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强调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一大特色是文明发展的连续性。虽然夏、商、周的文化模式有所差别,但三代以来也发展着一种连续性的传承。这种传承已黄河中下游文化为总体背景,在历史进程中经由王朝对周边方国的统合增强而逐渐形成,更演绎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人格,而儒家文化也是正式经历这样一个漫长的文化理性化的过程而产生的。孔子和早期儒家思想中所发展的内容,不是与三代文化及其发展方向对抗、断裂而产生的,而是与三代文化及其走向有着一脉相成的连结关系。
作者简介
陈来,一九五二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中国哲学会副执行长。曾任哈佛大学、东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并任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着作有《朱子哲学研究》、《朱子书信编年考证》、《宋明理学》等书。
我必须说,这本关于古代宗教与伦理的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所谓“野蛮时代”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古人生活在蒙昧和纯粹的信仰之中,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们思想的精妙和辩证。尤其是书中对古罗马社会中,公民宗教与个人道德之间的张力的描写,让我大开眼界。我原本以为宗教就是一套固定的仪式和教条,但这本书揭示了,在那个时代,宗教实际上承担了塑造社会凝聚力和个体责任感的重要功能。比如,祭祀不仅仅是为了取悦神祇,更是公民履行义务、维护城邦稳定的一种方式。书中对“忠诚”(fides)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罗马人如何将对神的敬畏转化为对国家、对家庭、对友谊的忠诚,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道德约束力!我常常在想,在没有现代法律体系约束的时代,这种宗教化的伦理观,是如何维系社会秩序的。而且,书中也并没有回避宗教与权力之间的复杂互动,这让我更加理解了古代政治的运作逻辑。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本关于人性、社会和信仰之间永恒纠结的深刻反思。
评分哇,这本书简直打开了我对历史的全新视角!我一直对古希腊的哲学和神话很感兴趣,总觉得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难以捉摸。这本书恰好就深入探讨了这一点。《普罗泰戈拉》里苏格拉底与智者们的辩论,看似在讨论教育和美德,实则触及到了古希腊社会对“好”与“坏”、“善”与“恶”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如何与他们对宙斯、雅典娜等神的敬畏交织在一起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俄狄浦斯王悲剧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命运的警示,更揭示了古希腊人如何通过认识自身的局限和神祇的意愿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书中对这些文本的细致分析,让我看到了隐藏在神话故事和哲学思辨之下的深刻伦理考量。我常常在阅读时脑海中会浮现出古老的雅典广场,人们在神庙前祈祷,在集市上争论,而所有这些生活场景,似乎都沐浴在一种与神祇共存的伦理光辉下。这本书让我觉得,古代人的精神世界,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迷人得多,而且这种复杂性,正是他们文明得以繁荣的基石。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印度古代文明精神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婆罗门教和佛教的起源感到好奇,总觉得它们之间既有关联又存在差异。书中对吠陀经典的解读,让我初步了解了古印度人对宇宙、生命和死亡的原始理解,那种对“梵”(Brahman)的探索,对“轮回”(Samsara)的忧虑,以及对“解脱”(Moksha)的向往,深深地触动了我。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业”(Karma)的阐释,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因果报应,而是一种深刻的哲学和伦理观念,影响着古印度人的行为准则和对社会等级的认知。当我读到佛教如何从婆罗门教中汲取养分,又如何发展出强调慈悲、智慧和非暴力的教义时,我被其演进的智慧所折服。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遥远的东方,人类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探索着生命意义和道德边界的。它让我重新思考,我们现代人所秉持的许多伦理观念,其根源可能要追溯到如此古老的思想体系之中。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我对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楔形文字和宏伟的金字塔上,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其背后更为深邃的精神世界。书中对《吉尔伽美什史诗》的解读,不仅仅是讲述一个英雄的冒险故事,更深刻地揭示了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对生死、友谊和不朽的思考。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众神”(Anu, Enlil, Ea等)的描述感兴趣,它们并非是抽象的理念,而是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影响着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左右着他们的命运。书中也探讨了古代法律,比如《汉谟拉比法典》,是如何在宗教伦理的框架下,试图建立公平和秩序的。我看到了,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人们是如何通过神话、仪式和法律,来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并试图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行为准则的。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人们,尽管在物质生活和文化形式上千差万别,但他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对道德的探索,以及对更高存在的敬畏,却是如此的相似和动人。
评分我一直认为,文明的兴衰与人民的精神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本书在这一点上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当我翻阅关于古代中国,特别是商周时期的内容时,我看到了“天命”思想是如何在统治者的手中被运用和解读的。商朝对“帝”的敬畏,以及对祖先的崇拜,并非仅仅是一种迷信,而是一种维系统治合法性和社会秩序的强大精神力量。书中对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的分析,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信仰图景,以及他们如何试图通过祭祀和占卜来理解和预测自然和社会的走向。而到了周朝,“天命靡常”的思想,则显示了一种更为成熟和理性化的宗教伦理观,强调君主的德行才是获得上天眷顾的关键。这种从敬畏鬼神到强调人事的转变,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思想的独特发展脉络。它让我意识到,一个文明的伦理体系,是如何随着其政治和社会形态的变化而不断演进的,而这种演进,往往与对宇宙和自身位置的认知息息相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