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尼考特这个人

温尼考特这个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F. Robert Rodman, M.D.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精神分析
  • 温尼科特
  • 对象关系
  • 儿童心理学
  • 人格发展
  • 母婴关系
  • 临床心理学
  • 心理治疗
  • 英国心理学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温尼考特,战后英国最具原创性的精神分析师
在讨人喜爱的面具下隐藏的,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灵魂?
洛德曼引领读者深入内里,层层掘出
他的故事、他的爱欲、他的憾恨和他的思想

  温尼考特,这位牵着泰迪熊的小掌登上精神分析殿堂的淘气叔叔,一直以来都予人温和、灵活、欢快甚至「完美无缺」的公众形象(他皱巴巴的衣着和东倒西歪的坐姿除外)。表面上他似乎总是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幸福的光环下,拥有无懈可击的童年和灿烂夺目的学术成就。但是,私底下的他,真的是这样吗?

  本书作者洛德曼医师经多方奔走访查及详阅大量资料,为我们拼贴出一幅带灰调、或许不甚完美的温尼考特画像:平静的英国乡间童年、与完美到近乎圣人的父亲和忧郁的母亲间耐人寻味的亲子关系、永远进不去美丽却古怪的第一任妻子内心世界的隐痛,以及历经煎熬后跨越道德界线,与知他甚深的第二任妻子圆满和谐的婚姻生活。

  现实生活中的温尼考特孩子气、优柔寡断却又叛逆、对钱没概念,还常唆使员工跑腿代办私务;但在学术成就上,爱玩的性格引发了源源不绝的创造力,天生反骨造成了他思想上的绝不受制于权威,也使他成为英国战后极少数在吸纳大量克莱恩派的理论精髓后,仍能摆脱箝制、创发出自己独到见解的精神分析理论家。我们可以说,他的「不完美」成就了他,也让我们因此享有这位充满创意与勇气的分析师,那丰饶而不受限制的心灵。

  本书除以大量篇幅探讨温尼考特的思想脉络外,另兼论了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发展史和几位重量级人物间的权力纠葛,包括梅兰妮.克莱恩、安娜.佛洛伊德、詹姆士.史崔齐、恩斯特.琼斯和玛殊.汗等人的恩怨情仇,书末并附温尼考特历年作品完整列表,深具参考价值。

本书特色

  第一本关于儿童精神医学大师温尼考特生平的全景式描绘,深入而完整

  医生作家王浩威审阅、儿童精神科周仁宇医师、邱显智医师专文作序推荐

作者简介

罗伯.洛德曼 F. Robert Rodman, M.D.

  1934年二月三日出生,在哈佛大学完成学士学位后,于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取得医师资格。

  洛德曼医师是美国知名的精神分析师,曾为纽泽西普林斯顿尖端精神分析研究学会的成员,并在加州比佛利山执业。他对温尼考特的热诚推动了温氏的教学演讲、临床研究和论文等相关资料的出版,并曾受克莱儿.温尼考特请託,以诠释性的角度编辑温尼考特书信集《随兴的表达》(The Spontaneous Gesture, 1987),精辟见解令人叹赏。

  除擅长的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外,洛德曼医师亦勤于笔耕,他是《还没死去:一份回忆录》(Not Dying: A Memoir)与《让希望存活:成为一位心理治疗师》(Keeping Hope Alive: On Becoming a Psychotherapist)二书作者。这部资料浩繁的《温尼考特这个人》,亦是他穷尽多年时间飞往各处进行访谈,加上阅览大量文献,再与个人见解细细织就后,才完成的作品。

  2004年十一月十五日,在《温尼考特这个人》出版后隔年,洛德曼医师即因中风引起的併发症,于加州圣塔莫尼卡逝世,享年七十岁。

镜中幻影:一个失落文明的兴衰史 书籍简介: 《镜中幻影》并非聚焦于某一个体或心灵的深度剖析,而是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一个横跨数个千年的宏大叙事——“埃塞拉文明”的浮沉。这是一个在历史记载中几乎销声匿迹的伟大族群,他们的存在,如同投射在历史长河中一面破碎的镜子,只留下模糊而引人遐想的碎片。 本书以严谨的考古学发现、新近破译的楔形文字卷轴,以及散落在大陆各处的神秘遗迹为基础,试图重建这个被时间遗忘的国度。故事从埃塞拉文明的黎明开始,聚焦于他们独特的社会结构、令人惊叹的工程技术,以及支撑其辉煌的哲学基石——“共振理论”。 第一部分:沙海中的回响——文明的萌芽与崛起 埃塞拉人并非一开始就拥有横跨大陆的帝国。他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被称为“寂静之海”的广袤沙漠边缘。在早期,他们是游牧的部落,以一种近乎神秘的、与自然能量同步的方式生活。本书详细描述了埃塞拉文明如何从部落联盟过渡到第一个统一的城邦——“金塔拉”。 金塔拉的建立标志着“晶化技术”的成熟。不同于当时其他文明依赖冶炼金属,埃塞拉人掌握了利用地壳深处的特定矿物晶体来储存、引导和释放能量的方法。这使得他们的建筑能够在极端气候下保持恒温,灌溉系统能将地下水提升至万里高空,甚至驱动着早期的“浮空平台”,用于资源调配和防御。 重点章节分析了埃塞拉社会严密的等级制度,它并非基于血统或财富,而是基于个体对“共振频率”的敏感度。社会被划分为“调音师”(负责能源与基础设施)、“绘图者”(负责知识记录与艺术创作)和最底层的“稳定者”(负责基础生产与维护)。这种社会组织方式,确保了文明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保持着惊人的稳定性和发展速度。 第二部分:黄金时代与智慧的代价 埃塞拉文明的鼎盛时期,其疆域横跨了三块大陆,文化艺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他们建造了举世无双的“天空之城”——阿卡迪亚。阿卡迪亚不仅仅是首都,更是人类智慧的集合体,它漂浮在云层之上,依靠复杂的晶体谐振维持其高度和防御力。 本书投入大量篇幅探讨埃塞拉人的“共振理论”。这是一种融合了物理学、数学与形而上学的综合科学。埃塞拉人相信宇宙万物皆有其固有频率,通过精确计算和人工干预,可以实现物质的重组、信息的远距离传递,甚至有限度的影响概率。我们通过对出土的《频率之书》残页的翻译,揭示了他们如何利用共振技术进行“记忆存储”——将重要的集体经验和个人智慧编码进特定结构的晶体中,以期达到某种形式上的永生。 然而,辉煌的背后潜藏着危机。书中细致描绘了“大静默”的开端。为了追求更高的能量效率和更精确的共振,埃塞拉的精英阶层开始推行一项名为“纯化”的工程。这项工程试图消除社会中“非谐振”的个体,他们认为这些低频个体拖慢了整个文明的集体进步速度。 第三部分:频率的崩塌——内部的裂痕与遗忘 “纯化工程”引发了深刻的伦理和实践危机。随着对高频能源的过度依赖,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干预达到了临界点。书中描绘了第一批因过度“调频”而产生的灾难性后果——大规模的晶体失控,引发了持续数年的“能量风暴”,它撕裂了地表,使依赖晶体能源运行的设施陷入瘫痪。 更具毁灭性的是意识形态的分裂。一部分“绘图者”和“稳定者”开始质疑“共振至上”的教条,他们认为文明正在走向自我毁灭。这次内部冲突被称为“内音之战”。本书通过重构战役遗址的声波残留分析,揭示了这场战争的残酷性:它不是刀剑的碰撞,而是频率的互相干扰和抵消,其破坏力是无形的,却能彻底瓦解组织结构和物质形态。 随着高层权力的瓦解,维护庞大能源网络的“调音师”们也失去了统一的指挥。天空之城阿卡迪亚失去了必要的能量输入,开始缓慢而不可逆转地下沉。 第四部分:镜子的破碎——文明的终结与遗产的残留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埃塞拉文明的最终消亡。这不是一次快速的毁灭,而是一场漫长、痛苦的“去同步化”过程。当核心能源网络崩溃后,曾经统一的国度迅速分裂成孤立的、挣扎求生的碎片聚落。 作者推测,最终导致文明彻底退场的并非是外敌入侵,而是他们自身知识的“过载”与“遗忘”。当记忆晶体因环境恶化而失效时,数千年的技术积累和哲学理解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化为乌有。幸存者退回了原始的生活方式,对那些宏伟的遗迹敬畏而恐惧,将它们视为神祇的居所,而非祖先的创造。 《镜中幻影》的结尾部分,审视了今天我们所能发现的埃塞拉遗迹——那些在沙漠中闪烁着微弱光芒的黑色晶体、那些设计精妙却无法启动的巨大机械。本书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一个过度依赖单一、复杂系统的文明,当系统核心逻辑失常时,其消亡是否必然?埃塞拉的教训,正是映照我们自身对技术、知识与社会结构依赖性的清晰镜鉴。这本书是对人类文明脆弱性的深刻警示,也是对失落智慧的致敬。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导读 一本传记的许多种读法

I. 诗人温尼考特

  我们应该怎样去阅读《温尼考特这个人》这一本传记式的思想介绍呢?

  温尼考特这样的一个名字,所代表的思想和态度,对于心理专业的人士来说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将专业的许多领域讲得更清楚、更有感受力);对于非专业的读者来说,阅读他作品过程中觉知到他思想的原创性和诗意的表达方式,所带来的不只是心理学或精神分析的专业知识,更多的甚至是一种看世界的方式。

  温尼考特的作品在精神分析世界里,原本就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他的这种处境经常让人联想到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这位十九世纪末出生的大思想家。当年,本雅明被介绍到台湾(最初介绍到英美世界时亦同样)是放在社会学法兰克福学派的诸君子之间。这样的併列是十分突兀的:一群高度理性语言的理论家中,忽然夹杂一位诗人。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温尼考特身上:精神分析在佛洛伊德后,语言愈来愈理论也愈艰涩的发展中,忽然出现一位感性而浪漫的诗人。

  本雅明也好,温尼考特也好,称他们是诗人并不是贬抑他们在理论上的成就。他们都是在哲理的探索过程中,比别人更早去思考一些与众不同的范围,是理性语言的逻辑不容易触及的,于是不约而同地採取了一种诗意语言以追求比较可能的准确表达。读他们的作品就像读好诗一样,乍看是十分浅显的文字,但阅读起来似乎别有蹊跷,每一次都有不同层次的领悟。

  我自己是在专业的路途上,与当年的伙伴共同摸索前进时,早早就遇见温尼考特的思想和作品的。当时不知怎地,自己就被吸引了。这几年才慢慢了解这其中的一些原因,譬如,诗的(poetic)知识状态对个人造成的影响是无法想像的。

II. 遇见温尼考特

  大学将毕业时,七○末八○初将解严的台湾,许多西方后六○年代的思潮开始偷渡进来,特别是来自欧陆的,我还记得当年还是医学系五、六年级时,读到廖仁义译、巴托莫尔(Tom Bottomore) 写桂冠出版的《法兰克福学派》(The Frankfurt School)(1984),忽然觉得整个世界开了好大一扇窗给自己的一种奇妙感觉。当然,后来法国的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进来了,还有好多的像新左派、后马克斯、后现代、女性主义等等。在这些行列出现的许多理论大师中,高举着精神分析大旗的拉冈(Jacques Marie-Emile Lacan, 1901-1981)自己当然是特别地注意。

  拉冈的拗牙诘口是众所皆知的。我不同领域的朋友组一个读书会想把拉冈搞懂,这样的行动是退伍前开始的,一直持续到开始在台大医院精神科担任住院医师。只是,花了好大的力气,包括在师大法语中心学了一年半的法文,这个充满语言学和拓朴学的法国精神分析,似乎离我们众人集体加起来的功力还是很遥远。特别是实务的经验开始累积,临床所看到的现象离拉冈愈来愈远,这条路也就不知不觉地停滞了。在住院医师阶段,当时台湾心理学界或精神医学界并没有太多人讲心理治疗,更别提精神分析。其实,那时陈展航医师从美国梅宁哲诊所回来了,在荣总担任主治医师,应该是一位很好的求教对象。只是,当时受到特克(Sherry Turkle)《精神分析政治学:贾克.拉冈和佛洛伊德的法国革命》(Psychoanalytic Politics: Jacques Lacan and Freud’s French Revolution)的影响(整个美国六○年代思潮看待佛洛伊德的方式亦是如此),对于安娜.佛洛伊德为首的自我心理学是十分主观地不屑一顾的,也就没想到去寻求和自我心理学息息相关的梅宁哲诊所回来的这位可能的老师。

  当时一群住院医师中,包括市疗、桃疗、荣总和台大的,是经常一起聚会学习。我忘了是张凯理还是陈登义,找到了圣克莱尔(Michael St. Clair)写的《客体关系理论与自体心理学》(Object Relations and Self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现在已经是第四版了),推荐给大家,忽然才注意到英国精神分析的发展,知道有客体关系理论的存在。(当然,多年后才知道:原来英国只称是克莱恩学派 [Kleinians],而所谓客体关系理论 [object relations theory] 这名词,其实是美国精神分析学派称唿英国的方式。)

  因为开始遇见英国的精神分析学派,才开始知道克莱恩(Melanie Klein)、费尔贝恩(Ronald Fairbairn)、温尼考特、巴林(Michael Balint)、毕昂(Wilfred Bion)等人。

III. 分析我们的分析师

  对于精神分析的人来说 ,有些人认为真正的分析师几乎是无所不分析,觉得生活中的一切都应该精神分析地思考。这不是说见到任何一个人就开始分析,而是说,精神分析的思考方式就是他日常生活的思考方式。这样的看法也许见仁见智。但是,如果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位精神分析师,以精神分析的思考来了解,反而是最恰当不过的。

  温尼考特传记很多,而且是愈来愈多。我第一本读到的是法国人克兰西(Anne Clancier)和卡马诺维奇(Jeannine Kalmanovitch)所写的《温尼考特与自相矛盾》(Winnicott and Paradox)(1987年英译本),1990年代在台大精神科以温尼考特为主题做总医师学术演讲,主要就参考这一本,再加上菲利普斯(Adam Philips)写的《温尼考特》(Winnicott, 1989),就绰绰有余了。这位作者有很多书译成中文,偏偏没有这一本。(这两本书的作者,刚好都和玛殊.汗有关:前者是访问玛殊.汗,后者是接受玛殊.汗分析。)后来又有雅各(Michael Jacobs)撰写的《温尼考特:客体关系理论代言人》(D. W. Winnicott,中文本由生命潜能出版)一书和卡尔(Brett Kahr)的《传记映像》(D. W. Winnicott: A Biographical Portrait)。愈来愈多的传记,也愈来愈多的二手论述,似乎也显现温尼考特愈来愈被看到的重要性。

  然而,直到《温尼考特这个人》这本传记的来临,才有所谓的「a full-sized biography」,不再只是一两百页的简介而已。作者罗伯.洛德曼(F. Robert Rodman)是1934年在波士顿出生,哈佛大学及波士顿大学医学院毕业和训练出来的精神科医师,后来在加州执业的精神分析师。他是温尼考特到美国演讲时,才第一次注意到这一个人。温尼考特去世后,他投入了温氏书信的整理,成为以温尼考特研究出名的学者,也因此有了这本传记。而作者也在书成后次年的2004年去世。

IV. 一本传记的多种读法

    《温尼考特这个人》的书写策略是十分精神分析的。我们因此了解了温尼考特的人生许多的为什么,包括他理论中对母亲角色的在乎,可能和他经历了母亲的忧郁、与克莱恩紧张的关系、第一任妻子精神病的完全退行,直到第二任妻子扶持式的接纳都有关系。我们也了解了为何他是如此大器晚成?几乎五十岁才大量爆发出他的原创力。虽然,严格地说,这只是属于作者一种假设性的推断分析。但我们有了一种了解的方式了。

  同样地,透过这一本书,不只可以看到温氏这一个人如何形成,我们也看到英国学派的形成过程。特别是做为精神分析的发展,英国几乎是从一开始就和维也纳息息相关的地方,英国同时也是佛洛伊德晚年告老安息之处。暸解英国的发展,我们更可以因此看到,如今在精神分析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制度是如何一步一步被建构出来的。

  相对于现在的精神分析界,早期的精神分析也许是还在摸索,也就有很多不同的尝试。他们从早期分析自己、分析自己的子女和自己的姪儿女,到交换分析,到这本书中提到的关系,像琼斯是邀克莱恩来英国的人也是要她帮忙分析他子女的人,克莱恩是督导温尼考特的人也要求他分析她儿子等等。在这一种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精神分析界开始注意到界线(boundary)的重要性,开始避免(甚至禁止)多重关系。

  而英国精神分析界最特别的,就是安娜.佛洛伊德(Anna Freud)和克莱恩这两位女性的战争。这本传记虽然以描述温尼考特的生平为主,却因为他是夹在这一对立情势中间的重要目睹者,甚至是这样的对立同时也相当程度地影响了温尼考特的理论发展。因此,在阅读温尼考特的传记过程时,自然也看到了理解英国精神分析发展的另一个角度。

V. 温尼考特这个人

  温尼考特在1896年出生于英国普利茅斯,原本是一位小儿科医师。1923年二十七岁那一年,他结婚、开业,同时也开始接受精神分析,日后成为英国开始有精神分析训练后的第一批候选人。

  当时英国精神分析的发展,先是克莱恩在1926年来到英国,除了对英国产生巨大的影响,她自己同时也逐步发展出日后影响至鉅的理论。当克莱恩理论渐成熟之际,另一位同样戮力于儿童精神分析的安娜.佛洛伊德,也随父亲的避难而在1938年定居伦敦。从此,两个人对儿童精神分析看法的分歧原本只是隔海偶尔交战,开始变成面对面的巷战冲突。这场「两位女士的战争」,当时虽然造成许多的紧张和对立,但放在历史的现在来看,其实反而是促成精神分析的大丰收。(关于这次论战的主要文献,后来由沛儿.金 [Pearl King] 编辑成《佛洛伊德?克莱恩之论争》[The Freud-Klein Controversies],林玉华等人早已翻译好,最近将由联经出版社出版。)

  温尼考特在这样充满张力的环境下成为一位精神分析师。精神分析师的训练刚好是最强调独立成熟的人格,他的成长路程也就显得特别的不容易?或者说,要成长出一个独立而自在的人格原本就应该是不容易的,只是他的成长不只是在会谈室内慢慢谈出来的,更多是在自己的家庭生活和精神分析社群中。

  在两位女士展开论战时,先有费尔贝恩、沛恩(Sylvia Payne)等表示了坚持中立的态度。后来温尼考特和海曼(Paula Heimann)也脱离克莱恩一派,再加上新的流亡者巴林夫妇和佛克斯(Michael Foulkes)。于是就有了英国精神分析独立派(British Independent Group)或中间派(Middle Group)。

  「独立派」这样的名称,虽然是克莱恩或安娜的人马叫出来的,其实颇为符合温尼考特当时虽然还没流露出来的反权威性格。他的这样性格,后来发展成他重要理论之一的「反社会倾向」的讨论。

  除了「反社会倾向」,温尼考特思想最广为人知的观念还有「扶持」(holding)、过渡客体(transitional object)、促长环境(fascilitating environment)、游戏和现实(playing and reality)、涂鸦游戏(squiggle)、自发示意(spontaneous gesture)等等。他的文章或演讲所提到的观念,甚至是一些自创的名词,如今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用语了。

  当然,在精神分析专业上,他的理论贡献比这些名词还更多。关于这一部分,正是作者在这一本乍看是传记的作品中,真正想要呈献给所有读者的。

VI.《温尼考特这个人》的中译本

  当年在台湾,当一群将走向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的伙伴,遇到了英美的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时,在这路途中其实是遇到其中的许多的大师。只是,在这过程里,谁遇上那一位大师,谁又不知不觉地投入另一位大师,其实是值得以后的历史细细玩味的。

  温尼考特的作品夹杂在其他伙伴的作品中陆续在台湾出现。最先,在远流出版社精神分析经典系列的计画中,原本属于温氏的有《成熟的历程与促长的环境》和《游戏与现实》,但终究是难产了。反而是林玉华在五南策划的精神分析系列先出版了温尼考特的《客体关系儿童心理治疗实例:皮皮的故事》(The Piggle)。后来才由心灵工坊和财团法人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展基金会合作,译出了《涂鸦与梦境》(Therapeutic Consultations in Child Psychiatry)、《二度崩溃的男人》(Holding and Interpretation)、《游戏与现实》(Playing and Reality)三本理论书,心灵工坊随后又另行出版了温尼考特在BBC的广播合集《给妈妈的贴心书:孩子、家庭和外面的世界》(The Child, the Family and the Outside World)。

  洛德曼医师的这本完整的传记是由我提议,推荐吴建芝、简意玲和刘书岑三位新生代医师来翻译的。当时,她们都是刚刚完成住院医师训练的精神科医师,分别正要专攻儿童精神医学和精神分析的。感谢她们的投入,再加上心灵工坊的编辑细心而反覆的校对和编辑,才有这一本书的完成。

  对我自己而言,审阅完本书后,终于放下心里的一块大石头。

  想想过去这半辈子,投入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的翻译,不知不觉已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以后要再做这样的事,可能没机会,也没精力和时间了。对于温尼考特还没译成中文的其他重要作品,恐怕是有待来人了。

  王浩威
  精神科医师、台湾心理治疗学会理事长
  2010年9月

中文版推荐序一

看见、等待、思索

  精神分析常让人难以理解。分析师很少给建议,有时甚至少到被认为什么也没做。而温尼考特这位精神分析师,在他繁多的着作以及丰富的人生里,用了各种方式,阐释这个做得少的道理。

  他每篇文章都不长,让人以为可以很快读完,却不由自主像被抓住似地不停思索。他总是能替读者撑起一个思考的空间。在台湾精神分析学会的读书会里,我们曾经花了半年的时间才读完他一篇十页的论文。现在仍然回味无穷。如果不是时间限制,肯定可以就那样一直读下去,然后新的思考还会不断涌出。像诗一样,他的文字里空间的压缩和意义的延展同时发生。好像没有告诉读者什么,但读者却有许多自己的发现。

  基于他在小儿科以及儿童精神分析的临床经验,温尼考特发表了很多关于母亲与婴儿的论文。这些细致深入又有说服力的观点,影响了超过半世纪以来的心理治疗,也开启了婴幼儿心理治疗工作的可能性。但这样一个彻底改变人们对母婴关系看法的人,却不断强调,关于照顾婴儿他根本什么也不会;他会的,只是在父母遇到困难的时候,提供一个思考的空间。

  他认为照顾婴儿是一种预防工作,只有出了问题的时候人们才会注意到这个工作的重要。母亲为婴儿所做的就是这样。她没有告诉婴儿该做什么,但在她怀里,婴儿得到保护与满足。她时时刻刻想着婴儿的状态,挡掉可能的伤害,逐步在婴儿可以承受的范围里把世界带给婴儿。虽然母亲做了这么多,但婴儿感受到的,只是一个安全的空间,并且在自己的步调里成长。要到很久以后,他才会知道母亲曾经为他做过什么。

  温尼考特的临床经验告诉他,许多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都不是平白而来,包括长大、存在感以及对世界的热爱,这些都是早期母婴关系的产物。如果我们知道母亲为孩子撑起空间这件事有多么重要,我们便也会知道必须有人为母亲做同样的事。有时这是丈夫和家人的工作,有时是治疗师的。

  温尼考特在社会的外在现实以及人们的内在世界里,撑起了这样的一个空间。在那里面,他看到个案、学生以及同袍的困境,和他们一起思索,一起等待改变。他不会告诉他们该做什么,只是创造出一个空间。这通常不会被视为什么英雄事蹟,甚至从表面上看来什么也没做。但在空间里的人,却可能因此而得以喘息,得以感受生命。

  是什么样的人生,让温尼考特可以得到这样的体会?我在这个好奇里,开始阅读这本传记。

  周仁宇
  儿童精神科医师、精神分析师
  2010年8月

中文版推荐序二

和温尼考特相遇

  中华民国八十年六月十五日,刚从陆军少尉退伍没多久,就到台北市立疗养院报到,接受精神科住院医师的训练。此时蔡荣裕医师刚升上主治医师,就带领着我们一群第一年的住院医师,一起阅读心理治疗的文章,共同讨论精神分析的理论。直至当时,有关精神分析的汉文译本,多是志文出版社在1970年代出版的新潮文库系列,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佛洛姆(Erich Fromm)、阿德勒(Alfred Adler)、荷妮(Karen Horney)、梅宁哲(Karl Menninger)、及荣格(Carl Jung)等零星的着作。这虽然无法和国内近二十年来精神分析多样性的出版内容相提并论,但却是住院医师共通的基础。

  在一次的课堂中,蔡医师提到〈反移情里的恨〉之观念,并提到文章中的故事。温尼考特曾在中途之家,治疗一个九岁的翘家男孩。在一次会谈中,诠释男孩的画作为:逃家的行为是,在潜意识中拯救他家的内部,并保存他的母亲免于勐击,同时也试图逃离他充满破坏者的内在世界。但治疗没有成功,他又如同以往地逃离中途之家。一段日子后,他出现在温尼考特家附近的派出所,温尼考特太太将他带回,一起过了三个月如地狱般的生活。在危急时,温尼考特用身体的力气,但不带生气或指责,将他拎到前门外,不论天气或日夜。男孩可以按一个特殊的门铃,他知道只要他按了门铃,他就可以重新进入屋内,而过去的事一句话也不用再说。温尼考特在将他放在门外时,会告诉男孩,所发生的事让温尼考特恨他。这些话对男孩的进展显重要,但对温尼考特的重要性,在于让他可以容忍此情境,而不会失控、不会发飙、不会谋杀这男孩。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温尼考特,震撼至今。我常常在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做出什么样的事。尤其是每当我讨厌个案时,温尼考特的身影就会浮现,让我试图瘫痪全身的肌肉,假装不生气和不指责地对个案说话,但却蹦不出「恨」这个字。

  在这本传记的第一部中,透过访谈和重要他人的信件,作者勾勒出温尼考特的成长背景。在第二部中,透过温尼考特的信件和生活,作者探讨温尼考特作品背后的个人因素。作者让我们读到,温尼考特的是小儿科医师出身,是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第一批候选人,是男性的儿童精神分析师,一直持续地从事小儿科照会工作和精神分析,擅长广播、演讲、及写作。从英国精神分析学会中间派(Middle Group) 的一员,到今日被视为独立传统(Independent tradition)的开创者,这一切,或许始于他九岁那年失去了回忆梦的能力, 或许更源出于温尼考特母亲的忧郁;或许始于温尼考特父亲对卫理公会的投入,亦或许肇因于温尼考特的母亲无法忍受哺乳时的兴奋感 。温尼考特对母职的歌颂,明显对比于忽略父职的盲点。 张凯理医师曾提过,温尼考特和寇哈特(Heinz Kohut)讲的是同样的东西,但一个在讲母亲,一个在讲父亲。

  三位译者都是新一代的精神科医师,致力于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的工作。今日的精神医学,强调「精神疾病」的科学研究,而愈来愈失去「人味」了。温尼考特曾谈及预科工作的冷静、全然无情地客观研究活的组织,这一点是许多医生出身的分析师回首过往时都会谈论的。 我想,这也是许多精神科医师的感受。希望这本传记的出版,会让更多人有兴趣去研读温尼考特的文章,更希望心灵工坊能再接再厉地出版温尼考特的《论文集:从儿科医学到精神分析》(Collected Papers: Through Paediatrics to Psycho-Analysis)和《成熟的历程与促长的环境》(The Maturational Proces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以促进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独立传统的精神,在汉文世界的生根及繁衍。

  我把偷来的珍珠,都註明出处了。而更多的宝藏,则等待着读者去发掘。虽然在许多他人的回忆中,让我们看到,温尼考特不完美的一面,毕竟分析师始终是一个人。

  邱显智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松德院区
  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专任主治医师兼主任
  2010年八月八日,庚寅年六月二十八日煞北沖猴

图书试读

【第七章】爱丽丝‧泰勒

克莱儿写道唐诺「几次差一点结婚,不过都没有结成,一直到他二十八岁才(第一次)成家。」唐诺在1923年七月七日结婚;当时他二十七岁。婚礼在萨里特区佛兰斯汉镇(Frensham Surrey)的堂区教堂举行。

他所娶的女人是三十一岁的爱丽丝‧巴克斯顿‧泰勒(Alice Buxton Taylor),约翰‧W‧泰勒的女儿。泰勒先生是一位虔诚的卫理公会教徒(和唐诺一样,他最后转向英国国教派),他既是诗人、也是妇科医生。1904年泰勒成为英国妇科学会的主席,「他曾在该会草创阶段任研究员。他的『创会致词』使他有机会大声疾唿已忧心多年的议题—生育率下降,不只在英国,也包括整个西欧。『他坦言斥责潜藏在此重大社会现象底下的邪恶,给认真思考的一般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爱丽丝,1892年出生于伯明罕,排行老二,仅次于玛莉,后者嫁给一位颇负盛名的建筑师。在她之后是另一个妹妹宝琳,她则终生未嫁。再下来是大弟,接着是小弟吉姆,吉姆后来成为医生,也成为唐诺‧温尼考特的好友。罗莎‧泰勒,吉姆的第二任妻子,是圣彼得堡雄堡家族(Shaumberg family)的一员,也是位妇科医师,在1988年告诉玛德琳‧戴维丝(Madeleine Davis)和我,爱丽丝的父亲是「那种认为人只有在想要生小孩时才需要性的人。他是一个圣徒,被他的小孩理想化,但是他几乎不曾陪孩子们玩耍过,因为他实在太忙了。」一个极为成功且忙碌的卫理公会教徒,没什么时间给他的孩子�这几乎等同于对唐诺父亲的描述。

约翰‧泰勒在1910年过世,那时爱丽丝十八岁。她进入剑桥就读,最后在泰丁顿(Teddington)的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工作。我们不清楚她在这个纯粹科学的地方做了些什么。她本身是一位极富艺术性的人,婚后,她作画、莳花、雕塑且玩赏音乐。她对超自然的信仰证诸于阿拉伯的劳伦斯透过鹦鹉和她沟通的想法,进一步暗示至少她并不习惯科学思考的严苛。两人共同的朋友汉娜‧亨利推测,她可能是在剑桥遇见唐诺的。这个情况的可能性较高,因为唐诺的旧识吉米‧艾德也和爱丽丝同在剑桥。另一个可能性是,他们是在爱丽丝于泰丁顿工作时由大卫‧宾利(David Bentley)居间介绍认识的,他当时也受雇于该实验室。唐诺在他与爱丽丝1923年结婚之前,就已经认识宾利夫妇。

汉娜‧亨利的这个故事是莉莉安‧宾利(Lilian Bentley)告诉她的,有一天,唐诺到宾利家敲门「询问是否週末有空房间(在他结婚之前,当时他正要去见爱丽丝)。当莉莉安打开门说哈啰,唐诺结巴地说『喔,对不起,我以为这里是农庄。』莉莉安忍不住大笑并说,没错,这里就是。显然因为她儒雅的语调,并不像劳工阶级的农妇。她的父亲是律师且家境富裕,而她还是牛津的文学士。唐诺窘极了,但是他们成为一生的挚友,经常见面,住处也只相距十分钟。」这想必是1920年代前期所发生的事。他所说的「我以为这里是农庄」,让我们想起他后来有名的宣告,「没有所谓的一个婴儿这回事」。理由是他发现在某些关键时刻,他宁愿去反驳明显的事实,与现实周旋,而不是屈服于它,或者,宁可去屈服一个他偶然间创造的现实。

汉娜与先生成为温尼考特这对新婚夫妇的朋友,是在1926年秋天,于萨塞克斯(Sussex)露营时碰面的。除此之外还包括宾利一家�大卫、莉莉安和他们的小孩,他们日渐亲密,且常在週末时聚会。

因为工作的关系,亨利一家需靠近镇上居住,他们搬到汉普斯德石南园(Hampstead Heath)较远那头的一间公寓去。他们仍时常拜访爱丽丝与唐诺,泰半是在週末。唐诺喜欢散步。汉娜回忆某一次「他们替朋友照顾狗,一只大丹狗,我正巧遇到唐诺。他一看到我,就开始拉扯皮带,赶着他的狗跑[到]差点飞起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心理学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能够从更宏观、更具哲学性的角度解读人性的著作。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没有陷入枯燥的术语堆砌,也没有提供生硬的理论框架,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复杂的心理概念渗透到日常生活和亲子互动之中。温尼考特对于“玩耍”的深入探讨,让我重新审视了孩子们的游戏行为,不再仅仅将其视为消遣,而是看作是他们探索世界、建立自我认同、处理情绪的重要途径。他提出的“过渡性客体”概念,更是让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些孩子依恋的玩偶、小毯子,承载着如此重要的心理功能。通过理解这些,我更能体会到孩子在分离焦虑时的无助,也更能找到安抚他们的恰当方式。此外,书中对于“空间”的讨论,比如“在母亲怀里”的安全感,也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它让我思考,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一个能够让他们感到被接纳、被理解、被保护的心理空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认识孩子,也重新认识自己。它不是一本教你“怎么做”,而是引导你“去理解”,去体会,去感受。

评分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将近两个月,说实话,一开始我抱持着一种非常功利的心态去翻阅,想着从里面汲取一些“育儿经”或者“如何做一个好父母”的秘诀。但越往后读,越发现它并非一本简单粗暴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次深入内心,与自己童年、与为人父母的种种焦虑、与生命本身进行一场温柔而诚恳的对话。温尼考特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剖析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鲜为人知的心理机制。比如,他关于“好的足够好的母亲”的论述,让我反复咀嚼,不再苛求完美,而是开始理解并接纳自身的局限性,也更加懂得如何去安抚孩子焦虑的内心。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一种看待孩子、看待自己、看待亲密关系的可能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并没有回避人性中那些“不那么美好”的部分,比如孩子可能出现的破坏性冲动,父母可能产生的挫败感。相反,他将这些视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并指导我们如何以一种支持性的方式去应对,而不是压抑或否定。这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释然,仿佛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每次读完一段,我都会停下来,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回忆为人父母的点点滴滴,那些模糊的片段似乎都被点亮,让我更加理解了自己和身边的人。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因为我对心理学理论并不算特别精通,也担心会遇到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温尼考特的文字有一种奇妙的魔力,它不煽情,却能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不直白,却能让你在反复品味中豁然开朗。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他对“爱”的理解。他并没有将爱描绘成一种纯粹的给予,而是将其看作是一种动态的、相互构建的过程。他认为,真正的爱,是能够容纳对方的不完美,是能够在矛盾和冲突中依然保持连接。这与我之前对爱的认知有着很大的区别。他关于“失去”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他并没有将失去视为一种终结,而是看作是一种转化,一种让我们更加珍视当下、更加懂得感恩的契机。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在育儿方面获得了新的启发,更重要的是,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重新思考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它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自己真实的模样,也引导我去探索内心更深层的需求。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丢在一边的书,而是会时不时地让你回想起其中的某些句子,并且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回响。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自我疗愈的旅程。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在与孩子相处时,总是显得有些笨拙和不得其法,内心深处藏着一份莫名的恐惧,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好,害怕给孩子留下不好的影响。这本书就像一束温暖的光,照进了我内心那些阴暗的角落。温尼考特的语言虽然有时略显晦涩,需要反复琢磨,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深沉的理解和同情,却能轻易地穿透我的防御。他谈论到“客体关系”时,我开始反思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以及这些早年的经历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现在的亲子互动模式。他鼓励我们去倾听孩子“没有说出来的话”,去感受他们内在的需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行为分析。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误解”,其实源于我们自身未被满足的期待和未被处理好的情绪。通过阅读,我开始学会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完美主义,不再将育儿视为一场“战斗”,而是更愿意去享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即使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这本书让我明白,育儿的本质,并非是塑造一个“理想中的孩子”,而是帮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而这个过程,也恰恰是父母自身走向成熟和完整的必经之路。

评分

坦白说,第一次接触温尼考特,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当时我正处于育儿的瓶颈期,感觉自己精疲力竭,却依然无法让孩子感到安心,也无法让自己获得成就感。这本书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灯,虽然它的光芒不那么耀眼,却足以驱散我内心的迷茫。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挫败”的论述所吸引。温尼考特并没有回避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挫折和失望,而是强调了适度的“挫败”对于孩子建立独立性和适应能力的重要性。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以往是不是过于保护孩子,不让他们经历任何不适,从而剥夺了他们学习如何应对困难的机会。他的观点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爱,并非是事事代劳,而是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让他们有机会跌倒,然后再鼓励他们自己站起来。这本书并没有提供快速解决问题的“秘方”,而是倡导一种长期的、持续的、富有耐心和理解的陪伴。它让我不再纠结于眼前的“问题”,而是更关注于孩子长远的发展和内在的成长。阅读这本书,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学会用一种更宽容、更温柔的态度去面对育儿的挑战,也更学会去欣赏孩子身上那些细微而珍贵的进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