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在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书体演变、六书结构、形义关系、文献用字等问题时,必须涉及古文字,甚至以古文字作为研究资料和研究对象。总之,不论是古文字学还是现代中国文字学,都不能离开中国文字学的基础理论,这是不言而喻的。
本书特色:
一、为说明中国文字学之基本学理及范畴而编,全书分为六章,前三章属文字学基本理念与《说文》之认识,后三章为《说文》研究法与文字学其他领域之认识。
二、编写以《说文》为核心,《说文》既为先秦古汉语形音义之汇编,亦为后世隶楷演变所本,若据此书研治中国文字,可古可今,不离其道。
三、第一章为「《说文》叙论」,主要论述文字之起源、意义、构造及变迁,「六书」亦详列。
四、第二章为《说文》条例,分列十二节,为解读《说文》之详尽体例。
五、第三章为段玉裁注《说文》条例。
六、第四章为阐明黄侃研治文字之条例。季刚先生治文字学主据《说文》。本章先据黄焯整理之《文字声韵训诂笔记》理其条例,复据着者(陈新雄)整理之林景伊先生笔记,阐释其中理念,文末归结于陆宗达先生转述季刚先生评点《说文》之法。
七、第五章为字样学概说。字样学为探讨正字整理之历史与学理。此领域为唐兰首倡,近年学界重视日增,故特置入此章,以求文字学体系之完备。
八、第六章为古文字学概要,研治文字学,为求宏观,对早于《说文》之史料理当重视。
九、引用资料必据原典。
作者简介
陈新雄、曾荣汾
现职: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名誉教授
文藻外语学院应用华语文系客座教授
华梵大学中文研究所兼任教授
中华声韵学会名誉会员
中国训诂学会名誉会员
中国文字学会名誉会员
中国诗经学会顾问
中国语文杂志编委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
中华民国国家文学博士
经历:
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主任
淡江大学中文系兼任教授
政治大学中文系兼任教授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兼任教授
美国乔治城(Georgetown)大学中日文系客座教授
香港浸会学院中文系首席讲师
香港珠海大学文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香港新亚研究所兼任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访问学人
中山大学中文研究所兼任教授
北京清华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
中国声韵学会理事长
中国训诂学会理事长
中国经学研究会理事长
着作:
《春秋异文考》、《古音学发微》、《音略证补》、《六十年来之声韵学》
《等韵述要》、《中原音韵概要》、《锲不舍斋论学集》、《声类新编》
《旅美泥爪》、《香江烟雨集》、《放眼天下》、《诗词吟唱及赏析》
《文字声韵论丛》、《训诂学》、《古音研究》、《伯元倚声.和苏乐府》
《古虔文集》、《伯元吟草》、《东坡词选析》、《新编中原音韵概要》
《东坡诗选析》、《家国情怀》
着者于安阳访古照片
着者于教育部审订标准字照片
〈虞美人.赠荣汾弟〉词一阕(插页)
第一章 《说文》叙论
第二章 《说文解字》本书之条例
第三章 段玉裁注说文之条例
第四章 黄季刚先生之研治文字条例
第五章 字样学概说
第六章 古文字学概要
附录:
一、参考书目
二、附图
1.《殷墟书契菁华.一》
2.《三代吉金文存》散氏盘铭拓本书影
3.《三代吉金文存》毛公鼎铭拓本书影
4.《石鼓文先锋本》甲鼓拓本书影
哇,这本书《文字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原本以为“文字学”听起来会很枯燥,像是大学里才会上的那种课程,没想到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把汉字的演变历程讲得绘声绘色。从甲骨文、金文,一直讲到楷书,每一个阶段的文字形态都配有精美的插图,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古人在刻画符号时的智慧和艺术。书中对于一些常见字的演变过程的解读尤其精彩,比如“马”字,从最初的象形,到后来逐渐简化,再到我们现在熟悉的模样,这个过程简直就像在看一部微缩的动画片,让我对这个再熟悉不过的字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还穿插了很多古代的生活场景和文化背景,让文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承载着历史和故事的活化石。读这本书,感觉就像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亲历他们的生活。而且,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一点都不费眼。对于喜欢汉字、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我小时候就能读到这本书,我对历史课的兴趣肯定会大增。作者在文字的“形”与“意”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平衡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大众的趣味性,这真是太难得了。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汉字的构形和演变颇感兴趣,但总是苦于找不到一本既有系统性又不失趣味性的读物。《文字学》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填补了我的一个大空白。作者在书中对汉字的形体结构、音韵变化以及意义演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汉字“表意”功能的解读,他通过大量的实例,清晰地阐释了汉字是如何通过象形、指事、会意等方式来表达抽象概念的,这让我对汉字的智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书中还涉及了汉字的数量、分类以及不同字体之间的关系,这些内容都非常有条理,让我在脑海中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汉字知识体系。读到关于书法艺术的章节时,我更是爱不释手,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书法家和流派,而是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字体风格的形成原因,以及它们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和创新。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汉字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底蕴。
评分这本书《文字学》完全颠覆了我对“文字学”的想象!原本以为会是晦涩难懂的学术论文,结果打开一看,简直就是一本充满故事的“汉字冒险记”。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他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入手,而是从一个个具体的汉字讲起,就像侦探一样,一步步地揭示它们背后的秘密。我特别喜欢他讲解“形声字”的部分,用了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形旁和声旁的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协同作用来创造新字的。而且,书中还穿插了很多关于文字的民俗传说和趣闻轶事,读起来就像在听故事,不知不觉就把知识吸收进去了。作者还提到了很多关于汉字讹变和通俗化的现象,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但从文字学的角度去分析,又是另一番趣味。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汉字,其实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历史。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字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文化、关于历史、关于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书。我甚至已经开始向身边的朋友推荐了!
评分《文字学》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获得了很多关于文字的专业知识。作者在处理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时,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巧妙地将这些内容融入到引人入胜的故事线中。例如,在介绍古代书写材料的演变时,书中不仅提及了竹简、帛书,还生动地描述了不同时期人们使用这些材料时的具体情境,以及这些材料的优缺点如何影响了文字的传播和发展。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汉字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所产生的变异现象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其实是一个不断融合、不断演变、充满生命力的有机体。作者并没有回避一些学术上的争议,而是以一种比较客观和开放的态度,呈现了不同的观点,这对于读者来说非常有启发性,能够引导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注释部分也做得相当扎实,对于想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字源或者某个说法的读者,提供了很好的指引。总的来说,这本书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文字学》简直就是一本能让你“玩”起来的文字书!我以前总觉得文字学很遥远,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用了好多好多有趣的比喻和类比,把那些看起来很复杂的概念变得超级容易理解。比如说,讲到“六书”的时候,不是死板地罗列,而是举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指事”、“会意”这些是什么意思。而且,书中还加入了很多关于文字的“冷知识”,比如某个字的起源竟然和当时的某种工具有关,或者某个偏旁部字的演变是因为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这些小细节都特别吸引人,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累。我最喜欢的是作者讲解“假借”和“转注”的部分,真的非常巧妙。作者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方式,把这些看起来像是“文字游戏”的规律解释得头头是道。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很多字的眼光都变了,好像能看到它们背后隐藏的逻辑和故事。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活泼,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论述,更像是和一个渊博的朋友在聊天。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汉字感到好奇,但又怕被“学究气”吓到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