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楊文衡
男,一九三七年生,湖南省城步縣人。一九六三年中山大學地質地理係畢業,同年進入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工作,一九九三年任研究員。
主要著作:《中華文化通誌‧地學誌》(專著)、《中國古代地理學史》(閤著)、《中國的風水》(閤著)、《徐霞客及其遊記研究》(閤著)、《國學舉要‧術捲》(閤著)、《世界地理學史》(主編)。
總序一(任繼愈)
總序二(硃伯崑)
自序
第一章 易學中的生態環境觀念
第二章 易學中的生態環境內容
第三章 易學影響下的風水
第四章 易學對中國古代生態環境保護的影響
第五章麵對中國嚴峻的環保形勢,藉鑒曆史經驗進行治理
學術需要交流,特彆需要朋友。我寫這本《易學與生態環境》,完全是朋友促成的。因為我研究地學史,對《周易》中的地學思想有所接觸。在寫《中國的風水》過程中,也促使我多次去翻閱《周易》或讀其他易學著作,並關心國內外學者研究《周易》的動態。
一九九七年我的同事和朋友董光璧先生在看瞭《中國的風水》之後,即約我寫《易學與生態環境》。我口頭應允,但因忙於彆的寫作,沒有動筆。
到一九九八年四月中旬,董光璧先生邀請我參加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與易學專業委員會一屆二次理事擴大會,認識瞭東方國際易學研究院院長硃伯崑等一批研究《周易》的知名學者,透過學術交流,使我對《周易》的認識更加開闊,深感中國易學與科學研究會邀請我撰寫《易學與生態環境》一書是一種榮幸,是一次難得的機會。
而易學中蘊藏的十分有價值的生態環境思想與觀點,需要發掘齣來為現實服務。麵對當今中國嚴峻的環境形勢,再迴顧易學的生態環境思想,就會覺得我們對古代優秀文化傳統沒有繼承好,丟失得太多瞭。
易學中的「節製」觀、「天人閤一」觀和「太和」觀,儒傢的「禁發有時」論,都是金科玉律,違反不得的。時下環境變壞的原因,大多是由於隻追求經濟效益而不顧環境的結果,違反瞭易學的生態環境觀點。
《易學與生態環境》主要講三個內容:
一是易學中的生態環境觀念,發掘易學中的生態環境思想。
二是在易學影響下,中國古代生態環境思想的發展曆史。
三是麵對當今中國嚴峻的環境形勢,如何藉鑒曆史經驗治理環境。
這樣的內容安排是想讓讀者既瞭解古代人的優秀生態環境思想及其發展曆史,又瞭解當今麵臨的環境形勢與對策,從而啓發讀者重視環境保護問題,提高人人保護環境的自覺性。人類隻有一個地球,保護地球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人類發展到今天,誰也不想自己毀滅自己,那麼,就請你從一點一滴做起,保護傢園,保護環境,保護地球吧!這就是作者的心願。楊文衡
這本《易學與生態環境》的封麵設計,簡潔卻充滿意境,那種留白和恰到好處的留痕,仿佛在訴說著一種時間沉澱下來的智慧。它不是那種浮華的視覺衝擊,而是邀請讀者靜下心來,進行一次深入的思考。我之所以被這本書吸引,是因為我一直覺得,在我們日益科技化的今天,很多時候我們忽略瞭那些更古老、更根本的智慧。而“易學”,作為中華民族古老的哲學體係,其中蘊含的關於變化、平衡、生生不息的道理,在我看來,與我們現在麵臨的生態環境挑戰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看到“易學”是如何超越單純的占蔔,而成為一種深刻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並能指導我們如何理解和尊重自然界的規律。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讀,比如如何用“陰陽相濟”的理念來理解物種多樣性,或者如何從“天人閤一”的視角來審視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總之,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種更宏大、更具智慧的視角,去理解我們與自然界的關係,並從中獲得啓示,去思考如何纔能真正實現與地球的和諧共生。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倒是挺吸引我的,那種留白恰到好處的寫意風格,讓人聯想到一種寜靜緻遠的意境。封麵上那幾抹淡淡的綠色,又隱約透齣勃勃生機,仿佛預示著某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我拿到書的時候,厚度適中,拿在手裏有一種沉甸甸的實在感,不是那種輕飄飄的快餐讀物。初步翻閱瞭一下,紙張的質感也很好,摸上去光滑細膩,印刷清晰,字跡大小也比較舒適,閱讀起來應該不會造成視覺疲勞。我之前對這類題材的書籍一直抱有好奇,總覺得裏麵蘊含著很多我們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的智慧。這本書的名字“易學與生態環境”更是讓我産生瞭一種聯想:或許裏麵會探討一些古老的東方哲學思想,比如《易經》裏的道理,是如何與我們當今所麵臨的生態挑戰聯係起來的。我特彆期待能看到作者是如何將看似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科學的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相結閤,找到一種新的視角來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也許,這本書會提供一些齣人意料的見解,引導讀者從更深層次去思考我們應該如何與地球共存,如何實現可持續的發展。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閱讀,去發掘它可能帶來的啓示,看看它是否能真正觸動我內心深處對自然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擔憂。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也頗具匠心,書脊處那種略帶磨砂質感的封麵,握持起來手感很舒服,不容易打滑。雖然我對“易學”這個概念一直有些敬畏,覺得它太過深奧,但“生態環境”這個詞匯卻是我近幾年越來越關注的領域。當我看到這兩者被放在一起時,好奇心就被徹底點燃瞭。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闡釋“易學”的核心理念,例如陰陽平衡、天人閤一等等,並將其巧妙地融入到對生態環境的分析之中。我設想,或許書中會探討古代先賢是如何觀察自然、順應自然的,他們的智慧是否能夠為我們當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提供新的解決方案?我尤其期待書中會涉及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通過《易經》的卦象來解讀自然界的某種變化規律,或者用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來指導我們的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策略。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能有更具操作性的建議,讓我們普通讀者也能在生活中身體力行,為保護生態環境貢獻一份力量。讀這本書,我希望能夠獲得一種全新的認識,打破以往對“易學”的刻闆印象,發現它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獨特價值。
评分這本書拿到手,首先給我的感覺就是它封麵設計非常簡潔大氣,沒有過多的修飾,卻能給人一種沉靜、思考的感覺。那種淡淡的墨綠色調,仿佛就帶著泥土的芬芳和清新的空氣,非常貼閤“生態環境”的主題。我個人一直對那些能夠連接古今智慧的著作抱有濃厚的興趣,而“易學”和“生態環境”的組閤,無疑給瞭我極大的期待。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從一個非常獨特的角度,去解讀我們與自然界的關係。也許作者會藉用《易經》中的某些哲學思想,例如“觀象玩占”、“天人感應”等,來闡述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並將其與當今的生態平衡、資源枯竭、氣候變化等問題聯係起來。我希望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一種深邃的智慧,看到古人對於自然界觀察的敏銳性和深刻的洞察力,以及他們所倡導的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夠啓發我,在麵對復雜多變的生態環境問題時,能夠藉鑒古老的智慧,找到更具哲學深度和人文關懷的思考方式,從而在日常生活中做齣更負責任的選擇。
评分這本書的紙張質感很細膩,拿在手裏有種厚實感,翻閱的時候聲音也很悅耳,這讓我在閱讀體驗上立刻就有瞭好感。封麵上那若隱若現的山巒剪影,配上“易學與生態環境”幾個字,給我一種踏入某種神秘而又熟悉的世界的預感。我對“易學”一直覺得它博大精深,但又有些遙不可及,而“生態環境”則是當下我們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現實。所以,這本書的名字讓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吸引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將如何在這兩個看似不太容易關聯的領域之間架起橋梁。我期望書中能呈現齣一種融會貫通的視角,將《易經》中關於宇宙演變、事物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與現代科學對生態係統的理解相結閤,或許能夠發掘齣一些全新的、具有啓示意義的觀點。我尤其希望能看到,書中是如何探討“道法自然”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在指導我們進行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方麵所能發揮的作用。我渴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對“易學”有一個更具象、更易於理解的認識,並從中汲取智慧,更好地理解和應對我們所處的生態環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