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与天文学

易学与天文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易学
  • 天文学
  • 中国传统文化
  • 命理学
  • 星象学
  • 古代科学
  • 哲学
  • 预测学
  • 文化研究
  • 周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总序一任继愈

  《易经》这部书幽微而昭着,繁富而简明。五千年间,易学思想有形无形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以及人生哲学。

  《周易》经传符号单纯(只有阴阳两个符号),文字简约(约二万四千余字),给后代诠释者留出驰骋才学的广阔天地。迄今解易之书逾数千家。近年已有光电传播媒体,今后阐释易学的各种着作势将更为丰富。

  历代有真知灼见的易学研究者,从各个方面反映各时代、各阶层的重大问题。前人研究易学的成果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研究易学,古人有古人的重点,今人有今人的重点。今天中国人的使命是加速现代化的步伐,迎接二十一世纪。

  易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也要为文化现代化而做贡献。当代新易学的任务之一是摆脱神学迷信。易学虽起源于神学迷信,其出路却在于摆脱神学迷信。凡是有生命的文化,都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大到社会治乱,小到个人吉凶,都想探寻个究竟。人在世上,是听命于神,还是求助于人,争论了几千年,这两条道路都有支持者。

  哲学家见到《易经》,从中悟出弥纶天地的大道理;德国莱布尼兹见到《易经》,从中启悟出数学二进制的前景;严君平学《易经》,构建玄学易学的体系;江湖术士不乏「张铁口」、「王半仙」之流,假易学之名,蛊惑愚众,欺世骗财。易学研究走什么道路,是易学研究者普遍关心的大事,每一位严肃的易学研究者负有学术导向的责任。

  本丛书的撰着者多是我国近二十年来涌现的中青年易学专家,他们有系统的现代科学训练的基础,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有严肃认真的学风,易学造诣各有专攻。这部丛书集结问世,必将有益于世道人心,有助于易学健康发展,为初学者提供入门津梁,为高深造诣者申一得之见以供参考。

  这套丛书的主旨,借用王充《论衡》的话———「疾虚妄」。《论衡》作于两千年前,旧迷雾被清除,新迷雾又弥漫。「疾虚妄」的任务远未完成。如果多数群众尚在愚昧迷信中不能摆脱,我们建设现代化中国的精神文明就无从谈起。我们的任务艰巨而光荣。

  本丛书的不足之处,希望与读者同切磋,共同提高。

(任继愈先生现任国家图书馆馆长、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首席顾问。)         

总序二---朱伯崑

  《周易》系统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这份珍贵的遗产,是学术界的一项艰巨任务。近年来,海内外出版了多种易学着作,形成了一股周易热。关于周易文化的论述,提出许多问题,发表许多见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又为易学爱好者和关心传统文化的读者带来许多困扰。有鑑于此,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的同仁,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这套丛书,参加争鸣,希望能为读者澄清一些问题,将弘扬传统文化引向较为健康的轨道。我们编写这套丛书,依据以下几条原则:

  (1)倡导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研究和评介周易文化,区别精华和糟粕,突出易学文化中的智慧和哲理。《周易》系统典籍,所以长期流传不息,关键在于其中蕴涵的智慧或思维方式,吸引历代学人不断追求和阐发。这套丛书的重点在于阐述其智慧,使读者从中受到教益,故定名为《易学智慧丛书》。

  (2)《周易》系统典籍或历代易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涉及到自然和人文各个领域,如古人所说「易道广大,旁及天文、地理……」等,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弘扬易学智慧,不能局限于《周易》经传本身,如历代经学家所从事的注释工作;还要看到其在实际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编这套丛书,着眼于从传统文化发展的角度,阐述易学智慧的特色及其价值。

  (3)任何传统文化的研究,都应同当代的文明建设联系起来考量,走现代化的道路,即古为今用的道路,传统文化方能重新焕发出其生命力。编写这套丛书,亦力求体现这一精神。总之,弘扬传统应根植于现实生活之中。

  (4)《周易》系统的典籍,文字古奥,义理艰深,一般读者难于领会。编写这套丛书,一方面立足于较为踏实的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对原典不能妄加解释和附会,一方面又要以较为通俗易懂,用当代学人所能接受的语言,叙述易学智慧的特征,易学文化流传的历史及其对中华文化所起的影响,行文力求深入浅出,为易学爱好者提供一入门途径。

  以上四条,是我们编写此套丛书的指导方针和要求,参加撰写的同仁,大都按这些要求努力工作。有的稿本改写多次,付出了艰巨的劳力,至于是否达到上述目的,要待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了。总之,编写这套丛书是一种尝试,旨在倡导一种学风,抛砖引玉,以便同学术界、文化界的同行,共同实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

(朱伯崑先生现任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院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易学与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 总序一
  • 总序二
  • 自序
  • 第一章《易经》所描述的天文历法
  • 第二章《易传》所描述的天文历法
  • 第三章易学与历法(一)
  • 第四章易学与历法(二)
  • 《周易》和古代宇宙论
  • 图书序言

      远古时代人们就已经有目的地观测天象,而且从观测天象中获得了对自然界和对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有用的知识。又从长期地有系统地观测天象中,进一步总结出某些天体视运行的规律,并将之与其它自然现象联系起来,考察自然界更为广泛的、带普遍意义的规则。

      《易‧系辞》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由此可见,观测天象本身参与了「八卦」的建构,是建构八卦的基础。后来到东汉末年,当时一位学者虞翻认为:「八卦乃四象所生,非包牺之所造也。」(李鼎祚:《周易集解》卷十五)即是八卦是一种生成过程生成出来的,也即《易‧系辞》中另一段话所说的:「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所以,包牺(今称伏羲)只是从观察天象,考察地理,察看鸟兽之文等等确定了「八卦」的存在,即是认为自然界具有一种普遍意义的规则,而这一规则就是由「八卦」体现出来。从而可用「八卦」这个模式对宇宙和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作出系统性的描述和说明。众所皆知,八卦是易学的基础,因此,古代的天文学就与易学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本书从主要方面阐述了这种关系。

      历法本身是天象的符号系统。易学在本质上也是古人所了解的自然界的一种符号表示。因而古代人们心目中,用易学来说明天象和安排历法是很自然的事。《史记‧律书》所述的八风,就是用八卦的模式说明「律历」。「律历」是关于历法和相应的气候物候状况。也是对太阳週年视运行和一年里各个月份的名称,气候物候特点。《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就用九宫八卦盘安排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形成九宫八卦历盘。

      由于1977年安徽阜阳夏侯灶墓出土了一个「太乙九宫占盘」,它与《灵枢》所示的《九宫八风图》基本相同,因而证实古代用八卦九宫历盘纪日是当时的一种历书。因此,关于八卦和历法之间的关系,本书作了稍微详细的介绍。特别说明的是中国古代官方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以二十四节气、六甲纪日的太阳历系统和以十二月、朔望弦晦纪日的太阴历系统联合组成一个历法体系,并包括五星运行和某些云物纪录。本书对这一历法体系也作了探讨,并尽可能用《周易》作出解释。

      由于观测条件的限制,古代的宇宙观念局限于人们观测到的天和地的范围,是一种天地宇宙的概念。东汉张衡觉得在观测到的天地之外,应该还有更广阔的世界。他说:「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即提出了无限宇宙的观念。

      本书所述的古代宇宙理论,还是局限在天地宇宙的观念。但是其中的宙夜说,由于它否定了固体的「天球」,而具有无限宇宙的含义。这种宇宙概念引发了《列子‧天端》中说的:「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即将整个天地宇宙视为无穷宇宙之一个细微部分。

      本书撰写过程中得到北京大学朱伯崙教授(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院长)的亲切指导和帮助,作者谨致谢忱。由于学疏识浅,书中错误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赐教,将不胜感谢!

    卢央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