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 安静:曾敏雄摄影笔记

风景 安静:曾敏雄摄影笔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摄影
  • 风景
  • 纪实
  • 旅行
  • 自然
  • 艺术
  • 黑白
  • 中国摄影
  • 曾敏雄
  • 摄影笔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一直想走到那寂寞的世界,四面光明,一处黑暗;四面黑暗,一处光明。在那个地方,思想与存在,独自一人。」曾敏雄的内心风景,犹如那首他所嗜爱的修伯特名曲---「冬之旅」一般,兀自在萧瑟的旷野中行走着,以孤寂、沈淀的心情,寻找时光的消逝迹痕,回归岁月的永恆怀抱。

--- 摄影家  张照堂

  继《容颜写真:曾敏雄人物摄影笔记》出版届满一年的同时,曾敏雄再次展现对摄影的狂热,结集了20篇共100多帧的摄影作品,为自己在大胆追逐梦想的过程中,再添精采的一页史诗。

作者简介

曾敏雄

  出版
  2004年1月 【 台湾头——曾敏雄人物摄影集 】  国立历史博物馆发行
  2004年1月 【 冬之旅 】摄影集     曾敏雄工作室发行
  2005年8月 【 中部百年美术史 】    台中市政府
  2005年10月 【 六十‧六十——曾敏雄人像摄影集 】 国立台湾交响乐团发行.
  2005年12月 【 台湾头——文化笔记书 】   东森媒体集团
  2007年11月 【 风景安静 】      曾敏雄工作室
  2009年1月 【 台湾头——曾敏雄人物摄影选集 】 台中市文化局
  2009年11月 【 容颜 写真——曾敏雄人物摄影笔记 】 田园城市文化事业
  2010年2月 【 台湾头——曾敏雄人物摄影选集 】 台北市立美术馆
  2010年11月 【 风景 安静——曾敏雄摄影笔记 】  田园城市文化事业

  展览(个展)
  2000年9月 【 12分39秒——中部艺术家人像摄影展 】景薰楼艺廊
  2004年1月 【 台湾头——曾敏雄人物摄影展 】  国立历史博物馆
  2006年1月 【 台湾头 】      台湾爱普生公司艺廊.
  2007年12月 【 散步‧安静 】     台北爵士摄影艺廊
  2008年3月 【 风景安静 】      台湾国际视觉艺术中心
  2008年7月 【 风景安静 】      台湾爱普生公司艺廊
  2009年1月 【 台湾头——曾敏雄人物摄影展 】  台中市文化中心
  2009年11月 【 台湾头——曾敏雄人物摄影展 】  台北市立美术馆

  展览(联展)
  2002年5月 【 陈庭诗遗作暨人像纪念展 】   国立台湾美术馆
  2004年 【 台东县美展 】     台东县文化中心
  2007年 【 黄海岱百年荣耀摄影展 】   华山艺文中心
  2007年 【 台湾第一届摄影节 】    台北四四南村
  2010年 【 大黑小白摄影展 】    台北光点
  2010年 【 安魂曲 】作品受邀参加【 Different Dimension 】 俄罗斯新西伯利亚Novosibirsk 国立艺术博物馆 2010年摄影双年展

风中絮语:现代水墨画的流变与新生 作者:林泉生 出版社:华夏文化出版社 字数:约1500字 --- 内容提要 《风中絮语:现代水墨画的流变与新生》是一部深刻剖析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水墨画在社会剧变与全球化浪潮冲击下,所经历的观念转型、技法革新与艺术自觉的里程碑式著作。本书不仅梳理了从“新国画运动”到当代前卫水墨的百年脉络,更着重探讨了艺术家如何在坚守东方精神内核的同时,积极吸纳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养分,最终熔铸出具有强烈时代精神与个人面貌的“新水墨”范式。全书以细腻的笔触,穿梭于历史的烟尘与画室的灯火之间,呈现出水墨艺术在变革中的挣扎、探索与最终的辉煌。 第一章:旧时代的挽歌与新艺术的曙光(20世纪初至抗战爆发前) 本章聚焦于清末民初的文化断裂与重建。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人画的审美体系遭受前所未有的质疑。作者首先详细分析了以齐白石、吴昌硕为代表的“写意”传统如何在新兴的学院教育体系中被重构,以及“岭南画派”等地域流派,如何率先尝试将西方写实主义的光影和素描结构融入传统笔墨,催生出最早的“折衷”尝试。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章深入探讨了徐悲鸿的“中西融合”理论,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借鉴,更是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代性主张的引入。通过对早期“新国画研究会”和“湖社”等艺术团体的文献梳理,揭示了水墨画在试图摆脱“案头清供”的身份,向公共审美空间迈进的艰辛历程。 第二章:战火中的坚守与突围(抗日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初期) 战争的残酷,使得艺术创作的目的性空前强化。本章分析了水墨画在这一特殊时期的角色转换。水墨不再仅仅是精英阶层的精神慰藉,它被赋予了强烈的时代叙事功能。一方面,部分艺术家将笔墨转向对民间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描绘(如鲁迅倡导的“木刻”精神对水墨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内迁的艰难岁月中,传统山水画的“寄情山水,以达胸襟”的理念,成为知识分子精神避难所。 本章的重点在于分析了以李可染、傅抱石为代表的艺术家,如何通过对笔墨“黑、白、灰”的精妙处理,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在构图和氛围上,契合了宏大叙事的时代要求,实现了笔墨语言的“充实化”与“重量感”。 第三章:意识形态下的规制与暗流(1950年代至1976年) 这一时期,水墨画的创作受到“革命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严格规范。本章细致剖析了官方对国画体系的重新定义,以及如何将水墨画纳入“新中国美术”的宏大叙事框架中。我们看到,题材高度集中于革命历史、工农英雄和建设成就。 然而,作者巧妙地揭示了在高度统一的表象下,艺术家的“自我修养”和“笔墨趣味”如何成为一种低调的抵抗与坚持。例如,对传统花鸟画中“写意”精神的回归,对文人画“逸品”追求的私下坚持,以及在创作“山水风景”时,对传统皴法和留白哲学的微妙应用,都体现了艺术家在时代洪流中的个体韧性。 第四章:重拾人性与审美回归(1979年至1990年代初“八五新潮”)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散了近三十年的阴霾,水墨画迎来了思想解放的黄金时期。本章是全书论述的重点之一。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艺术家开始对“什么是国画”这一根本问题进行再审视。 “八五新潮”并非抛弃水墨,而是对水墨本体价值的重新挖掘。本章详细分析了“新文人画”的兴起,强调了对个体情感、生命体验和哲学思辨的回归,标志着水墨从“为政治服务”到“为个体存在”的根本性转向。同时,探讨了“水墨实验”的开端,一些先锋艺术家开始打破传统材料的界限,尝试使用喷洒、拓印、泼墨等技法,模糊了绘画与行为、抽象的界限。 第五章:观念的拓展与笔墨的当代性(1990年代至今) 进入当代,水墨画彻底完成了向“当代艺术”的身份转换。本章关注水墨在与装置、影像艺术对话后所产生的巨大能量。作者认为,当代水墨的活力在于其“在场性”和“反思性”。 我们看到,艺术家不再固守宣纸和毛笔,而是将水墨的“晕染性”、“渗透性”和“时间性”作为核心观念,应用到各种媒介之上。本章通过对多位代表性艺术家的案例研究,展示了水墨如何介入社会议题(如城市化、身份认同),并以其独特的东方哲学底蕴,对全球化的审美趋势提供了一种冷静而深刻的回应。水墨的“当代性”,不再是形式上的西化,而是精神层面的独立与建构。 结语:未竟的旅途——对水墨未来图景的展望 本书最后总结道,水墨画的未来,在于其对“空”与“有”、“有形”与“无形”之间辩证关系的持续探索。它既是历史的容器,也是面向未来的熔炉。 --- 本书特色 1. 史料扎实,论证严谨: 引用了大量首次被系统整理的艺术家私人信件、早期画刊以及展览文献,确保了叙述的权威性。 2. 理论深度与可读性兼具: 在提供坚实的艺术史分析框架的同时,语言平实流畅,避免了晦涩的学院术语,使非专业读者也能深入理解水墨艺术的内在逻辑。 3. 超越地域的视野: 不仅关注北京、上海的中心发展,也对港台地区在水墨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贡献进行了客观评价。 4. 聚焦技法与观念的交织: 深入探讨了笔墨语言的演变如何与时代思潮相互作用,而非孤立地分析艺术史事件。 推荐读者 艺术史研究者、美术学院师生、当代艺术爱好者、以及所有对中国文化精神传承与创新抱有深切关注的读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一、 冬之旅
二、 阿伯的脚
三、 寂静之声
四、 母亲的岛屿
五、 风景安静
六、 暴雨将至
七、 家
八、 教堂
九、 欧姬芙的天空
十、 印地安人保护区
十一、 神秘白沙
十二、 在高速公路上游泳
十三、 假面的告白
十四、 老者
十五、 墙的扭曲
十六、 木篱笆
十七、 梵谷的旋转
十八、 浑沌
十九、 黎明不再来
二十、 安魂曲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在安静中翻滚-读曾敏雄的《风景安静》摄影笔记书有感

  「这段二十分钟的旅程,我却走了二十五年!」摄影家既感伤又感性的写到当他重回母亲生长的澎湖岛屿时,内心复杂多变的情绪,小时候嬉闹于岛屿的记忆逐渐浮现,然而,母亲却已远去多年……。在按下唿应这段文字的作品「母亲的岛屿」快门当时,摄影家说那时心里所想的是母亲年轻的时候,是否曾到过他按下快门的那个地方呢?

  《风景安静》摄影笔记是摄影家曾敏雄继《容颜写真》人物摄影笔记后,再次执笔写下二十篇他拍摄这些属于个人内心风景作品的情绪转折,与《容颜写真》必须与外在人物的对话不同,《风景安静》可以说是摄影家拿着相机与内在自我对话的过程,包括在结束经营了十八年赖以为生的音响工作室后,因为经济极度困顿,内心挣扎冲突,摄影家唿应自我的生存状态,拍出〈安魂曲〉来回应内心的恐惧不安。而这套〈安魂曲〉作品,在封存一年之后,受到邀请,到俄罗斯的国立美术馆参加摄影双年展展出。

  文字的叙述也道出了掌镜者对于摄影的一些想法,比如「时间才是最重要的!」(暴雨将至篇)「初学者的眼睛比相机还珍贵!」(阿伯的脚篇),文字也连结了摄影家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比如受到伊朗导演阿巴斯所拍摄的〈FIVE〉影响,曾敏雄拍下了一张受风吹拂上下飘盪不已的大黑布(风景安静篇),比如三岛由纪夫在〈金阁寺〉中所书写对于「美」的辨证,影响了摄影家曾敏雄对于美国风景摄影大师安瑟.亚当斯作品的看法(木栅栏篇)。

  《风景安静》笔记书的摄影作品,收录了摄影家曾敏雄自1997年所拍下第一张作品开始,直到2010年,这117张作品当中,可以用2008年作为一个分水岭,在2007年年底结束工作成为一个自由的摄影工作者之后,极度困难的经济让摄影家的心境出现变化,这种不安的心情也反应在这三年的作品之中,然而曾敏雄却说:「安静与浑沌不安,往往只有一线之隔,两者之间的界限极为模煳!」2008年之后摄影家的作品,镜头就在平静与不安之间摆盪,明明就是一个安安静静的画面,却可以引起观者内心的惊惧,而一个混乱吵杂的画面,若是彼此心灵相通,透过作品,观者却彷彿找到了知心朋友倾诉,找到安定心灵的力量。

  曾敏雄影像所有的魅力来自于一首诗,那首来自于亦师亦友,又兼具父执辈角色,却于2001年意外在加拿大过世的陈弘典所写的〈冬之旅〉:「我一直想走到那寂寞的世界,四面光明,一处黑暗,四面黑暗,一处光明,在那个地方,思想与存在,独自一人。」而摄影家张照堂形容曾敏雄的摄影就像这首〈冬之旅〉一般,兀自在萧瑟的旷野中行走着,以孤寂、沈淀的心境,寻找时光的消逝迹痕,回归岁月的永恆怀抱。

辜素琴

图书试读

风景安静

伊朗导演阿巴斯曾拍过一支向小津安二郎致敬的影片《FIVE》,片中有五段,最特别的是将摄影机的镜头固定,第一段画面开头拍摄一个空旷的海边,偶尔有人入镜,然后出境,最后一段停格在一只水中倒月的影像,波光潋滟,蛙鸣不断……久久不变。在某些时候,潜藏在意识里的某些电影画面常会启发了我……。

某个冬天下午时分,在嘉义东石乡的海边,我看到一块被船桅绑住的黑布,面积不小,却被冬天强烈的季风吹的上下飘扬,那时虽然有些冷,但是阳光还算强烈,我望着这块黑布出了神,瞬间闪过脑海里的就是阿巴斯的《FIVE》。当时身上带了数位的小相机,可以录影,本想仿照阿巴斯的手法,单调的拍摄下这一直重复上下飞扬的黑布,但因为没带脚架,无法手持精准掌握阿巴斯所想表达的意境,于是只能用相机拍了两张照片,聊以向小津致敬了。

在还没看过小津安二郎的《秋刀鱼之味》和阿巴斯的《FIVE》之前,在2007年元月,是我第一次偕太太一同到澎湖。农历年前的澎湖依旧冷风凛冽,骑着摩托车在一个不知名的沙滩前逗留,整个沙滩上只有我们夫妻俩,非常的慵懒、安静,耳边仅有海浪的声音,就这样静静的看着浪潮涨退,反覆不停。

回神后,才注意到我的左边有一只绑着粗绳子的木桩,在右边后面一点点的地方有艘船停在沙滩上,这艘船也绑上一条粗麻绳,而这条麻绳一直往前延伸,绑在沙滩与海水交接处的一根木桩上。灰灰的天空,远处深蓝色的海水,白色细石的沙滩……。

我站了起来,拿出相机拍了这艘船,也拍下了这条绵延至海边木桩上的麻绳,极度安静的风景,时间滴答滴答的缓漫流逝。

虽然后来我没再碰到过类似《FIVE》影片中的画面,也没有了尝试那样拍摄的念头。但在这次澎湖沙滩上,静静的望着海浪潮起潮落,然后不带任何想法的按下快门,那是我最接近小津与阿巴斯的一次!

暴雨将至
早期有一位向我买音响器材的年轻人,读的是交通大学当时非常热门的电子通讯科系,可是他的兴趣在音乐,于是毕业后又再考入别所学校的音乐系,从二年级唸起。有次他回中部时,带了一片〈暴雨将至〉的电影配乐,到我的工作室来听。

我对那张唱片的音乐并不特别感动,但多年后,某次我在大卖场挑影片时,看到〈暴雨将至〉,于是想起了这位许久不见的年轻人。买到的〈暴雨将至〉是VCD,画质并不好,初看时并没有看出端倪来,只觉得好像有些东西在里面,看了几次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导演拍摄的手法是将时间变成一个「圆」,故事从一个点开始进行,剧情进行到最后又会回到原来开始的那个点,当然这位导演的手法绝不是像好莱坞那部〈回到未来〉那样的无厘头。

我有一张摄影作品可以唿应〈暴雨将至〉的画面,那是2005年在兰屿时所拍摄的。当时为了应邀参加活动,一个人在兰屿待了好多天,在非常无聊、只能在部落之间闲逛或在海边发呆的期间,有人告诉我可以去气象站。当时天气不好,很担心下起雨来把相机淋溼,见到远方海面上的暴雨逐渐靠近,赶紧按下快门。

2004年当我受邀于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展览之后,一直很急于想在摄影上能持续有所表现,并且让更多的人知道。但是,本来就不属于台北摄影圈的人,又不擅于推销,总是处在浮浮沉沉的状况,最后难免产生了一些挫折感!

2007年在美国准备回台湾的前一个晚上,几位当地艺文界的朋友举办临行聚会中,那晚他们看了我的作品后给予非常多的鼓励。回到台湾,我开始整理这批十年来所拍摄的关于内心风景的作品,张照堂老师为我挑选并编辑顺序,后来还举办展览并出版《风景安静》摄影集。
「时间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我多年后对摄影的体会。

曾经有一位刚到我工作室上课的同学,急着询问自己的摄影风格如何归类?为什么要急于将自己的作品定位呢?初学者最棒的无非就是极度自由的眼睛,看到什么拍什么;当愈往摄影的领域走进去之时,无异的受到摄影的束缚也将愈来愈紧!

只要是好作品,时间再久,终究有一天它会再度出现在摄影者的眼前!

看出〈暴雨将至〉这部影片将时间变成一个圆的拍摄手法之后,我想着自己该如何回归当时出发的原点?我是否还能拥有一付初学者好奇的眼睛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极其克制而又充满力量的方式,呈现了曾敏雄先生独特的摄影哲学。它并非那种视觉冲击力极强的作品集,而是像一杯温醇的陈酿,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深邃的韵味。我惊叹于摄影师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哪怕是微小的光影变化,抑或是一片飘落的叶子,都能在他的镜头下焕发出别样的生命力。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场景,经过他的诠释,便充满了故事感和哲学意味。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对自然万物深深的敬意,以及他对生命本质的探寻。这本书的“安静”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是作者在喧嚣世界中寻找内心秩序的体现。我在这份安静中,看到了对时间流逝的沉思,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当下美好的珍视。每一张照片都仿佛是一个窗口,让我得以窥探摄影师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读这本书,我得到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愉悦,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一种对生命意义的重新体悟。

评分

曾敏雄先生的《风景 安静:曾敏雄摄影笔记》是一本让我深深着迷的书。它并非那种追求猎奇和轰动的作品,而是以一种极其内敛而又打动人心的方式,展现了他对摄影艺术的理解和追求。我非常欣赏他作品中所传递出的那种沉静的气质。每一幅画面都仿佛经过时间的沉淀,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他捕捉到的那些风景,虽然平静,却蕴含着无限的情感和思考。我仿佛能听到风在耳边低语,感受到阳光穿透树林的温暖,甚至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泥土芬芳。这种“安静”并非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对生命本真的回归,一种对内心平静的追求。书中的每一张照片都像是一个故事,需要读者去用心去感受,去解读。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个摄影师对世界温柔的凝视,看到了他对细节的敏锐捕捉,更看到了他对生命深刻的理解。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周遭环境的关系,让我学会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角落,眼前展开的是一片广阔而深邃的视觉世界。曾敏雄先生的镜头,不仅仅是记录,更像是一种沉淀,一种对时间、光影和生命瞬间的诗意捕捉。那些静谧的风景,没有喧嚣,没有浮躁,只有一种近乎禅意的安详。每一幅画面都饱含着摄影师内心的情感与思考,仿佛能听到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闻到泥土的清新气息,感受到阳光洒在皮肤上的温暖。书中的每一张照片,都像是经过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构图巧妙,色彩淡雅,却有着强大的叙事能力,引人入胜。我能感受到摄影师在按下快门前,一定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与观察,他用眼睛去“听”,用心去“看”,才捕捉到如此动人心魄的画面。这种“安静”并非死寂,而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宁静,一种内在的平和与力量。它让我放慢脚步,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发现那些被日常琐事所遮蔽的美好。阅读这本书,不仅是一次视觉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仿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了一处可以休憩的港湾。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久违的宁静感。曾敏雄先生的摄影作品,如同他摄影笔记的标题一样,充满了“安静”的力量。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有这样一本专注于“安静”的摄影集,无疑是一股清流。我惊叹于摄影师捕捉光影的精妙,那些微妙的光线变化,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被他赋予了生命。我看到的不仅仅是风景,更是光影下流淌的时间,是生命在无声中绽放的姿态。书中的每一张照片,构图都极为考究,色彩搭配也恰到好处,既有自然的质感,又不失艺术的美感。我能感受到摄影师在创作过程中,一定有着高度的专注和宁静的心境。他用镜头记录下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美,那些静谧而深刻的瞬间。阅读这本书,就像是一次冥想,一次与自然的对话。它让我暂时摆脱了外界的纷扰,沉浸在一种平和而美好的氛围中。这本书不仅是摄影作品的展示,更是摄影师心灵世界的投影,它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宁静的渴望。

评分

《风景 安静:曾敏雄摄影笔记》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极为深刻的触动。它的“安静”不是一种表面的平和,而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力量,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洞察。曾敏雄先生的镜头,仿佛有着穿透表象的魔力,直抵事物的核心。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他对自然景物的深情凝视,也看到了他对时间流逝的独特感悟。每一张照片都充满了故事性,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被遗忘的时光,或者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他的构图总是那么恰到好处,简洁而不失力度;他的色彩总是那么微妙,却能营造出极强的氛围感。我尤其被他作品中那种“不动声声色”的张力所吸引,看似平静的画面,却蕴含着强大的生命能量。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宁静的世界,感受着时间缓慢的流淌,体味着生命无声的律动。这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集,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感受的哲学书,它引导我去思考,去体悟,去发现隐藏在平凡事物中的不凡之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