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日记

哀悼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兰.巴特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母亲是罗兰.巴特的最爱 在她过世后,他用生命写下了这些手札… 330篇生前未发表札记 一部献给母亲的恋人絮语 1977年10月25日,巴特母亲逝世的翌日起,巴特将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他的丧伤──随手志于纸片上。 丧母剧痛,让巴特面对自己的死亡,也重新思考遗忘、勇气、时间、书写等许多生命课题。他照常上课,完成许多写作计画、旅行讲学,与朋友谈笑,不让人察觉他的悲恸,只有在日记里,他卸下了武装。他不再是理路清晰、言词犀利的批评家、语言学家,而回到「家常」,回到血肉:一句话、一个画面、一张照片都能让他泪水溃堤。 书中330篇按序编入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一个惶惑、恐惧、纠葛的巴特。他充满矛盾:他渴望孤独,又需要朋友;他悲伤得万念俱 灰,却能神智清明地审视自己;他不断对语言的限制与虚妄提出质疑(即使书写达到极致仍是徒然),但他唯一的救赎──也只能是书写。他想挣脱悲恸,重拾平静;一方面又乐于沉溺其中,因为只有在悲恸之中,他才能与母亲同在。 这本日志有助理解巴特的思想,及同时期作品如《明室》等等,它们是巴特于丧母心情影响下所撰写的,而其源头就是《哀悼日记》里的札记。 作者简介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1/12—1980/3/26) 20世纪最重要思想家之一。法国新批评大师,是继沙特之后,当代欧美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大师,也是在蒙田之后,最富才华的散文家。 巴特是以结构主义观察文化现象的先驱,并将符号学推向法国学术界的前沿,勾勒出结构主义「文学科学」的蓝图。巴特对于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结构主义、符号学、接受美学、存在主义、诠释学和解构主义等等皆有极大影响,应用更广及电影、广告、音乐、时尚、设计、建筑等领域。 译者简介 刘俐 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学位、巴黎第三大学影剧学院研究。曾任巴黎台湾文化中心(简称巴文中心)主任和淡江大学法文系副教授。译有《剧场及其复象》、《电影美学》、《赵无极自画像》、《摄影大师对话录》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写给母亲的恋人絮语〕

  330张写在小纸片上的札记。这不是罗兰.巴特为读者写的「作品」,而是在丧母的悲恸中,发自灵魂深处的悲歌。

  这部日志在罗兰.巴特过世三十年后出版,在法国引起很大的争议。他的老友、长期负责巴特出版事宜的华勒(Fran?ois Wahl),首先抗议,因为这批日志不在预备出版之列,属私领域,且在原始材料状态,出版是对巴特记忆的侵犯。

  巴特曾于1979年冬,应好友马逖(Eric Marty,也是本书的编辑之一)之邀,将他母亲卧病的部分日志整理发表,同时写了长文〈深思〉(D?lib?ration),对「日记」这种形式做过深刻的思考。巴特认为,一般文学作品都有一种社会、神学、美学或道德的「使命」(mission),都在建构一种世界秩序;而日记没有任何使命,也没有选择题材的问题,只是一种「册页」(album),可以任意增减。日记所标榜的「真诚」,难逃「摆姿态」;而所谓「自然」,可能只是平庸而已。

  传统文学批评认为,「作品,即人」,作家日记于是被认为是最「真诚」、最「自然」的作品,更是研究作家的珍贵史料。巴特宣告「作者已死」,反对从作者生平、思想去解读作品,因而对日记的价值存疑。但在母亲过世六个月之后,巴特却说,「在所有我写的东西里,都有妈妈。」

  巴特一辈子都是妈妈身边的儿子。不论在生活、情感或是创作上,他都对母亲依赖甚深。母亲是他的一切:是母亲;长期卧病时,他日夜守护,像他的女儿。又似恋人:母亲活着时他担心失去她,死后,他再也找不到生存的意义。每年母亲生日,他总送上一支红玫瑰,一直延续到死后……

  更重要的是,母亲塑造了他的价值观(母亲的爱是一种传承,在我心灵深处,奠下人生重大抉择的基础。)在《明室》(La Chambre claire)中,他把母亲称作「我内在的律法」。巴特的母亲,正像那个时代许多走过战争的妇女,年轻守寡,在一个不知「女权」的时代,「守份」而有尊严的活着。母亲对他来说,是美与善的典范;是「一首不做英雄姿态的史诗」。母亲过世后,他守护母亲树立的价值标竿──一种善、一种素朴、一种宽容,并时时自我检视,为做得不够好而自责。他维持母亲的生活秩序与习惯。出门时,想到母亲的喜好,会换上一条较鲜艳的围巾……母亲无所不在。

  丧母剧痛,让他面对自己的死亡,也重新思考遗忘、勇气、时间、书写等许多生命课题。他照常上课,完成许多写作计画、旅行讲学,与朋友谈笑,不让人察觉他的悲恸,只有在日记里,他卸下了武装。

  他不再是理路清晰、言词犀利的批评家、语言学家,而回到「家常」,回到血肉:一句话、一个画面、一张照片都能让他泪水溃堤。我们看到一个惶惑、恐惧、纠葛的巴特。他充满矛盾:他渴望孤独,又需要朋友;他悲伤得万念俱灰,却能神智清明地审视自己;他不断对语言的限制与虚妄提出质疑(即使书写达到极致仍是徒然),但他唯一的救赎也只能是书写。一方面他想挣脱悲恸,重拾平静;一方面又乐于沉溺其中,因为只有在悲恸之中,他才能与母亲同在。(沉浸于悲恸之中,却让我觉得幸福。)当朋友安慰他,伤痛会随时间而慢慢痊癒,他却从普鲁斯特的话中,得到安慰:我们的爱永不衰减,我们永远不会自伤痛中走出,我们的记忆历久常新……

  巴特最常引述的就是普鲁斯特。他们在情性、在生命境遇、乃至创作理念上都最接近。普鲁斯特在母亲过世后,写出他的巨着《追忆似水年华》;巴特对自己的着作是否传世,并不在意,却在意为母亲立碑。《明室》就是他为母亲立的纪念碑。这本日记可以和《明室》对照阅读:两书在同一种心境下完成,都企图以文字寻回逝去的时光。

  《明室》完成后不久,1980年2月26日,巴特在巴黎街上被一辆小货车撞倒在地,送医后,他抗拒治疗,失去求生意志,终于3月25日过世。距离他母亲过世不过三年。

  这些随手记下的纸片,因为没有预备出版,常有重复、暗语,又没有上下文的铺陈,意义常有隐晦不明之处。概念性、语言的世界毕竟无法触及最根本的生命状况,于是这本日志最大的篇幅留给了空白:

  雪,巴黎大雪纷飞,很异常。
  想到她,一阵心酸:她再也看不到雪了。
  如此雪景,更与何人说?

刘俐

图书试读

1977年11月10日
缺席不在是抽象的,这让我吃惊;然而它又是炙热、揪心的。我因而更了解抽象:它是不在和痛苦,不在的痛苦──可能因此是爱?


1977年11月14日
让我觉得温暖的是,看到(从信件)很多人(住在远方的)从她在《罗兰巴特访谈录》中出现的方式,注意到她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的关系如何。这一点我还是成功了。现在往好的方向转。


1977年11月15日
以前,死亡是一个事件、一个突发状况,因此,会让人骚动、关切、紧张、痉癴、抽搐。突然有一天,它不再是事件,而是一种持续状态、沉甸甸、无意义、无以言宣、阴沉、求助无门:真正的丧慯无法以任何方式表述。


1977年11月28日
这个问题我该去问谁(才能有答案)?心爱的人不在了,还能照样活着,这是不是表示我们并没有想像中爱得那么深……?


1978年5月18日
就像爱情,丧慯之来袭,使这世界、使社交酬酢变得不切实际、烦扰不休。我抗拒世界,它对我的要求、它的要求让我痛苦不堪。世界加剧我的忧伤、我的枯竭、我的惶惑、我的焦躁……世界让我沮丧。


1978年8月18日
家中她卧病、她过世的地方,也是我现在住的地方,我在她床头的墙壁上,放了一张圣像──不是出于信仰,同时也永远在餐桌上放一朵花。现在我不愿旅行,为的是要待在家里,让桌上的花朵永不凋谢。


1979年1月30日
人不会遗忘。
但一种迟钝无感渐渐袭入。


11月5日
就这样我清楚捕捉到我的丧慯。
它不完全在孤寂中,在经验中;我很从容,有一种自制,会让别人以为我没有他们想像的那么伤心。这慯痛在于爱的关系──「我们曾相爱」──的撕裂,从最炙烈之处到最抽象的……


11月10日
有时候我觉得我的丧慯只是一种激动情绪,因而惭愧,甚至自责。
然而我这一辈子不都是这样:激动?


1978年3月2日
让我能忍受妈妈去世的,很像是一种来自自由的欢悦。


1978年3月23日
我急切(几个星期以来也一再确定)想找回自由(不再拖延)开始写有关摄影的书,也就是将我的痛苦融入写作。

这像是一种信仰,也一再验证,写作能让我心中的「积郁」转化,将「危机」化解。


1978年6月17日
第一阶段的丧慯
假自由

第二阶段的丧慯
绝望的自由,没有任何
值得做的事


1978年6月12日
在整个服丧、慯恸期间(沉重得我无以承受、永不能超脱),调情、爱情游戏(像是被惯坏)的习惯,丝毫不受影响的照常运作。所有爱欲的词藻,我爱你之类──快速了结──又在另一个人身上重新开始。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