是住院醫師共通的基礎。
在一次的課堂中,蔡醫師提到〈反移情裏的恨〉之觀念,並提到文章中的故事。溫尼考特曾在中途之傢,治療一個九歲的翹傢男孩。在一次會談中,詮釋男孩的畫作為:逃傢的行為是,在潛意識中拯救他傢的內部,並保存他的母親免於猛擊,同時也試圖逃離他充滿破壞者的內在世界。但治療沒有成功,他又如同以往地逃離中途之傢。一段日子後,他齣現在溫尼考特傢附近的派齣所,溫尼考特太太將他帶迴,一起過瞭三個月如地獄般的生活。在危急時,溫尼考特用身體的力氣,但不帶生氣或指責,將他拎到前門外,不論天氣或日夜。男孩可以按一個特殊的門鈴,他知道隻要他按瞭門鈴,他就可以重新進入屋內,而過去的事一句話也不用再說。溫尼考特在將他放在門外時,會告訴男孩,所發生的事讓溫尼考特恨他。這些話對男孩的進展顯重要,但對溫尼考特的重要性,在於讓他可以容忍此情境,而不會失控、不會發飆、不會謀殺這男孩。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溫尼考特,震撼至今。我常常在想,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做齣什麼樣的事。尤其是每當我討厭個案時,溫尼考特的身影就會浮現,讓我試圖癱瘓全身的肌肉,假裝不生氣和不指責地對個案說話,但卻蹦不齣「恨」這個字。
在這本傳記的第一部中,透過訪談和重要他人的信件,作者勾勒齣溫尼考特的成長背景。在第二部中,透過溫尼考特的信件和生活,作者探討溫尼考特作品背後的個人因素。作者讓我們讀到,溫尼考特的是小兒科醫師齣身,是英國精神分析學會第一批候選人,是男性的兒童精神分析師,一直持續地從事小兒科照會工作和精神分析,擅長廣播、演講、及寫作。從英國精神分析學會中間派(Middle Group) 的一員,到今日被視為獨立傳統(Independent tradition)的開創者,這一切,或許始於他九歲那年失去瞭迴憶夢的能力, 或許更源齣於溫尼考特母親的憂鬱;或許始於溫尼考特父親對衛理公會的投入,亦或許肇因於溫尼考特的母親無法忍受哺乳時的興奮感 。溫尼考特對母職的歌頌,明顯對比於忽略父職的盲點。 張凱理醫師曾提過,溫尼考特和寇哈特(Heinz Kohut)講的是同樣的東西,但一個在講母親,一個在講父親。
三位譯者都是新一代的精神科醫師,緻力於心理治療和精神分析的工作。今日的精神醫學,強調「精神疾病」的科學研究,而愈來愈失去「人味」瞭。溫尼考特曾談及預科工作的冷靜、全然無情地客觀研究活的組織,這一點是許多醫生齣身的分析師迴首過往時都會談論的。 我想,這也是許多精神科醫師的感受。希望這本傳記的齣版,會讓更多人有興趣去研讀溫尼考特的文章,更希望心靈工坊能再接再厲地齣版溫尼考特的《論文集:從兒科醫學到精神分析》(Collected Papers: Through Paediatrics to Psycho-Analysis)和《成熟的曆程與促長的環境》(The Maturational Proces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以促進英國精神分析學會獨立傳統的精神,在漢文世界的生根及繁衍。
我把偷來的珍珠,都註明齣處瞭。而更多的寶藏,則等待著讀者去發掘。雖然在許多他人的迴憶中,讓我們看到,溫尼考特不完美的一麵,畢竟分析師始終是一個人。
邱顯智
颱北市立聯閤醫院鬆德院區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兼主任
2010年八月八日,庚寅年六月二十八日煞北沖猴
說實話,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自我療愈的旅程。我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在與孩子相處時,總是顯得有些笨拙和不得其法,內心深處藏著一份莫名的恐懼,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害怕給孩子留下不好的影響。這本書就像一束溫暖的光,照進瞭我內心那些陰暗的角落。溫尼考特的語言雖然有時略顯晦澀,需要反復琢磨,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深沉的理解和同情,卻能輕易地穿透我的防禦。他談論到“客體關係”時,我開始反思自己與父母的關係,以及這些早年的經曆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現在的親子互動模式。他鼓勵我們去傾聽孩子“沒有說齣來的話”,去感受他們內在的需求,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錶麵的行為分析。這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誤解”,其實源於我們自身未被滿足的期待和未被處理好的情緒。通過閱讀,我開始學會放下那些不切實際的完美主義,不再將育兒視為一場“戰鬥”,而是更願意去享受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即使這個過程充滿瞭挑戰和不確定。這本書讓我明白,育兒的本質,並非是塑造一個“理想中的孩子”,而是幫助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而這個過程,也恰恰是父母自身走嚮成熟和完整的必經之路。
评分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抱有多大的期待,因為我對心理學理論並不算特彆精通,也擔心會遇到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然而,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溫尼考特的文字有一種奇妙的魔力,它不煽情,卻能觸動你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它不直白,卻能讓你在反復品味中豁然開朗。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他對“愛”的理解。他並沒有將愛描繪成一種純粹的給予,而是將其看作是一種動態的、相互構建的過程。他認為,真正的愛,是能夠容納對方的不完美,是能夠在矛盾和衝突中依然保持連接。這與我之前對愛的認知有著很大的區彆。他關於“失去”的論述,也讓我受益匪淺。他並沒有將失去視為一種終結,而是看作是一種轉化,一種讓我們更加珍視當下、更加懂得感恩的契機。通過這本書,我不僅在育兒方麵獲得瞭新的啓發,更重要的是,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重新思考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它像是一麵鏡子,讓我看到自己真實的模樣,也引導我去探索內心更深層的需求。這本書不是那種讀完就丟在一邊的書,而是會時不時地讓你迴想起其中的某些句子,並且在生活中找到它們的迴響。
评分我一直對心理學領域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關注那些能夠從更宏觀、更具哲學性的角度解讀人性的著作。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它沒有陷入枯燥的術語堆砌,也沒有提供生硬的理論框架,而是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復雜的心理概念滲透到日常生活和親子互動之中。溫尼考特對於“玩耍”的深入探討,讓我重新審視瞭孩子們的遊戲行為,不再僅僅將其視為消遣,而是看作是他們探索世界、建立自我認同、處理情緒的重要途徑。他提齣的“過渡性客體”概念,更是讓我恍然大悟,原來那些孩子依戀的玩偶、小毯子,承載著如此重要的心理功能。通過理解這些,我更能體會到孩子在分離焦慮時的無助,也更能找到安撫他們的恰當方式。此外,書中對於“空間”的討論,比如“在母親懷裏”的安全感,也給我帶來瞭深刻的啓發。它讓我思考,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更重要的是一個能夠讓他們感到被接納、被理解、被保護的心理空間。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認識孩子,也重新認識自己。它不是一本教你“怎麼做”,而是引導你“去理解”,去體會,去感受。
评分這本書我斷斷續續讀瞭將近兩個月,說實話,一開始我抱持著一種非常功利的心態去翻閱,想著從裏麵汲取一些“育兒經”或者“如何做一個好父母”的秘訣。但越往後讀,越發現它並非一本簡單粗暴的“工具書”,而更像是一次深入內心,與自己童年、與為人父母的種種焦慮、與生命本身進行一場溫柔而誠懇的對話。溫尼考特以一種極其細膩且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剖析瞭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鮮為人知的心理機製。比如,他關於“好的足夠好的母親”的論述,讓我反復咀嚼,不再苛求完美,而是開始理解並接納自身的局限性,也更加懂得如何去安撫孩子焦慮的內心。他並沒有給齣明確的“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種思考的框架,一種看待孩子、看待自己、看待親密關係的可能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並沒有迴避人性中那些“不那麼美好”的部分,比如孩子可能齣現的破壞性衝動,父母可能産生的挫敗感。相反,他將這些視為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並指導我們如何以一種支持性的方式去應對,而不是壓抑或否定。這讓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釋然,仿佛卸下瞭沉重的包袱。每次讀完一段,我都會停下來,迴憶自己的成長經曆,迴憶為人父母的點點滴滴,那些模糊的片段似乎都被點亮,讓我更加理解瞭自己和身邊的人。
评分坦白說,第一次接觸溫尼考特,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當時我正處於育兒的瓶頸期,感覺自己精疲力竭,卻依然無法讓孩子感到安心,也無法讓自己獲得成就感。這本書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盞燈,雖然它的光芒不那麼耀眼,卻足以驅散我內心的迷茫。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挫敗”的論述所吸引。溫尼考特並沒有迴避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挫摺和失望,而是強調瞭適度的“挫敗”對於孩子建立獨立性和適應能力的重要性。這讓我開始反思,我以往是不是過於保護孩子,不讓他們經曆任何不適,從而剝奪瞭他們學習如何應對睏難的機會。他的觀點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愛,並非是事事代勞,而是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讓他們有機會跌倒,然後再鼓勵他們自己站起來。這本書並沒有提供快速解決問題的“秘方”,而是倡導一種長期的、持續的、富有耐心和理解的陪伴。它讓我不再糾結於眼前的“問題”,而是更關注於孩子長遠的發展和內在的成長。閱讀這本書,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洗禮,讓我學會用一種更寬容、更溫柔的態度去麵對育兒的挑戰,也更學會去欣賞孩子身上那些細微而珍貴的進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