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平等又歧異地生活在一起,不正是這個世紀的一大難事嗎?經濟的全球化使我們在資訊和消費的超市中混處,卻幾乎完全無助於我們彼此的瞭解,當我們尋求在「認同」或「同質共同體」中得到庇蔭時,我們終將不可避免産生對「他者」的拒絕,因為它的差異性已快速地成為對我們的威脅。
我們曾經遭遇過這樣的迴應:像同一個城市或同一個國族的公民般共同生活,且尊重每個人的個人選擇。然而技術和經濟的攪擾,已翻覆瞭公、私生活間的藩籬,國際經濟也已闖入公共領域。
另一個解決之道則是:我們在世界各處的每個人,都嘗試將他對技術世界的參與和他對文化承繼及人格的確認結閤。我稱建構起這個非常真實的個體生活之欲為「主體」。
這個「自我」的生産,並不在孤立或退隱中實現,而是透過同時與「支配和共同體」權力鬥爭;透過將他者對其自身成為主體權利的確認,以及使民主、法律和學校用以服務每個個人主體的創造性自由而達成。
我們首先應該離開責任的道德,繼而確認每個人將他對文化的認同和對技術世界參與結閤的權利和能力。這樣我們纔能帶著我們的差異,平等地共同生活。
謝詞
導論 1
第一部:自我的生産
第一章 去現代化 23
古典的型式/古典型式的衰敗/自由的意識型態/共同體的認同/製度的沒落/現代性的危機和轉型/倚牆之背
第二章 主體 65
自我的死亡/雙重解救/主體化/性領域和幸福/主體的脆弱/超越政治主體/沒有意識的主體/主體的捍衛/我與他者/從主體到行動者/從一本書到另一本/個人主義的兩個麵嚮─非神非人
第三章 社會運動 113
主要衝突/主體和社會運動/社會性運動和革命/認同捍衛及文化運動/新曆史運動/難以定型的社會性運動/反社會運動/非民主情況下的社會運動/結論
第四章 高度、中度和低度現代性 157
現代性的三個時代/漢娜.鄂蘭的語錄/錯誤的道路/社會生活的道德基礎/團結與溝通/我們能否繼續談論發展?/社會人的終結
第二部:共同生活
第五章 多元文化社會 197
容忍的極限/共同體主義/定義/異文化的相遇/文化經驗的親緣關係/世界的重構/女性和男性/認同政治/移民的整閤/族群性/文化的民主
第六章 國族 249
政治主體/國族國傢和公民身份/國族主義/種族和國傢/極權主義/國族的陰影
第七章 民主的沒落? 293
共和的綜閤/民主的危機/主體的自由/偉大政治的終結/民主的原則/民主和社會運動/主體政治/兩個民主的條件/民主行動的諸模態/自由過渡的兩個齣路/社會整閤
第八章 主體的學校 335
從一個教育係統到另一個/主體學校/溝通的學校/施行民主的學校
結論 倫理和政治 363
被碎裂的世界/兩個危險間的主體/主體的欲望/從政治到倫理/社會行動者的遲至/知識份子和行動者/從倫理到政治
參考書目 385
名詞索引 ─ 詞稱索引
這部書以一個相當宏大的視角,觸及瞭人類社會中最為根本的衝突之一:個體差異與共同生活的張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平等”這個概念的深刻剖析,它並非簡單的“相同”,而是在尊重和接納“差異”的基礎上,尋求一種動態的平衡。書裏並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論證,引導讀者去思考,去辨析。例如,在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時,作者並沒有采取高高在上的批判姿態,而是力圖去理解其根源,去挖掘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共通人性。這種“理解的努力”,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一步。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精巧,層次分明,邏輯嚴謹。作者巧妙地將宏觀的社會議題與微觀的個體體驗相結閤,使得論述既有理論的深度,又不失人情味。在探討“差異”時,他並沒有將某個群體簡單地標簽化,而是深入分析瞭造成差異的社會、曆史和文化因素,展現齣一種深刻的洞察力。我從中學習到瞭如何以一種更加 nuanced(微妙的、復雜的)的方式去理解和處理人際關係中的矛盾。這本書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重塑,讓我更加積極地去麵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並從中找到與他人連接的可能性。
评分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反復品味的著作。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語言凝練而富有力量。他提齣的觀點往往顛覆瞭我原有的認知,迫使我去重新審視一些習以為常的概念。比如,在論述“異議”在集體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時,他並沒有迴避其可能帶來的摩擦和不穩定,而是強調瞭正是這些“不同聲音”的碰撞,纔催生瞭新的思想和解決方案。這種對“負麵”因素的辯證看待,展現瞭作者成熟的哲學思考。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與一位睿智的長者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他循循善誘,引導你走齣思維的誤區,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评分我被書中對於“共處”這一過程的細緻描繪所深深吸引。作者並非紙上談兵,而是巧妙地引用瞭大量的案例,從曆史事件到日常生活中的點滴,都成為瞭他闡釋觀點的絕佳素材。讀到那些關於衝突如何化解、誤解如何消弭的篇章時,我仿佛能看到自己曾經的影子,也看到瞭許多社會新聞的縮影。書中的討論並沒有止步於理論層麵,它更像是一本“指南”,盡管它並不提供直接的“操作手冊”,但它提供瞭思考的框架和分析的工具,幫助我們去審視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去理解那些我們看似“不閤理”的隔閡究竟源自何處。這種“實踐性”的引導,讓這本書讀起來既有思想的深度,又不乏現實的關照。
评分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其“開放性”。它並沒有試圖去“定義”一個完美的共處模式,而是強調瞭這是一個持續探索和不斷調整的過程。在不同章節中,作者不斷地提齣新的問題,並引導讀者去思考這些問題的多重可能性。我尤其欣賞他對“對話”的強調,他認為有效的對話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一種情感的交流和理解的建立。書中的一些段落,讀來讓人熱血沸騰,因為它觸及瞭人類對於尊嚴、自由和歸屬感的深切渴望。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共處”,需要的是勇氣、智慧,更需要的是一顆願意去傾聽和理解的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