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中國哲學史》分上、下兩冊,上冊討論先秦至隋唐時期的哲學,下冊討論北宋年間至近代的哲學,自1997年起,集二十餘位教授之力,曆經數年努力,甫編定完成。
本書擺脫以往教條化及西方模式,以一個全新觀點的原則與方法切入,除發揚中華人文精神與中國哲學的自身特點外,並適當汲取海內外新成果,適當濃縮內容,闡述力求準確而通俗;同時跳齣疑古思潮,努力發掘我國早期哲學智慧。
在介紹周秦之際、明清之交等社會與文化轉型期的哲學創造外,更充分注意傳統哲學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全麵展示哲學本體論、人生論、價值論、認識論與方法論各個麵嚮,也適當考察哲學與倫理、政治、宗教、文藝、科技思想的交融與互動,內容可謂豐富而多元。
作者簡介
馮達文
廣州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哲學係博士生導師, 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山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所、比較宗教研究所首任所長。素以治學嚴謹、學養深厚著稱於學界。
郭齊勇
武漢大學哲學博士, 現為武漢大學哲學係教授。從師李德永、唐明邦教授, 專治中國哲學史。
上 冊
第一編 先秦時期的哲學
緒論
第一章 孔子創立的儒傢哲學
第二章 老子奠基的道傢哲學
第三章 墨子建構的墨傢哲學
第四章 早期儒傢的性命說與孟子對儒學的深化
第五章 道傢思想的弘揚與莊子的精神追求
第六章 陰陽五行說的發展與〈易傳〉的氣化流行論
第七章 名辯思潮與後期墨傢
第八章 荀子對儒傢「外王學」的拓展
第九章 法傢集成者韓非子的哲學
第二編 漢唐時期的哲學
緒論
第一章 秦漢之際的「黃老」思潮
第二章 董仲舒的「天人相與」說與儒學的神學化
第三章 王充的自然哲學
第四章 道傢的新發展與魏晉玄學
第五章 早期道教的神仙思想與丹道理論
第六章 佛教的傳入與兩晉南北朝的佛學源流
第七章 佛教的鼎盛與隋唐佛教哲學
第八章 道教的國教化與隋唐道教哲學
第九章 經學的重整與唐代儒傢哲學
坦白說,我原本對中國古代哲學抱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那是一個遙遠而難以親近的領域。但《新編中國哲學史(上)》的齣現,如同一陣清風,吹散瞭我心中的疑慮。作者以一種非常溫和且易於理解的語言,將中國哲學史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他不像某些學究那樣,隻顧埋頭於文獻考據,而是更注重思想的內在邏輯和曆史的鮮活。我特彆欣賞他對每一個思想傢及其學說的介紹,總是能夠點齣其最核心的貢獻,同時又不失對細節的描繪。讀到莊子“庖丁解牛”的典故,我不僅理解瞭“道法自然”的哲學內涵,更感受到瞭其中蘊含的超然與智慧。讀到孟子“性善論”的闡述,我仿佛看到瞭那個力圖勸諫君王、憂國憂民的先賢身影。這本書讓我覺得,中國哲學並不是束之高閣的廟堂之語,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情感、我們的思考息息相關,充滿瞭人文關懷的力量。
评分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而溫和的長者,坐在我麵前,娓娓道來。當我翻開《新編中國哲學史(上)》時,就被一種沉靜而厚重的氣息所感染。它沒有賣弄概念,也沒有堆砌術語,而是以一種非常清晰、流暢的方式,將中國哲學源遠流長的發展脈絡呈現在我眼前。從先秦諸子百傢爭鳴的恢弘景象,到漢代儒學的獨尊與變遷,再到魏晉玄學的飄逸與深邃,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學派,似乎都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作者的敘述邏輯嚴謹,銜接自然,仿佛我正隨著他的筆觸,一步步走過那思想交織的星河。我尤其喜歡他對於那些重要哲學傢的解讀,不是簡單的羅列其觀點,而是深入探究其思想的形成背景,探討其核心命題的意義,甚至能夠感受到作者本人對這些思想傢的理解與敬意。讀來不禁讓我感嘆,韆年前的先賢們,是如何在簡陋的條件下,迸發齣如此璀璨的思想火花,又是如何塑造瞭我們今日的文化基因。這本書讓我不再視中國哲學為高深莫測的學問,而是覺得它充滿瞭智慧的光芒,觸手可及,也引人深思。
评分這本書並非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大部頭,反而更像是一場引人入勝的智力探險。作者在駕馭史實和理論的同時,不忘調動讀者的興趣。他善於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將抽象的哲學概念具象化,讓我這個初學者也能輕鬆理解。比如,在解釋“道”的生成時,他會從自然界的萬物演變切入,讓“道”不再隻是一個空洞的詞匯,而是充滿瞭生命力和宇宙律動感的實在。他對不同學派之間思想觀點的論辯,也描寫得如同辯論賽一般精彩,既展現瞭思想的交鋒,也揭示瞭其背後深層的邏輯關聯。我常常在閱讀時,會不自覺地代入其中,設身處地地去思考,如果是我,麵對當時的社會睏境和哲學難題,又會作何選擇?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的啓發,它教會我如何去理解和分析問題,如何去辨析不同的思想立場,如何去形成自己的判斷。每一次閤上書本,都感覺自己的大腦被打開瞭一個新的維度,充滿瞭新的思考空間。
评分第一次接觸中國哲學,我總覺得它像是迷霧中的一座座孤島,分散而難以連接。然而,這本《新編中國哲學史(上)》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像一張精細繪製的海圖,將這些孤島一一連接起來,形成瞭一片浩瀚的哲學大陸。我驚嘆於作者的宏觀視野,能夠將如此龐雜的哲學體係,梳理得井井有條。從早期樸素的宇宙觀,到後來的形而上學、認識論、倫理學等體係的逐漸完善,每一步都顯得如此順理成章。尤其是對於佛教傳入後,如何與中國本土哲學發生碰撞與融閤的描繪,更是讓我眼前一亮。這種跨文化的思想交流,催生瞭哪些新的哲學範式,又為中國哲學注入瞭哪些新的活力,書中的闡釋讓我豁然開朗。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思想實驗室,親眼見證著各種哲學思想的誕生、發展、演變,乃至消亡。這種立體而動態的呈現方式,讓我對中國哲學的整體麵貌有瞭前所未有的清晰認知,也激起瞭我進一步探索的強烈願望。
评分這是一本非常有誠意的作品,看得齣作者在其中傾注瞭大量的心血。《新編中國哲學史(上)》給我最深的感受是它的“厚重感”,但這種厚重感並非壓抑,而是來自於對中國哲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真實呈現。作者在梳理脈絡時,展現瞭極高的學術功底,卻又避免瞭學術著作的刻闆。他對每一位重要哲學傢的思想,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解讀,既有宏觀的體係性分析,又不乏對具體概念、論證的細緻考察。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不同學派之間思想差異的辨析,例如儒道兩傢在治國理念上的不同,墨傢對兼愛的獨到見解,這些都讓我對中國古代思想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哲學是如何迴應時代挑戰,又是如何不斷發展演變的,其中蘊含的智慧,至今仍能給我們帶來深刻的啓示。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又上瞭一個颱階,對我們民族精神的根源有瞭更深的體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