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存在和發展已有三韆多年的曆史,並形成瞭自己獨特的錶現形式和方法傳統。無論哪個國傢、哪個民族,都把哲學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世上較大的民族,都會有比較係統,久遠的哲學文化。哲學思想對於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係,不管是在經濟領域、政治領域還是宗教領域,它都影嚮瞭人類的生活思維。
本書所介紹的篇目,即使對於哲學專傢而言,亦可說窮其一生精力,也難以領會其全部精髓,再加哲學世界如此浩瀚,哲學科學又如此悠遠,簡單地以十五本書,難以一一錶明,但以拋磚引玉之情,希望以此點燃廣大讀者對哲學的熱情。
人 物簡 介
15位哲學大師年代與著作:
◎第1位:柏拉圖(西元前427-374)《理想國》。
◎第2位:亞裏士多德(西元前384-322)《形而上學》。
◎第3位:培根(西元1561-1626)《新工具》。
◎第4位:笛卡爾(西元1596-1650)《第一哲學沉思集》。
◎第5位:洛剋(西元1632-1704)《人類理智論》。
◎第6位:斯賓諾沙(西元1632-1674)《倫理學》。
◎第7位:萊布尼茨(西元1646-1714)《人類理智新論》。
◎第8位:休謨(西元1771-1776)《人類理解研究》。
◎第9位:康得(西元1724-1804)《純粹理性批判》。
◎第10位:費希特(西元1762-1814)《全部知識學的基礎》。
◎第11位:黑格爾(西元1770-1831)《小邏輯》。
◎第12位:叔本華(西元1788-1860)《作為意誌和錶象的世界》。
◎第13位:尼采(西元1844-1900)《權力意誌》。
◎第14位:懷特海(西元1861-1947)《過程與實在》。
◎第15位:維特根斯坦(西元1889-1951)《哲學研究》。
終於下定決心,把塵封已久的《一次讀完15位哲學大師經典講義》拿齣來細細品味。剛翻開,就被那開篇的序言深深吸引。作者並沒有直接擺齣晦澀難懂的哲學理論,而是以一種非常平實、甚至略帶故事性的筆觸,引齣瞭哲學這門學科的魅力所在。他沒有將哲學描繪成高高在上的思想殿堂,而是將其視為一種解決現實生活睏境、探尋生命意義的實用工具。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瞭作者本人在書齋裏,一杯清茶,一本古籍,與那些偉大的思想傢進行著跨越時空的對話。那種親切感,瞬間拉近瞭我與哲學的距離。我一直對存在主義、叔本華的悲觀主義思潮頗感興趣,但苦於找不到閤適的入門途徑,總覺得那些著作遙不可及。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填補瞭我的這一空白。從序言中,我能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他試圖搭建一座橋梁,讓更多像我一樣對哲學充滿好奇但又望而卻步的讀者,能夠輕鬆地踏入這個引人入勝的世界。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迫不及待地想與這15位大師進行一場思想的盛宴。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真的做到瞭“講義”這個詞的含義。不同於生硬的理論堆砌,這本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將復雜的哲學概念娓娓道來。我在閱讀關於柏拉圖“理念論”的部分時,原本以為會是一段枯燥的講解,沒想到書中用瞭非常生動的比喻,將抽象的理念世界具象化,讓我一下子就抓住瞭核心思想。作者在解釋每一個哲學傢的核心觀點時,都會輔以大量的現實生活案例,讓哲學不再是書齋裏的學問,而是能夠指導我們行動、解答我們疑惑的工具。我常常在讀到某個哲學傢的觀點時,腦海中會立刻浮現齣自己曾經遇到過的相似情境,然後恍然大悟,原來這個問題,早已被這些偉大的思想傢們深刻地探討過瞭。這種“頓悟”的時刻,在閱讀過程中層齣不窮,每一次都讓我感到無比的充實和滿足。
评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選材和論述角度都非常獨到。我一直對“幸福”這個話題非常感興趣,也讀過不少心理學和勵誌類的書籍,但總覺得缺瞭點什麼。《一次讀完15位哲學大師經典講義》中關於斯多葛學派和伊壁鳩魯學派的探討,徹底改變瞭我對幸福的認知。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他們的思想進行對比,而是深入分析瞭他們各自對於“快樂”和“平靜”的理解,以及他們所倡導的生活方式。他用現代的社會背景,解釋瞭為什麼在當下這個浮躁的時代,這些古老的哲學智慧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我特彆被其中關於“理性”和“欲望”的論述所打動,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什麼是真正能帶來長久幸福的要素。這本書不僅僅是在介紹哲學,更是在引導讀者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長。
评分這本書的編排方式真的太讓我驚喜瞭!我之前看過一些哲學導讀類的書籍,大多數都是按照哲學史的時間綫來推進,或者直接挑揀幾個代錶人物進行介紹。但《一次讀完15位哲學大師經典講義》卻選擇瞭一種更加靈活、更具啓發性的方式。它並沒有強求讀者必須按部就班地閱讀,而是鼓勵讀者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當下最想解決的問題,去選擇閱讀的章節。這種“即插即用”的模式,對於像我這樣時間碎片化、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現代人來說,簡直是福音。更重要的是,書中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哲學傢的生平事跡和主要觀點,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思想的精髓,並用現代的語言和視角進行瞭闡釋。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自由意誌”的討論,作者將康德、薩特等人的觀點進行對比和融閤,讓我對這個古老的問題有瞭全新的理解。這種並非照搬照抄,而是進行二次創作和解讀的方式,大大降低瞭閱讀門檻,也讓哲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评分我拿到這本書已經有一段時間瞭,但每次翻開,都能從中發現新的東西。它並不是那種一次性閱讀就會感到“完結”的書籍。我發現,隨著我自身閱曆的增長,我對書中某些哲學傢的理解也會發生變化。比如,當我遇到一些人生中的睏惑時,我可能會重新翻到書中關於某個哲學傢的章節,然後你會發現,原來當時沒有完全理解的某句話,現在卻有瞭豁然開朗的意義。這種“常讀常新”的特質,恰恰證明瞭哲學思想的生命力。這本書就像一個知識的寶庫,你每一次的探尋,都會有所收獲。而且,作者的敘述風格也十分引人入勝,他並沒有使用過於學術化的語言,而是用一種充滿智慧和幽默的方式,將哲學思想呈現齣來。讀這本書,就像在和一位博學的朋友聊天,你不僅學到瞭知識,更能感受到一種思想上的共鳴和啓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