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研究,以江右王门的聂双江(豹,1487-1563)与罗念菴(洪先,1504-1564)思想为主,将他们的思想置于「王学分化」的历史视域下来考察,试图呈现他们思想的原貌与独特之处。并且详细深入探讨他们与阳明亲炙弟子的学术论辩,釐清双方立言的义理分际,也进一步比较聂、罗二人思想与阳明的异同。借由聂双江与罗念菴思想的研究,凸显王学分化时,在学术思想上的转向。
职是之故,第一章绪论,借由「王学分化」诸说的检讨,确立本书的研究进路。第二章以王门的学术社群活动,呈现王学分化的历史图像。第三章分析聂双江的「归寂」说。第四章与第五章探讨罗念菴的「收摄保聚」说。第六章分析聂、罗两人与王门诸子的论辩。第七章指出聂、罗两人与阳明思想的异同。第八章则从双江与念菴这两种异于阳明致良知教的理论中,看出良知学的转向。附录一回应陈来有关宋明理学中「神秘主义」的悟道问题。附录二是主题书评,主要评论大陆学界对阳明后学的研究。
黄 序………………………………………………………………I
前 言………………………………………………………………1
第一章 绪论………………………………………………………………5
第二章 王学分化的历史图象(嘉靖八年—隆庆二年.西元1529-1568年)………83
第三章 聂双江「归寂」说析论………………………………………………175
第四章 罗念菴思想的中心课题与其思想的发展……………………………241
第五章 罗念菴思想的完成——「收摄保聚」说……………………………319
第六章 聂双江、罗念菴与王门诸子的论辩……………………………403
第七章 聂双江、罗念菴与阳明思想的异同……………………………539
第八章 结论——良知学的转向…………………………………………577
附录一:论聂双江「忽见心体」与罗念菴「彻悟仁体」之体验—— 一种「现象学的描述」之理解………605
附录二:本体与工夫合一——阳明学的展开与转折……………………………631
主要参考书目………………………………………………………………723
人名索引………………………………………………………………749
概念索引………………………………………………………………757
后记………………………………………………………………769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沉浸式的学术体验。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时空的迷雾,深入到中国古代哲学的腹地。他对于聂双江和罗念菴思想的剖析,是细致入微的,每一个论点都经过了严谨的推敲和论证。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处理一些争议性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客观和公正。他既尊重历史的原貌,又能够进行富有洞察力的解读,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书中对于“良知”这一概念的深入挖掘,也让我对儒家思想的某些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对核心概念的反复锤炼和深入辨析,是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整本书读下来,我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与两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了深刻的交流,这种体验是非常难得的。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哲学史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渴望找到能够真正触及思想内核的读物,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作者在分析聂双江和罗念菴的思想时,展现了高度的学术严谨性,但同时也避免了过于晦涩的语言,使得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益。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讨论良知学的实践层面时,所进行的生动阐释。他不仅仅关注抽象的哲学理论,更注重这些理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体现和应用。这种接地气的分析,让我觉得中国传统哲学并非束之高阁的陈迹,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书中对于一些具体历史事件的引入,也为理解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信息。通过这些叙述,我能够更立体地感受到两位思想家所处的时代氛围和他们所面临的挑战。整本书读下来,不仅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更重要的是,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和感悟。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我最深的印象是其内容组织的条理性。作者在梳理聂双江和罗念菴的思想时,似乎遵循着一种精心设计的逻辑框架,使得庞杂的哲学体系变得易于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读他们关于“心”、“性”、“情”等核心概念时的深入分析。他能够将这些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语境相结合,并结合历史文献进行详细的阐释,这无疑需要深厚的功底。书中对于两位思想家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和影响,也进行了细致的探讨,这种比较研究的视角,让我在阅读时能够清晰地看到他们思想的演变和相互印证。作者的语言风格也比较朴实,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专注于将思想内容准确地传达给读者。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哲学史上的两个重要人物及其思想体系有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了解,这种知识的积累让我感到非常充实。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有吸引力,采用了比较古典的字体和配色,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深厚的学术底蕴。我刚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严谨的考证和精炼的语言所吸引。虽然我对“良知学”这个概念并不是特别熟悉,但作者通过对聂双江和罗念菴这两位思想家的深入探讨,让我逐渐窥见了这一思想流派的精髓。书中引用的史料非常丰富,并且作者对这些史料的解读也颇具见地,能够让我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两位先贤的学术贡献。特别是作者在梳理他们思想发展脉络时,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仿佛带领读者一同走进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比较两位思想家异同之处时所展现出的细致和客观,既看到了他们思想的共通性,也准确把握了他们各自的独特之处。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即便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也能逐渐建立起对良知学的基本认知。而且,作者的文笔流畅,叙述生动,读起来并不枯燥,反而有一种引人入胜的感觉,让人渴望深入了解更多。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塑和再阐释。作者在研究中,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而是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突破。尤其是在处理聂双江和罗念菴两位人物的复杂思想体系时,作者展现了非凡的洞察力。他不仅深入挖掘了他们各自思想的深层含义,更重要的是,他将两者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揭示了他们思想背后更深层次的哲学逻辑和价值取向。我尤其喜欢作者关于“转折”的论述,它不仅仅是对两位思想家学术生涯某个时期的描述,更是对整个中国哲学史发展一个重要节点的回溯和反思。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中国哲学思想的演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和辨析,也极其精辟,能够帮助读者拨开迷雾,直击思想的核心。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智识上的洗礼,对中国传统哲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