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读完15位哲学大师经典讲义

一次读完15位哲学大师经典讲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大师
  • 经典
  • 讲义
  • 思想
  • 西方哲学
  • 东方哲学
  • 入门
  • 普及
  • 思维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哲学的存在和发展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传统。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把哲学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世上较大的民族,都会有比较系统,久远的哲学文化。哲学思想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不管是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还是宗教领域,它都影向了人类的生活思维。

  本书所介绍的篇目,即使对于哲学专家而言,亦可说穷其一生精力,也难以领会其全部精髓,再加哲学世界如此浩瀚,哲学科学又如此悠远,简单地以十五本书,难以一一表明,但以抛砖引玉之情,希望以此点燃广大读者对哲学的热情。

人 物简 介

  15位哲学大师年代与着作:
◎第1位:柏拉图(西元前427-374)《理想国》。
◎第2位:亚里士多德(西元前384-322)《形而上学》。
◎第3位:培根(西元1561-1626)《新工具》。
◎第4位:笛卡尔(西元1596-1650)《第一哲学沉思集》。
◎第5位:洛克(西元1632-1704)《人类理智论》。
◎第6位:斯宾诺沙(西元1632-1674)《伦理学》。
◎第7位:莱布尼茨(西元1646-1714)《人类理智新论》。
◎第8位:休谟(西元1771-1776)《人类理解研究》。
◎第9位:康得(西元1724-1804)《纯粹理性批判》。
◎第10位:费希特(西元1762-1814)《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第11位:黑格尔(西元1770-1831)《小逻辑》。
◎第12位:叔本华(西元1788-1860)《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第13位:尼采(西元1844-1900)《权力意志》。
◎第14位:怀特海(西元1861-1947)《过程与实在》。
◎第15位:维特根斯坦(西元1889-1951)《哲学研究》。

《启蒙的阶梯:西方思想的巨匠与他们的时代》 一本引领您穿越西方哲学史的深度导览,聚焦于对人类心智与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的十二位核心思想家。 本书并非一部面面俱到的哲学通史,而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智识探险,旨在深入剖析那些塑造了现代世界观的基石性思想。我们精选了十二位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其独特的洞察力挑战并重塑了人类对真理、知识、道德和政治的理解的巨人。通过对他们最核心的文本和概念进行细致的梳理与阐释,读者将得以把握西方思想发展的主线脉络及其内在的张力与对话。 导论:理性时代的序曲 在深入探讨个体思想家之前,本书首先会描绘自古希腊至启蒙运动晚期,欧洲思想界所经历的几次根本性转折。我们将审视知识的权威如何从神谕与传统,逐步转向经验与理性。这部分将为理解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亚里士多德的经验探究之间的分野奠定基础,同时勾勒出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逻辑框架,这些框架最终被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所挑战。我们着重探讨“人”的地位如何从神学框架中解放出来,成为探索世界和自身的中心。 第一部分:奠基者——古希腊的理性之光 一、柏拉图 (Plato):理型与洞见 我们不再满足于介绍“洞穴寓言”的表层含义,而是深入探究柏拉图的“理型论”(Theory of Forms)如何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解释系统,试图为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寻找永恒的实在。重点分析《理想国》中关于正义的构建,以及其对政治哲学长远的影响——即对贤人统治(Epistocracy)的持续探讨。我们还将比对他在不同对话录中对艺术模仿的批判,揭示其对知识纯粹性的不懈追求。 二、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经验的秩序 与柏拉图的超验路径形成鲜明对比,亚里士多德将哲学拉回了大地之上。本书聚焦于其“四因说”在自然哲学中的应用,以及他如何构建了逻辑学的基本范式——三段论的严谨结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中道”(The Golden Mean)概念的深入解读,阐明了其伦理学如何植根于人的实践理性(Phronesis)和目的论(Teleology)。 第二部分:信仰与理性的交织——中世纪的沉思 三、奥古斯丁 (Augustine):内在的旅程 作为连接古典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的关键人物,本书将解析奥古斯丁如何将柏拉图主义与《圣经》教义熔铸一炉。重点关注其在《忏悔录》中对“时间”和“记忆”的开创性心理分析,以及“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的二元论,如何为后世的政治神学提供了基本框架。 四、托马斯·阿奎那 (Thomas Aquinas):自然的恩典 我们将探讨阿奎那如何巧妙地吸收了被重新发现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并将其系统地整合到天主教的教义体系中。重点剖析其“自然法”(Natural Law)理论的结构,以及他为证明上帝存在而提出的“五路”(Quinque Viae)的逻辑力度与局限性。这部分强调了理性在理解神圣启示中的辅助角色。 第三部分:革命的先声——近代哲学的开端 五、笛卡尔 (Descartes):方法的怀疑 本书详细考察笛卡尔如何以“普遍怀疑”为起点,寻求不可动摇的知识确定性。我们将剥开“我思故我在”的表层意义,探究其形而上学基础——实体(Substance)的概念,以及“心物二元论”(Mind-Body Dualism)的建立。这不仅是对知识论的革命,更是对人类心智主体性的宣告。 六、斯宾诺莎 (Spinoza):同一的宇宙 斯宾诺莎的单子论(Monism)是对笛卡尔二元论的激进回应。我们将其置于几何学方法的严格框架下,解读“上帝或自然”(Deus sive Natura)的含义,即宇宙万物皆是同一实体(Substance)的不同样式(Modes)。这部分将展示其强烈的伦理目标:通过理性认识必然性以获得心灵的自由与安宁。 七、休谟 (Hume):经验的审判 休谟代表了经验主义的巅峰和怀疑论的严酷。本书将重点分析他对“因果必然性”的颠覆性批判,即因果关系仅是“习惯”而非必然连接。同时,我们将审视其对道德的“情感主义”立场,以及其对“自我”本质的解构,展示了知识论的深刻危机。 第四部分:理性的综合与超越——启蒙的巨人 八、康德 (Kant):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的批判哲学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我们将深入剖析“三大批判”的核心思想:首先是《纯粹理性批判》中如何通过“先天综合判断”调和了理性论与经验论的冲突,确立了现象界与本体界(物自体)的界限;其次是《实践理性批判》中“绝对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的结构及其普适性要求,探讨其对现代伦理学的决定性影响。 九、卢梭 (Rousseau):自由的悖论 与启蒙理性派的乐观主义不同,卢梭对文明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本书着重解析“自然人”的原始状态与社会契约的形成过程。我们将着力辨析“公意”(General Will)与“众意”(Will of All)的区别,并探讨其对主权理论与教育思想(《爱弥儿》)的颠覆性贡献,揭示了自由与强制之间的微妙张力。 第五部分:实践的理性——政治与社会秩序的构建 十、洛克 (Locke):权利的基石 洛克被视为自由主义的奠基人之一。我们聚焦于其《政府论》中关于自然权利(生命、自由、财产)的论述,以及政府合法性来源于被统治者的同意(Consent)。本书将详细考察洛克关于“有限政府”与“革命权”的论证,以及他为早期资本主义辩护的劳动价值理论。 十一、黑格尔 (Hegel):精神的辩证法 黑格尔的体系宏大而复杂,本书将重点梳理其“绝对精神”通过“辩证法”(正、反、合)自我展开的历史过程。我们将解析其在《精神现象学》中对意识形态演变的历史观,以及在《法哲学原理》中对国家作为“伦理实体”的辩护,强调其历史决定论的深刻内涵。 十二、密尔 (Mill):功利与自由的平衡 作为早期功利主义的集大成者和修正者,密尔试图调和边沁的快乐最大化原则与个人自由的价值。本书将着重分析其在《论自由》中对“伤害原则”(Harm Principle)的界定,以及他对“高等快乐”与“低等快乐”的区分,探讨个人自主性在现代社会中的不可侵犯性。 结语:思想的遗产与当下的回响 本书最后将总结这十二位思想家如何共同构建了一个知识、道德和政治的复杂网络,并探讨他们的思想遗产如何持续影响着二十一世纪的学术讨论与社会实践。读者将带着更深刻的洞察力,去审视当代关于民主、伦理困境和知识论基础的争论,领悟到“过去”并非封闭的历史,而是理解“现在”的钥匙。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下定决心,把尘封已久的《一次读完15位哲学大师经典讲义》拿出来细细品味。刚翻开,就被那开篇的序言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直接摆出晦涩难懂的哲学理论,而是以一种非常平实、甚至略带故事性的笔触,引出了哲学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他没有将哲学描绘成高高在上的思想殿堂,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解决现实生活困境、探寻生命意义的实用工具。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作者本人在书斋里,一杯清茶,一本古籍,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那种亲切感,瞬间拉近了我与哲学的距离。我一直对存在主义、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潮颇感兴趣,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入门途径,总觉得那些著作遥不可及。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从序言中,我能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他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让更多像我一样对哲学充满好奇但又望而却步的读者,能够轻松地踏入这个引人入胜的世界。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迫不及待地想与这15位大师进行一场思想的盛宴。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每次翻开,都能从中发现新的东西。它并不是那种一次性阅读就会感到“完结”的书籍。我发现,随着我自身阅历的增长,我对书中某些哲学家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当我遇到一些人生中的困惑时,我可能会重新翻到书中关于某个哲学家的章节,然后你会发现,原来当时没有完全理解的某句话,现在却有了豁然开朗的意义。这种“常读常新”的特质,恰恰证明了哲学思想的生命力。这本书就像一个知识的宝库,你每一次的探寻,都会有所收获。而且,作者的叙述风格也十分引人入胜,他并没有使用过于学术化的语言,而是用一种充满智慧和幽默的方式,将哲学思想呈现出来。读这本书,就像在和一位博学的朋友聊天,你不仅学到了知识,更能感受到一种思想上的共鸣和启发。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真的太让我惊喜了!我之前看过一些哲学导读类的书籍,大多数都是按照哲学史的时间线来推进,或者直接挑拣几个代表人物进行介绍。但《一次读完15位哲学大师经典讲义》却选择了一种更加灵活、更具启发性的方式。它并没有强求读者必须按部就班地阅读,而是鼓励读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当下最想解决的问题,去选择阅读的章节。这种“即插即用”的模式,对于像我这样时间碎片化、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现代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更重要的是,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哲学家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观点,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思想的精髓,并用现代的语言和视角进行了阐释。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自由意志”的讨论,作者将康德、萨特等人的观点进行对比和融合,让我对这个古老的问题有了全新的理解。这种并非照搬照抄,而是进行二次创作和解读的方式,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也让哲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真的做到了“讲义”这个词的含义。不同于生硬的理论堆砌,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哲学概念娓娓道来。我在阅读关于柏拉图“理念论”的部分时,原本以为会是一段枯燥的讲解,没想到书中用了非常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理念世界具象化,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思想。作者在解释每一个哲学家的核心观点时,都会辅以大量的现实生活案例,让哲学不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能够指导我们行动、解答我们疑惑的工具。我常常在读到某个哲学家的观点时,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自己曾经遇到过的相似情境,然后恍然大悟,原来这个问题,早已被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们深刻地探讨过了。这种“顿悟”的时刻,在阅读过程中层出不穷,每一次都让我感到无比的充实和满足。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选材和论述角度都非常独到。我一直对“幸福”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也读过不少心理学和励志类的书籍,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一次读完15位哲学大师经典讲义》中关于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的探讨,彻底改变了我对幸福的认知。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的思想进行对比,而是深入分析了他们各自对于“快乐”和“平静”的理解,以及他们所倡导的生活方式。他用现代的社会背景,解释了为什么在当下这个浮躁的时代,这些古老的哲学智慧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特别被其中关于“理性”和“欲望”的论述所打动,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什么是真正能带来长久幸福的要素。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哲学,更是在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