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

孤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hilip Koch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也是会让中文世界读者感到惊喜的一点):作者是一位中国哲学的钟情者。透过对老庄哲学的重新诠释,作者领着我们用全新的眼光去审视「孤独」这个被现代人遗忘已久的大课题。到底老子、庄子对我们现代人理解孤独这个课题会带来什么样的启发呢?──本书译者 梁永安

  等到彼得长大,出外就学以后,我就彻彻底底一个人了。这时,与我朝夕为半的,只剩下房子和火炉,松树和风声。

  那是一种我从未经验过的孤独,一种会向四面八方延展的孤独。有时候,这种孤独会让我寂寞得透不过气来,让我觉得自己正被一个急劲的漩涡吸卷入虚空之中。更多时候,我会用回忆来打发寂寞──回忆我和彼得、我和我父母一起生活的日子,回忆旧日的朋友和恋人(我觉得,在回忆中,我对他们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了解)。

  就这样,我虽然生活在孤独之中,但每天却忙着跟不同的故人打交道。除了回忆以外,另一种奇特的体验(那是很多孤独者都有过的体验)也为我带来一大慰借,那就是,我四周的一切事物都在忽然间活了起来:不要说花鸟鱼虫,就是我每天午后在森林里收集的木柴,都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会像人一样对我说话,会在我身侧翩翩起舞。生活在这一类的想像中,是件何等愉快的事情啊!

  我独居的这些年来所经验到的种种,代表着什么样的意义呢?到底,什么是孤独,它在我生命中的意义、价值以及地位何在?

  本书记录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轨迹。在本书中为我们引路的,时而会是一位哲学家,时而会是一位历史学家──前者负责引领我们审视臧否孤独的各种正反论证,而后者负责引领我们亲近历史上那些长留去私的孤独者。我由衷的期待,你与我,能在书中的时空会合,携手一道,带着批判性的谨慎去欣赏各种对孤独的赞誉或批评。而在这短暂的同游结束后,我知道,你我将会腼腆地相视一笑,然后各自归回到我们所从来的宁静空间里去。

作者简介

菲力浦.科克 Philip Koch

  生于美国威斯康辛州麦迪逊市,先后求学于康乃尔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和华盛顿大学。本书出版时为加拿大公民,爱德华王子岛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译者简介

梁永安

  台湾大学文化人类学学士、哲学硕士,东海大学哲学博士班肄业。目前为专业翻译者,共完成约近百本的译着,在立绪文化出版的有《文化与抵抗》(Culture and Resistance / Edward W. Said)、《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 / Peter Gay)、《现代主义》(Modernism:The Lure of Heresy / Peter Gay) 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 《中文版序1》孤独的滋味 何怀硕
  • 《中文版序2》孤独三味 傅佩荣
  • 《译者序》孤独的时代,不孤独的思考梁永安
  • 《前言》菲力浦.科克
  • 第一部  孤独的本质
    • 孤独的各种面貌
    • 孤独的家族:寂寞.隔绝.隐私.疏离
    • 完全的孤独:不涉入状态
    • 孤独与非孤独之间:涉入的不涉入
    • 在互动之中的孤独:涉入与不涉入的均衡
    • 孤独的意象
  • 第二部  评价孤独
    • 孤独之德:自由 回归自我、契入自然、反省 态度、创造性
    • 孤独之传的完成:孤独因人际之交会而得以圆满
    • 反孤独:历史的考查
    • 反孤独:回应
    • 女性兴孤独
    • 孤独:是世间普遍的价值
  • 原文书註释

图书序言

孤独的本质

是甚么样的空间,把人跟他的同类分开,
从而使他变得孤独?
──梭罗
各种面貌

探讨甚么是孤独,最好是从一个具体的例子入手。我需要找一个孤独的体验来作为探究的对象。但说到孤独的体验,还有比梭罗在《湖滨散记》里所描写的来得更为传神的吗?在「孤独」一章最开头,他如此写道:

这是一个恬静的黄昏,我全身的感官浑然为一,难以名状的欢欣浸润了每一个毛孔。我以一种奇怪的自由在自然中来去自如,彷彿成了她的一部份。我穿着衬衫,沿多石子的湖岸信步而行,尽管天有点凉,云多,风也多,而且也没有甚么特别吸引我的事物,但我却感到大自然的种种,跟我异乎寻常的投契。牛蛙瓜瓜鸣唱,邀人前来欣赏夜色;夜鹰的枭叫声也被风从水面上吹送了过来。我神移于赤杨和白杨的款款摆动中,几乎喘不过气来;然而,我的心情却像湖面一样,波而不乱。被晚风吹起的阵阵小水波,虽然使湖面不能保持平静如镜,却还算不上是波汹涌尽管夜色已深,但风仍在吹,林仍在吼,波涛仍在起伏;而少数的动物,正用牠们的歌声,哄其余的动物入睡。所有的动物决不会同一个时间就寝。最野的动物都不睡觉,反利用这个时间寻找猎物。狐狸、臭鼬和野兔,现在都穿梳于田间与林间,对黑夜一无所惧。牠们是自然界的更夫——是各个繁忙白昼之间的联系者。

孤独的三项特征在这段文字中唿之欲出:
(一)独处。在湖边慢步的时候,梭罗完全是孤身一人,在他可以知觉得到的范围内,没有半个人。

(二)意识中没有别人的涉入。梭罗周遭不但实际上没有人,连他的意识中也完全没有别人的影子:他既没有看到有谁在附近,也没有在找谁或在躲谁;他既没有在思念谁,也没有在回忆谁。他的心灵完全被周遭的环境——空无一人的环境——所佔满。

(三)带有反省性。虽然上述文字的大部份,都显示出梭罗散步当时,完全浸沉在两眼所见、两耳所闻的声光之中,但最后两句却透露出,他对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并不是没有带有若干的反省性。这种反省性为被观察到的事物(狐狸、臭鼬、野兔)赋予了新的意义(「自然界的更夫」、「联系者」)。

当一个人处于上述三种状态,而又历经一段时间之后,毫无疑问可以被冠以「孤独」二字。但现在的问题是:上述三项特征,够不够得上是「孤独」的必要条件,即够不够得上用来定义甚么是「孤独」?很不幸,事情没有想像那么简单。因为有很多其他例子显示,有孤独感的人,不见得都非有上述三项特征不可。

(一)先看「独处」一项。难道孤独感就不会发生在有其他人出现的场合吗?梭 罗本人就不这样认为,他说过:「处身在剑桥大学喧闹拥挤的环境中,一个真正刻苦钻研的学生,会犹如一个在沙漠里苦修的僧侣一般孤独。」不妨再看看《庄子》里面描写的那个得道者的情况:

南郭子基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精神脱出了躯体。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陪站在跟前说道:「这是怎么啦?形体固然可以使它像干枯的树木,但精神和思想难道也可以使它像死灰那样吗?你今天凭几而坐,跟往昔凭几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样呢。」

没有错,大部份人的孤独感都是出现在身边没别人的时候;要是有人在你身边逛来逛去、喋喋不休,恐怕你想要有孤独感也很困难。但「很困难」并不表示「不可能」。

(二)「意识中没有别人的涉入」这一项又如何?梭罗文章中一个触目的倾向是他喜欢把自然界的事物(甚至乎大自然本身)拟人化,就这一点来看,我们很难说梭罗的意识之中完全没有别人的存在:

我神移于赤杨和白杨的款款摆动,几乎喘不过气来;……在自然界的事物中,你可以找到最甜美、最温柔、最纯洁,也最令人鼓舞的社会关系……

再说,湖畔四周也不是完全没有「别人」,像梭罗爱听他在冬日黄昏里说故事的那个「老住户」,和那个每逢梭罗到她花园散步,都会给他讲些神话故事的「老夫人」,虽然都只是梭罗自己在脑海里想像出来的人物,但仍然可以算是「别人」。事实上,那些喜欢过孤独生活的人士,常常爱在想像中为自己建构一个人物众多、对话丰富的世界,以满足自己需要伴的心理。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