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与中国传统医学

易学与中国传统医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易学
  • 中医
  • 传统医学
  • 阴阳五行
  • 经络
  • 养生
  • 哲学
  • 文化
  • 中医基础
  • 周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易学与医学的会通,近十余年来在一定范围内也算是一个热门话题。为此专门召开的国际性的、全国性的、地方性的专题学术会议不下八九次之多,已出版的专着大大小小也有七八本。

  至于在一些相关性的学术会议上和学术着作中将此作为专门议题或设置专门章节,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围绕这一问题所发表的学术论文那就更不胜枚举了。

  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究竟正常不正常?对目前中国传统医学和易学这两个学科的单项研究的深化是否有必要?如何评价这一文化现象出现的意义?所有这些问题,目前在学术界还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我想问题的关键在于易学与医学究竟是否存在着实质性的会通关系?现在讨论医《易》会通对中医学实现现代化有无意义?这里涉及研究方法上的和史料分析上的许多问题,我在引论部分不可能对这些问题全面敷陈,只能在对若干疑义较大问题的答辩中顺便加以探讨。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 总序一
  • 总序二
  • 引论
  • 第一章医《易》会通源流概要
  • 第二章《易》与中医人体生理学
  • 第三章《易》与中医病源病机学说
  • 第四章《易》与中医气象医学
  • 第五章《易》与辨证诊断学
  • 第六章《易》与中医治疗学
  • 图书序言

      《易经》这部书幽微而昭着,繁富而简明。五千年间,易学思想有形无形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以及人生哲学。

      《周易》经传符号单纯(只有阴阳两个符号),文字简约(约二万四千余字),给后代诠释者留出驰骋才学的广阔天地。迄今解易之书逾数千家。近年已有光电传播媒体,今后阐释易学的各种着作势将更为丰富。

      历代有真知灼见的易学研究者,从各个方面反映各时代、各阶层的重大问题。前人研究易学的成果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研究易学,古人有古人的重点,今人有今人的重点。今天中国人的使命是加速现代化的步伐,迎接二十一世纪。

      易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也要为文化现代化而做贡献。当代新易学的任务之一是摆脱神学迷信。易学虽起源于神学迷信,其出路却在于摆脱神学迷信。凡是有生命的文化,都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大到社会治乱,小到个人吉凶,都想探寻个究竟。人在世上,是听命于神,还是求助于人,争论了几千年,这两条道路都有支持者。

      哲学家见到《易经》,从中悟出弥纶天地的大道理;德国莱布尼兹见到《易经》,从中启悟出数学二进制的前景;严君平学《易经》,构建玄学易学的体系;江湖术士不乏「张铁口」、「王半仙」之流,假易学之名,蛊惑愚众,欺世骗财。易学研究走什么道路,是易学研究者普遍关心的大事,每一位严肃的易学研究者负有学术导向的责任。

      本丛书的撰着者多是我国近二十年来涌现的中青年易学专家,他们有系统的现代科学训练的基础,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有严肃认真的学风,易学造诣各有专攻。这部丛书集结问世,必将有益于世道人心,有助于易学健康发展,为初学者提供入门津梁,为高深造诣者申一得之见以供参考。

      这套丛书的主旨,借用王充《论衡》的话———「疾虚妄」。《论衡》作于两千年前,旧迷雾被清除,新迷雾又弥漫。「疾虚妄」的任务远未完成。如果多数群众尚在愚昧迷信中不能摆脱,我们建设现代化中国的精神文明就无从谈起。我们的任务艰巨而光荣。

      本丛书的不足之处,希望与读者同切磋,共同提高。

      (任继愈先生现任国家图书馆馆长、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首席顾问。)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