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心理学!(增订版)

这才是心理学!(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大众媒体上、心理励志书籍中,到处都能找到关于人际关系、情绪管理、提昇脑力乃至减重等等问题的看法或建议,好像人人都能对心理方面的问题提出见解。这些资讯琳瑯满目、甚至互相矛盾,当我们想要了解、改变自己或别人时,到底该选择相信什么?

  探索难测的人心,已有长久的历史,而科学的心理学却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难免遭受到许多的质疑。史坦诺维奇教授为了让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能受到应得的重视及合理的应用,以富有逻辑又不失风趣的方式,搭配简洁具体的实例和最新的研究资料,说明研究者如何透过系统化的实征研究、可公开重复验证与评鑑的程序,逐步描绘出人类心智的真实面貌。

  解释、预测和改变人们行为与意识的心理学知识与所有人息息相关,只要能掌握书中提出的科学原则,就能让有心投入心理学研究的学生增进批判性思考的技巧,也能帮助想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心理学的大众判断资讯的可信度,避免受到错误行为理论的伤害。

  以科学的精神、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与工具探讨人类的行为,丰富我们对自身及环境的理解──这才是心理学!

作者简介

史坦诺维奇(Keith E. Stanovich)

  是国际知名的应用认知心理学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系应用认知科学讲座教授,研究领域主要在阅读与推理方面。他是美国心理学会(APA)及美国心理协会(APS)会士。1990年任教于美国奥克兰大学时,成为同时获颁该校卓越研究及卓越教学两个?项的第一人。其他代表着作包括:What Intelligence Tests Miss(本书获颁2010年葛洛麦尔教育奖〔Grawemeyer Award in Education〕)、The Robot's Rebellion、Decision Making and Rationality in the Modern World、Who Is Rational、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Reading 等书及数百篇学术论文

译者简介

杨中芳

  芝加哥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曾任教于华盛顿大学、南加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大学,现任广州中山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着作包括:《广告的心理原理》、《如何研究中国人》、《如何理解中国人》;编着有:《中国人.中国心》(三册)、《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情感与信任》、《华人本土心理学》、《本土心理研究取径论丛》(皆由远流出版)等书。本书初译稿由广州中山大学心理学系2001届研究生完成,该系其他学生也参与校译工作。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这才是心理学!(增订版)
目录
□《大众心理学丛书》出版缘起
□专文推荐/远处的太阳正慢慢升起,照亮了我案头的书! 曾志朗
□增订版译序
□译序
□前言

第1章活力十足的心理学31
佛洛伊德盛名之累32
现代心理学的多样性34
用科学来一统心理学39
那么,到底什么是科学?42
心理学与世俗智慧:「常识」的困惑50
作为一门新兴科学的心理学54
摘要56

第2章可证伪性57
理论与可证伪性标准59
科学中的错误:步步逼近真理77
摘要81

第3章操作论与本质论83
为什么科学家不是本质论者84
心理学中的操作性定义95
摘要109

第4章见证叙述和个案研究证据111
个案研究的作用114
见证叙述为什么没价值:安慰剂效应117
「鲜活性」问题121
见证证据为伪科学敞开方便之门133
摘要140

第5章相关和因果143
第三变数问题:古德伯格与癞皮病145
方向性问题151
取样偏差153
摘要159

第6章一切尽在掌控中161
史诺与霍乱163
比较、控制和操弄164
摘要189

第7章「但真实生活不是这样的啊!」191
自然性不是必要条件192
心理学理论的应用203
摘要214

第8章避开爱因斯坦症侯群215
关联原则217
证据交集:在缺陷中进步224
科学研究的共识233
对绝望者的劝喻242
摘要248

第9章哪有什么「魔术子弹」249
交互作用的概念252
单因解释的诱惑256
摘要260

第10章人类认知的罩门261
「张三李四」统计学264
机率推衍与对心理学的误解266
机率推衍的心理学研究269
摘要281

第11章心理学中的偶然283
试图解释偶然的坏习惯284
偶然与心理学291
接受错误以减少错误:临床式与精算式预测299
摘要310

第12章让人瞧不起的心理学311
心理学的形象问题312
心理学和其他学科322
我们是自己最可怕的敌人325
每个人不都是心理学家吗?:行为的内隐理论334
抵制科学心理学的来源336
结语343
参考文献345

图书序言

第11章 心理学中的偶然
在上一章,我们讨论了机率趋势、机率性思考和统计推衍的重要性。本章将继续这一讨论,但是重点放在对随机性(randomness)和偶然(chance)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困难上。我们将强调人们经常由于不能领会偶然这一概念如何彻底地融合在心理学理论中,以致误解了研究对临床实践的贡献。

试图解释偶然的坏习惯
人类的大脑已经演化到一个程度,能让我们不懈地寻求世界上事物存在的各种样式。对于身边发生的事物,我们总想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它们进行解释并寻求这些事物背后的意义。华尔哥(E. Wargo, 2008)在美国心理学会的一份学刊《观察者》(Observer)上写道:「人脑可以说是一个连接因果的器官─一个永不言倦的意义追寻者。」(p. 19)

心理学家曾研究人们这种强烈的、寻找现象背后结构的习惯是怎么回事。他们发现这种习惯是人类智力的一个特征,而且可以说是,人类资讯处理及知识获取领域中所取得的重大成果背后的真正原因。

然而,人类认知过程的这种极具生存适应性的特点并非十全十美,有时还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障碍。例如,当环境中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人们进行概念化时,还一味地寻求用概念来理解事物,就是一种不良的适应行为。那么,到底是什么东西在人类认识的这一突出特点上制造麻烦呢?又是什么东西给我们寻求结构这一过程带来困扰,以致阻碍了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对,你猜对啦!是机率。更具体的说:是偶然和随机性。

偶然和随机性是我们周围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偶然和随机性的规律是支配生物演化和基因重组的机制,物理学也运用偶然的相关统计规律来解释物质的基本结构。自然界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是稳定的、系统的、可解释的因素与偶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回想前面谈到的一个例子:吸烟导致肺癌。生物学上系统的、可解释的因素,把吸烟和某一疾病之间建立关联,但这并不表示所有吸烟者都会罹患肺癌,这种趋势是机率性的。也许,最终我们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吸烟者不会罹患肺癌,但是在现阶段,这种不稳定性必须归因于决定一个人是否感染某一疾病的大量偶然因素。

在上面的例子中,当我们说一件事决定于偶然时,并不必然表示它是不确定的,而只是说它是当下无法确定的。例如,说抛掷一枚硬币是偶然事件,并不是因为当我们透过测量抛掷的角度、硬币的金属含量以及许多其他变数等,都不可能确定抛掷的结果。实际上,这些变数的确决定了抛掷硬币的结果。但正是因为在每一次抛掷时,我们没有比较简易快捷的方法测量这些变数,所以才视之为一个偶然事件,一次抛掷的结果不是具有不确定性,只是在当下无法确定。

世界上的许多事件不能只运用稳定的、系统的因素完全解释清楚,至少现在还不能。当现时还没有系统因素可以解释某一现象时,我们喜欢寻求结构的脑袋通常并不会因此而停止工作,它会去找一个毫无意义的理论强加在原本是随机的研究数据上。心理学家曾对此现象进行实验研究。研究者在一种实验情境中,要求受试者观察在许多不同维度上变化的一系列刺激物,并告诉他们其中的一些刺激物是属于一类,其他的则属于另一类,受试者的任务是猜测每个刺激物属于哪一类。实际上,研究者是把刺激物随机归类,因此,除了随机性,并没有任何其他规律。但是,受试者很少敢做随机猜测,相反地,他们通常处心积虑的虚构一个复杂的理论,以解释他们对这些刺激物的分类。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