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写给母亲的恋人絮语〕
330张写在小纸片上的札记。这不是罗兰.巴特为读者写的「作品」,而是在丧母的悲恸中,发自灵魂深处的悲歌。
这部日志在罗兰.巴特过世三十年后出版,在法国引起很大的争议。他的老友、长期负责巴特出版事宜的华勒(Fran?ois Wahl),首先抗议,因为这批日志不在预备出版之列,属私领域,且在原始材料状态,出版是对巴特记忆的侵犯。
巴特曾于1979年冬,应好友马逖(Eric Marty,也是本书的编辑之一)之邀,将他母亲卧病的部分日志整理发表,同时写了长文〈深思〉(D?lib?ration),对「日记」这种形式做过深刻的思考。巴特认为,一般文学作品都有一种社会、神学、美学或道德的「使命」(mission),都在建构一种世界秩序;而日记没有任何使命,也没有选择题材的问题,只是一种「册页」(album),可以任意增减。日记所标榜的「真诚」,难逃「摆姿态」;而所谓「自然」,可能只是平庸而已。
传统文学批评认为,「作品,即人」,作家日记于是被认为是最「真诚」、最「自然」的作品,更是研究作家的珍贵史料。巴特宣告「作者已死」,反对从作者生平、思想去解读作品,因而对日记的价值存疑。但在母亲过世六个月之后,巴特却说,「在所有我写的东西里,都有妈妈。」
巴特一辈子都是妈妈身边的儿子。不论在生活、情感或是创作上,他都对母亲依赖甚深。母亲是他的一切:是母亲;长期卧病时,他日夜守护,像他的女儿。又似恋人:母亲活着时他担心失去她,死后,他再也找不到生存的意义。每年母亲生日,他总送上一支红玫瑰,一直延续到死后……
更重要的是,母亲塑造了他的价值观(母亲的爱是一种传承,在我心灵深处,奠下人生重大抉择的基础。)在《明室》(La Chambre claire)中,他把母亲称作「我内在的律法」。巴特的母亲,正像那个时代许多走过战争的妇女,年轻守寡,在一个不知「女权」的时代,「守份」而有尊严的活着。母亲对他来说,是美与善的典范;是「一首不做英雄姿态的史诗」。母亲过世后,他守护母亲树立的价值标竿──一种善、一种素朴、一种宽容,并时时自我检视,为做得不够好而自责。他维持母亲的生活秩序与习惯。出门时,想到母亲的喜好,会换上一条较鲜艳的围巾……母亲无所不在。
丧母剧痛,让他面对自己的死亡,也重新思考遗忘、勇气、时间、书写等许多生命课题。他照常上课,完成许多写作计画、旅行讲学,与朋友谈笑,不让人察觉他的悲恸,只有在日记里,他卸下了武装。
他不再是理路清晰、言词犀利的批评家、语言学家,而回到「家常」,回到血肉:一句话、一个画面、一张照片都能让他泪水溃堤。我们看到一个惶惑、恐惧、纠葛的巴特。他充满矛盾:他渴望孤独,又需要朋友;他悲伤得万念俱灰,却能神智清明地审视自己;他不断对语言的限制与虚妄提出质疑(即使书写达到极致仍是徒然),但他唯一的救赎也只能是书写。一方面他想挣脱悲恸,重拾平静;一方面又乐于沉溺其中,因为只有在悲恸之中,他才能与母亲同在。(沉浸于悲恸之中,却让我觉得幸福。)当朋友安慰他,伤痛会随时间而慢慢痊癒,他却从普鲁斯特的话中,得到安慰:我们的爱永不衰减,我们永远不会自伤痛中走出,我们的记忆历久常新……
巴特最常引述的就是普鲁斯特。他们在情性、在生命境遇、乃至创作理念上都最接近。普鲁斯特在母亲过世后,写出他的巨着《追忆似水年华》;巴特对自己的着作是否传世,并不在意,却在意为母亲立碑。《明室》就是他为母亲立的纪念碑。这本日记可以和《明室》对照阅读:两书在同一种心境下完成,都企图以文字寻回逝去的时光。
《明室》完成后不久,1980年2月26日,巴特在巴黎街上被一辆小货车撞倒在地,送医后,他抗拒治疗,失去求生意志,终于3月25日过世。距离他母亲过世不过三年。
这些随手记下的纸片,因为没有预备出版,常有重复、暗语,又没有上下文的铺陈,意义常有隐晦不明之处。概念性、语言的世界毕竟无法触及最根本的生命状况,于是这本日志最大的篇幅留给了空白:
雪,巴黎大雪纷飞,很异常。
想到她,一阵心酸:她再也看不到雪了。
如此雪景,更与何人说?
刘俐
我打开《哀悼日记》的瞬间,脑海里浮现的是许多模糊的画面,那些曾经的欢声笑语,那些来不及好好说再见的时刻,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个情绪的收藏家,把各种各样的情感,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都一股脑儿地收进心里,却很少有机会去整理和释放。这本书的名字,就像是给我提供了一个整理情绪的契机。台湾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也越来越远,有时候,即使身处人群,也会感到莫名的孤独。我想,这或许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存在的一种“哀悼”吧——哀悼那些逝去的亲密,哀悼那些渐行渐远的梦想,哀悼那个曾经无忧无虑的自己。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找到一种理解和释怀的方式。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日记”这种私密的记录方式,与“哀悼”这样沉重的主题结合起来的。日记,通常是记录日常的点滴,而哀悼,则是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这两者的碰撞,会产生怎样的火花?会是碎片化的记忆,还是连贯的情感流露?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能够看到一个真实而动人的生命故事。台湾的社会,经历过很多风雨,也沉淀了很多故事。我们这一代人,可能经历过经济腾飞的辉煌,也见证过社会变迁的阵痛。这些经历,都在我们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们梳理这些印记,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我希望它能带给我一种温暖的力量,让我在面对生活的起伏时,能够更加坚韧。
评分《哀悼日记》这个书名,总让我联想到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有些模糊,但依然刻骨铭心的记忆。我一直觉得,我们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本属于自己的“哀悼日记”,只是有些人选择将它尘封,有些人则在不断地翻阅和书写。在台湾,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总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和变化,有时候,我们甚至来不及消化那些情绪,就又要迎接新的挑战。所以,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让我慢下来的机会,让我有机会去正视那些被我忽略的情感。我很好奇,作者的“哀悼”会是什么样的?是关于某一个特定的人的离开,还是关于一段逝去的时光,亦或是关于一种理想的破灭?我希望它能够触及到我内心深处那些最柔软的地方,让我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面对失去的答案。我喜欢那些能够引发思考的作品,尤其是当它们能够触及到我们作为个体的情感体验时。《哀悼日记》这个名字,让我预感到它会是一本充满力量的书,它可能会让我流泪,但也会让我变得更加坚强。我希望它能带给我一种慰藉,让我知道,即使在最孤独的时刻,我们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评分当我看到《哀悼日记》这个书名时,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熟悉感。我曾经以为,只有经历了巨大的悲痛,才配得上“哀悼”这个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生活中的每一次告别,每一次失去,都值得被珍视和记录。在台湾,我们经历了许多时代的变迁,这些变迁也让我们对“失去”有了更深的体会。我很好奇,作者会以怎样的方式来书写她的“哀悼日记”?是倾诉式的倾吐,还是内省式的记录?她会如何处理那些复杂的情感,又会如何从悲伤中找到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共鸣,让我觉得,我的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也能够被理解和接纳。我期待在文字中,能够看到生命的韧性,也能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连接。我喜欢那些能够引发思考的作品,尤其是那些触及我们内心深处情感的作品。《哀悼日记》这个名字,让我预感它会是一本充满力量的书,它可能会让我流泪,但也会让我变得更加坚强。
评分《哀悼日记》这个书名,像是一首低沉的歌,在耳边轻轻回响。我一直觉得,生命中总有那么一些时刻,是需要我们独自去面对和消化的。在台湾,社会节奏的加快,让我们有时候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情绪,但内心的感受,却不会因此而消失。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用“日记”这种形式,来记录她内心深处的“哀悼”?她会如何描绘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模糊,却依然无法忘怀的片段?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共鸣,让我觉得,我的那些或深或浅的失落,也能够被理解和看见。我希望在文字中,能够感受到生命中那些脆弱而又坚韧的部分。我喜欢那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作品,尤其是当它们触及我们最普遍也最私密的情感体验时。《哀悼日记》这个名字,让我预感它会是一本充满力量的书,它可能会让我流泪,但也会让我变得更加坚强,让我知道,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们也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评分拿到《哀悼日记》这本书,说实话,心情很复杂。封面那种沉静的蓝,让我想起了很多个失眠的夜晚,也让我想起了过去那些不敢触碰的记忆。我一向对书名比较敏感,总觉得它透露着某种重量,而《哀悼日记》这个名字,确实准确地抓住了那种感觉。我并不是一个习惯于记录生活细节的人,我的生活更像是一张拼凑起来的,有些地方已经模糊不清的旧照片,充满着未完成的情绪和未说出口的话。所以,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带着一种既好奇又略带不安的心情,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处理“哀悼”这个主题的。台湾这几年,我们经历了太多,社会变迁的速度快得让人有点喘不过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似乎变得越来越疏离。在这种背景下,关于“失去”和“告别”的故事,总能触动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很好奇,作者笔下的“哀悼”是什么样子的?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苦,还是一种平静的接受?是关于个人的失去,还是关于集体的创伤?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关于如何面对生命中那些不可避免的“哀悼”的启示,或者至少,让我知道,我并不孤单。我常常在想,我们究竟是如何学会告别的?告别一段感情,告别一段时光,告别一个曾经亲密的人,甚至告别那个曾经的自己。这个过程,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要漫长和复杂得多。《哀悼日记》这个书名,给了我一种预感,这本书可能会触及到我内心深处那些被我小心翼翼藏起来的情感。我希望它能让我有机会去正视那些情绪,而不是一味地逃避。我希望它能让我明白,哀悼并非是停滞不前,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成长。台湾的社会文化,一直以来都强调着情感的含蓄和内敛,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把悲伤藏在心里,用微笑去掩饰内心的脆弱。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个让我们释放情感的出口?我真的很期待。
评分拿起《哀悼日记》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就是这个名字。它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仿佛瞬间把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沉思和情感的空间。我记得小时候,总是对生离死别感到恐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失去是生命的一部分,而如何与失去和解,则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课之一。在台湾,我们经历了许多社会变迁,也见证了许多人的起起落落。这些经历,都让我们对“哀悼”有了更深的体会。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运用“日记”这种体裁来展现“哀悼”?日记往往是私密的、零散的,而哀悼则是一种持续的、深刻的情感过程。这两者的结合,一定会碰撞出独特的火花。我会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绪起伏?她会如何记录那些难以言说的痛苦和思念?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共鸣,让我觉得,在生命的某个角落,有人和我一样,在经历着类似的挣扎和感悟。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依然存在着希望和力量。台湾的文学作品,很多都带着一种细腻的情感和人文关怀,我期待《哀悼日记》也能延续这种风格,为读者带来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
评分《哀悼日记》这个书名,一听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质感,像是压在心底的那块石头。我一向对这种触及内心深处的情感题材很感兴趣,因为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经历着“哀悼”,只是形式不同,程度有异。在台湾,我们似乎总在学着如何“前进”,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站稳脚跟,但关于“如何告别”和“如何面对失去”,我们却很少有系统的探讨。这本书,或许就是提供了一个这样的窗口。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哀悼”的过程?是那种爆发式的悲伤,还是悄无声息的渗透?是围绕着某个具体的人或事,还是更泛化的关于存在的虚无感?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我能够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我忽略或压抑的情感。我喜欢那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作品,尤其是当它们触及我们最普遍也最私密的情感体验时。台湾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鼓励一种“坚强”和“乐观”,但我觉得,允许自己悲伤,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这本书,会不会是帮助我们学习这种能力的钥匙?我期待它能带来一种治愈的力量,让我们在经历了生命的种种无奈后,依然能够找到继续前行的勇气。我想,真正成熟的人,不是没有眼泪,而是懂得如何擦干眼泪,然后继续前行。
评分《哀悼日记》这个书名,一读就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情感重量。我一直觉得,哀悼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人或事的缅怀,更是一种与自己内心的对话。在台湾,我们常常被教导要“向前看”,但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停下来,去看看那些被我们遗忘在身后的风景。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日记”这种私密的记录方式,与“哀悼”这个沉重的主题结合起来的?她会如何描绘那些无声的眼泪,那些难以言说的思念?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哀悼”的意义,也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与失去共处的力量。我期待在文字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和勇气,也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一种心灵的慰藉。台湾的文学作品,很多都带着一种细腻的情感和对生命的关怀,我期待《哀悼日记》也能带来这样的感受,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能够更加从容和坚定。
评分一看到《哀悼日记》这个书名,我脑海中就浮现出许多画面,像是某个阴雨绵绵的下午,独自坐在窗边,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写下心中那些最真实的情感。我一直觉得,哀悼不仅仅是对逝去之人的追忆,更是对自己一部分的告别。在台湾,我们经历了太多变革,也失去了太多熟悉的东西。这些“失去”,无形中都在我们心中刻下了痕迹。这本书,名字就带着一种沉静和内省的力量,我希望它能带我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她的悲伤,她的思念,以及她如何一步步地与这份“哀悼”共处。我很好奇,作者会以怎样的方式来记录这份“日记”?是碎片化的片段,还是连贯的情感叙事?我期待在她的文字中,能看到生命的脆弱,也能看到生命的韧性。我喜欢那些能够触动心灵的作品,它们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我希望《哀悼日记》能给我带来一种力量,让我能够更坦然地面对生命中的不如意,也能更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评分《哀悼日记》这个书名,像一道无声的门,邀请我走进一个充满情感的空间。我一直相信,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哀悼日记”,记录着那些我们无法与人分享的失落与思念。在台湾,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有时候显得疏离而脆弱。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日记”这种极其私人的记录方式,与“哀悼”这个普遍而深刻的情感体验相结合的。她会如何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情绪,又会如何梳理那些缠绕心头的思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新的理解方式,让我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哀悼”在我们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我期待在文字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和力量,也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与失去和解的启示。台湾的文学作品,常常带着一种细腻的情感和对人性的关怀,我期待《哀悼日记》也能带来这样的感受,让我觉得,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们也不是孤单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