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杨文衡
男,一九三七年生,湖南省城步县人。一九六三年中山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工作,一九九三年任研究员。
主要着作:《中华文化通志‧地学志》(专着)、《中国古代地理学史》(合着)、《中国的风水》(合着)、《徐霞客及其游记研究》(合着)、《国学举要‧术卷》(合着)、《世界地理学史》(主编)。
总序一(任继愈)
总序二(朱伯崑)
自序
第一章 易学中的生态环境观念
第二章 易学中的生态环境内容
第三章 易学影响下的风水
第四章 易学对中国古代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第五章面对中国严峻的环保形势,借鉴历史经验进行治理
学术需要交流,特别需要朋友。我写这本《易学与生态环境》,完全是朋友促成的。因为我研究地学史,对《周易》中的地学思想有所接触。在写《中国的风水》过程中,也促使我多次去翻阅《周易》或读其他易学着作,并关心国内外学者研究《周易》的动态。
一九九七年我的同事和朋友董光璧先生在看了《中国的风水》之后,即约我写《易学与生态环境》。我口头应允,但因忙于别的写作,没有动笔。
到一九九八年四月中旬,董光璧先生邀请我参加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与易学专业委员会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认识了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院长朱伯崑等一批研究《周易》的知名学者,透过学术交流,使我对《周易》的认识更加开阔,深感中国易学与科学研究会邀请我撰写《易学与生态环境》一书是一种荣幸,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而易学中蕴藏的十分有价值的生态环境思想与观点,需要发掘出来为现实服务。面对当今中国严峻的环境形势,再回顾易学的生态环境思想,就会觉得我们对古代优秀文化传统没有继承好,丢失得太多了。
易学中的「节制」观、「天人合一」观和「太和」观,儒家的「禁发有时」论,都是金科玉律,违反不得的。时下环境变坏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只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环境的结果,违反了易学的生态环境观点。
《易学与生态环境》主要讲三个内容:
一是易学中的生态环境观念,发掘易学中的生态环境思想。
二是在易学影响下,中国古代生态环境思想的发展历史。
三是面对当今中国严峻的环境形势,如何借鉴历史经验治理环境。
这样的内容安排是想让读者既了解古代人的优秀生态环境思想及其发展历史,又了解当今面临的环境形势与对策,从而启发读者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提高人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人类发展到今天,谁也不想自己毁灭自己,那么,就请你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家园,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吧!这就是作者的心愿。杨文衡
这本书拿到手,首先给我的感觉就是它封面设计非常简洁大气,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给人一种沉静、思考的感觉。那种淡淡的墨绿色调,仿佛就带着泥土的芬芳和清新的空气,非常贴合“生态环境”的主题。我个人一直对那些能够连接古今智慧的著作抱有浓厚的兴趣,而“易学”和“生态环境”的组合,无疑给了我极大的期待。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去解读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也许作者会借用《易经》中的某些哲学思想,例如“观象玩占”、“天人感应”等,来阐述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并将其与当今的生态平衡、资源枯竭、气候变化等问题联系起来。我希望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深邃的智慧,看到古人对于自然界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的洞察力,以及他们所倡导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启发我,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问题时,能够借鉴古老的智慧,找到更具哲学深度和人文关怀的思考方式,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负责任的选择。
评分这本《易学与生态环境》的封面设计,简洁却充满意境,那种留白和恰到好处的留痕,仿佛在诉说着一种时间沉淀下来的智慧。它不是那种浮华的视觉冲击,而是邀请读者静下心来,进行一次深入的思考。我之所以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我一直觉得,在我们日益科技化的今天,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那些更古老、更根本的智慧。而“易学”,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哲学体系,其中蕴含的关于变化、平衡、生生不息的道理,在我看来,与我们现在面临的生态环境挑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易学”是如何超越单纯的占卜,而成为一种深刻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并能指导我们如何理解和尊重自然界的规律。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比如如何用“阴阳相济”的理念来理解物种多样性,或者如何从“天人合一”的视角来审视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总之,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更宏大、更具智慧的视角,去理解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并从中获得启示,去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与地球的和谐共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我的,那种留白恰到好处的写意风格,让人联想到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封面上那几抹淡淡的绿色,又隐约透出勃勃生机,仿佛预示着某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我拿到书的时候,厚度适中,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实在感,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快餐读物。初步翻阅了一下,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摸上去光滑细腻,印刷清晰,字迹大小也比较舒适,阅读起来应该不会造成视觉疲劳。我之前对这类题材的书籍一直抱有好奇,总觉得里面蕴含着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的智慧。这本书的名字“易学与生态环境”更是让我产生了一种联想:或许里面会探讨一些古老的东方哲学思想,比如《易经》里的道理,是如何与我们当今所面临的生态挑战联系起来的。我特别期待能看到作者是如何将看似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相结合,找到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许,这本书会提供一些出人意料的见解,引导读者从更深层次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与地球共存,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阅读,去发掘它可能带来的启示,看看它是否能真正触动我内心深处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担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也颇具匠心,书脊处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封面,握持起来手感很舒服,不容易打滑。虽然我对“易学”这个概念一直有些敬畏,觉得它太过深奥,但“生态环境”这个词汇却是我近几年越来越关注的领域。当我看到这两者被放在一起时,好奇心就被彻底点燃了。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阐释“易学”的核心理念,例如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等等,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对生态环境的分析之中。我设想,或许书中会探讨古代先贤是如何观察自然、顺应自然的,他们的智慧是否能够为我们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我尤其期待书中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通过《易经》的卦象来解读自然界的某种变化规律,或者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策略。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有更具操作性的建议,让我们普通读者也能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一份力量。读这本书,我希望能够获得一种全新的认识,打破以往对“易学”的刻板印象,发现它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纸张质感很细腻,拿在手里有种厚实感,翻阅的时候声音也很悦耳,这让我在阅读体验上立刻就有了好感。封面上那若隐若现的山峦剪影,配上“易学与生态环境”几个字,给我一种踏入某种神秘而又熟悉的世界的预感。我对“易学”一直觉得它博大精深,但又有些遥不可及,而“生态环境”则是当下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所以,这本书的名字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吸引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在这两个看似不太容易关联的领域之间架起桥梁。我期望书中能呈现出一种融会贯通的视角,将《易经》中关于宇宙演变、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与现代科学对生态系统的理解相结合,或许能够发掘出一些全新的、具有启示意义的观点。我尤其希望能看到,书中是如何探讨“道法自然”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在指导我们进行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易学”有一个更具象、更易于理解的认识,并从中汲取智慧,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