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是作者参加台湾大学的「大学学术追求卓越发展计划:东亚近世儒学中的经典诠释传统之研究」之子计划:「近世中韩儒者关于孟子心性论的辩论与诠释──比较哲学的探讨」的四年研究成果。本书集中处理朝鲜儒学的三大论争,即无极太极之辩、四端七情之辩及湖洛论争。无极太极之辩之重要性及影响力虽不如其他二者,但此论辩显示韩儒对朱子思想特性之把握,是十分恰当的。
四七之辩是最重要的论争,李退溪极力主张四端是理之发,又认为理有至神之用,所谓「理到说」,此与当代牟宗三先生认为朱子所说的理是只存有而不活动,是朱子理论所以是「儒门别子」之重要原因,实可相参。奇高峰、李栗谷之说,则较合朱子原义,且将朱子的理气心性论之特色,作了十分明白的展现。湖洛论争的两个问题,即「人性物性异同论」,及「未发时之心体是纯善抑有善有恶」,亦是很有哲学性的论争,涉及儒家的形上学及心性论之重要问题,与当代儒学的理论,亦密切相关。
本书正文共九章,除了上述三大论争之研究外,另有两章处理了较次要的争论,此两次所争论的,并不是纯粹的理论,而是对口谈天理及以道德仁义自期者,是否心口如一、及是否借天理以遂行其私欲之反省,曹南冥及尹明斋对于此属于生命实践之问题,省察是颇深的。
附录四篇是旧稿,内容与本书正文各章相当有关连性,由于是较早期的研究成果,内容不够详备,但亦有可补充本书正文之未及处,故一併收入。
本书对韩儒的重要论争作了较有系统的诠释,对有关的文献作了较详细的分析,这在国内的相关着作中是较为少见的。又本书运用了当代的儒学理论突显韩儒论争的问题意义,对韩国之儒学研究者,相信亦有参考之价值。
自序
第一章:李晦斋、曹汉辅「无极太极」的论辩
第二章:李退溪与奇高峰「四端七情」之论辩
第三章:四端七情之辩与成德之教
第四章:曹南冥对四七之辩的批评及论下学而上达
第五章:李粟谷、成牛溪「四端七情与人心道心」的论辩
第六章:李粟谷与罗整菴思想之比较
第七章:尹明斋的性理学及怀尼之争的工夫论涵义
第八章:韩儒「人性物性异同论」及其哲学意义
第九章:从当代儒学的观点看韩儒「心体善恶」之论争
附录一:李粟谷的诚意论
附录二:退溪与朱子持敬工夫论之涵义
附录三:奇高峰「反身而求」的知理方法之涵义
附录四:成牛溪的哲学思想
参考书目
名词及主题索引
人名索引
这本书的标题,**《从当代儒学观点看韩国儒学的重要论争》**,立刻勾起了我对东方思想脉络深处的好奇心。我一直对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演变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于它在其他东亚国家的具体发展和论争,了解却相当有限。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时,我便被它所承诺的“当代儒学观点”和“韩国儒学的重要论争”这两个核心概念所吸引。我设想,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韩国儒学史上的事件,而是会以一种更为宏观和深刻的视角,将韩国儒学的具体论争置于当代儒学发展的语境下进行审视。我期待作者能够清晰地梳理出这些论争的发生背景、核心议题、参与人物以及它们所引发的哲学思考。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韩国儒学在吸收和发展中华儒学传统的同时,是如何形成其独特的在地性特征,又是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经历挑战和转型的。对于“当代儒学观点”的强调,也让我对作者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充满了期待,不知作者会从哪个当代儒学的流派出发,又会运用哪些理论工具来剖析这些历史性的争鸣?这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拓展我对儒学研究视野的认知边界,并深入理解其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的生命力。
评分阅读《从当代儒学观点看韩国儒学的重要论争》,我仿佛走进了一个思想的迷宫,但又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引导着我前进。本书最让我着迷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梳理了韩国儒学史上的几个主要论争,更是在这些论争的背后,揭示了韩国儒学思想体系的内在张力和发展逻辑。作者对“性理学”在韩国的传播与变异,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学派纷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学派代表人物的观点阐释,例如退溪学派和栗谷学派之间的核心分歧,以及他们各自所强调的侧重点。通过对这些论争的深入解读,我得以窥见韩国士人如何在传统的框架内,进行着深刻的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的探索。此外,本书对“宋学”(即朱子学)在韩国的接受和本土化过程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了解到,韩国儒学在吸收朱子学的同时,并非全盘接受,而是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再阐释和改造,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儒学思想。这种本土化的努力,正是韩国儒学能够在中国儒学之外,独立发展并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所在。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文化,必须深入其思想的源头。《从当代儒学观点看韩国儒学的重要论争》这本书,恰好提供了这样一把钥匙。它带领我进入了韩国儒学复杂而又精彩的论争世界,并且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经世致用”思潮在韩国儒学中的演变过程的解读。从早期对“实学”的萌芽,到后来“实学”成为一股重要的思想潮流,中间经历了多少次的思想碰撞和理论争鸣,这本书都为我一一呈现。我看到了韩国儒学在面对社会现实问题时,是如何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理论调整的。作者在书中对这些论争的梳理,不仅仅是历史的钩沉,更是对一种活态思想的呈现。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在同一议题上的辩驳,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韩国儒学思想的动态性、发展性和批判性。而“从当代儒学观点看”这一角度,更是让这些古老的争论在现代语境下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引发了我对于儒学在当代社会价值的深层思考。
评分这本《从当代儒学观点看韩国儒学的重要论争》无疑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学术著作。它所探讨的韩国儒学重要论争,虽然发生在遥远的过去,但其背后所涉及的哲学问题,例如关于人性、宇宙本体、道德修养以及社会治理等,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礼”与“义”在韩国社会中的不同理解和实践的分析,以及这些理解如何体现在当时的政治决策和社会伦理规范之中。作者在梳理这些论争时,并没有回避其中的复杂性和争议性,反而通过深入的论证,展现了韩国儒学思想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通过对书中不同学派的观点对比,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为什么在相似的儒学传统下,韩国会发展出如此多样化的思想流派。这种多样性,正是儒学生命力的体现,也是韩国儒学能够长久地影响韩国社会的重要原因。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韩国儒学历史的窗口,更重要的是,它促使我们思考儒学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适应性、创造性和创新性,从而为我们理解儒学在当代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评分翻阅这本《从当代儒学观点看韩国儒学的重要论争》,我首先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所打动。书中的论述并非浮光掠影,而是深入到韩国儒学发展史中的具体节点,并且有条不紊地展开。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沙上五百金”这一早期论争的解析,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当时韩国士人的思想格局。作者没有止步于简单复述历史事实,而是着力去挖掘这些论争背后的深层哲学意涵,以及它们与当时韩国社会政治现实的紧密联系。从“理”与“气”的辩论,到“性即理”还是“性即情”的争议,再到后来对“事功”与“心性”的权衡,每一个论争都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韩国儒学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与选择。作者巧妙地将这些论争置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展现了韩国儒学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充满生命力和不断自我革新的思想体系。对于“当代儒学观点”的应用,我看到书中在分析这些历史论争时,引入了许多现代哲学和伦理学的概念,使得原本可能晦涩的历史辩论变得更加鲜活和易于理解。这种跨时空的对话,无疑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阅读趣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