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翻译:原则与方法》是一部探讨新闻翻译的专着。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新闻翻译的特点和原则,以及从事新闻翻译必备的条件,并从新闻文本的结构、标题、导语等多个方面具体探讨新闻翻译的技巧;此外,对于新闻文本中专有名词的翻译、数字及倍数的表达、语态的转换,以及长句的拆解等,本书都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多种可行的处理办法。
第二部分集中讨论政治与政府、国际关系、金融与贸易、灾难与救援以及体育等各类新闻文本的翻译问题。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各类新闻翻译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以及相关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此外,本书还精心选录各类新闻常用的辞?、片语和句子,供读者查阅和研习。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编译新闻的方法,并以广播新闻和网络新闻为例,析述编译新闻的原则和技巧。
作者简介
李德凤
伦敦大学?非学院语言学系翻译学教授及翻译学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国际翻译与文化研究协会译员培训委员会理事。着译包括《财经金融翻译:阐释与实践》、《法律文本翻译》、《英汉翻译的理论与方法》及《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 论文亦见于多本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例如Target, Meta, Babel, Perspectives, TESOL Quarter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等。
老实说,一开始我抱持着一种“看看就好”的心态来翻阅这本书,毕竟市面上关于翻译的书籍不少,但真正能打动我、让我觉得“有用”的不多。没想到,这本书的内容和结构都让我惊喜万分。它没有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相当务实,充满了大量的实际操作指导。作者的笔触非常流畅,行文间那种对新闻翻译的热情和专业度,跃然纸上。 我特别欣赏的是它对于“原则”的阐释。比如“客观性”原则,听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中却有很多陷阱。书里就举了很多例子,说明如何在追求客观的同时,又不失新闻的吸引力和可读性。还有“时效性”原则,在瞬息万变的国际新闻中,如何快速准确地翻译,而不产生信息滞后或误报,这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作者提出的“碎片化信息整合”和“快速语境构建”的方法,对我帮助真的很大。过去我常常为了一个词翻来覆去纠结,现在我能更从容地根据整体语境来判断,大大提高了翻译效率。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毫不保留地传授了他的宝贵经验。
评分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新闻翻译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把外国话变成中国话”的层面,而且还常常因为词不达意、语序混乱而苦恼。直到我接触到《新闻翻译:原则与方法》,我才真正领略到这门学科的深度和广度。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新闻翻译置于更宏大的传播学和语言学框架下进行审视。作者并不回避新闻翻译中的伦理困境和潜在风险,反而深入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例如,关于“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处理敏感新闻时,如何保持中立,避免过度解读,书中的讨论让我获益匪浅。它让我明白,新闻翻译不仅仅是技术活,更是一项充满智慧和责任的工作。 书中对于“语体风格”的分析也相当精彩。不同的新闻体裁,比如突发新闻、深度报道、评论文章,其翻译风格和侧重点都应该有所不同。作者通过对比分析,让我们看到了如何根据不同的体裁,选择最恰当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会照搬词典的翻译者,而是能够理解新闻背后的意图,并以更专业、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进行翻译。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身为一个在新闻系读了四年、又在媒体业打滚了几年的人,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在新闻翻译这块功力不够扎实。尤其是在处理国际新闻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语境 tricky、或者文化隔阂很大的词句,翻出来总觉得少了点味道,或是容易产生误会。读完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够努力,而是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 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信达雅”,更是深入探讨了新闻翻译的“为什么”。作者的分析非常鞭辟入里,从新闻的本质、传播的规律,到不同语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细微差异,都做了详尽的阐述。读到关于“文化翻译”的部分,我特别有感触。过去我只觉得是语言转换,但作者强调,新闻翻译更是跨文化的沟通,需要理解并传达原文背后的文化语境,才能避免“译而不懂”的尴尬。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精彩,那些看似简单的新闻标题,背后却可能隐藏着多重解读和翻译的考量。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政治新闻的翻译,如何把握敏感词汇,如何顾及双方的立场,这绝对不是一蹴可几的。作者循循善诱,从基础原则到进阶技巧,一步步带领读者构建起一套扎实的翻译思维。
评分我是一位在媒体公司担任编辑的读者,常常需要接触大量的英文新闻稿件,并将其转化为适合本地读者阅读的中文版本。在此之前,我主要依靠个人经验和零散的学习来提升翻译能力,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有时甚至会因为翻译的不当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这本书对于新闻翻译的“方法”论述得非常详细,而且是分门别类,针对性极强。从词汇的精准选择,到句式的灵活调整,再到整体篇章的逻辑梳理,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巧。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拟声拟态词”和“惯用语”的翻译策略印象深刻。这些往往是文化差异最容易暴露的地方,稍有不慎就会显得生硬或不自然。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如何将这些“棘手的”语言元素,巧妙地融入到中文的表达中,既保留了原文的神韵,又符合中文的语感。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受众分析”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面向公众的媒体从业者来说,至关重要。不同的新闻报道,面向的读者群体不同,翻译的侧重点和语言风格也应有所调整。这本书的分析让我意识到,好的新闻翻译不只是文字的搬运,更是信息的重塑和价值的传递。它让我们能够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闻翻译殿堂的大门!我一直觉得,作为一个想要跟上时代、了解世界的人,阅读外媒报道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我总是在理解上遇到障碍,要么是语言障碍,要么就是文化背景差异带来的隔阂。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我的这一知识空白。 它不仅讲解了翻译的“原则”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语篇分析”和“认知翻译”理论,让我对新闻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我开始意识到,翻译不仅仅是单词的替换,更是对原文信息、情感和意图的深度理解与重构。书中大量的实例分析,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同一个新闻事件,在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 最让我惊艳的是,它还探讨了新闻翻译的“发展趋势”,比如人工智能在翻译领域的应用,以及翻译者如何在科技时代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既有学术的深度,又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非常适合像我一样,对新闻翻译充满好奇,并希望不断提升自己阅读和理解能力的读者。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信息的读者,而是能够更主动、更深刻地去理解和分析新闻背后的信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