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江華陽明學研究論集

韓國江華陽明學研究論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韓國哲學
  • 陽明學
  • 江華島
  • 朝鮮儒學
  • 李滉
  • 李時
  • 硃熹
  • 心學
  • 韓國思想史
  • 學術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韓國江華陽明學研究論集》收集論文十七篇及附錄三則,是漢語學術界第一部全麵論述十八世紀朝鮮陽明學者鄭齊鬥的專著,在東亞儒學研究中特彆具有開拓新領域之意義。韓國在鄭齊鬥之前並非沒有陽明學者,但並沒有能形成具體係的陽明學理論。鄭齊鬥是十八世紀朝鮮重要的陽明學者,其思想及其在儒學史上的地位,長期受到忽視。

  這一方麵固然是因為硃子學在朝鮮具有無與倫比的地位與影響力,而使陽明學受到掩蓋,但是另一方麵也是因為鄭齊鬥的文集《霞榖集》一直遲到二十世紀七、八○年代纔公開付梓所緻。本書所收錄的論文,都是在2004年10月15日至16日在韓國江華所舉行的「江華陽明學派的定位與現代的意義」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錶的論文。

韓國古代哲學與思想史研究新視野:一部跨越地域與時空的學術探索 導言 本書係一套精心編纂的學術文集,匯集瞭當代頂尖學者對韓國古代哲學、思想史及文化轉型期所展現的獨特精神脈絡的深刻洞察與前沿研究成果。不同於以往著重於某一特定學派或某一曆史階段的綫性敘述,本書力求構建一個宏大且細緻的知識圖景,旨在揭示韓國古代思想如何與東亞文明的整體思潮進行復雜的互動、吸收、批判與創新,最終形成其獨有的學術品格與社會實踐價值。 本書的編纂宗旨在於,跳齣傳統上將韓國思想史視為中國或日本某一學派附屬品的窠臼,強調其內在邏輯的獨立性和區域性貢獻。我們深信,隻有通過多維度的比較研究和對原始文本的精細考證,纔能真正把握韓國古代思想的復雜性與活力。 第一部分:朝鮮王朝前期——儒學構建與本土化進程 本部分集中探討瞭朝鮮王朝建立初期,儒傢學說(特彆是理學,即性理學)如何被引入並逐步紮根於半島的社會結構與政治哲學之中。 一、李朝初期士人的“格物窮理”實踐與理論建構 研究聚焦於安珦、權愃等先驅性人物,分析他們如何理解並轉譯硃熹理學的核心概念。重點考察瞭“理”與“氣”的關係在朝鮮早期詮釋中的細微偏轉,以及這種偏轉對國傢意識形態形成的潛在影響。一個重要的議題是,在麵對新王朝的閤法性構建時,這些早期士人如何利用理學來論證“易姓革命”的閤理性,以及他們在現實政治實踐中遭遇的睏境與妥協。 二、與周邊文明的學術對話:高麗遺風的消解與重塑 我們細緻考察瞭高麗時期流行的佛教、道教以及本土薩滿信仰殘餘,與新傳入的儒學之間的張力與融閤。這一節探討瞭儒學如何通過“道學興起”的運動,係統性地清除或改造舊有的宗教和哲學基礎。通過對《高麗史》中相關記載和早期儒學文獻的交叉比對,揭示瞭朝鮮王朝在確立官方意識形態時所采取的策略性選擇。 三、早期文獻的整理與經典化:文本傳播中的權力運作 本章深入研究瞭早期朝鮮學者對中國宋明理學經典的注釋、選本以及講習規範的製定過程。分析瞭文本的“去中國化”或“本土化”處理是如何在學術共同體內被視為一種知識生産行為,從而構建起區彆於宋明學者的知識權威。 第二部分:朝鮮王朝中後期——士林與黨爭中的思想衝突 隨著社會結構趨於穩定,以士林為代錶的知識分子群體逐漸掌握瞭學術和政治的主導權。這一時期的思想史呈現齣激烈的內部辯論和派係鬥爭。 一、東人與西人:理學內部的路綫之爭與譜係學 本部分詳盡分析瞭東人與西人兩大政治學派在解釋“心性論”和“應變論”上的根本分歧。著重考察瞭李滉(退溪學派)與李珥(栗榖學派)在“理一分殊”和“氣與理”關係上的差異如何被轉化為政治行動綱領。我們不僅關注其理論的精妙,更關注這些理論如何被用來動員社會資源、構建各自的學脈譜係,並最終影響到王權與士大夫集團之間的權力平衡。 二、敬齋與緻良知的再發現:對硃子學極限的反思 在理學內部的成熟階段,一些學者開始對硃子學中過於強調“存天理,滅人欲”的傾嚮提齣質疑。本章關注王蔭輔(敬齋)及其追隨者對“緻良知”思想的重新闡釋,及其與陽明學核心理念的微妙張力。研究試圖闡明,這種反思並非簡單的重復陽明學,而是在高度儒學化的社會背景下,對主體性、個體道德實踐的深度挖掘。 三、農民起義與民間信仰中的思想迴應 思想史的研究不應僅限於精英階層。本部分擴展視野至社會底層,考察瞭在麵對自然災害、土地兼並和外患時,民間如何通過融閤儒傢倫理、佛教因果報應觀和薩滿宇宙論,形成一套具有反抗色彩的民間信仰體係。特彆是對洪景來之亂等重大社會事件中齣現的思想口號和行為邏輯進行瞭哲學層麵的解碼。 第三部分:過渡時期——開化論與傳統思想的自我革新 進入19世紀末,麵對西方的衝擊和日本的侵略,韓國思想界經曆瞭劇烈的陣痛與轉型。 一、西學東漸與“衛道”的睏境:傳統士大夫的知識焦慮 研究分析瞭麵對科學技術和新的政治觀念湧入時,傳統儒生所經曆的認知失調。考察瞭他們如何一方麵試圖用傳統框架來解釋或抵製“西學”,另一方麵又不得不承認其局限性。重點分析瞭崔漢喬等人在保持儒傢核心價值的同時,尋求與近代化接軌的艱難探索。 二、開化思想中的儒學基礎:樸珪壽與樸泳孝的改造路徑 本章對比瞭開化派知識分子(如金玉均、樸泳孝等)的改革思想與更溫和的“循舊保新”派。探討瞭開化思想如何在批判封建專製的同時,試圖保留儒傢所提供的社會秩序感和倫理基礎。這是一種“帶著鐐銬跳舞”式的思想實踐,即在接受近代民族國傢觀念時,如何重塑儒學的社會功能。 三、東學(天道教)的興起:本土哲學的爆發性整閤 本部分將東學視為朝鮮古代思想史的集大成與一次激進的自我超越。通過對崔濟愚《東經大全》的深入解讀,分析瞭東學如何係統性地整閤瞭儒、釋、道乃至民間宗教的精髓,構建瞭一套具有強烈平等主義和反封建色彩的完整宇宙觀與實踐綱領。東學的齣現標誌著本土思想在麵對外來壓力時,所能達到的最高創造力。 結語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提供一套係統且動態的韓國古代哲學思想史框架。通過對不同曆史時期、不同社會階層思想實踐的交叉考察,我們期望能展現齣朝鮮半島知識分子在數百年間,如何不斷地在吸收外來思想的衝擊下,堅守、批判並最終重塑自身文化認同的曆程。本書是理解當代韓國思想文化基因不可或缺的學術基石。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   黃俊傑i
導 論 鄭仁在-1-

1.韓國陽明學的形成和霞榖鄭齊鬥 宋錫準 1
2.十七世紀後陽明學時期和霞榖學的定位 李慶龍 29
3.鄭齊鬥思想?論 吳 震 75
4.鄭齊鬥的心即理說 劉哲浩 113
5.鄭齊鬥的良知說 鄭仁在 139
6.鄭齊鬥工夫論?究 崔一凡 161
7.鄭齊鬥的中極論 南相鎬 179
8.鄭齊鬥對王陽明哲學的理解 楊祖漢 205
9.鄭齊鬥的陽明右派哲學 李相虎 239
10.從東亞儒學視域論鄭齊鬥對孟子「知言養氣」說的解釋 黃俊傑 267
11.鄭齊鬥的道德哲學 樸?洙 289
12.鄭齊鬥的隱居邏輯與漢詩 安英吉 315
13.鄭齊鬥陽明學在東亞學術中的意義 崔在穆 337
14.陽明學對初期江華學派的影響──以鄭齊鬥、李匡臣及瀋錥為中心 中純夫 365
15.江華學派的僞學批判 ?慶昊 405
16.?匡師的美學思想 宋河璟 435
17.韓國陽明學研究現況與新探索──以江華學研究為中心 金容載 485

附 錄
1.江華陽明學的地位和現代意義 鄭仁在 521
2.父親鄭寅普的三位老師:學山、耕齋、?榖 鄭?婉 531
3.近代韓國曆史年錶  於明華 541

人名索引   547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從一名對曆史文化懷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能夠以一種深入淺齣的方式,將一個原本可能較為小眾的學術領域,展現在大眾麵前。我一直以來都對東亞文化圈的互動和影響很感興趣,而江華陽明學恰恰是這種文化交流中一個非常有趣的切片。書中對江華地區作為思想交流集散地的描述,以及那些在此地活躍的學者們的思想碰撞,都讓我感到十分新奇。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一些曆史文獻的解讀,作者能夠從字裏行間挖掘齣深層的含義,並將其與當時的社會現實聯係起來。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一群生活在幾百年前的聰明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們對人生、對社會、對知識的思考,在今天讀來依然能夠引發我的共鳴。它讓我看到瞭思想的傳承與創新是怎樣發生的,也讓我對“學問”二字有瞭更深的理解。

评分

我對這本書最深的印象,在於它那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宏大的曆史視野。作者在梳理江華陽明學發展曆程的同時,並沒有忽視其背後復雜的曆史動因和社會背景。書中對於當時朝鮮王朝的政治格局、社會變遷,以及與中國、日本等周邊國傢的文化交流的細緻描繪,為理解江華陽明學的形成和演變提供瞭堅實的基礎。我尤其贊賞作者在分析陽明學核心概念在江華地區被接受和轉化時的細微之處。比如,“緻良知”在中國與在朝鮮的實際應用中是否存在差異?“知行閤一”的實踐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又呈現齣怎樣的圖景?這些問題都被作者深入地探討,並且提供瞭具有說服力的證據。這本書不僅是一部關於哲學史的著作,更是一部展現思想如何在特定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社會史。它讓我深刻體會到,任何一種思想的傳播和發展,都離不開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具體的社會實踐。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對學術研究的全新認識。我原本以為,像“陽明學”這樣的專題研究,可能會充斥著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和繁復的邏輯推理,但事實並非如此。作者用一種非常有條理、有邏輯的方式,將一個龐雜的研究課題,分解成一個個可以理解的組成部分。從對江華島曆史地理的介紹,到對陽明學核心思想的梳理,再到具體學者個體的學術貢獻的分析,整個過程都顯得非常流暢。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充分利用瞭大量的史料,並且對這些史料進行瞭深入的辨析和解讀,這使得他的論點具有很強的說服力。這本書不僅讓我對江華陽明學有瞭初步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它讓我看到瞭學術研究是如何通過嚴謹的考證、深入的分析和清晰的錶達,來構建起一個知識體係的。這對我來說,是一種非常寶貴的學習經曆。

评分

作為一個對東亞哲學史,尤其是朝鮮王朝時期學問脈絡充滿好奇的讀者,我偶然翻閱到這本書的目錄,雖然它聚焦於“江華陽明學”,這個我之前並不十分熟悉的領域,但我立刻被其研究的細緻和深入所吸引。書名本身就透露齣一種地方性與學術性的結閤,讓人遐想江華島這片土地如何孕育瞭獨特的陽明學思想。我期待著能藉此一窺當時思想界的活躍麵貌,特彆是王陽明思想在朝鮮半島的傳播、接受以及被本土化、再創造的過程。我尤其對那些被稱作“江華學派”的學者們,他們是如何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解讀並發展陽明學“緻良知”、“知行閤一”等核心概念的,他們的學術爭鳴又呈現齣怎樣的特點。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個哲學流派的介紹,更可能是一扇窗,讓我能夠感知那個時代士人們的精神世界,他們如何迴應時代挑戰,如何在既有的思想框架下尋求創新與突破。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紮實的史料支撐和深入的理論分析,幫助我理解陽明學在朝鮮半島的獨特性,以及它在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思想的洗禮。雖然我並非陽明學領域的專傢,但作者層層遞進的論述,將原本可能顯得枯燥的學術探討,演繹得引人入勝。書中對江華島地區獨特的曆史背景與文化土壤與陽明學思想相結閤的分析,給瞭我全新的視角。我開始理解,為何某些思想會在特定的地理空間和曆史時期綻放齣獨特的光彩。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通過精闢的分析和獨到的見解,勾勒齣瞭江華陽明學發展的脈絡,以及其與朝鮮王朝後期社會思潮之間的復雜聯係。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個彆重要學者的個體研究,他們如何吸收、批判、發展陽明學,以及他們在學術道路上所麵臨的挑戰和貢獻,這些生動的故事讓我感受到瞭思想的生命力。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哲學研究並非是象牙塔裏的空中樓閣,而是與社會現實緊密相連,能夠深刻影響一個時代的精神麵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