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论文共辑为三部分,第一部份「中国四书学」有4篇,第二部分「日本四书学」有5篇,第三部分「朝鲜四书学」则有2篇,最后附有关于「东亚四书学」概念之内涵与意义探讨的座谈会内容。
本书的作者群之学术背景涵盖了历史学、教育学、中国哲学、中国文学、日本思想史等专业。学者针对中日韩「四书学」发表的学派或范围,在中国方面比较偏重清代学者,例如有发表清代公羊学家刘逢禄对《论语》的解释(如许雪涛),以及有从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和焦循的《孟子正义》来观察清代义理学的转型(如张丽珠);也有关心当代学者诠解四书议题的论文,如有从冯友兰的「大学为荀说」发论,探讨整个《大学》思想的历史变迁(如刘又铭);除此以外,尚有探讨朱子四书学中的「智」思想而发论者(如唐格理)。
在日本方面,有从德川出版媒体的观点讨论德川时代儒者对四书学的吸收与对抗(如?本雅史);也有关注德川时代古学派伊藤仁斋以尊《论语》、《孟子》思想为旨,来对抗宋学的四书中心主义的思想内涵(如平石直昭);亦有从荻生徂徕的古文辞方法论立场,解析徂徕独特的《大学》与《中庸》的解释(如泽井启一);以及扣紧安藤昌益的儒教批判并从他对四书的评论,进一步检视安藤昌益反儒教的思想内涵(如张崑将);更有探讨?泽荣一对《论语》的解释,发现?泽荣一循德川以降从「实学」角度解读《论语》的旧传统,在二十世纪日本《论语》普及化运动中居功厥伟(如黄俊杰)。韩国方面的两篇文章,有针对朝鲜非正统儒的阳明学者郑霞谷之生理说,分析霞谷颇能掌握告子原义,又借兼摄明道、阳明之说,其立论很有特色(如杨祖汉);另一则是比较了日本古学派大师伊藤仁斋与朝鲜儒者丁若镛二者对《中庸》的解释,并由此而分析二者的所谓「古义」内涵的差异(如蔡振丰)。本书最后并附有黄俊杰、杨儒宾、平实直昭、?本雅史等四位学者对于「东亚四书学」概念之内涵与意义探讨的讨论内容。
编者引言 黄俊杰
〈中国儒者的四书诠释〉
1. 〈大学〉思想的历史变迁 刘又铭
2. 朱熹对《四书》里「智」的反思:生命之流里智慧之弋射之道 唐格理
3. 清代的义理学转型与《四书》诠释:以《论语正义》、《孟子正义》为观察对象 张丽珠
4. 刘逢禄《论语述何》及其解经方法 许雪涛
〈日本及朝鲜儒者的四书诠释〉
5. 日本德川时代「四书学」的开展与转变:从媒体的观点出发 ?本雅史
6. On Ito Jinsai’s Philosophy Centered in the Confucian Analects 平石直昭
7. 荻生徂徕的《学》、《庸》解释及古文辞学 泽井启一
8. 安藤昌益的儒教批判及其《四书》的评论 张崑将
9. ?泽荣一解释《论语》的两个切入点 黄俊杰
10. 朝鲜阳明学者郑霞谷的「生理说」及其对告子学说的诠释 杨祖汉
11.伊藤仁斋与丁若镛的《中庸》古学诠释 蔡振丰
座谈会:〈「东亚四书学」概念之内涵与意义探讨〉
1. 四书学的三个视角 平石直昭
2.「四书学」:暂定性的方法概念 ?本雅史
3.「诠释背负信託」与「诠释背负理论」:《四书》研究刍义 杨儒宾
4.东亚儒学经典诠释史的四书学 黄俊杰
人名索引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巨大的思想宝库,而作者就是那位最博学多才的向导。他不是简单地打开宝箱,而是引导我逐一认识其中的珍宝,并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东亚儒者的四书诠释(三十二)》并非仅仅是对《四书》字面意思的解释,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四书》如何被理解”的百科全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思想脉络时的清晰度。他能够将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儒者如同串珠一样,有机地联系起来,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思想的传承与演变。我注意到,作者在解读一些关键概念时,非常注重引用原始文献和古代注疏,这使得他的分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他又能够用现代的语言,将这些复杂的学术观点清晰地传达给读者,让人既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又不至于被晦涩的文字所困扰。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仿佛在与智者对话,在不知不觉中,我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启发和提升。我可以说,这本书让我对《四书》的理解,已经超越了以往任何时期,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古老,但读起来却意外地有种跨越时空的亲切感。我一直对儒家思想的源头——《四书》——充满好奇,但总觉得原文晦涩难懂,古代的注疏又仿佛隔着一层迷雾。当我翻开这本《东亚儒者的四书诠释(三十二)》时,我期待的是能有一位现代的领路人,将那些古老的智慧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读罢,我确信我的期待得到了回应。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复述前人的观点,而是以一种梳理和辨析的方式,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东亚儒者对《四书》的理解娓娓道来。这种“诠释”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解释,更是对儒家思想在历史长河中流变和发展脉络的深刻呈现。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一些关键概念的深入挖掘,比如“仁”的内涵在不同儒者笔下是如何被延展和深化,以及“礼”的实践如何在不同社会语境中找到新的定位。这让我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理解,而是能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儒家思想的生命力。书中穿插的不少对原始文本的细致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常常能发现自己以往阅读时忽略的微妙之处。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四书》及其背后思想史的窗口,让我觉得那些古老的文字重新焕发了生机。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浸淫在学术研究中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深刻洞见和严谨考证的著作。这本《东亚儒者的四书诠释(三十二)》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不仅仅是一部解读《四书》的导读,更是一部关于东亚儒学史的精细梳理。作者在书中展现了扎实的学养,对历代东亚儒者关于《四书》的各类诠释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评介。我特别赞赏其对不同学派、不同地域儒者之间思想异同的辨析,这使得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四书》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比如,作者对中国、朝鲜、日本等国儒者在解读《大学》中的“格物致知”一章时,所表现出的不同侧重点和理解方式的对比分析,就非常具有启发性。这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不仅加深了我对《四书》本身的理解,也让我对东亚文化圈的学术渊源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引用的文献丰富且权威,考证严谨,对相关史料的运用也十分娴熟。对于希望深入了解儒家学说如何在东亚地区发展和演变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细节相结合的学术盛宴。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部经典,就必须了解它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传播和接受历史。这本《东亚儒者的四书诠释(三十二)》正好满足了我的这一期待。它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展示了《四书》是如何在东亚地区生根发芽,并孕育出丰富多彩的学术景观。我惊喜地发现,原来那些我们熟知的儒家思想,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儒者手中,呈现出如此多样的解读面貌。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介绍这些诠释,而是着重于分析不同诠释背后的文化逻辑和时代背景。例如,他对朝鲜儒者如何将《四书》与本土政治制度相结合的探讨,以及日本儒者如何吸收和转化中国儒学思想的分析,都让我耳目一新。这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儒家思想的普适性和地域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大量的例证和细致的分析,使得我对那些抽象的学术概念有了更具象的认识。对于任何对东亚文化交流史和思想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入门读物,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们能够系统地理解《四书》在东亚地区的深远影响。
评分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漫步。我原本以为,关于《四书》的解读早已汗牛充栋,再难有新的突破。然而,《东亚儒者的四书诠释(三十二)》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让我重新审视了这片熟悉的思想沃土。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他并非枯燥地罗列不同学者的观点,而是巧妙地将他们纳入一个动态的历史进程中。我能感受到,那些古老的先贤们,他们的思想是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被后来的学者们继承、发展、甚至挑战。书中对一些经典名句的解读,更是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比如,对于《论语》中“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不同儒者的诠释就展现了其背后丰富的道德实践和政治理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争议性话题时的客观和审慎,他既不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力求呈现最真实的思想交锋。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一场激烈的思想辩论现场,既增长了见识,也激发了我的独立思考。这本书让我明白,经典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在不断的对话和诠释中,焕发出永恒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