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研究,以江右王門的聶雙江(豹,1487-1563)與羅念菴(洪先,1504-1564)思想為主,將他們的思想置於「王學分化」的曆史視域下來考察,試圖呈現他們思想的原貌與獨特之處。並且詳細深入探討他們與陽明親炙弟子的學術論辯,釐清雙方立言的義理分際,也進一步比較聶、羅二人思想與陽明的異同。藉由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的研究,凸顯王學分化時,在學術思想上的轉嚮。
職是之故,第一章緒論,藉由「王學分化」諸說的檢討,確立本書的研究進路。第二章以王門的學術社群活動,呈現王學分化的曆史圖像。第三章分析聶雙江的「歸寂」說。第四章與第五章探討羅念菴的「收攝保聚」說。第六章分析聶、羅兩人與王門諸子的論辯。第七章指齣聶、羅兩人與陽明思想的異同。第八章則從雙江與念菴這兩種異於陽明緻良知教的理論中,看齣良知學的轉嚮。附錄一迴應陳來有關宋明理學中「神秘主義」的悟道問題。附錄二是主題書評,主要評論大陸學界對陽明後學的研究。
黃 序………………………………………………………………I
前 言………………………………………………………………1
第一章 緒論………………………………………………………………5
第二章 王學分化的曆史圖象(嘉靖八年—隆慶二年.西元1529-1568年)………83
第三章 聶雙江「歸寂」說析論………………………………………………175
第四章 羅念菴思想的中心課題與其思想的發展……………………………241
第五章 羅念菴思想的完成——「收攝保聚」說……………………………319
第六章 聶雙江、羅念菴與王門諸子的論辯……………………………403
第七章 聶雙江、羅念菴與陽明思想的異同……………………………539
第八章 結論——良知學的轉嚮…………………………………………577
附錄一:論聶雙江「忽見心體」與羅念菴「徹悟仁體」之體驗—— 一種「現象學的描述」之理解………605
附錄二:本體與工夫閤一——陽明學的展開與轉摺……………………………631
主要參考書目………………………………………………………………723
人名索引………………………………………………………………749
概念索引………………………………………………………………757
後記………………………………………………………………769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有吸引力,采用瞭比較古典的字體和配色,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深厚的學術底蘊。我剛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嚴謹的考證和精煉的語言所吸引。雖然我對“良知學”這個概念並不是特彆熟悉,但作者通過對聶雙江和羅念菴這兩位思想傢的深入探討,讓我逐漸窺見瞭這一思想流派的精髓。書中引用的史料非常豐富,並且作者對這些史料的解讀也頗具見地,能夠讓我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這兩位先賢的學術貢獻。特彆是作者在梳理他們思想發展脈絡時,邏輯清晰,層層遞進,仿佛帶領讀者一同走進瞭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比較兩位思想傢異同之處時所展現齣的細緻和客觀,既看到瞭他們思想的共通性,也準確把握瞭他們各自的獨特之處。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即便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也能逐漸建立起對良知學的基本認知。而且,作者的文筆流暢,敘述生動,讀起來並不枯燥,反而有一種引人入勝的感覺,讓人渴望深入瞭解更多。
评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沉浸式的學術體驗。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時空的迷霧,深入到中國古代哲學的腹地。他對於聶雙江和羅念菴思想的剖析,是細緻入微的,每一個論點都經過瞭嚴謹的推敲和論證。我特彆贊賞作者在處理一些爭議性問題時所展現齣的客觀和公正。他既尊重曆史的原貌,又能夠進行富有洞察力的解讀,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斷。書中對於“良知”這一概念的深入挖掘,也讓我對儒傢思想的某些方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種對核心概念的反復錘煉和深入辨析,是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整本書讀下來,我不僅僅是在學習知識,更像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與兩位偉大的思想傢進行瞭深刻的交流,這種體驗是非常難得的。
评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震撼,在於它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重塑和再闡釋。作者在研究中,並沒有簡單地停留在對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和總結,而是進行瞭大膽的創新和突破。尤其是在處理聶雙江和羅念菴兩位人物的復雜思想體係時,作者展現瞭非凡的洞察力。他不僅深入挖掘瞭他們各自思想的深層含義,更重要的是,他將兩者置於更廣闊的曆史文化背景下進行審視,揭示瞭他們思想背後更深層次的哲學邏輯和價值取嚮。我尤其喜歡作者關於“轉摺”的論述,它不僅僅是對兩位思想傢學術生涯某個時期的描述,更是對整個中國哲學史發展一個重要節點的迴溯和反思。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對中國哲學思想的演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對於一些關鍵概念的界定和辨析,也極其精闢,能夠幫助讀者撥開迷霧,直擊思想的核心。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智識上的洗禮,對中國傳統哲學有瞭全新的認識和體驗。
评分初次接觸這本書,我最深的印象是其內容組織的條理性。作者在梳理聶雙江和羅念菴的思想時,似乎遵循著一種精心設計的邏輯框架,使得龐雜的哲學體係變得易於理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讀他們關於“心”、“性”、“情”等核心概念時的深入分析。他能夠將這些抽象的概念,與具體的語境相結閤,並結閤曆史文獻進行詳細的闡釋,這無疑需要深厚的功底。書中對於兩位思想傢之間可能存在的聯係和影響,也進行瞭細緻的探討,這種比較研究的視角,讓我在閱讀時能夠清晰地看到他們思想的演變和相互印證。作者的語言風格也比較樸實,沒有過多的修飾,而是專注於將思想內容準確地傳達給讀者。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哲學史上的兩個重要人物及其思想體係有瞭更加係統和深入的瞭解,這種知識的積纍讓我感到非常充實。
评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哲學史有著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渴望找到能夠真正觸及思想內核的讀物,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需求。作者在分析聶雙江和羅念菴的思想時,展現瞭高度的學術嚴謹性,但同時也避免瞭過於晦澀的語言,使得普通讀者也能從中獲益。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討論良知學的實踐層麵時,所進行的生動闡釋。他不僅僅關注抽象的哲學理論,更注重這些理論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得到體現和應用。這種接地氣的分析,讓我覺得中國傳統哲學並非束之高閣的陳跡,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書中對於一些具體曆史事件的引入,也為理解思想的産生和發展提供瞭重要的背景信息。通過這些敘述,我能夠更立體地感受到兩位思想傢所處的時代氛圍和他們所麵臨的挑戰。整本書讀下來,不僅拓寬瞭我的學術視野,更重要的是,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有瞭更深切的體會和感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