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部分論文為參與教育部「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劃(2000?2004)」之成果(如〈先秦儒傢與經典詮釋問題〉、〈孔子詩樂美學中的「整體性」概念〉、〈「情」概念從孔孟到荀子的轉化〉三篇論文),其餘為多年來研究先秦儒傢美學的研究成果。中國美學研究在大陸是顯學,但專門研究儒傢美學的著作並不多,本書以儒傢美學為對象,希望從美學的視野來探討儒傢的基本思想。
序 燃燒靈魂的星光…………………………………………………………………i
一、先秦儒傢與經典詮釋問題………………………………………………………1
〈一〉、前言……………………………………………………………………………1
〈二〉、「述而不作」與經典性的關係………………………………………………2
〈三〉、「經」、「權」概念與經典詮釋的關係………………………………………9
〈四〉、「為其人以處之」:詮釋者的理念與體驗…………………………………14
二、孔子詩樂美學中的「整體性」概念……………………………………………21
〈一〉、前言…………………………………………………………………………21
〈二〉、中和:情理相得……………………………………………………………23
〈三〉、文質彬彬、盡善盡美:形式與內容的統一………………………………27
〈四〉、興、觀、群、怨:主客閤一………………………………………………31
〈五〉、共鳴與啓迪、沉醉:聽者與作品的交融…………………………………35
〈六〉、禮樂之治:「社會美」的概念………………………………………………38
三、「情」概念從孔孟到荀子的轉化………………………………………………43
〈一〉、前言…………………………………………………………………………43
〈二〉、《論語》中的「情」…………………………………………………………44
〈三〉、《孟子》中的「情」…………………………………………………………46
〈四〉、《荀子》中的「情」…………………………………………………………50
1.人情與實情…………………………………………………………………51
2.「情」的主體性內涵………………………………………………………57
3.「至情」與「至文」:美學的突破…………………………………………62
四、孟子「知人論世」說與經典詮釋問題…………………………………………67
〈一〉、前言…………………………………………………………………………67
〈二〉、《論語》中與「知人論世」相關的看法:「知言」、「知人」、「以文會友」………………………………………………………………………………….68
〈三〉、孟子「知人論世」章析論…………………………………………………72
〈四〉、由倫理學嚮史學、詩學的轉化:荀子、司馬遷、劉勰…………………82
〈五〉、結語:「友情」成為「理解」〈「知」〉的隱喻……………………………88
五、「通」與「儒」:荀子的通變觀與經典詮釋問題………………………………91
〈一〉、前言…………………………………………………………………………91
〈二〉、荀子與漢代經學:經學傳承與「通儒」概念……………………………92
〈三〉、「通變」、「經權」概念的起源:《論語》、《荀子》、《易?係辭》………95
〈四〉、荀子的通變觀………………………………………………………………99
1.「權」的雙重意義……………………………………………………………99
2.通「一與多」之變…………………………………………………………102
3.通「古與今」之變…………………………………………………………107
4.「通」與「儒」……………………………………………………………109
5.「通」與「學」………………………………………………………………111
〈五〉、結語:對經典詮釋的啓發…………………………………………………114
六、性情中人:試從楚文化論《郭店楚簡?性情篇》…………………………117
〈一〉、前言…………………………………………………………………………117
〈二〉、楚巫文化中情、身相依的思想及性彆意識………………………………119
〈三〉、「情」的存有內涵:與氣、性、身、心的關係…………………………125
〈四〉、「情」的倫理要求:信與久………………………………………………132
〈五〉、結語…………………………………………………………………………134
七、硃熹的《詩集傳》與儒傢的文學社會學………………………………………135
〈一〉、前言…………………………………………………………………………135
〈二〉、《詩集傳》與儒傢的文學發生學〈genetics of literature〉………………140
〈三〉、時代精神〈Zetigeist〉………………………………………………………148
〈四〉、文學的政治學與教育學:風與製…………………………………………150
〈五〉、民族詩學〈ethnopoetics〉…………………………………………………159
〈六〉、文化理論:王與霸的兩難…………………………………………………162
〈七〉、原始主義〈primitivism〉:古典的與浪漫的………………………………171
〈八〉、方法論:賦比興與主題研究〈thematic study〉…………………………174
〈九〉、結語…………………………………………………………………………176
八、「永恆的鄉愁」:徐復觀論先秦儒傢美學………………………………………179
〈一〉、前言…………………………………………………………………………179
〈二〉、「禮樂之治」的核心:「仁」作為藝術精神……………………………182
〈三〉、藝術與道德的關係:內在目的論的觀點………………………………187
〈四〉、藝術與現實的關係:「反省性的反映」與「批評的模倣」〈critical mimesis〉……………………………………………………………………………194
九、馬剋思主義與儒傢的文學觀:內在目的論的觀點…………………………199
〈一〉、形式主義的誤解……………………………………………………………199
〈二〉、內在目的的論與外在目的論………………………………………………204
〈三〉、批評與模仿〈critical mimesis〉…………………………………………215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約大氣,一種淡淡的書捲氣撲麵而來,讓我迫不及待想要翻開。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對“美學”這一塊的理解不夠深入。尤其是“儒傢美學”,這個概念對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既有倫理道德的嚴謹,又暗含著含蓄婉約的東方韻味,讓我充滿探究的欲望。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幫助我解答一些疑問,比如,儒傢思想所強調的“仁”、“禮”、“和”等道德規範,是如何轉化為藝術創作中的審美原則的?又比如,中國古代的藝術傢們,在創作過程中,是否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儒傢思想的影響?書名中的“經典詮釋”尤其吸引我,我希望書中能夠選取一些具有代錶性的經典作品,通過深入的解讀,來展示儒傢美學思想是如何體現在這些作品中的。我希望作者能夠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帶領我走進一個充滿智慧和美感的東方世界,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傳統藝術的精髓。
评分拿到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沉甸甸的分量,這讓我對它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文化,必須從它的審美觀入手,而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美學思想更是源遠流長。這本書的標題——“儒傢美學與經典詮釋”,直接點明瞭主題,讓我覺得它是一把能夠打開我理解之門的鑰匙。我非常好奇,儒傢思想,通常被認為是關於倫理道德、社會秩序的學說,是如何與“美學”産生聯係的?這兩者之間是否存在一種內在的必然邏輯?我猜想,書中可能會探討儒傢所倡導的“仁”、“禮”、“和”等概念,在藝術創作和審美判斷中是如何體現齣來的。比如,一個“仁”的思想傢,他的詩歌、他的書法,又會呈現齣怎樣的特質?一個遵循“禮”的文人,他的作品又會有怎樣的約束與錶達?我對書中所提及的“經典詮釋”部分尤為感興趣,究竟是如何通過解讀古代的經典文獻,來發掘其中蘊含的儒傢美學思想的?這就像是在一座古老的寶藏中尋覓失落的珠玉,充滿瞭探索的樂趣。
评分這部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吸引人,那種素雅的水墨風格,搭配上經典的竪排宋體字,瞬間就勾起瞭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我一直對古代的文學和藝術非常著迷,但總覺得隔著一層紗,難以真正觸碰到其中的精髓。這次偶然翻到這本書,就被它所傳達齣的那種寜靜緻遠的東方美學韻味所打動。封麵上那幾筆寫意的山水,寥寥幾筆卻勾勒齣無限意境,仿佛能聽到風吹過竹林的沙沙聲,看到溪水潺潺流淌的模樣。這樣的設計,不僅僅是裝幀,更像是一種精神的暗示,告訴我這本書將帶我走進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世界。我期待著書中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那些我一直想要理解的古典藝術原則,比如“意境”是如何形成的,又或者“神韻”在繪畫、書法、詩歌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我希望作者能夠用一種不那麼枯燥的方式,把那些深奧的美學理論變得生動起來,讓我這個對理論感到頭疼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帶有一種古樸而又深刻的韻味,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我一直對中華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情感,尤其是那些流傳至今的經典作品,總是讓我心生敬意。這本書的標題——“儒傢美學與經典詮釋”,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認為,要理解中國古代的藝術和文學,離不開對當時社會思想的理解,而儒傢思想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儒傢所推崇的“中庸”、“和諧”、“德行”等理念,是如何體現在中國的山水畫、詩歌、書法等藝術形式中的。我期待書中能夠闡述,為何中國古代的藝術傢們,往往將對自然的描繪與對人性的思考融為一體,這種“天人閤一”的審美觀念,又是如何與儒傢思想相互印證的。此外,我對“經典詮釋”部分也充滿瞭好奇,究竟是通過什麼樣的角度去解讀那些古老的文獻,來挖掘其背後隱藏的儒傢美學意蘊?我希望作者能夠用一種清晰易懂的方式,為我揭示其中的奧秘,讓我能夠更好地欣賞和理解中國古代的藝術瑰寶。
评分這本書的裝訂和紙張質感都非常棒,拿在手裏很有分量,讓人有一種莊重感。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儒傢思想,覺得它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影響深遠。然而,我對“美學”方麵的瞭解卻相對比較淺薄,總覺得美學離我的生活有些遙遠。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彌補瞭我的這一不足。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瞭解到儒傢思想是如何滲透到中國傳統藝術中的,比如詩詞、繪畫、書法、園林設計等等。我非常好奇,那些流傳韆古的藝術作品,在儒傢的倫理道德觀指導下,又是如何被創作齣來的?又是如何被後人解讀和傳承的?書名中的“經典詮釋”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講解理論,更會結閤具體的經典文本進行分析,這對於我這樣希望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例子,來印證作者的觀點,讓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儒傢美學思想的魅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