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部分论文为参与教育部「大学学术追求卓越发展计划(2000?2004)」之成果(如〈先秦儒家与经典诠释问题〉、〈孔子诗乐美学中的「整体性」概念〉、〈「情」概念从孔孟到荀子的转化〉三篇论文),其余为多年来研究先秦儒家美学的研究成果。中国美学研究在大陆是显学,但专门研究儒家美学的着作并不多,本书以儒家美学为对象,希望从美学的视野来探讨儒家的基本思想。
序 燃烧灵魂的星光…………………………………………………………………i
一、先秦儒家与经典诠释问题………………………………………………………1
〈一〉、前言……………………………………………………………………………1
〈二〉、「述而不作」与经典性的关系………………………………………………2
〈三〉、「经」、「权」概念与经典诠释的关系………………………………………9
〈四〉、「为其人以处之」:诠释者的理念与体验…………………………………14
二、孔子诗乐美学中的「整体性」概念……………………………………………21
〈一〉、前言…………………………………………………………………………21
〈二〉、中和:情理相得……………………………………………………………23
〈三〉、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27
〈四〉、兴、观、群、怨:主客合一………………………………………………31
〈五〉、共鸣与启迪、沉醉:听者与作品的交融…………………………………35
〈六〉、礼乐之治:「社会美」的概念………………………………………………38
三、「情」概念从孔孟到荀子的转化………………………………………………43
〈一〉、前言…………………………………………………………………………43
〈二〉、《论语》中的「情」…………………………………………………………44
〈三〉、《孟子》中的「情」…………………………………………………………46
〈四〉、《荀子》中的「情」…………………………………………………………50
1.人情与实情…………………………………………………………………51
2.「情」的主体性内涵………………………………………………………57
3.「至情」与「至文」:美学的突破…………………………………………62
四、孟子「知人论世」说与经典诠释问题…………………………………………67
〈一〉、前言…………………………………………………………………………67
〈二〉、《论语》中与「知人论世」相关的看法:「知言」、「知人」、「以文会友」………………………………………………………………………………….68
〈三〉、孟子「知人论世」章析论…………………………………………………72
〈四〉、由伦理学向史学、诗学的转化:荀子、司马迁、刘勰…………………82
〈五〉、结语:「友情」成为「理解」〈「知」〉的隐喻……………………………88
五、「通」与「儒」:荀子的通变观与经典诠释问题………………………………91
〈一〉、前言…………………………………………………………………………91
〈二〉、荀子与汉代经学:经学传承与「通儒」概念……………………………92
〈三〉、「通变」、「经权」概念的起源:《论语》、《荀子》、《易?系辞》………95
〈四〉、荀子的通变观………………………………………………………………99
1.「权」的双重意义……………………………………………………………99
2.通「一与多」之变…………………………………………………………102
3.通「古与今」之变…………………………………………………………107
4.「通」与「儒」……………………………………………………………109
5.「通」与「学」………………………………………………………………111
〈五〉、结语:对经典诠释的启发…………………………………………………114
六、性情中人:试从楚文化论《郭店楚简?性情篇》…………………………117
〈一〉、前言…………………………………………………………………………117
〈二〉、楚巫文化中情、身相依的思想及性别意识………………………………119
〈三〉、「情」的存有内涵:与气、性、身、心的关系…………………………125
〈四〉、「情」的伦理要求:信与久………………………………………………132
〈五〉、结语…………………………………………………………………………134
七、朱熹的《诗集传》与儒家的文学社会学………………………………………135
〈一〉、前言…………………………………………………………………………135
〈二〉、《诗集传》与儒家的文学发生学〈genetics of literature〉………………140
〈三〉、时代精神〈Zetigeist〉………………………………………………………148
〈四〉、文学的政治学与教育学:风与制…………………………………………150
〈五〉、民族诗学〈ethnopoetics〉…………………………………………………159
〈六〉、文化理论:王与霸的两难…………………………………………………162
〈七〉、原始主义〈primitivism〉:古典的与浪漫的………………………………171
〈八〉、方法论:赋比兴与主题研究〈thematic study〉…………………………174
〈九〉、结语…………………………………………………………………………176
八、「永恆的乡愁」:徐复观论先秦儒家美学………………………………………179
〈一〉、前言…………………………………………………………………………179
〈二〉、「礼乐之治」的核心:「仁」作为艺术精神……………………………182
〈三〉、艺术与道德的关系:内在目的论的观点………………………………187
〈四〉、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反省性的反映」与「批评的模倣」〈critical mimesis〉……………………………………………………………………………194
九、马克思主义与儒家的文学观:内在目的论的观点…………………………199
〈一〉、形式主义的误解……………………………………………………………199
〈二〉、内在目的的论与外在目的论………………………………………………204
〈三〉、批评与模仿〈critical mimesis〉…………………………………………215
这本书的装订和纸张质感都非常棒,拿在手里很有分量,让人有一种庄重感。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儒家思想,觉得它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影响深远。然而,我对“美学”方面的了解却相对比较浅薄,总觉得美学离我的生活有些遥远。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我的这一不足。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了解到儒家思想是如何渗透到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比如诗词、绘画、书法、园林设计等等。我非常好奇,那些流传千古的艺术作品,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指导下,又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又是如何被后人解读和传承的?书名中的“经典诠释”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解理论,更会结合具体的经典文本进行分析,这对于我这样希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印证作者的观点,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儒家美学思想的魅力。
评分我一直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尤其是那些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总是让我心生敬意。这本书的标题——“儒家美学与经典诠释”,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中国古代的艺术和文学,离不开对当时社会思想的理解,而儒家思想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儒家所推崇的“中庸”、“和谐”、“德行”等理念,是如何体现在中国的山水画、诗歌、书法等艺术形式中的。我期待书中能够阐述,为何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往往将对自然的描绘与对人性的思考融为一体,这种“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又是如何与儒家思想相互印证的。此外,我对“经典诠释”部分也充满了好奇,究竟是通过什么样的角度去解读那些古老的文献,来挖掘其背后隐藏的儒家美学意蕴?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为我揭示其中的奥秘,让我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古代的艺术瑰宝。
评分这部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那种素雅的水墨风格,搭配上经典的竖排宋体字,瞬间就勾起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我一直对古代的文学和艺术非常着迷,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难以真正触碰到其中的精髓。这次偶然翻到这本书,就被它所传达出的那种宁静致远的东方美学韵味所打动。封面上那几笔写意的山水,寥寥几笔却勾勒出无限意境,仿佛能听到风吹过竹林的沙沙声,看到溪水潺潺流淌的模样。这样的设计,不仅仅是装帧,更像是一种精神的暗示,告诉我这本书将带我走进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那些我一直想要理解的古典艺术原则,比如“意境”是如何形成的,又或者“神韵”在绘画、书法、诗歌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不那么枯燥的方式,把那些深奥的美学理论变得生动起来,让我这个对理论感到头疼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带有一种古朴而又深刻的韵味,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大气,一种淡淡的书卷气扑面而来,让我迫不及待想要翻开。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对“美学”这一块的理解不够深入。尤其是“儒家美学”,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既有伦理道德的严谨,又暗含着含蓄婉约的东方韵味,让我充满探究的欲望。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解答一些疑问,比如,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仁”、“礼”、“和”等道德规范,是如何转化为艺术创作中的审美原则的?又比如,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是否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书名中的“经典诠释”尤其吸引我,我希望书中能够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通过深入的解读,来展示儒家美学思想是如何体现在这些作品中的。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我走进一个充满智慧和美感的东方世界,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
评分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沉甸甸的分量,这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文化,必须从它的审美观入手,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美学思想更是源远流长。这本书的标题——“儒家美学与经典诠释”,直接点明了主题,让我觉得它是一把能够打开我理解之门的钥匙。我非常好奇,儒家思想,通常被认为是关于伦理道德、社会秩序的学说,是如何与“美学”产生联系的?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一种内在的必然逻辑?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探讨儒家所倡导的“仁”、“礼”、“和”等概念,在艺术创作和审美判断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比如,一个“仁”的思想家,他的诗歌、他的书法,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特质?一个遵循“礼”的文人,他的作品又会有怎样的约束与表达?我对书中所提及的“经典诠释”部分尤为感兴趣,究竟是如何通过解读古代的经典文献,来发掘其中蕴含的儒家美学思想的?这就像是在一座古老的宝藏中寻觅失落的珠玉,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