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諾貝爾文學奬得奬十周年紀念新版】
全球獨傢典藏版.封箱攝影公開
收錄高行健當年尋訪靈山旅途中的五十張珍貴攝影照片
更獨傢收入高行健於2010年國際筆會東京大會文學論壇開幕式演講:「環境與文學:今天我們寫什麼」。
華文世界的驕傲 當代經典之作
2000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高行健?自傳色彩濃鬱的重要代錶作
他不僅是文學傢、劇作傢、畫傢、電影導演,更是攝影傢
運鏡充滿大師風采
一趟孤獨的徵途恍若浮動的光影,
虛實之間亦如人生蒼茫的探尋。
萬水韆山的深處,
一次心靈探索、永不重復的朝聖旅程。
《靈山》是一部獨樹一格的長篇小說巨著,根據作者中國西南偏遠地區的漫遊印象,由不同的人稱代詞「你」、「我」、「他」呈現不同的內心觀點,更呈現主人公旅程的反思與朝聖心路,瑞典皇傢學院的頌辭提到:「在高行健的作品中,可以見到文學從個人在群眾曆史中的掙紮,得到新生。」
邊陲地帶流傳巫術、民謠、江湖好漢,奇風異景,一趟探索心靈的桃花源,敘述者到處遊蕩,隻為尋找心中的樂土。作者從各個角度切入,體現一個嚮靈山朝聖的心路曆程,並藉此撥開中國文化的多樣神秘麵紗。
在作者的運鏡之間,心境的蒼涼與迷濛中,世界萬韆之景,富麗磅?的山水、麯摺典雅的小城窄巷,在藝術傢∕小說傢的虛實筆觸之下,吐納齣無盡的魅力……
作者簡介
高行健
國際著名的全方位藝術傢,集小說傢、劇作傢、戲劇與電影導演、畫傢與思想傢於一身,1940年生於中國江西贛州,1997年取得法國籍,定居巴黎。2000年獲諾貝爾文學奬,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作傢。他的小說與戲劇關注人類的生存睏境,瑞典學院在諾貝爾奬授奬頌辭中以「普世的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加以錶彰。
他的長篇小說《靈山》和《一個人的聖經》法譯本曾轟動法國文壇,法新社評為二十世紀末中國文學的裏程碑,現已譯成三十七種文字,全世界廣為發行。他的劇作包括《車站》、《野人》、《彼岸》、《逃亡》、《生死界》、《夜遊神》、《山海經傳》、《八月雪》、《叩問死亡》和《高行健戲劇集》等十八種,已在歐洲、亞洲、北美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亞等地頻頻上演,也是進入當代世界劇壇的第一位華人劇作傢。他的文學藝術思想論著《沒有主義》、《另一種美學》和《論創作》,都見解犀利,獨立不移。他的繪畫作品也獨具一格,將沉思、想像和詩意溶匯在水墨之中,呈現齣超然幽深的內心世界,在歐亞和北美的許多美術館、藝術博覽會和畫廊舉辦瞭八十多次展覽,齣版瞭三十本畫冊。
諾貝爾文學奬之外,他還榮獲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勛章、法國榮譽騎士勛章、義大利費羅尼亞文學奬、義大利米蘭藝術節特彆緻敬奬、美國終身成就學院金盤奬、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雄獅奬;香港中文大學、法國普羅旺斯大學、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颱灣的颱灣大學、中央大學和中山大學等皆授予他榮譽博士。此外,法國馬賽市2003年為他舉辦瞭大型藝術創作活動「高行健年」,法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館和香港中文大學2008年為他舉辦瞭《高行健藝術節》。
序 藝術的退位與復位 馬森
靈山
附錄
西元2000年諾貝爾文學奬得奬頌詞 瑞典皇傢學院
得奬演說 ─ 文學的理由 高行健
領奬答謝辭 高行健
環境與文學 ─ 今天我們寫什麼(西元2010國際筆會東京大會文學論壇開幕式演講) 高行健
高行健的生平與作品
序
藝術的退位與復位 馬森
小說,在我國的文學傳統中,本就站在邊緣的地帶,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以儒傢自居的道學之士甚至於斥小說(外加戲麯)為壞人心術、誨淫誨盜之作,嚴禁子弟接近。因此之故,早期的中國小說傢,如《金瓶梅》和《紅樓夢》的作者,絕不敢在作品上署名,以緻使後人澆潑瞭無數墨汁來費盡心機考證追索作者的蹤跡。
小說開始受到重視,並且為學者頷首、專傢默認為文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是受瞭西方觀念影響以後的事,大概在五四運動前後,人們對小說的看法纔開始發生瞭根本的轉變。雖則如此,細查那一代的小說作傢,使用真名實姓的仍然很少,寫起小說來,周樹人叫魯迅,瀋德鴻叫茅盾,李芾甘叫巴金,蔣冰之叫丁玲,張乃瑩叫蕭紅,舒慶春叫老捨等等。固然藉用筆名也許是那時代一時的風尚,但心理上多少因此産生一些隱蔽感也是可以想像的理由。
很不幸的是,小說受到重視以後,不見得就立時獲得瞭應有的藝術地位。藝術,對一個苦難的國傢和貧窮的人民,是一個奢侈的概念。五四以來的中國文人,很少有敢於奢談藝術而不受撻伐的。鬍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和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都集中火力攻擊舊文學的陳腐,卻並不強調藝術。著名的「文學研究會」對文學的主張,用茅盾的話來說是「文學應該反映社會現象,錶現並且討論一些有關人生的一般的問題。」(《新文學大係?小說一集導言》)「創造社」被時人目為「為藝術而藝術」的一群,但「創造社」的大將鄭伯奇曾矢口否認說:「若說創造社是藝術至上主義者的一群,那更顯得是不對……真正的藝術至上主義者是忘卻瞭一切時代社會的關心而籠居在『象牙之塔』裏麵,從事藝術生活的人們。創造社的作傢,誰都沒有這樣的傾嚮。」(鄭伯奇〈創造社的傾嚮〉)而「創造社」也確是不負眾望,不久就轉嚮到革命陣營裏去。後來的「文藝自由論戰」和梁實鞦所引起的「文學與抗戰無關論」的筆仗,使我們看到主張自由創作的人無不受到其他文人的痛剿。自由創作尚且不準,遑論藝術?
因此,從第一篇新小說──魯迅的〈狂人日記〉──起,中國的現代小說就採取瞭兩種姿態齣現在中國的文壇上:一是謙卑地為人民大眾而服務,二是雄赳赳地擔負瞭捍衛國傢民族利益的重任。在這兩種姿態中,都沒有留下自我修飾的餘地。既然另有使命和更重要的實用目的,小說藝術不獨不會引起人們的關注,反倒有被人誤會為故意搔首弄姿的可能。
在小說的批評上,批評傢們也就常愛用「血的」、「淚的」、「愛國的」等字眼,把小說的創作引上瞭宣洩民族感情的道路。宣洩民族感情本沒有什麼不好,但是以是否宣洩瞭民族感情,或以宣洩民族感情的多寡來定小說的良窳,那就會産生不可彌補的後遺癥瞭。例如有人把老捨的《四世同堂》和《駱駝祥子》等量齊觀,甚至認為前者是一部偉大的描寫抗日戰爭的史詩小說,隻因為《四世同堂》宣洩瞭民族的情感,就有充分的理由忽略其藝術上的粗糙。
小說在兼任瞭救國救民的重任之餘,幸好從五四運動到一九四九年中共攫取政權之間,尚不曾釐定齣不可違拗的文藝政策,也沒有密不通風的嚴密組織,小說藝術就在這種疏忽的寬忍之下默默地苟活著,居然也産生瞭一些不講藝術而自有藝術的佳作,例如魯迅、茅盾、鬱達夫、瀋從文、王魯彥、張天翼、吳組緗等的一些短篇,以及老捨的《駱駝祥子》、李劼人的《大波》、巴金的《寒夜》、錢鍾書的《圍城》等長篇,都為那個時期的小說創作留下瞭光輝的紀錄。
一九四九年以後,既然主張革命文學和普羅文學的作傢們在政治上取得瞭絕對的勝利,那麼小說的藝術更不可能重見天日瞭。首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成瞭眾人必須恪遵的創作圭臬。其中隻談立場問題、態度問題、工作對象問題、學習馬列思想問題,就是不談藝術問題。也並非完全不談,而是對藝術加以斷然否定說:「和政治並行或互相獨立的藝術,實際上是不存在的。無産階級的文學藝術是無産階級整個革命事業的一部分,如同列寜所說,是整個革命機器中的『齒輪和螺絲釘』。」因此,如果也有個藝術標準的話,就不得不重重地壓在「政治標準」之下瞭。
在意識觀念的領域裏既已立下瞭小說創作的標竿,更難脫逃的則是所有小說傢都納入瞭共産黨所領導的作傢協會,直接受到黨的監督,而所有的文學刊物也都成瞭隻代錶黨的利益的喉舌。在這般嚴密的組織運作之下,小說藝術又何處容身呢?於是我們所看到的《山鄉巨變》、《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紅旗譜》、《三傢巷》,以至於《艷陽天》、《金光大道》數百部長篇以及無數的中、短篇小說,所寫的都是一件事:過去的社會有多麼多麼的悲慘黑暗,現在的社會有多麼多麼的幸福光明,這一切都是由於共産黨的偉大和毛主席的英明領導,這些小說,用中共官定的政治標準來衡量,都在九十分以上。屈居第二的藝術標準呢?隻是備位而已,從來沒有人敢公開地使用過。
由於中共在消滅瞭外在的敵人以後,矛頭內轉,內鬥日急,作為革命機器的齒輪和螺絲釘的文學,自然也不可避免地流為鬥爭的工具,於是從救國救民一變而為「為工農兵服務」,再變而為「為共産黨服務」,三變而為「為黨中央服務」,最後竟變為「捍衛毛主席的英勇戰士」。小說,到瞭這步田地,也就越來越難寫瞭。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原來在政治標準的衡量下超過九十分的《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什麼的,一日之間都變成瞭危害社會主義革命事業的大毒草!正像劉再復所說,一個占人類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國的文學變成,隻剩兩種東西的荒原:八個樣闆戲和兩部小說──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捲和浩然的《金光大道》(劉再復〈近十年的中國文學精神和文學道路〉)。
藝術本來在小說的創作中就一天天地稀釋淡化,現在應該說完完全全退位瞭。不但不會有人膽敢談論藝術的問題,連使藝術默默苟活的空間也不再有。數十年的革命經驗已經培養起一批嗅覺特彆銳敏的鷹犬,虎視眈眈地在等待著「藝術」不小心會在什麼地方冒齣頭來,以便一把揪住,痛加撻伐。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毛澤東死亡、四人幫垮颱,作傢們纔在舔舐創口自療的過程中,逐漸看清楚數十年來小說的創作是在何等的魔咒下苟延殘喘。這時候好似鼕眠的枯草受到春風的吹拂,一夜之間噴射齣萬箭齊發的創造源泉。我們看到瞭「傷痕」的、「反思」的、「尋根」的、意識流的、心理寫實的、魔幻寫實的、超現實的……種種的小說新形貌。劉再復曾從思想的角度總結這一現象,認為「主要錶現為三個特點:一是對曆史的反思,二是人的重新發現,三是對文學形式的新探求。」(劉再復〈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對人的三次發現〉)藝術的潛能終於在新形式的探索下自然地爆發瞭齣來。
在這一代關心小說藝術的作傢中,高行健是相當突齣的一位。他除瞭以創作新型的戲劇(如一九八二年的《絕對信號》、一九八三年的《車站》、一九八五年的《野人》、一九八六年的《彼岸》等)聞名外,還於一九八一年齣版瞭一本《現代小說技巧初探》,引介瞭西方現代主義以來的小說藝術,足以說明他個人再也無法忍耐一直作為政治的一枚螺絲釘的小說的地位瞭。他這本小冊子立刻獲得瞭其他作傢的共鳴,王濛、劉心武、馮驥纔、李陀都曾先後發錶意見和書評。
當然,談論小說的藝術是一迴事,在創作上把藝術錶現齣來是另一迴事。在同代的小說作傢中,鍾阿城、韓少功、莫言、古華、張賢亮、史鐵生、賈平凹、殘雪、李銳、葉之蓁、鄭萬隆等都錶現齣瞭極不相同的獨特風格,高行健也是其中的一位。雖然他的聲名主要來自戲劇的創新,但他在小說方麵卻一直在默默地耕耘,所流的汗水,並不下於在戲劇創作方麵的辛勞。他在小說創作上第一張齣色的成績單,是《聯閤文學》於一九八九年為他齣版的《給我老爺買魚竿》短篇小說集,共收錄瞭十七個短篇。關注小說藝術的人,不難發現高行健不想重復寫實主義所遵循的反映社會人生的老路,甚至於他企圖擺脫一嚮認為是小說核心成分的情節和人物。那麼一篇小說,既不企圖反映社會和人生,又不專注於情節的建構和人物的塑造,還能剩下些什麼呢?用高行健自己的話來說:「我以為小說這門語言的藝術,歸根結柢是語言的實現,而非對現實的摹寫。小說之所以有趣,因為用語言居然也能喚起讀者真切的感受。」(《給我老爺買魚竿?跋》)
把小說的寫作提升到語言藝術的層次,其實也正是偉大的小說傢早已服膺的原則。戴索緒(Ferdinand de Saussure)的《語言學通論》(Cours de Linguistique G?n?rale)有兩個基礎的概念:一是「意符」(Signifiant)與「意旨」(Signifi?)之間的相應關係;二是這二者的關係所具有的「符號的專斷性」(L'arbitaire de Signe)。十九世紀的小說傢所追求的正是意符與意旨的相應。福樓拜曾強調每一片樹葉都是獨一無二的,好的小說傢必須尋找齣最恰當的詞匯(意符),準確地顯示事物的內涵(意旨)。這是小說的語言藝術的第一步。語言的專斷性錶現在意符的多元化,不同的語言各有不同的意符,意旨的傳達取決於意符之間的「差異」,是故每一種語言都自成一個自足的體係。這一個概念使用在文學言談(discours)上,就給予瞭每一個作傢在共同的語言上,仍具有有限的專斷之可能。獨特的語匯和語法架構在個人專斷的操縱下,形成獨特的文體和風格。這是小說語言藝術的第二步。在我國現代的小說傢中,能達成個人獨特的文字風格的可說寥寥無幾。魯迅的冷雋辛辣是一個,老捨的幽默風趣也是一個。但是隻有獨特的文字風格尚不足以使小說的藝術達到圓滿的境界,否則老捨的《四世同堂》便與他的《駱駝祥子》無分軒輊。細析《四世同堂》的粗糙,並非來自文字的風格,而是齣於經驗的虛矯。由此看來,文字或語言的藝術,在錶現專斷的獨特風格的同時,還得加上在文字(意符)背後所欲傳達的作者個人的真實經驗(意旨)。《四世同堂》的缺漏正在於作者欠缺抗日戰爭淪陷區的實地經驗,更欠缺被國人詆為「漢奸」的賣國者的心理的深刻瞭解,個人獨特的文字風格便發揮不齣名實相應的藝術魅力。由此而論,小說的語言藝術的第二步必須以第一步為前提,能喚起讀者真切感受的語言,必須具有特定的真實的人生經驗作為內涵,雖然不必是對現實的摹寫。
另一方麵,高行健所強調的是語言的實現,也就是說把流於政治附庸的「主題掛帥」的小說矯枉過正地扭轉迴本位的「語言藝術」中來。我所說的「矯枉過正」,是因為在扭轉的過程中,同時也犧牲瞭小說藝術另一重心:情節和人物。如果隻用「語言的藝術」來為小說定位,其與詩及散文之間的界綫就模糊不清瞭。當然,我們並沒有理由限製小說的散文化或詩化,任何一門藝術的發展,前進的路程都該是敞開的,無庸預先設障。那麼強調小說中語言藝術的特性,縱然有與詩及散文混融的可能,也不見得就是一件不可行的事。詩中已經有散文詩,散文中也有詩化的散文,小說的散文化或散文的小說化,在語言藝術的自然發展中,似乎也沒有事先釐清的必要。硃自清的〈背影〉其實就介於小說與散文之間,全靠讀者自己的認定。高行健的小說的確是走上瞭散文化的途徑,請看這一段:
到郊外去!到我老爺曾經帶我去過的郊外河邊上去──釣魚?我記得我老爺帶我到河邊去過,釣沒釣上魚我可記不清瞭,可我記得我有個老爺,也有過童年,童年我媽給我在院子裏光屁股洗澡的時候,我周身不自在,我也尋找過我小時候住過的房子,我也還記得有一次半夜裏就起來跟人去打獵,跟的並不是我老爺,跑瞭一整天,打死瞭一頭野貓,被當成瞭狐狸,我又想起一首詩,詩中的那我,渾身披掛著叮當作響的獵刀,一隻沒有尾巴的蜻蜓,撲打著翅膀在原地鏇轉,批評傢的眼睛裏長著倒刺,還有一個很寬的下巴,我想寫一篇大有深意的小說,深深的淹得死蒼蠅,後來,就看見瞭我老爺,蹲坐在一張小闆凳上,躬著背,吧嗒吧嗒在抽菸,老爺,我就叫他瞭,他沒有聽見,我到他跟前又叫瞭一聲老爺,他這纔轉過身來,並沒有拿著菸袋鍋,他老淚縱橫,眼睛就像被煙子燻得布滿瞭血絲,鼕天為瞭取暖,他總喜歡蹲在竈膛邊上燒柴禾,你乾麼哭呢,老爺?我問,他擤瞭把鼻涕,就手一抹,還倒吸瞭一口氣,那手就把鼻涕抹在鞋幫子上,卻並不在鞋麵上留下痕跡,他穿的是我姥姥給他做的鞋底納得特厚的老布鞋,他紅紅的眼睛望著我不說話,我給您買瞭一根帶手輪的魚竿,我說,他喉嚨裏含混地呼嚕瞭一聲,沒有錶現齣怎樣的熱情,就這樣,我來到瞭河邊沙地上,腳下的沙子在窸窸作響,像是我姥姥在嘆氣,我姥姥就好嘮嘮叨叨,可沒有一句聽得清楚,你要故意問她,姥姥,你講什麼?她就會立刻失神,抬起頭來,半天纔說,啊,你下學迴來啦?或是說,你餓不餓?廚房籠屜裏蒸得瞭白薯,她嘮嘮叨叨的時候,你最好彆打斷,她講的都是自己做姑娘時的事,可你要是從椅子背後去偷聽,她就好像總是在說掩蓋瞭掩蓋瞭掩蓋瞭掩蓋瞭掩蓋瞭什麼都掩蓋瞭什麼,這些迴憶就都在你腳底下的沙子底下作響。(:《給我老爺買魚竿》)
這的確是散文的句子、散文的段落,但誰又規定不能放在小說裏?西方的散文(prose)就蘊含在論說文(essay)和敘述文(narrative)裏,幾乎不能獨立自成一個文類。然而在我國卻有厚實的散文傳統,漢魏六朝文、唐宋八大傢的文章、公安、竟陵的小品、桐城派的古文,以至新文學運動以來的眾多的散文作品,不獨可以與小說、戲劇媲美,甚至在數量上遠遠超過其他的文類之上。小說的確有嚮散文學習的空間。然而,小說的散文化,在我國不能不産生被散文吞噬的危機。為瞭證明他所寫的是一種新體的小說,而並非散文,高行健接著又完成瞭一部博大的巨構──《靈山》。
《靈山》確是一部小說,不可能錯認為是一篇特長的散文,理由是不但其所運用的語言藝術足以喚起讀者真切的感受,而且它發揮瞭小說中想像、虛構的特質,並利用雙重觀點的交插觀照,把小說的敘述體朝前推進瞭一步。
《靈山》是怎麼寫齣來的?這該從我認識高行健說起。我在倫敦大學執教的那些年代,每年都舉辦一次「大英中國研究學會」(British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的年會。在四人幫垮颱以後,中國的作傢、學者終於可以外放的時候,我們總利用年會的機會邀請一兩位中國作傢來訪,像曹禺、唐弢、北島、古華和高行健就是這樣在不同的年代到瞭英國。高行健來訪的那一次,年會好像是在牛津大學舉行的,我恰恰跟高行健住在一牆之隔的兩個爬滿青藤的房間,會前會後便有不少交談的機會。他是一個健談的人,記得最清楚的是,他談到在北京時因為抽菸過度的緣故,被醫生診斷為患瞭來日無多的肺癌。這樣的一種宣告,使他驟然間覺得萬念俱灰,在徬徨無依的心情下,放下瞭北京人藝的編劇工作,離開瞭親人,背起瞭一個簡單的行囊,一心隻想在僅有的數月的生命中一覽中國富麗奇幻的深山大川。他踏上瞭中國西南邊區人跡罕到的探險徵途。等他遊蕩瞭數月又返迴北京之後,肺部疑似癌癥的黑影竟然奇蹟般地消褪瞭。他如此神奇地奪迴瞭即將失去的生命,也神奇地再度迸發齣文學的創造力。《靈山》就是這樣産生的。
《靈山》採用瞭第二人稱和第一人稱交互運用的敘述方式。「你」和「我」可能是一個人,也可能不是一個人,這並不十分重要,重點是他們都是敘述的主體,前者是分析式的,後者是綜閤式的,共同體現一個嚮靈山朝聖的心路曆程。在這部也可以稱作是「尋根」的巨大的架構中,高行健有意擺脫瞭傳統的編織情節和塑造人物的纍贅,把所有的力量都灌注在語言的實現上,使語言澄澈猶如雪山的澗流,直接呈現齣敘述者的心象。
這樣的寫法,仍然算是一種散文化的小說模式。就其篇幅的巨大而論,這是一種嶄新的嘗試,端看他語言的藝術是否承托得起這巨大的篇幅所帶來的重量。如果說傳統小說的「人物─情節」模式早已經形成讀者固定的審美經驗,那麼任何小說的新模式都將訴求於讀者審美經驗的調整,拒斥的心理和新景觀的刺激將會同時産生。
《靈山》的中文版還沒有齣版的時候,這部小說的手稿已經放在瑞典皇傢學院馬悅然教授的案頭,在進行瑞典文的翻譯瞭。久居四川的馬悅然,大概是受瞭書中西南邊區神祕氣氛的迷惑吧!然而把書中精心營構的語言譯成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文字,又是多麼艱巨的工程呀!
如果說高行健和他同代的作傢都在努力使小說迴歸到語言的藝術這一個原始的課題上來,那麼可以說中國大陸上在小說中退位已久的藝術,到瞭八○年代,終於又找迴瞭它應有的位子。
(一九九○年九月廿七日於颱南古城)
看到《靈山》諾貝爾文學奬十周年紀念新版的消息,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我第一次捧著它、小心翼翼翻開時的情景。那時的我,還是個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對文學的世界充滿瞭憧憬,而《靈山》,無疑是我那段時期閱讀體驗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到現在還保留著我當初那一版,書頁邊角有些泛黃,甚至有些地方還有我當年做的筆記,那些筆記,如今看來,稚嫩卻又真實。 《靈山》這本書,用一種極其獨特的方式,構建瞭一個屬於它自己的世界。這個世界,既有現實的根基,又有想象的飛揚,更重要的是,它承載瞭太多關於我們這個民族,關於我們這片土地,那些被遺忘、被遮蔽的記憶。 我始終相信,能夠稱之為傑作的書,一定是有生命力的,它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褪色,反而會在每一次重讀時,煥發齣新的光彩,就像是鑽石,在不同的光綫下,摺射齣不同的迷人顔色。 《靈山》正是這樣一本,它所探討的議題,關於身份的追尋,關於文化的斷裂與融閤,關於曆史的厚重感,這些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們對於這些議題的理解,也會隨之加深。 我特彆喜歡《靈山》的敘事節奏,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樣急於拋齣結論,而是用一種從容不迫、娓娓道來的方式,將讀者帶入一個越來越深邃的境地。 每當我感到生活有些迷茫,或者對某些曆史事件感到睏惑時,我都會重新翻開《靈山》。它總能以一種我意想不到的方式,給我帶來啓發和慰藉。 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是曆史的容器,也都是曆史的塑造者。我們的個體命運,與時代的洪流,總是緊密相連,無法分割。 我至今還記得,我當年讀到某個情節時,那種被深深觸動的、無法言說的復雜情感。那是一種混雜著悲傷、理解、甚至一絲希望的,難以言喻的感受。 對我而言,《靈山》提供的,不僅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我習以為常的觀念,讓我學會瞭用一種更包容、更深刻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這次的十周年紀念版,對我來說,就像是收到瞭一封來自過去的、充滿真誠的信件,它提醒我,那些曾經觸動我的文字,依然擁有強大的力量。
评分我收到《靈山》諾貝爾文學奬十周年紀念新版的時候,那份驚喜,就像是在一個平淡的日子裏,收到瞭一份來自遠方的珍貴禮物。我當年第一次讀《靈山》的經曆,至今仍讓我懷念,我記得當時我還是個學生,把攢瞭好久的零用錢,都拿去買書瞭,而《靈山》,無疑是我那段時期閱讀體驗中最深刻的記憶。 《靈山》這本書,總能以一種最直接、最深刻的方式,觸動人心最柔軟的角落。它所描繪的那些曆史的印記,文化的傳承,以及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都讓我感同身受。 我喜歡《靈山》那種深邃的哲學思考,它不給你一個現成的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去追尋,去發現。這種閱讀體驗,遠比那些直接告訴你“是什麼”的書籍,來得更加有價值。 它所探討的議題,關於身份的漂泊,關於記憶的斷裂,關於曆史的重負,這些都是我們身處當下的個體,無法迴避的。而《靈山》,恰恰以一種極為人性化的方式,將這些沉重的話題,呈現給讀者。 我記得,我當年讀到某個段落時,那種被深深觸動的、難以言說的復雜情感。那是一種混雜著對過去的追溯、對現實的理解、以及對未來的期盼的,深刻的體驗。 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如何去理解那些我曾經不理解的,甚至有些排斥的過往。它像是一麵鏡子,照見瞭我們民族的復雜性,也照見瞭我們個體存在的艱難。 《靈山》的敘事,總是充滿瞭力量,它不是那種聲嘶力竭的呐喊,而是如涓涓細流,滲透人心,久久不能平息。 對我來說,《靈山》提供的,不僅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它讓我以更廣闊的視野,去審視自己,審視這個世界。 這次的十周年紀念版,對我來說,不僅僅是擁有一本新書,更是對自己過去那段深刻閱讀經曆的一次緻敬,一次升華。
评分當我看到《靈山》諾貝爾文學奬十周年紀念新版的消息時,我腦海裏瞬間閃過我當年第一次捧讀這本書時的情景。那本書,我到現在還珍藏著,書頁已經有些泛黃,甚至有些地方還有我當年做的筆記,那些筆記,如今看來,稚嫩卻又充滿瞭我對這部作品的敬意。 《靈山》這本書,總能以一種最直接、最深刻的方式,觸動人心最柔軟的角落。它所描繪的那些曆史的印記,文化的傳承,以及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都讓我感同身受。 我喜歡《靈山》那種深邃的哲學思考,它不給你一個現成的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去追尋,去發現。這種閱讀體驗,遠比那些直接告訴你“是什麼”的書籍,來得更加有價值。 它所探討的議題,關於身份的漂泊,關於記憶的斷裂,關於曆史的重負,這些都是我們身處當下的個體,無法迴避的。而《靈山》,恰恰以一種極為人性化的方式,將這些沉重的話題,呈現給讀者。 我記得,我當年讀到某個段落時,那種被深深觸動的、難以言說的復雜情感。那是一種混雜著對過去的追溯、對現實的理解、以及對未來的期盼的,深刻的體驗。 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如何去理解那些我曾經不理解的,甚至有些排斥的過往。它像是一麵鏡子,照見瞭我們民族的復雜性,也照見瞭我們個體存在的艱難。 《靈山》的敘事,總是充滿瞭力量,它不是那種聲嘶力竭的呐喊,而是如涓涓細流,滲透人心,久久不能平息。 對我來說,《靈山》提供的,不僅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它讓我以更廣闊的視野,去審視自己,審視這個世界。 這次的十周年紀念版,對我來說,不僅僅是擁有一本新書,更是對自己過去那段深刻閱讀經曆的一次緻敬,一次升華。
评分當我得知《靈山》齣版十周年紀念新版的消息時,我立刻腦海裏閃過當年我第一次讀到這本書時的震撼。那本書,是我當年在大學圖書館裏藉閱的,一藉就是好幾個月,因為我總覺得,裏麵的內容,需要慢慢消化,需要反復咀嚼。這次新版的問世,對我來說,簡直是天大的喜訊。 《靈山》這本書,總能以一種最直接、最深刻的方式,觸動人心最柔軟的角落。它所描繪的那些曆史的印記,文化的傳承,以及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都讓我感同身受。 我喜歡《靈山》那種深邃的哲學思考,它不給你一個現成的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去追尋,去發現。這種閱讀體驗,遠比那些直接告訴你“是什麼”的書籍,來得更加有價值。 它所探討的議題,關於身份的漂泊,關於記憶的斷裂,關於曆史的重負,這些都是我們身處當下的個體,無法迴避的。而《靈山》,恰恰以一種極為人性化的方式,將這些沉重的話題,呈現給讀者。 我記得,我當年讀到某個段落時,那種被深深觸動的、難以言說的復雜情感。那是一種混雜著對過去的追溯、對現實的理解、以及對未來的期盼的,深刻的體驗。 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如何去理解那些我曾經不理解的,甚至有些排斥的過往。它像是一麵鏡子,照見瞭我們民族的復雜性,也照見瞭我們個體存在的艱難。 《靈山》的敘事,總是充滿瞭力量,它不是那種聲嘶力竭的呐喊,而是如涓涓細流,滲透人心,久久不能平息。 對我來說,《靈山》不僅僅是一部文學作品,更是一種精神的洗禮,它讓我以更廣闊的視野,去審視自己,審視這個世界。 這次的十周年紀念版,對我而言,不僅僅是擁有一本新書,更是對自己過去那段深刻閱讀經曆的一次緻敬,一次升華。
评分當得知《靈山》有諾貝爾文學奬十周年紀念新版發行,我的第一反應是:“終於等到你!”我當初可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纔在狹小的書店角落裏找到那本舊版的《靈山》,當時就覺得,這本書,值得我用一生的時間去慢慢品味。現在,看到它以更精緻的姿態迴歸,感覺就像是自己收藏多年的寶貝,終於有機會以更好的狀態,再次呈現在眼前。 《靈山》這本書,總能在我需要的時候,給我帶來一種精神上的慰藉和啓迪。我總覺得,一本偉大的作品,不應該隻是紙上的文字,它應該擁有生命,能夠與讀者進行靈魂的對話,而《靈山》,恰恰就具備瞭這種魔力。 它探討的那些宏大的議題,像是曆史的脈絡、文化的傳承、身份的認同,都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清的。作者通過細膩的筆觸,將這些復雜的議題,融入到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人物之中。 我喜歡《靈山》那種深邃的思考,它不提供廉價的安慰,也不迴避人性的復雜。相反,它直麵那些我們不願提及的傷痛,然後用一種充滿力量的方式,帶領我們去理解和接納。 每次閱讀《靈山》,都像是在進行一次心靈的探索。作者的文字,總能精準地捕捉到那些難以言說的情感,那些深埋在心底的,關於故土、關於記憶、關於歸屬的復雜情愫。 我想,對於許多在颱灣生活的讀者來說,《靈山》所觸及的某些議題,是會引起強烈共鳴的。我們身處不同的時空,卻可能有著相似的感受,相似的迷茫。 這本書的敘事,也總讓我覺得,它像是在編織一張巨大而又精美的網,將曆史、現實、個人情感,都巧妙地編織在一起。 我喜歡那種“讀不懂”的感覺,《靈山》恰恰就能給我這種感覺,它讓你不斷地去思考,去追問,去挖掘,而不是被動地接受。 這部作品,在我看來,它不僅僅是一部小說,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民族集體記憶的容器。 這次的十周年紀念版,對我而言,不僅僅是購買一本新書,更像是在為我曾經的閱讀經曆,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同時也開啓瞭新的篇章。
评分我拿到《靈山》諾貝爾文學奬十周年紀念新版的時候,那感覺就好像是收到瞭一個來自過去的、充滿智慧的包裹。我是那種喜歡在書店裏慢慢挑選,感受書本厚度、紙張觸感的人,而這次,雖然是網購,但看到那熟悉的書名,再加上“十周年紀念”這幾個字,心裏的那份悸動,依然無法抑製。我當年是看瞭很多關於這位諾貝爾文學奬得主的介紹,纔抱著極大的好奇心去閱讀《靈山》的,那時候,對於這本書,我其實是有一些預設和期待的。 《靈山》的文字,就像是一種陳年的酒,初嘗時或許有些許的澀,但隨著時間的沉澱,越品越能嘗齣其中的醇厚和甘甜。我記得我第一次讀的時候,很多地方的留白,讓我反復揣摩,那不是作者寫不清楚,而是他留給瞭讀者足夠的空間去思考,去填補。 這本書的魅力,不在於它提供瞭多麼清晰的答案,而在於它拋齣瞭多少令人迴味無窮的問題。關於一個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關於那片土地的記憶和遺忘,關於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衝刷、被改變的個體命運。 我一直覺得,真正的文學作品,一定是能夠觸碰到你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讓你在閱讀時,仿佛看見瞭自己,看見瞭我們這個時代很多人共同的睏境和迷茫。 《靈山》恰恰就是這樣一本,它不煽情,卻能讓你心生悲憫;它不直白,卻能讓你醍醐灌頂。 每次拿起《靈山》,我都感覺像是在進行一場精神上的朝聖。作者的敘事,那種宏觀的曆史視角與微觀的個體體驗的交織,總能給我帶來強烈的震撼。 我喜歡在閱讀《靈山》的時候,找一個安靜的午後,泡一杯茶,讓思緒隨著書中的文字,在曆史的煙雲中漫遊。 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如何去理解那些我曾經不理解的、甚至有些排斥的過往。它像是一麵鏡子,照見瞭我們民族的復雜性,也照見瞭我們個體存在的艱難。 從我一個颱灣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靈山》帶給我的,是一種更廣闊的視野,一種對生命更深刻的理解,以及對文化傳承的另一種思考。 這次的紀念版,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重溫,更是一次與過去的對話,與曆史的對話,也是與自己的對話。
评分當我在颱灣的各大書店的網站上,看到《靈山》諾貝爾文學奬十周年紀念新版,我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就點擊瞭購買。我當初為瞭找到這本書,可是找瞭好久,甚至跑瞭好幾趟颱北纔買到,那份珍藏至今的心情,仍然曆曆在目。 《靈山》這本書,總有一種魔力,能夠將我帶入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它不是那種讀過就忘的故事,而是會在你的腦海裏,留下深深的印記,讓你反復迴味。 我喜歡《靈山》那種厚重的曆史感,作者仿佛是一位曆史的記錄者,又是一位曆史的思考者。他用文字,將那些被遺忘的故事,被遮蔽的真相,一點點地挖掘齣來。 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曆史的關係,審視自己與這片土地的關係。它讓我明白,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們都是曆史的載體,也都是曆史的創造者。 我特彆欣賞《靈山》的敘事方式,它不是綫性的,而是充滿瞭跳躍和迴響,這種結構,反而更貼近我們真實的記憶和感受,那些記憶,往往是碎片化的,卻又彼此呼應。 每次重讀《靈山》,我都能從中獲得新的感悟。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對話,每一次對話,都能讓你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升,有所升華。 《靈山》的文字,總是那麼的細膩,那麼的深刻,它能夠觸及人性的最深處,讓你在閱讀時,仿佛看見瞭自己,看見瞭我們這個時代很多人共同的睏境和迷茫。 對我來說,《靈山》提供的,不僅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它讓我學會瞭如何去理解那些我曾經不理解的,甚至有些排斥的過往。 這次的十周年紀念版,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次購書,更像是一次與過去的重逢,一次與智慧的重逢,一次與自我的重逢。
评分當《靈山》諾貝爾文學奬十周年紀念新版的消息傳來,我第一時間就在颱灣的各大書店網站上搜索,看到它終於再次齣現在視野裏,心中湧起一陣暖流。當年,我懷著朝聖的心情,捧讀《靈山》,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而如今,它以嶄新的麵貌迴歸,我仿佛又迴到瞭那個充滿探索欲的自己。 《靈山》這本書,總是能夠在不經意間,觸動我內心最深處的敏感地帶。它所描繪的那些關於曆史的深沉、文化的重量、以及個體在宏大敘事中的微渺,都讓我反復思考。 我喜歡《靈山》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它不靠華麗的辭藻取勝,而是用一種質樸而又精準的語言,將深刻的意涵一點點地傳遞給讀者。 它探討的那些議題,關於身份的追尋,關於記憶的模糊,關於曆史的錯位,這些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而《靈山》,恰恰以一種極為剋製的態度,呈現瞭這些議題的多重麵嚮。 我至今還記得,我當年讀到某個情節時,那種被深深觸動的、難以言說的復雜情感。那是一種夾雜著對過往的追溯、對現實的理解、以及對未來的期盼的,深刻的體驗。 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如何去理解那些我曾經不理解的,甚至有些排斥的過往。它像是一麵鏡子,照見瞭我們民族的復雜性,也照見瞭我們個體存在的艱難。 《靈山》的敘事,總能給我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仿佛作者筆下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或者就存在於我們內心深處。 對我來說,《靈山》提供的,不僅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它讓我學會瞭如何去理解那些我曾經不理解的,甚至有些排斥的過往。 這次的十周年紀念版,對我來說,不僅僅是擁有一本新書,更是對自己過去那段深刻閱讀經曆的一次緻敬,一次升華。
评分終於等到《靈山》諾貝爾文學奬十周年紀念新版問世,這消息在颱灣文學圈子裏絕對是重磅炸彈。我當年可是第一時間就衝去書店搶購瞭第一版,那份激動和期待,至今仍清晰記得。如今,看到它以嶄新的麵貌重現,實在有一種時空交錯的奇妙感受。我毫不猶豫地再次下單,一來是想擁有這本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圖書,二來是想重新審視,或者說,是用十年後的自己,去再次體會這部偉大的作品。 《靈山》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小說,它更像是一本探索生命、文化、甚至是一段曆史的寶藏。當我初次翻閱它的時候,就被那種宏大而又細膩的敘事所吸引。作者的筆觸,仿佛帶著一種神秘的魔力,將讀者帶入一個全然不同於我們日常生活的世界。 我一直覺得,一本真正的好書,能夠讓你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反思和成長。而《靈山》恰恰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它提齣的問題,關於身份認同、關於曆史的沉重、關於文化的斷裂與傳承,這些都是我們身處時代洪流中的個體,無法迴避的課題。 每當我重讀《靈山》,總能從中發現新的意涵,就像是老友重逢,每次見麵都能聊齣新的話題,發現對方身上新的閃光點。這讓我覺得,藝術的生命力,就在於它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永遠能夠與不同時代的讀者産生共鳴。 閱讀《靈山》的體驗,就像是在進行一次深度旅行,目的地不是某個地理位置,而是我們內心的深處,是我們對於存在意義的追尋。 我想,許多颱灣的讀者,和我一樣,都曾被《靈山》中的某種情感深深觸動。那種疏離感、那種對故土的眷戀、那種在文化夾縫中掙紮的復雜心緒,都可能在我們身上找到投影。 這部作品的敘事手法,也是我一直津津樂道的部分。它不是那種按部就班、綫性發展的敘事,而是充滿瞭跳躍、閃迴、以及意象的交織,這使得閱讀的過程,本身就成為一種解謎和探索。 我一直認為,文學最偉大的力量,在於它能夠超越語言的限製,觸及人性的最深處。《靈山》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它用一種近乎詩意的方式,描繪瞭人類共通的情感和經驗。 從一個颱灣讀者的角度來看,《靈山》提供的視角,對於我們理解中國大陸的文化和曆史,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且深刻的切入點。 這次的十周年紀念版,我相信它會吸引更多新一代的讀者,讓他們也能有機會,與這部不朽的傑作進行一場意義非凡的對話。
评分當我從朋友那裏得知《靈山》齣瞭諾貝爾文學奬十周年紀念新版,我激動得差點跳起來!我當初為瞭找這本書,可是跑遍瞭颱灣大大小小的書店,最後纔在一傢不起眼的小書店裏,淘到瞭一本品相尚可的舊版。這本書,對我來說,意義非凡,它不隻是一本小說,更是我精神世界裏的一座燈塔。 《靈山》的文字,就像是陳年的普洱,初嘗可能覺得有些苦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發能品齣其中的甘醇和厚重。它所描繪的那些場景,那些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就發生在昨天一樣。 我喜歡《靈山》那種宏大敘事與細膩情感的完美融閤。作者總能在曆史的長河中,捕捉到個體命運的微小閃光,然後用一種近乎詩意的方式,將它們展現齣來。 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曆史的關係,審視自己與這片土地的關係。它讓我明白,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們都是曆史的載體,也都是曆史的創造者。 我特彆欣賞《靈山》的敘事方式,它不是綫性推進的,而是充滿瞭跳躍和迴響,這種結構,反而更貼近我們真實的記憶和感受,那些記憶,往往是碎片化的,卻又彼此呼應。 每次重讀《靈山》,我都能從中獲得新的感悟。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對話,每一次對話,都能讓你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升,有所升華。 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文化不是靜止的,它是流動的,是不斷被重塑的。而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流動中,尋找自己的根,尋找自己的方嚮。 我至今還記得,當年讀到某個章節時,那種被深深打動的、難以言說的復雜情感。那是一種夾雜著對過去的迴溯、對現實的反思、以及對未來的探尋的,深刻的體驗。 從我一個颱灣讀者的角度來看,《靈山》提供的視角,對於我們理解大陸的文化和曆史,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讓我們看到,在曆史的背後,有著無數個鮮活的生命在掙紮和前行。 這次的十周年紀念版,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次購書,更像是一次與過去的重逢,一次與智慧的重逢,一次與自我的重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