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江华阳明学研究论集》收集论文十七篇及附录三则,是汉语学术界第一部全面论述十八世纪朝鲜阳明学者郑齐斗的专着,在东亚儒学研究中特别具有开拓新领域之意义。韩国在郑齐斗之前并非没有阳明学者,但并没有能形成具体系的阳明学理论。郑齐斗是十八世纪朝鲜重要的阳明学者,其思想及其在儒学史上的地位,长期受到忽视。
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朱子学在朝鲜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与影响力,而使阳明学受到掩盖,但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郑齐斗的文集《霞谷集》一直迟到二十世纪七、八○年代才公开付梓所致。本书所收录的论文,都是在2004年10月15日至16日在韩国江华所举行的「江华阳明学派的定位与现代的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
序 黄俊杰i
导 论 郑仁在-1-
1.韩国阳明学的形成和霞谷郑齐斗 宋钖准 1
2.十七世纪后阳明学时期和霞谷学的定位 李庆龙 29
3.郑齐斗思想?论 吴 震 75
4.郑齐斗的心即理说 刘哲浩 113
5.郑齐斗的良知说 郑仁在 139
6.郑齐斗工夫论?究 崔一凡 161
7.郑齐斗的中极论 南相镐 179
8.郑齐斗对王阳明哲学的理解 杨祖汉 205
9.郑齐斗的阳明右派哲学 李相虎 239
10.从东亚儒学视域论郑齐斗对孟子「知言养气」说的解释 黄俊杰 267
11.郑齐斗的道德哲学 朴?洙 289
12.郑齐斗的隐居逻辑与汉诗 安英吉 315
13.郑齐斗阳明学在东亚学术中的意义 崔在穆 337
14.阳明学对初期江华学派的影响──以郑齐斗、李匡臣及沈錥为中心 中纯夫 365
15.江华学派的伪学批判 ?庆昊 405
16.?匡师的美学思想 宋河璟 435
17.韩国阳明学研究现况与新探索──以江华学研究为中心 金容载 485
附 录
1.江华阳明学的地位和现代意义 郑仁在 521
2.父亲郑寅普的三位老师:学山、耕斋、?谷 郑?婉 531
3.近代韩国历史年表 于明华 541
人名索引 547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对学术研究的全新认识。我原本以为,像“阳明学”这样的专题研究,可能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繁复的逻辑推理,但事实并非如此。作者用一种非常有条理、有逻辑的方式,将一个庞杂的研究课题,分解成一个个可以理解的组成部分。从对江华岛历史地理的介绍,到对阳明学核心思想的梳理,再到具体学者个体的学术贡献的分析,整个过程都显得非常流畅。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大量的史料,并且对这些史料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和解读,这使得他的论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本书不仅让我对江华阳明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是如何通过严谨的考证、深入的分析和清晰的表达,来构建起一个知识体系的。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
评分作为一个对东亚哲学史,尤其是朝鲜王朝时期学问脉络充满好奇的读者,我偶然翻阅到这本书的目录,虽然它聚焦于“江华阳明学”,这个我之前并不十分熟悉的领域,但我立刻被其研究的细致和深入所吸引。书名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地方性与学术性的结合,让人遐想江华岛这片土地如何孕育了独特的阳明学思想。我期待着能借此一窥当时思想界的活跃面貌,特别是王阳明思想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接受以及被本土化、再创造的过程。我尤其对那些被称作“江华学派”的学者们,他们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解读并发展阳明学“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核心概念的,他们的学术争鸣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哲学流派的介绍,更可能是一扇窗,让我能够感知那个时代士人们的精神世界,他们如何回应时代挑战,如何在既有的思想框架下寻求创新与突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扎实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的理论分析,帮助我理解阳明学在朝鲜半岛的独特性,以及它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虽然我并非阳明学领域的专家,但作者层层递进的论述,将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学术探讨,演绎得引人入胜。书中对江华岛地区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土壤与阳明学思想相结合的分析,给了我全新的视角。我开始理解,为何某些思想会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和历史时期绽放出独特的光彩。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通过精辟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勾勒出了江华阳明学发展的脉络,以及其与朝鲜王朝后期社会思潮之间的复杂联系。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个别重要学者的个体研究,他们如何吸收、批判、发展阳明学,以及他们在学术道路上所面临的挑战和贡献,这些生动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思想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哲学研究并非是象牙塔里的空中楼阁,而是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能够深刻影响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评分我对这本书最深的印象,在于它那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宏大的历史视野。作者在梳理江华阳明学发展历程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其背后复杂的历史动因和社会背景。书中对于当时朝鲜王朝的政治格局、社会变迁,以及与中国、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的细致描绘,为理解江华阳明学的形成和演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分析阳明学核心概念在江华地区被接受和转化时的细微之处。比如,“致良知”在中国与在朝鲜的实际应用中是否存在差异?“知行合一”的实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又呈现出怎样的图景?这些问题都被作者深入地探讨,并且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哲学史的著作,更是一部展现思想如何在特定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社会史。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任何一种思想的传播和发展,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具体的社会实践。
评分从一名对历史文化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能够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将一个原本可能较为小众的学术领域,展现在大众面前。我一直以来都对东亚文化圈的互动和影响很感兴趣,而江华阳明学恰恰是这种文化交流中一个非常有趣的切片。书中对江华地区作为思想交流集散地的描述,以及那些在此地活跃的学者们的思想碰撞,都让我感到十分新奇。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历史文献的解读,作者能够从字里行间挖掘出深层的含义,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群生活在几百年前的聪明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对人生、对社会、对知识的思考,在今天读来依然能够引发我的共鸣。它让我看到了思想的传承与创新是怎样发生的,也让我对“学问”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